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看書喜歡批注,猶如今人發(fā)視頻喜歡彈幕。今人發(fā)彈幕打架,不過逞一時嘴快。而古人發(fā)彈幕證明自己觀點,往往經(jīng)過深思熟慮。
而古人注書又不是簡單的發(fā)兩個彈幕那么簡單,而是往往對一本書的架構次第都會有所調(diào)整,最著名的例子莫過于金圣嘆注《水滸》,毛宗崗注《三國》。都托名古本而對原著做了較大刪改。同樣的張士紳也以世德堂本《西游》為藍本。對通行本《西游記》大加批評。這通行本《西游》與世德堂《西游》最大的不同在于通行本沒有江流僧的故事。而世德堂本將其列為第九回。
為了證明江流僧做為第九回的正統(tǒng)性,張老前輩不遺余力的發(fā)了許多彈幕,可謂滔滔雄辯。而小子是堅持認為江流僧這一回并不入流。只能算作偽半回。君子和而不同,今小子將張老前輩關于關于江流僧一回正統(tǒng)的觀點一一列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究竟您是支持張老前輩還是支持小子。就要看您自己對《西游記》的體悟了。
張老前輩在第九回的文首,就開門見山的將自己的觀點合盤托出:【刊本《西游》每以此卷特幻,且又非取經(jīng)之正傳,竟全然刪去。初不知本末終始,正是西游的大綱,取經(jīng)之正旨,如何取得?假若去了,不惟有果無花,少頭沒尾,即朝王偶遇的彩樓,留僧的寇洪,皆無著落照應。全部的關鎖章法俱無,已不成其為書,又何足以言奇也。】
這一段照小子看來,核心的論點在于如果不將江流僧的故事列為正統(tǒng)第九回。則西游取經(jīng)的緣起不充分,《西游記》的故事鏈也就會發(fā)生斷裂。這個觀點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譬如小子堅持宣揚通行本第九至第十二回長安詭事錄四回。認為沒有這四回,唐太宗不在地獄里走一遭,不知解決生死一大事的迫切性。也就不會對取經(jīng)工程如此重視。但是如果你認為這四回不重要,西方如來一下達任務,彼土自然有人執(zhí)行任務。經(jīng)典版西游電視劇沒有這幾回,大家不照樣津津樂道的看了那么多年嘛。
而張老前輩在該卷卷末又評道:【人每以此卷不通,不知一部《西游》,那一卷是通者,豈有不通而以為奇者】這江流僧的故事最為人詬病者,莫過于開頭和通行本第九回幾乎一樣。都以貞觀十三年開頭,老子陳光蕊考狀元和兒子唐僧取經(jīng)發(fā)生在同一年,這BUG實在太大了。而張先生的這句回懟倒也一些意思,陳光蕊貞觀十三年考狀元固然扯淡。但是唐僧貞觀十三年取經(jīng)本身就不符合史實。何況殷開山在大唐尚未統(tǒng)一時就已經(jīng)戰(zhàn)死。想要做唐僧的外公,也沒那功夫生滿堂嬌呀。所以第九回的BUG雖然更明顯點,您要是沒有特別的潔癖就忍一忍吧。
而張先生在世德堂本第十回如此評道:【《西游》古本原是一百回,不知何人將第九回陳光蕊江流兒一節(jié)全然刪去,卻于第十回、第十一回、十二回之內(nèi),憑空分出一回以補其數(shù),遂使提綱錯亂,法脈不清,極盡東施之丑態(tài)。若不改正,則界址不分,而文脈不可讀矣。】這一段張先生直接開罵了。世德堂與通行本都是一百回。因為要湊出個完整的整數(shù)來。而通行本沒有了江流僧這一回。兩版回數(shù)卻一樣,通行本在第九回至第十二回平均承載的故事量是比世德堂本小的。
舉個案例,通行本第九回的題目叫《袁守誠妙算無私曲 老龍王拙計犯天條》。而世德堂本第十回的題目叫《老龍王拙計犯天條 魏丞相遺書托冥使》看題目就能看出,世德堂本標題的前聯(lián)是通行本的后聯(lián)。通行本第九回故事到唐太宗與魏征對弈就戛然而止了。龍都沒斬呢。而世德堂本,唐太宗被龍王上訪告到了閻王殿,魏丞相給他書信一封,讓他去找故人崔判官。這兩個版本同一回目差了一大截。兩個版本究竟哪個更準確,張老先生是乾隆年間生人。如果他拿出乾嘉學派的考據(jù)精神來。小子也只有告饒的份了。
小子將張老前輩的三大彈幕一一列出,至于您如何看待江流僧這一回是否合理,就要看您自己的判斷了。
轉(zhuǎn)發(fā)加關注好運連連轉(zhuǎn)
九零超哥如是說
侃古論今道風云
預知天下興亡事
訂閱!
微信號superman19195
海量有料資源,你不掃一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