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晚上好!
和父母一起宅在家的小伙伴們還好嘛???~
港真啊,長期和父母共處在一個密閉空間中,真的太容易發(fā)生摩擦惹??…
這幾天羊躺在床上,康了康徐崢的新電影《囧媽》。
從《港囧》到《囧媽》,都是適合假期全家人觀看的喜劇電影,而不是高品味、高逼格的高分大片。
總得來說,《囧媽》還蠻適合過年期間全家一起觀看的,特別是現(xiàn)在這個憋在家里、時不時就要和父母發(fā)生摩擦的階段??。
也許,這部電影可以在短期內(nèi)、在某種程度上緩和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
但,真正的沖突是很難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的。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囧媽》的故事情節(jié)很簡單:
中年兒子徐伊萬(徐崢飾),和自己的母親盧小花(黃梅瑩飾),共處了一段有爭執(zhí)、有溫情的中俄之旅。
故事的開頭,徐伊萬拉開的其實是“追妻火葬場”的帷幕。
但他在準備踏上去往美國“追妻”的飛機時,發(fā)現(xiàn)了護照在母親那。
這時候影片有個細節(jié),讓羊啞然失笑:
徐伊萬找到了母親,焦急地催促著不緊不慢的盧小花,麻溜地找出家鑰匙,他好回家拿護照趕飛機。
面對兒子的催促,母親盧小花粗聲粗氣地回懟:
“你別催我!越催越慢!”
此情此景,是不是很有熟悉感?——面對焦慮的孩子,母親會以更加強勢的姿態(tài)武裝自己。
當強勢的父母做錯了,他們會怎么做?
像是電影里的囧媽:無意間“順”走了兒子的重要證件,略過自己給子女帶來的麻煩,立馬聲明“我又不知道!”…
仿佛不知者就可以無罪;
然后甩鍋到子女身上——都怪“你自己丟三落四”,總之要把自己摘出來;
強勢的父母,很難正視自己的問題,總是要讓外界來分擔自己的失誤。
仿佛承認自己錯了,就是輸了。
最后,他們會比誰都委屈——“還當著這么多人面吼我!”…
在陰差陽錯、于心不忍之下,伊萬踏上了母親那輛從北京開往莫斯科的火車。
這班火車,要開六天六夜,才能到達目的地。
“囧媽”盧小花,是事業(yè)有成的中年男人徐伊萬的媽,但也是很多中國家庭里標配的母親形象。
?比如說電影流傳最廣的情節(jié)——“你媽覺得你餓了”式的瘋狂投食。
生活于現(xiàn)代社會的母親,會被不明公眾號指點著,像做化學實驗一樣混合多種食材。
然后定點定量,科學“喂養(yǎng)”。
什么時候吃什么、喝什么,什么時間段排泄,都會給你安排的明明白白。
讓羊記憶最深刻的一個片段,其實是郭京飛飾演的郭貼,話趕話冒出來一句:
“我媽說我們是一家人??!”
從這里我們能大致看出,郭貼和男主兩人有親緣關(guān)系。
于是郭貼的媽,用“我們都是一家人”,來享用親戚間的資源便利;
徐崢這時的臺詞相當令人拍案叫絕:
“就是因為這個,所以我才被你媽逼著我媽逼著我讓你做我助理!”
伊萬的媽,用“我們都是一家人”,迫使子女被親緣關(guān)系綁架,從而做出讓步。
也就是說:
一個媽找到了另一個媽,給自己兒子討個飯碗;
另一個媽找到自己兒子,硬逼著兒子給親戚家孩子行方便。
這時候,母親對子女的“控制”,已經(jīng)不是僅僅是“密集發(fā)送60秒語音方陣”式的側(cè)后方襲擊;
△有類似經(jīng)歷的同學肯定會對這一幕特別熟悉。
而是全面“入侵”:模糊子女的工作和生活界限,強調(diào)血脈人情,忽視現(xiàn)代社會理性的、有邊界的人際交往。
像伊萬這樣有一定社會地位、同時有較為復雜的親緣關(guān)系的中年人,也許會對這一幕更加熟悉。
但,年輕人就逃的掉?有多少剛考上大學的學霸,不得不抽空輔導親戚家的孩子學習。
又或者,自己格外珍視的什么物件,被父母隨意送給別人家的小孩。
你的所有物、個人技能、社會關(guān)系,都可以成為強勢家長的社交工具。
這個時候,母親插手兒子與兒媳住一起時“那個事情還做不做”,就一點也不讓人意外了。
那這部電影,是宣揚“父母皆禍害”的檄文嗎?
