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這篇文章之前,先問大家兩個小題目。歷史上著名的史學家都有誰?肯定有人會脫口而出,最早的史學家《左傳》、《國語》作者左丘明,撰寫《三國志》的陳壽,《資治通鑒》的司馬光,最著名的史學家莫過于《史記》編撰者司馬遷了。有誰能記得《漢書》的整理者,我國史上第一位女史學家班昭!
再問一個問題,我國史上著名的女才子都有誰?詞國皇后,婉約派宗主宋人李清照?!敖韼皆紫唷保牟蛇^人的上官婉兒。以及“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的卓文君。還有蔡文姬,薛濤,有誰能想起《女誡》的作者,東漢文學家班昭!
如此優(yōu)秀的女人,竟然淹沒在時光的洪流中。今天我們來了解下史上第一位女史學家,東漢女才子——班昭。班昭出生于書香世家,她的父親班彪,哥哥班固都是東漢著名的史學家。二哥班超學識淵博,是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班昭在家庭學術(shù)氛圍的耳濡目染下,學聞博廣,特別是對史書有著天生的親近感。
班超十四歲就與曹世權(quán)結(jié)為夫妻,丈夫早逝后,她堅守婦道,終身不嫁。她這份對愛情的堅貞不渝,受到了世人的尊重。班超的一件事,讓她聲名遠播,被漢和帝召入宮中。那就是班昭為兄請命,班昭的哥哥班超,在外鎮(zhèn)守邊境,年老思鄉(xiāng)之情愈加濃厚,多次向漢和帝請求回朝,未果。看到年邁的哥哥流落他鄉(xiāng),于心不忍,之后給漢和帝寫了一封陳情表。從班超無畏犧牲,守邊境,保家園開始,到年邁多病思鄉(xiāng)之心,言辭誠懇,情真意切。漢和帝被其文采折服,感動得落淚,于是下旨讓班超回鄉(xiāng)。歷史只記得花木蘭替父從軍,很少人能知道班昭為兄請命 。
班昭才華橫溢,名聲在外,被召進宮里,不僅受到漢和帝的封賞,也受到的鄧太后的寵信。鄧太后倚重班昭的才華,事事向她請問,她倆成了好閨蜜。班昭還是一名女教師,在宮中被大家尊稱未“曹大家”,從皇后到皇子,大臣貴族,不少人都是班昭的學生,她最出名的學生當屬馬融。
班昭一生著作很多,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爭議最多的莫過于女書之首《女誡》。這本書是班昭在年已70歲時的著作,分為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叔妹等七章。正是這篇文章,讓她有褒有貶義,各執(zhí)一詞。把女子壓迫的“三從四德”歸罪于她,其實這是不對的?!叭龔乃牡隆?,最早見于《禮記》,后經(jīng)儒圣孔子大量修改而成。班昭只是根據(jù)“三從四德”的理論,教導自己女子要恪守婦道,注重禮節(jié),本來是班家家規(guī)式的私家書,沒想到被傳播了出去,一時風靡全國。
在那個男尊女卑的社會,班昭無力去改變整個制度,也沒有那么超前的眼光。班昭無法跳出階級的局限性,也沒有擺脫封建糟粕,她的《女誡》雖然符合封建道德,迎合統(tǒng)治階級的口味,卻使婦女受到了更加歧視。如果從不同角度解讀《女誡》,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不一樣《女誡》。古代是男權(quán)社會,法律上無論是七出、三不出、和離、還是道德世俗,女子都是一個弱勢群體。女人安分守己,低調(diào),收斂,就是對自己最大的保護。
班昭一個女子,怎么能成為史學家呢?班超的哥哥,班固是史學家,奉朝廷之命著寫《漢書》,后受到竇憲事件的牽連,死于獄中,留下《漢書》未完成。班固當年著寫《漢書》時,班昭經(jīng)常在旁邊觀看,有時還替班固修改,班昭的文筆才華不次于這位號稱“漢賦四大家”之一的哥哥。班固去世后,漢和帝下詔讓她續(xù)寫《漢書》,不僅是欣賞班昭的才華,也是對班昭能力的認可,在封建社會,女子受到皇帝重用是十分難得的。
班昭一生經(jīng)歷守寡,續(xù)寫漢書,輔佐太后,自身經(jīng)歷豐富,堪稱女子傳奇。班昭在文學上成就巨大,漢書,女誡,東征賦,以及大量的散文和賦等等作品,她還是第一個女史學家,文學造詣就連李清照也不能比肩。班昭是一位史學家,文學家,還參與政事,她是史上難得的女子全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