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一:昆蟲綱分目檢索表
1、無翅、或有極退化的翅———————————————————————————2
有翅2對或1對—————————————————————————————23
有足,頭和胸部不愈合,不寄生于昆蟲體內——————————————————3
腹部除外生殖器和尾須外無其它附肢—————————————————————7
有觸角,腹部最多11節(jié)———————————————————————————5
腹部多于6節(jié)或無上述三對附肢,但有成對的刺突或泡等附肢——————————6
除有一對尾須外,還有一條長而分節(jié)的的中尾須,有復眼——————————纓尾目
口器為刺吸式或舐吸式、虹吸式等——————————————————————18
腹部末端無尾須—————————————————————————————15
尾須不呈鋏狀——————————————————————————————10
前足非捕捉足——————————————————————————————12
附二:昆蟲幼體分目檢索表
(一)昆蟲幼體分類
1、有分節(jié)的胸部附肢和明顯的頭殼,并有作用的口器———————————————3
1′沒有分節(jié)的胸部附肢,亦無明顯的頭殼及有作用的口器—————————————2
2、口器只上顎存在,不能咀嚼,形成平行的向下彎曲的鉤,平時縮在體的前端。體壁柔軟,體色淡(白色或黃色)。氣門如有,只著生在前胸或腹部末端,或兩處都有。體形直或前端尖銳,如氣門對數(shù)更多,則身體成C字形彎曲,腹部中間的節(jié)較粗。如沒有氣門,則身體直的線狀或彎曲成C字形————————————(內生翅群)幼蟲
2′口器從外面看不見。身體被有幼蟲最后一次的蛻皮(蛹殼),里面包有蛹或幼蟲。外殼堅硬而色深(黃、紅、棕、褐或黑色)——————————(外生翅群)“蛹” 殼
3、襁褓狀,未來成蟲的分節(jié)附肢一部分或全部貼緊或粘住在身體上,全部或至少有一部分可以認辨,觸角、口器、足、翅函常褶疊在身體腹面。頭明顯或不太明顯。復眼通??梢钥匆姟?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內生翅群)蛹
3′頭非襁褓狀。全部附肢游離,如有足,能夠活動,不褶疊。翅函如有,放在身體的背面或側面。頭明顯,游離,有能動的口器。胸節(jié)明顯,足及翅函也可能沒有————4
4、體的表面沒有翅芽—————————————————————————————5
4′翅芽存在于胸部的表面,從中胸和后胸的背面或背側面伸出,伸向背后方或側方,決不褶向腹中線。腹部很少長過胸部之和的兩倍。復眼存在。單眼沒有。體堅硬而有色,有側板和腹板,前胸分節(jié)明顯,胸足分節(jié),3對;尾須1節(jié)以上。體形和口器形式與成蟲相似—————————————————————————(外生翅群)若蟲
5、除無翅芽外,其余特征同上條。胸足3對,有2尾須;或更有一中尾絲——————————————————————————————(無翅亞綱及外生翅群)若蟲
5′腹部通常為頭胸部之和的2~4倍。沒有復眼,有單眼,著生于觸角或上顎附近。體柔軟,側板與腹板不明顯。胸節(jié)相似,胸足短,如有尾須,通常只1節(jié)。體型與成蟲不相似,口器也與成蟲不同——————————————————(內生翅群)幼蟲
(二)無翅亞綱及外生翅群若蟲分目檢索表
1、口器適于剌吸或銼吸。剌吸式是有明顯管狀的下唇,包有針狀的上、下顎口針,或下唇退化,口針縮在頭內,沒有須;銼吸式口器在頭胸之間腹面呈短錐狀,包括唇基、上唇、上顎、下顎與下唇,下顎須明顯,下唇須不明顯————————————18
1′口器咀嚼式;下唇不呈管狀或錐狀;上顎堅硬;須通常具有,有時口器包在頭內——2
2、沒有氣管鰓;陸生的種類——————————————————————————5
2′通常有氣管鰓,水生的種類;也稱為“稚蟲”—————————————————3
3、下唇正常,不形成杓狀———————————————————————————4
3′下唇伸出時長為闊的4倍以上,杓狀,縮起時復于上顎和下顎上,如假面具,腹部末端有瓣狀或刺狀的氣管鰓———————————————————(稚蟲)蜻蜓目
4、氣管鰓片狀,羽狀或纓狀,只著生在腹部背板的側緣;有2~3線狀多節(jié)的尾須及中尾絲,常有毛;跗節(jié)上有1爪——————————————————(稚蟲)蜉蝣目
4′氣管鰓指狀,簡單或分枝,通常著生在胸節(jié)的腹面,有時亦有著生在上顎、腹部的前數(shù)節(jié)或后數(shù)節(jié);尾須2條,線狀,常無毛;跗爪2————————(稚蟲)襀
