多讀書多臨證是學醫(yī)必由之路。繼承前輩經(jīng)驗,通過感悟中醫(yī),理解中醫(yī),信仰中醫(yī),實踐中醫(yī),方能把握生命大道的內(nèi)在規(guī)律,并在實踐中體悟天人合一之智慧。只有真學真懂中醫(yī)藥的治病機理,才能在臨證實踐中認識到中醫(yī)藥的價值。
痰與飲同源,而有陰陽之別;陽盛陰虛,則水氣凝而為痰;陰盛陽虛,則水氣溢而為飲。
哮證痰如雞鳴,聲粗胸滿,行氣化痰為主;
喘證呼吸急促,張口抬肩,不得平臥,解表或納氣歸元。
蟬蛻用到15克,散風熱效佳。
蟬蛻、僵蠶輕清宣散透發(fā),皆可息風止痙定驚。
蟬蛻治“大人失音”,治中風不語,取以聲清響也。“治小兒夜啼者以晝鳴夜息也。”
七表八里脈:浮芤滑實弦緊洪——表;微沉緩澀遲伏濡弱——里。
病深重脈:肝見短澀,心見沉細,脾見弦長,肺見洪大,腎見遲緩。
細脈主諸虛。
應事太煩則傷神,喋談朗誦饑而多言則傷氣,縱欲戀思則傷精,神視郁怒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行傷筋,久立傷骨,久坐傷肉,此五勞七傷之屬也。
補氣者當求之脾肺,補血者當求之肝腎。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來,主化于脾,總統(tǒng)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瀉于腎。
補脾重在升運,尤當照顧氣機,務使甘而不滯,可在補氣藥中佐陳皮、香櫞、木香。治胃常用苦瀉,但須苦不傷正,燥不耗陰,宜在清涼苦瀉之中加棗、草,甘以守中,照顧胃陰胃氣。
中藥把石菖蒲列為芳香開竅藥,意思是藥物有芳香氣味,善于走竄,而有通關(guān)開竅醒腦的作用。芳香開竅藥常用于驚風、癲癇、中風等突然昏厥,也用于風痰壅盛或氣滯所引起的神志昏迷的急救。
粗工妄謂:桂枝湯專治中風不治傷寒,使人疑而不用;又謂專走肌表,不治他病。不知此湯,倍芍藥、生姜加人參又名桂枝新加湯,用以治榮表虛寒、肢體疼痛;倍芍藥加飴糖又名小建中湯,用以治里虛心悸、腹中急痛;再加黃芪,名黃芪建中湯,用以治虛損、虛熱、自汗、盜汗。因知仲景之方,可通治百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