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中,觀音菩薩有一個謊言。
把她說的那句話認定為謊言不是書生說的,也不是朋友們說的,而是一位仙人說的,原著道:“圣僧今年才到,我被觀音菩薩哄了。他十年前領(lǐng)佛金旨,向東土尋取經(jīng)人,原說二三年就到我處。我年年等候,渺無消息,不意今年才相逢也。”
本來二三年,結(jié)果十幾年,菩薩的話謊言無疑。
為什么用了十幾年呢?答案我們都是清楚的,唐僧師徒經(jīng)歷的考驗太多,時間都浪費在這上面了。
既然菩薩說過二三年,證明最初并不存在“九九八十一難”。
因為,這么多難,二三年是絕對不可能完成的。
所以,菩薩撒謊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何給唐僧師徒設(shè)置了過多的考驗。
這件事,要從“三打白骨精”說起。
“三打白骨精”是唐僧師徒取經(jīng)路上最重要的的轉(zhuǎn)折點之一。
之前,經(jīng)歷了“收豬八戒”、“收沙悟凈”、“四圣試禪心”、“五莊觀竊人參”等事件,唐僧師徒走到一起,且經(jīng)過了考驗,吃了長生之果。
經(jīng)歷了這些的唐僧,已經(jīng)成就仙體,只是沒有修成正果。
取經(jīng)說二三年,經(jīng)歷了這些,唐僧師徒接下來經(jīng)歷的應(yīng)該是烏巢禪師所說的那幾難,只要順利通過,便可順利到達西天大雷音寺。二三年可能完不成,四五年還是能完成的,不至于十幾年。
可是,一個野妖白骨精,暴露了唐僧師徒太多的問題。
“三打白骨精”事件,朋友們都是熟悉的,書生不再贅述,只講一下唐僧師徒暴露的問題。
唐僧:
他前世是金蟬子,但早已沒有了記憶,只是一介凡僧。
雖然從小生活在寺院,沒有被世俗所影響,但他畢竟是凡人,還是有凡心的。
面對白骨精,唐僧缺少基本的判斷力和對徒弟的信任。
唯獨一點做的好的就是有飯不吃,等孫悟空回來一起吃,這是做師傅、做人最基本的東西。
本質(zhì)不壞,但“少不更事”。
這樣的唐僧,順利的到達西天,以后成佛,被極少數(shù)奸詐的凡人欺騙是肯定的。
所以,要想唐僧成為真正的高僧,真正的佛,就必須對他進行更多的考驗。
只有這樣,他才能清楚酸甜苦辣咸,才能清楚人心的險惡。
孫悟空:
佛教對孫悟空的考驗,最多的是他的自覺性和是否服從管教。
三打白骨精,孫悟空火眼金睛看出了對方是妖精,這點是他法力高深的緣故。
可是,面對師父的不贊同和勸阻,不聽話,這就是孫悟空的問題了。
這是不服管教,雖然師父錯了,但可以不斷的解釋和勸阻,實在不行等白骨精露出真面目再殺。
所以,孫悟空還是不服管教、自高自大、為所欲為的。這樣的他,不經(jīng)歷更多的考驗也難以成佛。
豬八戒:
老豬暴露出的問題最多。
好色貪吃,面對白骨精變化成的姑娘以及籃子里的食物,豬八戒被美色和美食所迷惑,導(dǎo)致分不清真假。
不團結(jié),孫悟空看出對方是妖精,豬八戒看不出也就罷了,可他不僅不去想孫悟空說的是否對,而是一味的挑撥離間,影響唐僧的判斷。
這樣的豬八戒,執(zhí)念太深。
放不下美色和美食,還有一顆邪惡的心,何談修成正果呢。
因此,他也需要更多的考驗。
沙悟凈:
他沒有說太多話,但他也看出了對方是妖精以及理解孫悟空。
同在一個團隊,執(zhí)行命令固然重要,但面對師父的糊涂、孫悟空的被冤枉、豬八戒的挑撥離間,沙悟凈竟然沒有任何表示,依舊不管不問置身事外,這就是他的錯。
說好聽一點,這是老成沉穩(wěn),說難聽一點,這是陰險狡詐。
孫悟空其實看出沙悟凈的陰險,因此從花果山回來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原著道:“你這個沙尼!師父念《緊箍兒咒》,可肯替我方便一聲?都弄嘴施展!要保師父,如何不走西方路,卻在這里蹲甚么?”
沙悟凈的陰險狡詐,不僅孫悟空清楚,仙佛也都是清楚的。
因此,他也是需要更多考驗的。
“三打白骨精”,現(xiàn)出原形的不止是白骨精,還有唐僧師徒。
正是他們暴露出的問題,讓佛教改變了計劃,要對他們進行更多的,更加嚴厲的考驗。
因此,觀音菩薩所說的二三年,變成了十幾年。
菩薩撒謊不假,但怪不得菩薩,只能怪唐僧師徒在二三年內(nèi)不可能具備修成正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