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看起來是小事,少用紙巾、循環(huán)用水、多步行少開車、少用塑料袋、少用一次性紙杯,隨手關燈,垃圾分類等等,做起來也不是太難,但卻與大眾的公德教育,自覺認識有直接關系。
其次,低碳不能因為自己“富”而不為。有富人以為,我對社會的貢獻大,貢獻大的人理應占的排碳量也高些,我的收入高,所以我交的稅多,而這些稅收可用于治理排碳,就承擔了比窮人多的社會責任。富人是有“大為”的一群,開車當步,住豪宅享品質生活,是富人應該有的特權,哪里顧得了少排的那一點點碳?還有人提出,我可以掏錢買排碳量,如今富人的行列在不斷壯大,如果富人都有如此想法,低碳生活只能是一種想象。
最后,低碳不能因為別人“不為”而自己不為。且不說窮富,中國人都愛跟別人比,別人不作為的事,憑什么我就一定要做呢?我出門要自己帶筷子,別人都不帶,我用兩根筷子,和全國全世界砍伐的森林比,那是滄海一粟山丘之沙。我不開車,他在開車,讓我坐公交那不成了不公平了,殊不知,人們在追求排碳“公平”的爭論中,讓我們享有低碳生活的愿望成了泡影,至少是讓低碳生活的時間表推遲了時日。
所以,低碳也是一種“不計較”, 是一種公德,是一種境界,是一種責任,是一種承擔。
--------- 本文轉摘來源自:銀川晚報(吳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