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87年的兔子一枚,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希望讓手中不多的收入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先后嘗試過各種理財工具,如定存、貨幣基金、股票型基金、股票、余額寶、銀行理財產品等等,現在回顧過去的投資理財,發(fā)現大部分都是跟著別人去操作,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和研究,過于盲從,結果就是幾年的投資總體虧損大于收益,好在因為積蓄較少,所以損失在自己可承受范圍內。接下來,就簡單說說自己這幾年的理財投資歷程,及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初生牛犢不怕虎,一腳踩入熊市中。
剛剛參加工作那一年,正是中國股市從6000點跌倒3000多點的時候,整個股市行情非常慘淡,但是由于自己本身就是學金融的,同時工作中有個同事對股市比較有研究,在跟著他炒股賺了一次錢之后,就雄赳赳氣昂昂的進軍中國股市之中了,第一次買的股票,漲了5個漲停板后,我就出來了,由于投入僅3000多遠,所以賺得不多,但是那種感覺讓人非常的happy!,當時總認為自己會繼續(xù)掙錢的,真可謂意氣風發(fā)呀。但是,好景不長,在之后的幾次跟進中,由于自己的操作不及時、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及時等原因,不僅賺到的錢又還給了股市,自己還出現了一萬多的虧損,而且,每次投入之后都會惴惴不安,沒有自己思考的決定總讓人心里沒有底。痛定思痛后,我決定不再跟著那人炒股,逐步遠離股市。后來,自己開始對幾只股票進行長期關注和研究,投入也比較少,重在參與,并且不貪多,不盲從,逐步形成自己的投資思路,雖然不會像之前可以漲那么多,但是偶爾還能碰到漲停板,賺點零花錢什么的還是可以的,我現在很滿足,也很自信。
教訓: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沒有人能夠永遠做股市的常勝將軍,擺正心態(tài),淡定投資,坐看股市風起云涌,我自巋然不動,只愿細水長流。
二、腳踏實地來定存,轉身才知不靠譜。
經歷了股市的教訓后,我開始大量的學習別人的理財經驗,認識了12單、36單、60單,并且卷起袖子準備大干一場,12單、36單一起存,由于收入不高,定的是每月定存1000元,500的一年期、1000的3年期,每月存錢后就開始期待拿到利息時的開心了??墒?,這種方法真心不適合我,或者說,我的定力不夠。由于一個人在外地工作,需要租房、吃飯、娛樂、買衣服等等花銷,還常常給父母買這買那,竟然沒法保證12單和36單的正常運行,收入高德時候,一月可以存好幾千,收入低的時候直接月光。堅持了6個月后,果斷放棄,同時在之前存的錢到期的時候,看到少得可憐的利息,頓時無語凝噎,到底是為哪般呀,折騰半天還不夠自己大餐一頓,傷感,迅速將之前定存的全部取出來,原理12單、36單、60單,這個方法真心不適合我這種低收入階層。但是,我并沒有放棄定存,現在我還是會將收入的一部分定存,但是是一年存一次,不會每月存了,太累太傷神了。
教訓: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
三、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對理財越來越茫然的自己,看著那少得可憐的積蓄,內心對對的理財方式更加渴求,通過不斷的地考和嘗試,最終我發(fā)現自己比較適合分散投資,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同時我也為自己制定了一套理財規(guī)劃,雖然不會掙大錢,但是就目前來說,個人感覺還是很不錯的。
1、每年結余的50%定存3年期存款。(用于孩子上學等固定開支,現在愛寶寶還小,正好三年后上幼兒園。每年結余指貨幣基金、現金、儲蓄存款的總額。)
2、每月結余的30%投入股市,選擇看好的公司股票,進行波段投資,減少換股的頻率,同時,要見好就收,不求大賺,只愿穩(wěn)中求利。
3、每月結余的10%放入股票型基金中,形成自己掌握節(jié)奏的定投,當行情太差時,全部改為貨幣基金。
4、每月結余的50%當如貨幣基金,好處是隨時可以提現,現在主要是民生銀行的余額寶、挖財寶等。
5、每月結余的10%留作下月生活費。因為本人月初發(fā)工資,所以不用留存太多生活費。
總結: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F在我已經時間了新的理財方式六個月了,收益實現了600元左右,雖然不多,但是我的本金也少,由于買了車,現在手中只有幾萬元錢了,但是我很開心,總覺得生活很有規(guī)律,很有計劃,也很坦然,這樣就夠了。
Ps:與大家也分享下我媽媽的一次失敗的理財經歷。
我媽媽在我上大學時,受銀行客戶經理的哄騙,說3年后可以得到高收益,在我們都不知情的情況下,頭腦一熱就買了6萬元的銀保產品,結果我家兩年后急著用錢,取出來只剩下2萬多,我媽媽氣死了,可是合同寫得明明白白,她也只能自己認了,并且被家里其他人都批評了一頓,現在工作了,也是和銀行接觸,對銀行理財產品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對大家提個醒:
一是不要盲目相信銀行,不要認為買銀行賣的理財產品就一定可以得到預期收益,現在已經出現過好幾起銀行理財產品沒有達到預期收益的事情了。如華夏銀行私售理財產品事件、中信銀行前員工私售假產品等理財糾紛,損害的往往都是理財投資者得利益。
二是在購買理財產品前一定要了解清楚理財產品的情況,如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理財投資標的、期限、風險狀況等情況,不能只聽銀行客戶經理忽悠,要有自己的理性判斷。同時,簽合同時要再三確認合同是否正確,避免出現理財糾紛。我們同事曾經就遇到過買的是銀行正規(guī)理財產品,可是卻莫名其妙的變成了銀保產品,而且銀行提供的合同也顯示的銀保產品,最后只能通過投訴來解決,對然最終問題解決了,但是還是花費了他很多的精力。
三是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要有度,不要把自己的積蓄全部投進去,不要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里,避免銀行理財產品出問題后,血本無歸。
以上都是我自己的一定想法,有說的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諒解,同時也希望和大家一起多多學習,在理財的道路上越走越穩(wěn),越賺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