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分割的哲學
黃金分割率,0.618033988……,是一個神奇的無理數(shù)。它不但在數(shù)學中扮演著魔幻般的角色,在建筑,美學,藝術,音樂,在幾乎人類生活的一切領域里,都可以找到這個精靈的存在。
三千六百年前,巴比倫人和古埃及人把黃金分割用在大金字塔的建造上。兩千三百年前,古希臘數(shù)學家歐幾理德第一次用幾何的方法給出黃金分割率的計算。米開朗基羅,達.芬奇把黃金分割溶于他們的繪畫雕塑。貝多芬,莫扎特,巴赫在他們的音樂里流淌著黃金分割的完美和諧。人體最適應的溫度乃是用黃金分割率切割自身的溫度,仁慈的造物主亦用黃金分割打造漂亮女孩們亭亭玉立的身材……
中國的古人雖不知這個神奇的數(shù)字,卻給我們留下不少至理明言:
>>善畫者留白,善樂者希聲,善言者忘語,善書者缺筆,大賢者若癡,大智者若愚。
這些古代哲理,都隱喻著黃金分割的精髓。明朝李煥說:“和盤托出,不若使人想象無窮耳。”國畫,書法講究“意到筆不到”,筆到則太露,意到則回味無窮。和盤托出是一展無遺,而留白或枯筆,亦即只托出一大半兒(0.618)就給人留以想象和發(fā)揮的余地。國畫大師齊白石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太不似則欺世。”畫的太似則成為“死畫”,缺乏精氣神,太不似則是“瞎畫”,純粹糊弄人。那么妙處就在于把握“似與不似之間”的分寸,黃金分割率或許是大師蘊于心間的尺度,寥寥數(shù)筆,便見神韻。白居易的千古絕唱“琵琶行”,從“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到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大珠小珠落玉盤”,突然間。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這種沉寂,給聆者帶來的惆悵比激烈的合弦更強。樂曲里的幽怨悲蒼,非靜穆無以烘托。此詩不僅道出了“善樂者希聲”的真諦,細細品來,你還會發(fā)現(xiàn)從有聲到無聲,又從無聲到有聲,恰恰轉折在黃金分割的那段期間。如果說這種分析有些牽強附會,那么我們看看中國最古老的古琴,處處透著黃金分割的神奇。至于古琴發(fā)明何時已無考,傳說中有伏羲,神農,或是舜帝。琴背兩池,左龍右鳳??刂魄傧野l(fā)音的樞紐有三:軫,鳧掌,鳳嗉。琴有五弦,音有八度。琴節(jié)為徽,“以琴長全體三分損一,又三分益一,而轉相增減”,全弦共有十三徽。把這些排列到一起,二池,三紐,五弦,八音,十三徽。多么奇妙的排列,恰是費波那奇數(shù),而兩個相鄰費波那奇數(shù)比率則越來越接近黃金分割率。是有意還是巧合?看來,中國古人對黃金分割的領悟與運用,與西方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可是,黃金分割率與人生哲學又有什么關系呢?
縱觀悠悠歷史,人們有意無意宣揚信奉的人生哲學可簡約為兩類:
>>零一哲學和半半哲學。
何為【零一哲學】?這是我給取的名字。在二進制里,只有兩個值:零和一。在人世上,與其相對應的有: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非此即彼,互為對立。然而,作為一種哲學,它們卻是統(tǒng)一的。
信奉零一哲學的人必是【賭徒】,敢于玩命。對他們來說,
于是乎,他們引發(fā)了人世間的戰(zhàn)斗紛爭,制造了人世間的災禍苦難,演出了人世間的悲歌喜劇,譜寫了人世間的歷史蒼桑……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對一的歡呼,“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是對一的歌唱。然而,在這條道路上,更多的卻是零的悲哀與失望。“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是仁人志士對零的詠嘆,“砍掉腦袋碗大的疤,二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條好漢”,是江湖草莽對零的吶喊。“勘破紅塵,四大皆空”,是萬念皆灰時對零的認同。而“時運不濟,天負我也”,則是英雄沒路時對零的哀怨。
史記里有“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名句。雖說的是過河拆橋,殺戮功臣的史實,要后人提防“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的主子。其潛在的含義豈不是眼看著快到了“一”又突然復歸于“零”的悲慘結局。
