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堅持每天按摩天泉到勞宮這一段的穴位,就能很好的防治心血管疾病。
如果能每日閉眼練“金雞獨立”1分鐘,那么老年癡呆便與您無緣。
每天按摩脾經的地機、三陰交、公孫以及腎經的復溜、太溪四穴,血糖就會慢慢的恢復正常。
用手指頂揉腋下的極泉穴,便可為心臟補血。
三陰交可以說是治婦科病的萬丹靈藥,具有雙向調節(jié)的作用。
肝脾不和,脾不統(tǒng)血,氣虛下陷,用山藥、薏仁米打成粉熬粥,經常當稀飯吃。平常多吃些大棗,補氣養(yǎng)血、止血的功效。
乳腺增生和結塊中醫(yī)診斷為氣滯血瘀,常用穴位有膽經的肩井、陽陵泉、胃經的梁丘穴、豐隆穴、脾經的三陰交。用一些活血化瘀、舒肝理氣的藥。
承三穴可治療痛經和痔瘡。
金門穴治療急性腰痛。
點委中穴,能讓鼻子通氣。
按摩委中穴通常能減輕百分之三十的腰疼痛。
慢性腰痛點五分鐘飛揚穴比按摩后背一小時都好。
京骨穴治后頭痛和眉棱骨痛。
心中發(fā)熱煩躁先按摩心經的神門穴,再按摩脾經的大都穴,此外再按揉肺經的尺澤穴,加上腎經的復溜穴就沒事了。
肝經的太沖穴和膽經的陽陵泉穴治療月經不調。
按揉陰包穴可治生氣導致的腿疼。
揉太沖穴可解郁散結,又能舒肝健脾,對于愛生氣的人是個法寶。
頭痛欲裂,服止痛藥無效,可先揉心經再掐神門穴。
常年抑郁腹脹揉大腸經的二間穴即可解決。
眼睛酸痛可按摩頸后膽經的風池穴,三焦經的中渚穴,小腸經的養(yǎng)老穴,效果都很好。
解酒的法子有兩套:揉胃經的足三里,下巨虛和足底的小腸反射區(qū),再使勁揉肝經的中封穴,太沖穴,再生吃蘿卜,西瓜,蓮藕,梨,藿香正氣膠囊,大山楂丸,這樣可以增強肝的解酒功能。
胃經的足三里和脾經的太白穴,陰陵泉穴治臉部老長痘,暗斑,起膿皰,浮腫,掉發(fā),失眠皮膚粗糙。
風市穴治皮膚癢疹。
陽陵泉治兩肋疼痛。
拔動膽經的陽陵泉,點揉右側三焦經的支溝穴,治敲膽經后頭痛腦脹,失眠多夢。
光明穴治老花眼。
懸鐘穴治落枕。
天天敲打胃經和大腸經是預防衰老的秘方。
按摩腎俞、關元兩穴后,同時在腎俞,關元,氣海等穴拔罐,就等于是一劑十全大補湯。
腎俞穴配太溪穴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腎虛最佳,治療腰痛馬上見效。
涌泉穴治療高血壓,鼻出血,頭目脹痛,哮喘敷藥效果最佳。
太溪穴治腎病引起的腰酸,頭暈,掉發(fā),耳鳴,牙齒松動,哮喘,性功能減速退,習慣性流產。
復溜穴可治膀胱炎,陰道炎前列腺炎和因流產留下的各種后遺癥。
敲打臀部到腳外側的膀胱經可治大腿和臀部臃腫。
愛生悶氣,郁悶,焦慮,憂愁難解要經常按摩太沖到行間的穴位。
胃堵,胸悶,脾氣急,心煩氣躁,一定要敲打三焦經和小腸經。
勞宮穴治手心出汗,心跳過速,失眠,補養(yǎng)心臟且補養(yǎng)速度極快。郄門穴防治心絞痛還可治彈弓手。
刺激按揉絲竹空可防止長斑和減少魚尾紋。
刺激耳朵周邊三焦經的耳門,角孫,顱息,翳風,可治耳痛耳聾。
刺激陽池不到五分鐘就能冶好腰痛。
消濼穴治上焦氣郁引起的胸悶。
支溝穴治脅痛岔氣。
中渚穴治小腿抽筋。
液門治口干咽痛。
點揉太淵穴治上氣不接下氣,氣不夠使。
經渠穴治各種咳嗽都有效。
尺澤是最好的補腎穴,還可以治高血壓。
少商穴治咽喉腫痛。
魚際可以定喘。
孔最穴治咳嗽和扁桃體炎,痔瘡。
如果胃痛的位置偏于胃脘,要多揉足三里。偏于小腸部位要多揉下巨虛。
急性胃痛或慢性胃痛的發(fā)作,點按梁丘穴,馬上止痛。
慢性胃腸病,豐穴治療效果最好。
堅持按摩小腿脾經,再加上腎經的復溜穴可治痛風。
揉太沖和行間兩穴可以補足心血,消除女性臉上的痘痘。
每天按摩脾經的大都,商丘兩穴各三分鐘,腿抽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