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有很多家長說,您現(xiàn)在把孩子送走了,我勸您趕快弄回來啊,你不要等12歲再弄回來,那你真的一點機會都沒了。
這個有很多父母說我要掙錢啊,我那崗位特重要,我不能回來。
我在杭州有一次講座,有一個務工人員就舉手問我,說我現(xiàn)在的工作特別好,掙的錢也很穩(wěn)定,但是我的孩子呢還很小,他說李老師,你說我該怎么辦?
我后來跟他講,我說掙錢啊,你掙多少年都是掙,
孩子呢,就那幾年關鍵期,過了這幾年就是一生的問題,
你這幾年沒到位,她可能一生都會毀掉,你自己來權衡,至于你哪個選擇我不管,我只告訴你這兩個的結果。
結果他說我明白了,坐下了,所以我想說什么問題呢?
就是我們這個乳兒期,依戀情感,他是我們心理撫養(yǎng)的第一個重要的問題,
要跟孩子建立良的情感關系。
那么前不久呢,我這個視頻,就是十年前的視頻被傳到網(wǎng)上,很多人在我微博下呢就留言,
然后呢我曾經(jīng)講過,我說媽媽特別重要,于是有些爸爸呢就不太愛聽了,
說李老師啊,那孩子早年都媽媽管,那爸爸干什么呢?我們是不也很重要?
那天我的這個有一個自己的學生來看我,我兩口子一塊來,她也是剛剛做媽媽,
所以后來我就跟他諄諄教導啊。我也給大家講一個我的觀點,
在家里頭,寶寶很小的時候,媽媽是全力以赴來照顧他,因為喂奶么,我們都在照顧他,
所以說做爸爸的要干什么呢?做爸爸的可以偶爾替她拍拍隔啊,
替她抱一會兒,但是你最重要的是在孩子六歲之前,
當著孩子的面好好愛媽媽,也就說不要兩個人都集中對孩子,不要讓孩子覺得我是家庭的重點。
你們都要照顧我,不是,媽媽照顧我的時候,爸爸照顧媽媽,
然后媽媽還要告訴孩子,咱們也要幫爸爸,所以家里應該形成這樣的一個關系,
而不是形成一個中心的關系,這也是我講心理撫養(yǎng)當中要注意的問題,
就是在早年,在媽媽花更多的時間,因為媽媽必須抱在懷里,因為要喂奶呀,對吧~
爸爸再怎么抱,最多你拍個嗝兒而已啊~所以媽媽呢好好的愛孩子,
爸爸呢好好的愛媽媽,當然爸爸好好的愛媽媽,要愛到18歲,
如果你要當著孩子面兒,好好愛媽媽,你這孩子一定特優(yōu)秀,為什么?因為他也愛媽媽,他愛媽媽他一看爸爸這么愛,他也會愛爸爸,
相反,兩個人全沖著他,他會怎么樣呢?他會形成自我中心,所以這是那個依戀的問題。
那么,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知道孩子隨著年齡增長,他的情感會發(fā)展:
他先是找準一個人,當他慢慢這一個人得到滿足的時候呢,他就開始關注一家人,
也就是奶奶啊、爺爺啊、姑姑啊、叔叔啊,當他產(chǎn)生親情之后,
所以他會走出家門,很快跟小朋友融在一起,他這個小朋友發(fā)展就是從同伴兒、伙伴兒到他的朋友,
這個過程一直從小學到中學,當他同伴發(fā)展好的時候,先是到了性發(fā)育,12歲青春期的時候,先是同性發(fā)展,然后就是異性,當他到了又回到戀這個字的時候就是戀愛,戀愛的時候,她的情感發(fā)展會出現(xiàn)什么狀態(tài)呢?
就是原來是一個就是廣泛的朋友情,戀愛呢,又是一對一了,當他一對一的情感一開始,
他就要組建家庭,這個家庭一形成,他就會有孩子,于是人到了20多歲的時候,他的情感到達什么程度呢?
有上下關系叫父母跟我,有橫向關系叫朋友和愛人,然后還有下邊的關系叫父母和孩子,
所以這個人的情感已經(jīng)是縱向的了:上,橫、左、下,
那么人在這種情況下會發(fā)展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情感,也就是我們說這人特成熟了,
成熟是什么意思呢?他對人生的幾種感受都有了,
當你為父母的時候,你才知道父母不容易,當你這個有愛的關系的時候,你才會知道責任和約束,
對吧,我們講情感的起點是依戀,
那么依戀做好的話,第二個問題,依戀還決定言語,為什么,因為有愛的撫養(yǎng)都是有話語的,
我曾經(jīng)講過,半歲之內換尿布,你看媽媽給換和別的人換不一樣。
媽媽、奶奶只要是親人,那一對一嗎,時間又很富裕,只要一看孩子拉了,她媽媽換絕對是要很長的一個過程,
先整一盆水,弄了尿不濕,拿上衛(wèi)生紙再來一盒痱子粉,從他媽打開給孩子包裹的開始,那話就來了:
寶寶啊,你睡醒啦,你怎么這么臭啊,讓我看看,啊呦~你吃什么啦?拉這么多呀,哎呀真臭。
他媽是一個動作一句話就,叫廢話連篇,也叫愛語綿綿,對吧~
所以孩子在被換尿布的過程當中,雖然他啥也不懂,但他耳邊的話語是非常多的,
那么這是親情肯定有話,而且親情要豐富呢?什么叫親情豐富呢?
除了他媽之外,還有奶奶,還有爺爺,這孩子一哭,媽媽來了,奶奶來了,爺爺來了,
這又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這家里只要有兩個以上的親人,他們大人之間就會說話,
所以一個孩子眼前臉多,耳邊聲音一定多,那么這個結果是什么?
咱們學外語的都知道,外語尤其聽說是怎么練出來的?
我記得有個同志問老師說,我都學了十多年外語,我怎么還聽不懂啊?
那老師瞪他一眼說,你看美國的那個傻子會不會說話。
什么意思呢?說美語的話,他也不是學來的,他是聽來的,所以小孩學話也是聽來的,
那么,孩子耳邊呢,愛他的人越多、聲音越豐富,
你看吧,這孩子三歲之后一定是個話癆啊,你看那小孩見誰都吊著,出門兒見誰都不怵,
然后一會兒奶奶家,一會兒爺爺家,他會主動跟別人說,這是誰給我買的,我爺爺是干什么的啊。
那相反這家里就媽媽一個人,那這孩子會怎么樣?
除了他媽過來沒別人過來,當她一睜眼上面天花板,坐下來這一手指頭,那么媽媽偶爾才過來跟他說說話啊。
還有的更慘啊,有些,像我們那些留守兒童,全家都出去打工去了,就剩一個人在家里看他,
這一個人還得自己做飯,還得搪那個地啊,所以這個孩子經(jīng)常就擱到炕上,哭也沒人過來。
那這孩子會怎么樣呢?
耳邊沒聲,眼前沒臉,這種孩子你看他走出去是什么樣的?
他不敢見人,看著人,頭都低下去,要不就看別的地方,而且還有一特點說不出話來,發(fā)蔫兒。
所以咱當老師的,以后怎么觀察孩子,一看這孩子發(fā)蔫兒,就說明他們家不太愛他,
一看那孩子那嘴,淋漓的要命,這他們家的愛特別豐富,就這么簡單,所以這是第二個情感撫養(yǎng),也就是說情感到位了,還會帶動他的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