5、有觸角,可能隱藏而不易見到————————————————————————6
5′沒有觸角;前足長,為觸角用;頭梨形;體較小—————————————原尾目
6、觸角6節(jié)以上———————————————————————————————8
6′觸角6節(jié)或6節(jié)以下————————————————————————————7
7、觸角4節(jié)或6節(jié)(很少3節(jié));口器隱藏在頭內;腹部有6節(jié),通常有跳器和腹管,非寄生————————————————————————————————彈尾目
7′觸角3到5節(jié),通常放在頭側面的凹溝內;體極扁平;頭較前胸寬大,外寄生于鳥類或哺乳類——————————————————————————————食毛目
8、身體末端無明顯的鉗狀構造————————————————————————10
8′身體末端有明顯的鉗狀構造 ————————————————————————9
9、口器明顯的咀嚼式;頭闊過于長;可能有翅芽;跗節(jié)2~3節(jié);褐色或黑色——革翅目
9′咀嚼口器內藏式,只末端露出在外面;頭不闊過于長;無翅芽;跗節(jié)1節(jié),顏色近白色—————————————————————————————————雙尾目
10、咀嚼口器明顯;可能有翅芽;尾如有,最多10節(jié);前足或后足常特別發(fā)達;頭下口式;腹節(jié)很少有刺突———————————————————————————12
10′咀嚼口器內藏式,只末端露出在外面;決沒有翅芽;腹部1~7節(jié)有小形的刺突;有二多節(jié)的尾須,在10節(jié)以上————————————————————————11
11、腹部末端只有2尾須—————————————————————————雙尾目
11′腹部末端除尾須外,還有1尾狀多節(jié)的中尾絲——————————————纓尾目
12、前足跗節(jié)第一節(jié)同脛節(jié)一樣長或更長,極膨大,能分泌絲,中后足的跗節(jié)正常;尾須2節(jié),腹部末端左右不對稱,觸角9節(jié)或較多———————————紡足(蟲糸)目
12′前足跗節(jié)和中后足相似,不膨大,身體末端對稱———————————————13
13、體小型,蟻形或虱形的種類;體壁(至少腹部)柔軟;頭前口式或略呈下口式;觸角著生位置接近上顎基部——————————————————————————14
13′體較大,粗壯;體壁堅硬;頭下口式或后口式;觸角著生位置接近復眼—————15
14、前胸比中胸和后胸短而狹;無尾須;跗節(jié)2節(jié)——————————————嚙蟲目
14′前胸和中后胸相等或更大,有尾須;跗節(jié)4節(jié)——————————————等翅目
15、后足跳躍式,腿節(jié)特別粗大,或前足適于掘土——————————————直翅目
15′后足非跳躍式,前足也不適于掘土—————————————————————16
16、前足攫捕式,腿節(jié)和脛節(jié)下緣有刺,可以褶合——————————————螳螂目
16′前足非攫捕式,正?!?span>17
17、體細長,枝條狀;前胸短;足細長;觸角短——————————————竹節(jié)蟲目
17′體扁平,前胸闊大,蓋住頭部;頭后口式;觸角細長——————————-蜚蠊目
18、口器外生式,通常由下唇形成喙管,內包口針,或由幾部分形成錐狀的喙;可能具翅芽;梨形或螨形的種類沒有喙管,極長的口針縮在頭內,無翅芽;跗節(jié)如有,不是攀登式——————————————————————————————————19
18′口器內藏,顎刺短,藏在頭內(標本透明后可以看見),沒有外生的下唇;沒有翅芽;足攀登式;哺乳動物的外寄生蟲—————————————————————虱目
19、口器圓錐形,由唇基、上唇、具須的下顎,及1個有作用的上顎與下唇形成,下唇須不明顯,著生在頭與前胸之間;口器左右不對稱;跗節(jié)小,似1節(jié);爪沒有;中墊大,泡狀;體小,細長,末端尖銳—————————————————————纓翅目
19′上顎口針和下顎口針包在下唇形成的喙管內。喙管伸在后方在足的中間;下唇也可能沒有,則口針藏在體內;如下唇呈圓錐形則沒有口針—————————————20
20、口器從頭的前端腹面伸出;若干水生的種類口器似從頭的后方伸出,則足適應于水生的生活,游泳式;前足可能是攫捕式——————————————————半翅目
20′口器從頭的腹面后方伸出,后口式,有的看來似從胸足的中間伸出,非水生…同翅目
(三)內生翅群幼蟲分目檢索表
1、只有2對氣門,著生在前胸和腹部第8節(jié)或第9節(jié)上;沒有足;上顎形成向下彎曲的鉤,不能相對運動,即不能左右咬住—————————————(一部分)雙翅目
