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消瘰丸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yī)方劑學.《中醫(yī)藥方精選網(wǎng)》和多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消瘰丸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方?! ?br>組成;玄參120克(蒸) 牡蠣120克(醋煅) 貝母120克(蒸)
加減;
1.若腫塊大而堅硬,宜重用牡蠣,酌加海藻、昆布、夏枯草等以軟堅散結;
2.痰火盛者,宜重用貝母,酌加瓜蔞皮、海蛤粉、海浮石等以清熱化痰散結;
3.陰虛甚者,宜重用玄參,酌加生地、麥冬等以滋養(yǎng)陰液;
4.肝火旺者,酌加丹皮、龍膽草、夏枯草等以清泄肝火;
5.兼肝郁氣滯者,宜加柴胡、香附、郁金、青皮等疏肝理氣解郁。
[主治] 瘰疬,痰核,癭瘤。咽干,舌紅,脈弦滑略數(shù)。 本方主治痰熱郁結之瘰疬、痰核等。臨證以頸項結塊,或如串珠, 伴咽干、舌紅、脈弦滑略數(shù)為證治要點。單純性甲狀腺腫、甲狀腺功能亢進、淋巴結結核、單純性淋巴結炎,辨證屬痰 火凝聚者,可用本方加味治之。 1.急性淋巴結炎 2。痛性脂肪過多綜合征 3.舌血管瘤 4.陰莖纖維硬結癥 5.腮腺混合瘤 1.肺結核 2.流行性腮腺炎 3.附件囊腫 4.腫瘤 5.慢性咽炎 6.淋巴結結核 7.滲出性關節(jié)炎 8.流行性頜下腺炎
(《醫(yī)學心悟》卷4)
[異名] 消疬丸(《瘍醫(yī)大全》卷工8)。
[組成] 玄參蒸牡蠣煅,醋研貝母去心,蒸各四兩(各120g)
[用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9g),開水送下,日二服。本方改作湯
劑,名“消疬湯”(《外科真詮》卷上)。
[功用] 清熱化痰,軟堅散結。
[主治] 瘰疬,痰核,癭瘤。咽干,舌紅,脈弦滑略數(shù)。
[病機分析] 《醫(yī)學心悟》卷4曰: “瘰疬,頸上痰核瘰疬串也。此為肝火郁結而
成?!庇衷唬骸榜ю哒?,肝瘤也。肝主筋,肝經(jīng)血燥有火,則筋急而生瘰。瘰多生于耳前
后者,肝之部位也。”此病多因肝腎陰虧,水不涵木,以致肝火郁結,灼津為痰,痰火
凝聚而成。《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卷64謂:“瘰疬形名各異,受病雖不外痰、濕、
風、熱,氣毒結聚而成,然未有不兼恚怒、忿郁、幽滯、謀慮不遂而成者也?!敝赋霰?br>病的形成與情志失常有關。陰液虧乏,故咽干舌紅,脈弦滑略數(shù),弦主肝經(jīng)為病,滑主
痰,略數(shù)主熱。
[配伍意義] 證屬痰熱郁結,治當清熱化痰,軟堅散結。故以苦微寒之貝母為君,
清熱化痰,消瘰散結。牡蠣咸平微寒,功能軟堅散結,助君藥清消痰熱郁結之瘰疬。
《本草備要》卷4云其:“咸以軟堅化痰,消瘰疬結核。”玄參苦咸而寒,軟堅散結,滋
潤清熱?!睹t(yī)別錄》謂其“散頸下核?!奔饶苤惸?、牡蠣軟堅散結,以消痰核瘰疬;
又可滋陰降火,滋水涵木,與牡蠣為伍而抑肝氣,共為臣藥。三藥合用,以清熱化痰、
軟堅散結為主,滋陰降火、平抑肝氣為輔。藥精力專,標本兼顧,使熱除痰消結散,則
瘰疬、痰核自除。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主治痰熱郁結之瘰疬、痰核等。臨證以頸項結塊,或如串珠,
伴咽干、舌紅、脈弦滑略數(shù)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若腫塊大而堅硬,宜重用牡蠣,酌加海藻、昆布、夏枯草等以軟堅散
結;痰火盛者,宜重用貝母,酌加瓜蔞皮、海蛤粉、海浮石等以清熱化痰散結;陰虛甚
者,宜重用玄參,酌加生地、麥冬等以滋養(yǎng)陰液;肝火旺者,酌加丹皮、龍膽草、夏枯
草等以清泄肝火;兼肝郁氣滯者,宜加柴胡、香附、郁金、青皮等以疏肝理氣解郁。
3.單純性甲狀腺腫、甲狀腺功能亢進、淋巴結結核、單純性淋巴結炎,辨證屬痰
火凝聚者,可用本方加味治之。
[使用注意]
1.作丸劑,方中牡蠣需煅用,否則不易粉碎;作湯劑,用生牡蠣,效果更好。本
方貝母用浙貝母為佳。
2.瘰疬日久已潰爛者,本方亦可服用。
