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堂設置和祭奠
人死后的停喪日期因家境不同而有長有短。除“四天接三五天埋”和極貧之家不計時日外,有七天、九天、十一天、十三天和三七、五七、七七(四十九天)種種日期,都是三日接三,出殯前一天伴宿,其中念多少棚經(jīng)是隨便的。早年人死后很少借廟宇移靈辦事的,都是在本宅搭棚辦事。人死的當天一方面準備棺殮,一方面就招棚鋪搭棚。搭棚是平地立桿,頃刻便成樓臺,和杠夫抬杠全是北京特有的技術。所搭的棚按不同季節(jié)區(qū)分質料:冬日搭“暖棚”、“布棚”;夏日搭“涼棚”、“席棚”,凡四面上一半玻璃的叫做“玻璃棚”。以形式分:大富之家可搭“起脊棚”、“三殿兩卷棚”、“一脊一平棚”,有脊棚只能用在喪事上。中等人家都搭“平棚”,上素玻璃。下等人家好的可以搭“一撒竿涼棚”,次的只能支“布帳子”。喪事靈前應有“月臺”,并有頭二三號之分。頭號月臺上有天井,可以由前、左、右設階,二號稍小一點,三號設天井,只前方一階。
窮家沒有月臺,可以平地安欄桿,再窮連欄桿都可不用。有身分的人家,棺木例加紅錦“落地罩”,左右設幔帳,由外看不見守靈的喪家婦女。靈前扎素花靈幃,前掛白布靈幃,棺前設紅錦大坐椅,椅前設靈桌,桌上設“悶燈”和五供。旗籍世家還在桌前設矮桌,上放“錫奠池”,池左設“執(zhí)壺”和“奠爵”,備來賓奠酒致祭。如遇皇帝賜奠或尊長上輩致奠,即改設高茶幾,以便立奠。漢人不設奠池,體統(tǒng)的人家設高茶幾,預放香爐燃炭,備檀香,為來賓拈香致祭。次一等的即在五供內高香爐中放五炷高香或白速定,白紙黏妥,來賓舉香后,仍插入爐中。月臺中心設藍布拜墊,上罩紅毯,表示喪家不敢請來賓跪素墊,而由來賓自行揭去紅毯以示謙遜。
接三
人死三朝,謂之初祭。習俗以亡人三朝必在望鄉(xiāng)臺上瞻望家中,所以三朝祭祀亡人,希望亡人尚饗,所以稱“接三”。因必須送焚冥器,所以又稱“送三”。接三本日,大戶人家門外設對鑼、對鼓或單鑼、單鼓的“門吹”,另在大門設梆子(即古代的“云板”),二門設□并站立回事人員,謂之全份。另在月臺旁設置“清音”一部助哀。中等人家只有門吹、清音;中等以下人家就只有門吹了。中上人家的門吹都是一早就來,謂之“早上鼓”,等而下之是“午上鼓”、“晚上鼓”。
接三之日來祭吊的客人、至親好友應在上午,稍遠一些的戚友多在下午。主人例備“炒菜面”款客。炒菜面就是炒幾盤菜(以四盤為多數(shù),也有六盤八盤的),另做打鹵面條果腹。早年極富人家也不在接三之日預備全席,因人生的三面(初生時的洗三面、生日的壽面和死后的接三面)例不能少。入席時茶房必高聲喊:“諸位老爺避屈啦您吶,改日造府道謝啦,請諸位大駕送三啦您吶!”喊得非常清脆可聽,在沒有一句命令式的話中,透出命令式的意思,所以茶房可謂北京一絕。當來賓到門,門吹必然打鼓,外場人多半喊一聲:“響響鼓您吶!”于是男客三聲鼓加吹大號,女客兩聲鼓加嗩吶,大門梆子聽見即連響四下(四下為哀音),二門的□也跟著敲四下。客到內門,回事的人在頭前飛跑,高喊:“某老爺?shù)?/span>”,“某太太到”,門吹大鑼隨在客后敲響,來賓不必投刺??椭涟輭|應奠酒的,即由本家奴仆執(zhí)壺斟滿爵內遞給來客(其實壺內是涼水)。