1′通常有2對以上氣門,很少只1對的;足有或無;上顎左右相對,很少吸收式———2
2、有胸足,通常骨化而分節(jié);有時肉質而分節(jié)不明顯(如膜翅目、鞘翅目)—————3
2′沒有胸足————————————————————————————————12
3、觸角著生在上顎基部的關鍵膜上,基部沒有骨環(huán)或骨區(qū);下唇有明顯的突出的吐絲器;眼如有,決不密集成復眼狀;腹足如有,具有趾鉤(至少有幾對有);胸足5節(jié)以下,有一爪;腹部末端無吸盤——————————————————(多數(shù)的)鱗翅目
3′觸角通常著生在頭殼上(很少沒有或不見),如在關鍵膜上則靠近上顎;胸足常有2爪,或沒有吐絲器,眼有時集合成復眼狀;腹部末端有時有吸盤—————————4
4、下唇?jīng)]有吐絲器——————————————————————————————5
4′下唇有吐絲器——————————————————————————————11
5、口器吸收式,下顎和上顎合成二個吸管。沒有下顎須,腹部中間的節(jié)沒有腹足;陸生的種類有2爪,水生的種類只有1爪,腹部有氣管鰓———————————脈翅目
5′口器通常為咀嚼式;下顎不如上述,有下顎須—————————————————6
6、上唇存在,能動,下唇須3節(jié),骨化;胸足5節(jié),各足有2爪;腹部中間的節(jié)沒有腹足;前胸腹板前有頭后骨環(huán);水生的種類腹部側面有絲狀突起,腹部末端有一中尾絲或一對攫鉤 ———————————————————————————————7
6′沒有上述綜合特征(除少數(shù)鞘翅目種類外只1爪)———————————————8
7、陸生的種類,腹部側面沒有絲狀突起 ——————————————————蛇蛉目
7′水生的種類,腹部側面有明顯的絲狀突起 ————————————————廣翅目
8、有上唇,能動;胸足5節(jié),端部有1爪(爪的端部有一明顯的距);腹部中間的節(jié)沒有腹足;水生;有氣管鰓,腹部末端有一對攫鉤—————————(一部分)毛翅目
8′沒有上述綜合特征(除少數(shù)鞘翅目外胸足5節(jié)以下)——————————————9
9、上唇存在,能動;胸足3節(jié),有1爪;眼有時有12個,似復眼;腹部第一至九節(jié)生有小的腹足,有時第一、二節(jié)上的退化,(腹部末端肛門和能翻出的肛叉形成一吸盤)———————————————————————————————(多數(shù))長翅目
9′沒有上述綜合特征;眼決不超過12個或與復眼相似——————————————10
10、胸足小,向下,后二對很長,伸出側腹面,中部腹節(jié)無腹足;胸足3節(jié),有一跗爪;有上唇,能活動;通常彎曲,蠐螬型——————————————————長翅目
10′沒有上述綜合特征—————————————————————(一部分)鞘翅目
11、胸足長,除爪外有5節(jié),轉節(jié)有時亦分節(jié);中部腹節(jié)沒有腹足;前胸背板有一明顯的骨化區(qū);腹部末端通常有攫鉤;常有氣管鰓——————————(一部分)毛翅目
11′胸足短,除爪外最多4節(jié);中部腹節(jié)通常有腹足;前胸背板很少有骨化區(qū);腹部末端沒有攫鉤;沒有氣管鰓(下唇須標準情形3節(jié))———————(廣腰亞目)膜翅目
12、下唇有圓錐形突出的吐絲器,如不發(fā)達(初齡幼蟲或潛葉時期),則觸角接近于上顎基部,在觸角與上顎間沒有骨化區(qū)或脊起———————————(一部分)鱗翅目
12′下唇?jīng)]有吐絲器(膜翅目的絲從一裂縫或小孔出來);觸角不接近上顎,或在上顎較遠處有骨化區(qū)分開————————————————————————————13
13、腹部有8~9明顯的節(jié),或分節(jié)不明顯,有完整或不完整的頭;如腹部10節(jié)(癭蚊科),則沒有明顯的頭殼,胸部有一明顯的劍骨片(有時只有一對氣門)—————————————————————————————————————(一部分)雙翅目
13′腹部通常有10明顯的節(jié),很少10節(jié)以下或11節(jié),但頭殼終是明顯——————14
14、腹部有11明顯的節(jié),有一對肛下突起——————————————————蚤目
14′腹部沒有11明顯的節(jié),沒有肛下突起———————————————————15
15、下顎須2節(jié)或2節(jié)以上,胸部有一對氣門———————————(一部分)鞘翅目
15′下顎須1節(jié),常退化為感覺器,胸部有一對或2對氣門————(細腰亞目)膜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