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雜談 一家之言 兼聽則明 偏聽則暗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搞不好,對馮小剛這類影視公司的收購就可能成為拖垮華誼兄弟這類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
當初華誼兄弟收購馮小剛的東陽美拉影業(yè)公司,是有“對賭協(xié)議”的,那么賭的是什么呢?賭的就是馮小剛公司之后的業(yè)績。
現(xiàn)在事實證明,2018年馮小剛并沒有完成對賭,因為根據協(xié)議,馮小剛2016年要貢獻1個億的利潤,2017年至2020年每年度業(yè)績目標在上一年承諾的凈利潤目標基礎上增長15%。換句話來講,2018年應該貢獻1.32億利潤,如果達不到的話,就要用現(xiàn)金補足“對賭協(xié)議”。從現(xiàn)在來看,馮小剛的公司去年凈利潤才6501.5萬元,現(xiàn)在要補足業(yè)績對賭的約定的話,就得掏近6700萬元。
這看上去好像是公平的,但實際上像這種所謂的“對賭協(xié)議”對投資者相當不利,等于是拿上市公司的錢提前買了單,這種業(yè)績對賭相比原來華誼兄弟付出去的真金白銀,其實是九牛一毛。因為對方已經拿到了真實的對價,現(xiàn)在對于利潤的補償僅僅是一小部分。
這也是中國證監(jiān)會后來緊急叫停類似影視公司收購案的重要原因,因為這些影視公司都是輕資產,換句話來講,更多的是演員的個人品牌。
其實這些演員個人風險很大,比如像最近頻繁出事的這些演員,他們一出事,意味著投拍的影視劇作品就得叫停,他們的影視作品叫停的話,那么很可能前期的投資都是血本無歸。
馮小剛的《手機2》,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就遲遲不能上映,遲遲不能上映的結果就是它基本上沒有什么回報的可能性,這樣就導致他不可能完成這個“對賭協(xié)議”。
2018年,華誼兄弟凈利潤虧損11.8億元,其中因為高價并購這些影視公司形成的商譽計提就將近10個億,換句話來講,也是栽在了這些演員的身上。
中國資本市場這種前期的泡沫并購,曾經風行一時,好多演員也曾時候受益者。當然,也有偷雞不成蝕把米的,比如吳秀波參與并購的幾家公司就是如此,不但沒有掙到錢,而且吳秀波本人掏的錢還受到了損失。
資本市場就是這樣,可以把你送上天堂,也可以把你送下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