客人雙手舉過頭后,以左手端爵盤,右手執(zhí)爵耳,灑入奠池中少許,遞還執(zhí)壺的家奴,隨著叩首。奠酒全在“率勁”,叩首也要下深起而腰直,絕對冠冕體統(tǒng)。當來客下跪后,門吹響鑼一聲,門外吹打,月臺旁清音隨也吹打,清音只是吹那《哭皇天》一個曲牌子,聲音細細,堂鼓冬冬,真有個凄慘味兒。清音是連續(xù)吹,大鑼是每叩一頭打一鑼,直到叩畢起立,大鑼再打一聲,清音和門吹一齊停止。漢禮雖不奠酒而捻香,門吹和清音也是同樣吹打。世家府第多在靈前靈后各設奠池,男客在靈前叩祭,孝家男丁在靈后左側陪祭,女客在靈后叩祭,孝家婦女在靈后右方陪祭。滿族婦女叩首禮,跪的時候不似男子腰板直立,而是坐在腳上,由女仆執(zhí)壺,叩“韃兒頭”,即頭向右前傾,以右手指尖摩兩把頭右翅。
來賓叩祭起立后,即向孝家跪首位的見禮,來賓作揖或請安,喪家叩首(陪祭諸人同叩首),來客交“折祭”封套,少慰問幾句退出。接三之日,來客除應交贈代替楮箔的折祭外,還有送禮的,除近年才有的花圈花籃以外,以禮幛為大宗,挽聯(lián)也不及近日的多。至親還有送“靈人”、“松枝鶴鹿”、“松獅”、“松亭”的。滿蒙八旗世家多以送“餑餑桌子”為最隆重。所謂餑餑就是滿漢餑餑鋪所定制的“七星餅”。七星餅色白,上有小孔,只七成熟(但喪家事后贈送親友,烤焦味美異常),放在買來的矮桌子上,五個一層,每層幾十份,上架紅油木板,共架七層九層不等,最上層放假花花盆、面鮮等物。餑餑桌子贈送既多,排列也要以關系遠近來區(qū)分。
接三以前例不供飯,在接三供早飯以前,必須先“開煙火”,由亡人親女出資置備“什錦盒子”一個,經(jīng)三行吹打后,上供,叩首,舉哀,謂之開煙火,就是《禮記》所謂“飯生苴熟”的“苴熟”。開煙火后,亡人方能享受肴饌,于是開始供飯,來賓的開席用飯,必須在開煙火以后。
在用晚餐前后,蒸鍋鋪送來“斛食”供于靈前。斛食是用木制的一座方塔形狀,高三五級,底層正面畫刻成摳釘獸環(huán)的門樣,每級圍繞插著“江米人”,最上級立一旗竿,竿前置多層荷葉蒸餅。送三之際,江米人為親友分有,名為“搶江米人”,荷葉餅留作晚間“放焰口”施食的“法食”。同時經(jīng)綢局搭經(jīng)座,大族人多用“托子” “蓮花座”,中等人家用“鬼臉座”。有托子的,多半伴宿有經(jīng)。“鬼臉座”系用油桌砌成,上搭經(jīng)綢,這種經(jīng)座多半沒有伴宿或伴宿沒經(jīng)。貧家就沒有經(jīng)座,而用“地攤”了。
冥衣鋪在此時進燒活——冥器。
接三燒活,按規(guī)矩只應有車馬一份、杠箱四只,稍富人家可以添糊跟班頂馬,多加幾只杠箱。車用活轱轆車,馬用菊花青騾子就足夠了。以先沒有在接三多糊冥器的,近年就隨便擺闊了。如系婦人因產(chǎn)病死的,多添糊一只黃羊,也有在牛前加糊一個紙盆的,表示令牛代喝婦人所費穢水。及至和尚的“仆輩”進鼓,陳設法器,懸掛大士三化身圣像,就離送三不遠了。在晚席吃完,或因時間已晚,末巡席未完時,如喪家不再候等至戚,和尚即上座,一面喊“拿燒活”,一面請來賓點香,每人一股官吊香。因時已黃昏,借此照路,以代火把。近年多用紙燈籠,以前只大族能用。和尚在座上吹三通,打三通,念三通,即為完畢。下座,換袈裟,執(zhí)法器,等來賓已出門外,喪家跪滿靈前,一聲“師父點鼓”,登時“氣死風燈”前引,鼓手吹起大號,來賓分兩行隨行。喪家也在點鼓時大聲呼叫號哭,和尚在喪家后面兩行跟隨吹打,“放正”僧人執(zhí)手鼓或龍頭香殿后。有番(喇嘛)、道、尼送三的都在喪家前面,和尚永遠是在喪家后邊。喪家婦女和女客不送三,只送到門跪哭一番。送三到焚化燒活地點,喪家跪好即舉火焚燒冥器,不回去的來賓至喪家前告辭,或揖或安,喪家皆還以一叩首。燒活焚完,來賓走凈,鼓樂聲停,喪主回家。進門后仍跪在靈前一哭,婦女同哭??拗?,喪家用飯,就靜候放焰口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