多少年之后,我成為了你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是很深重的,但它會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你的血脈。
兒子伊萬沿襲了母親的強勢,他也要成為家庭關(guān)系中的決策者。
袁泉所飾演的妻子張璐,便是夫妻關(guān)系中的“伊萬”。
“你為什么要契而不舍的改造我呢?你難道還沒意識到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
這是妻子張璐,對丈夫伊萬做出的反抗。
很快,兒子伊萬襲用了妻子的抗議,并以它為模板,反抗自己的母親。
事業(yè)有成、“羽翼豐滿”的中年男人徐伊萬,雖然無法擺脫母親的掌控,但他同時也在用他的方式,爭奪家庭話語權(quán)。
比如說,趕赴莫斯科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家庭保姆的選擇,還有門鎖。
伊萬給母親家大門裝配了極具科技感的密碼鎖,但老母親對自己所不熟悉的高科技,有種天然的排斥。
兒子有顧及母親的生活習慣嗎?
不得已,老母親又給自己家大門底部焊上了一個鎖扣…
對于步入老年的父母而言,看得見、摸得著、掂量起來更有分量的傳統(tǒng)鎖具,比“中看不中用”的現(xiàn)代鎖具更能給他們安全感。
早已趕不上時代腳步的老母親“落伍”了,好強的她不得不強調(diào)自己被掌聲和榮譽包圍的少女時光:
勞資曾經(jīng)是莫斯科大使館的護士!曾代表中國大使館在莫斯科演出!那時勞資是合唱團的主唱!
母親在她的光輝歲月,吟唱著像是《紅莓花兒開》這樣的蘇聯(lián)老歌,那對于兒子來說都是過時的。
妻子和母親,都是伊萬的所愛,她倆可以看做是伊萬的兩種思想形態(tài):
佇立在美國這樣的鋼鐵叢林里的妻子,所代表的是正值壯年的社會頂梁柱。
他們接受了現(xiàn)代教育,掌握著主流話語權(quán),他們的目光,總是向前看。
而母親,離不開那些有關(guān)蘇聯(lián)的回憶,她能說一口流利的俄語,擅長演唱蘇聯(lián)歌曲,那代表了她人生中的高光時刻。
但,前蘇聯(lián)早已成為歷史。
就像是這趟開往莫斯科的火車,要在路上晃晃蕩蕩行駛六天六夜,但是飛機一天就能到達。
可是母親拒絕乘坐飛機,這趟火車承載了她最美好光陰的回憶。
她的靈魂留在過去,她的軀體被時光裹挾著不得不前進,愈發(fā)老邁。
伊萬有母親的基因,又有和妻子類似的成長背景,他的狀態(tài)是撕裂的,但又奇異地保持某種和諧。
所以我們能看到,伊萬一邊反抗母親,一邊做出妥協(xié)和讓步。
《囧媽》的后半段,某些橋段有點突兀違和。
比如說,突然出現(xiàn)的大黑熊,讓母親和伊萬的感情強行升華;
“天降奇兵”宋小寶雖自帶笑點,但進一步減弱了劇情的邏輯性。
但羊細思,這個熱氣球的設定其實還好。
母親盧小花為什么要去莫斯科?她是去圓夢的,她要在莫斯科的紅星大劇院一展歌喉。
那個帶她前往莫斯科紅星大劇院的熱氣球,承載的是夢想。
而夢想,是會被美化的,是可以不夠現(xiàn)實的。
大多數(shù)女性,隨著孩子的到來,被劃分為一個統(tǒng)一的群體——“母親”。
“母親”這個詞匯,仿佛成為了她們的統(tǒng)稱,她們身上其它的特質(zhì)會被弱化,“母性”會被格外強調(diào)。
“母親”一詞,在此時仿佛埋葬了萬千女性的青蔥歲月。
在被各種各樣的主觀印象加以概括后,“母親”這個title下面掩藏著的、作為獨立個體的本我,好像被忽略了。
她們的確很有存在感,但總是被忽略。
就像《囧媽》的主演名單里竟然沒有“囧媽”,何其諷刺。
△飾演“囧媽”盧小花的演員黃梅瑩,戲份力壓袁泉等人,但在主演名單里是最沒用存在感的…
沒有人天生就是“母親”,她們也有她們的青蔥歲月。
《囧媽》在故事的最后,賦予了母親一個高光時刻,她終于站在紅星大劇院舞臺上放聲歌唱。
漸漸散場的人群,被她的歌聲吸引;
已經(jīng)“下班”的樂師重回舞臺,為母親伴奏。
她唱的是什么?“過時的”蘇聯(lián)老歌,《紅莓花兒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