零一之路是一條不歸路。擁擠掙扎在這條道路上的人,拼的太苦太苦,活的太累太累,失敗的太多太多,成功的太少太少……況且,即便成功了又如何?【李白說:“古來圣賢皆寂寞”,蘇軾說:“高處不勝寒”,金庸說:“孤獨求敗”,老百姓說:“出頭椽子先爛”。曹雪芹的一首“好了歌”,告誡世人“好便是了”,豈不正是對零一哲學的生動詮解】。
與零一哲學相對立的是【半半哲學】。這個名詞卻不是我發(fā)明的。它來自于一篇刊登在89年“中國青年報”的短文。“半”,0.5也。“辭源”譯為:整體中分,各為半。實際上,半半哲學的始作俑者乃是老子,其精髓在于“中庸之道”。老子的“道德經”也太拗口。這里且用清代李密庵所作的“半半歌”,以示半半之妙:
看破浮生過半,
半字受用無邊……
飲酒半酣正好,
花開半吐偏妍。
半帆張扇免顛,
馬放半鞭穩(wěn)便……
無獨有偶,德國哲學家尼采亦曾作詩“處世之道”:
別在平野上停留,
也別去爬得太高。
打從半高處觀看,
世界顯得最美好。
看來,這幾位先哲們都推崇“【行道中庸,師法自然】”。半半哲學的宗旨是教人適可而止,豁達平和,無為不爭,知足不辱,在特殊情況下甚至可以逆來順受,以德報怨。
鄭板橋的“【難得糊涂】”,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半半哲學。李白的“【人生有酒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是懷才不遇而放浪行骸的半半哲學。陶淵明的“【歸去來兮】”,是頓悟不諫而歸隱山林的半半哲學。老百姓的“【知足者常樂】”,則是蘿卜青菜般純實樸素的半半哲學。
生活本身就是人生的目的。衣食無憂地活著就是幸福。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生活在這種哲學里,境界高的主張“【無名無利,無榮無辱,無煩無惱,一瞬光陰何足道,但思行樂常不早】”,而蕓蕓眾生則知命認命,得過且過,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生活在這個階層里的人們,有人覺得瀟灑,有人覺得平常,有人覺得無聊,有人覺得窩囊……
然而,從黃金分割率的美感中,我領略出另一種韻味無窮的人生哲學。稱其為【0.618哲學】,或者更響亮一些,【黃金哲學】。它相仿于半半哲學:【平和,穩(wěn)健,樂天知命。可是,它又多了一點兒向上,一點兒進取,超越了一點兒平庸】。
人生之旅,說短亦短,說長亦長。在這個旅程上,你要有事業(yè),有生活,有朋友……每每用黃金分割率來度量,你會有一種說不清道不盡的身心怡曠……
在事業(yè)上,要善用0.618。走的太高了,“【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走的太快了,“【欲速則不達】”。黃金分割給了你最理想的切入點。既不咄咄逼人,又不自愧形慚。予己以發(fā)展的余地,予人以超越的方便。你勤勉,但不太累,你出眾,但不離群,你有目的,卻不奢望,你有成就,卻不顛狂。即便狂風暴雨來了,有高的為你擋災,有矮的為你撐腰……
在生活里,要善用0.618。你要有立足于中產階級的經濟基礎,但千萬莫貪不義之財。對兒女要給予良好的引導和教育,但不逼迫他們適應你的興趣。夫妻間要恩愛和睦,但彼此要給對方留一點暇想的空間。你要正心,正心而修身齊家,但你亦要怡情,怡情則浪漫瀟灑。食不厭精,但當思一米一粟來之不易。穿著宜雅,但須記半絲半縷物力艱難。飯只吃到六分飽,方能保持身體健康,酒要喝到六成醉,才能體會杜康三味……
在交友時,要善用0.618。“【逢人只說三分話】”的古訓會使你虛偽,而開放六分則給你帶來許多真誠的笑容。待人以真,然過密則疏,交游宜廣,須遠離是非。故友有求,當援手相助,但切莫大包大攬。萍水相逢,可推心置腹,但牢記“防人之心不可無”。請朋友作客,你要慷慨大方,卻謹防給朋友造成回報的壓力。到朋友家作客,你要談笑風生,但切忌喧賓奪主……
黃金哲學,渾然天成,有“下里巴人”之野趣,亦有“陽春白雪”之雅意,既超凡脫俗,又毫無玄機。用眼下的術語:可操作性強。
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一文中,隱喻地闡述了黃金哲學的理想境界:“觀測了中國的文學和哲學之后,我得到了一個結論:中國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是一個對人生有一種鑒于明慧悟性上的達觀者。這種達觀產生寬宏的懷抱。能使人帶著溫和的心情度過一生。丟開功名利祿,樂天知命地生活。這種達觀也產生了自由意識,放蕩不羈的愛好,傲骨和謨然的態(tài)度。一個人有了這種自由的意識和淡泊的態(tài)度,才能深切熱烈地享受快樂的人生。”
請走入黃金哲學吧!請實踐黃金哲學吧!
信奉黃金哲學的人多一些,這個世界便少了一點爭斗,少了一點爾虞我詐,少了一點溜須拍馬,信奉黃金哲學的人多一些,這個世界就會多了一些和平,多了一些真誠,多了一些歡聲笑語,多了一些天倫之樂,多了一些藍天里的風箏,多了一些白云下的野餐……
這個世界也許會變的更加美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