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梵音譯(Arhat)。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含有殺賊、無 生、應供等義。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后有,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yǎng)。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凈,無明煩惱已斷(殺賊)。已了脫生死,證入涅盤(無生)??笆苤T人天尊敬供養(yǎng)(應供)。于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凈,隨緣教化度眾。
羅漢畫是中國繪畫史上一門特殊的圖像藝術(shù),在中國畫史上的分科,屬于道釋人物畫中的佛教畫。在中國,羅漢信仰普遍,在民間羅漢往往被認為是神通廣大、古道熱腸的代表。
此套羅漢圖軸傳為五代貫休所繪,現(xiàn)存十五幅。
貫休(832年-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浙江省蘭溪市)人。唐末五代時期前蜀畫僧、詩僧。
貫休七歲出家和安寺,日讀經(jīng)書千字,過目不忘。唐天復間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為“禪月大師”,賜以紫衣。
貫休能詩,詩名高節(jié),宇內(nèi)咸知。嘗有句云:“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時稱“得得和尚”。有《禪月集》存世。亦擅繪畫,尤其所畫羅漢,更是狀貌古野,絕俗超群,筆法堅勁,人物粗眉大眼,豐頰高鼻,形象夸張,所謂“梵相”。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很高的聲譽。存世《十六羅漢圖》,為其代表作。
貫休的繪畫作品有維摩像、高僧像、尊者像、羅漢圖等,還有少數(shù)山水畫。將貫體筆下的羅漢與其他畫家塑造的羅漢像相比,便不難發(fā)現(xiàn)貫體羅漢除了在形象上更為夸張傳神之外,在立意構(gòu)思方面也有他的獨到之處。一般的羅漢圖,往往描繪羅漢渡海,天龍神鬼卒擁護;或伏于樹上觀看神鹿,上有猿猴摘取仙桃;或駕異獸,乘蛟龍,作種種不可思議之神通狀;或坐于禪床之上降魔說法,手中水瓶顯現(xiàn)神光等等場景。這些作品無不著力于用神鬼異獸來襯托羅漢的神圣,或表現(xiàn)羅漢的神通法力與尊貴。但在貫體的作品中則完全摒棄了這些東西,只是通過十六羅漢的各種日常坐姿與樸實無華的動態(tài),致力于刻劃羅漢超凡入圣的神態(tài)。性格各異,呼之欲出,格調(diào)極為高古,而更接近羅漢“殺賊、應供、無生”的本義。
貫休羅漢畫創(chuàng)作的歷史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其羅漢野逸畫風對后代道釋人物畫創(chuàng)作的深刻影響。野逸體羅漢畫風是相對于以張玄為代表的“世態(tài)相”羅漢畫風比較而來的。貫休這種以“丑”“逸”風格見長的道釋人物畫風格逐漸形成了一種野逸體繪畫傳統(tǒng),影響了后代許多畫家,宋初的石恪、宋末元初的牧溪等蜀地畫家都受到這種野逸體畫風的影響,其筆下人物莫不具有野逸之態(tài),此外明代的陳洪綬和丁云鵬也深受貫休野逸體畫風影響,成就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