3.宜戒惱怒,斷煎炒及發(fā)氣、閉氣諸物,免致膿水淋漓,漸成虛損。
[源流發(fā)展] 程氏消瘰丸為痰熱結聚之瘰疬而設,對瘰疬早期“化痰清熱可漸安”,
有消散之功;病久潰爛者,亦可應用。后鄒岳《外科真詮》將本方改作湯劑,名“消疬
湯”。《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載消瘰丸,在本方基礎上,重用牡蠣,另人海帶以消痰軟
堅,更取三棱、莪術、血竭、乳香、沒藥等活血之品,以加強消瘰之力,人黃芪以補氣
扶正,龍膽草以增清瀉肝火之力,較之本方,清熱散結之力更強,活血化瘀之功獨勝。
適宜于痰火結聚,氣血壅滯,痰瘀互結之證,成為后世治療本病遣方用藥兼顧活血化瘀
之法的范例。
[疑難闡釋] 關于方中君藥 本方主治熱痰郁結之瘰疬、痰核諸證,《中醫(yī)方劑臨
床手冊》、《中醫(yī)方劑學通釋》、協(xié)編《方劑學》教材等,雖未細辨君臣佐使,但均首釋
玄參之功。然方中三藥用量相等,唯貝母清熱化痰之力獨勝,玄參、牡蠣意在助貝母散
結以清痰熱,兼平涵肝木。故本方似以清熱化痰散結之貝母為君較妥。
[方論選錄]
1.《中醫(yī)方劑學講義》(南方中醫(yī)學院主編):方中玄參苦咸微寒,滋陰降火,能散
癭瘤瘰疬;貝母辛平,解郁散結,化痰消腫;牡蠣咸寒,益陰潛陽,化痰軟堅。凡肝腎
陰虧,虛火內(nèi)動,灼津為痰,痰火凝結而成瘰疬,用以消散,可以取效。若病久潰爛
者,亦可服用。
2.《中醫(yī)方劑臨床手冊》:方用玄參滋陰降火,苦咸消瘰;貝母化痰消腫,解郁散
結;牡蠣咸寒,育陰潛陽,軟堅消瘰。合而用之,對瘰疬早期有消散之功。
[評議] 論中對本方貝母之用,云其“解郁散結,化痰消腫”,而未言其擅長清化
痰熱之功:似不夠全面。
[驗案舉例]
1.急性淋巴結炎 《中醫(yī)雜志》(1986,6:36):某女,4個月。1984年2月18日
初診?;純河翌M下淋巴結腫大2周。西醫(yī)診斷為右頜下淋巴結炎,經(jīng)肌注青鏈霉素1
周,外敷10%魚石脂軟膏,未能奏效,請中醫(yī)會診?;純壕裆泻茫頍o發(fā)熱,面赤,
右頜下可觸及腫大的淋巴結約3cm X 4em,局部發(fā)紅,觸之及吮乳均哭鬧,口流涎,苔
黃膩,指紋無異常。方用消瘰丸合花粉散加減。處方-元參6g,浙貝3g,生牡蠣6g,
天花粉3g,蒲公英6g,金銀花6g,連翹6g,虎杖6g。一日1劑,分多次服。服藥3
劑,紅腫開始消退,服藥6劑,諸癥痊愈。
按語:4,JL為稚陰稚陽之體,陰常不足,陽常有余,易生火毒之邪,灼津熬液而
成痰,痰郁又可化火,互為因果,從痰結火毒,治以清熱解毒,化痰散結,而獲良效。
2。痛性脂肪過多綜合征 《山東中醫(yī)雜志》(1992,4:26):某女,46歲。1988年
10月3日初診。四肢及胸腹部出現(xiàn)對稱性塊狀脂肪結節(jié)年余,先后去省級多家醫(yī)院檢
查,均診為痛性脂肪過多綜合征,服藥(名稱不詳)效果不佳。診見四肢、胸腹部脂肪
結節(jié)大者如粟,中者如銀杏,小者如玉米粒,皮色不變,按之疼痛。面色黧黑,形體消
瘦,頭痛頭暈,心悸易怒,腰膝酸軟,手足心熱。月經(jīng)數(shù)月一行,量少色紅。舌紅,苔
薄白,脈弦細。處方:玄參20g,浙貝母lOg,生牡蠣30g,制首烏20g,枸杞子12g,
山萸肉12g,丹參30g,地龍lOg,地骨皮20g。水煎服,每日1劑。10月13日二診:
服藥10劑后,腰痛、易怒、手足發(fā)熱均減輕,唯周身結節(jié)疼痛不減。上方加穿山甲
lOg,繼服10劑。10月23日三診:全身結節(jié)減小減少,效不更方,上方繼服。本方前
后稍事加減,共服50余劑,全身脂肪結節(jié)完全消失,病告痊愈,隨訪1年未復發(fā)。
按語:痛性脂肪過多綜合征,又稱德肯氏綜合征,其臨床主要特征是:軀干或四肢
遠端常有多數(shù)對稱性脂肪結節(jié),皮膚干燥,疲倦無力,神經(jīng)衰弱,性功能衰退等。中醫(yī)
據(jù)脂肪結節(jié)癥狀納入痰核范疇。痰濁瘀血阻滯經(jīng)絡,不通則痛,該患又兼有明顯肝腎虧
損,虛火上炎之征。故用消瘰丸,加丹參、地龍、穿山甲祛瘀散結,活血化瘀,加用山
萸肉、枸杞、首烏補益肝腎之品以治本。
3.舌血管瘤 《山東中醫(yī)雜志》(1992,4:26):某女,40歲。1989年6月6日初
診。患者1年前漸感舌頭活動不靈,半年后舌面中心起一紫黑色包塊,如栗子大小,壓
之不痛,質(zhì)軟。某醫(yī)院診為血管瘤,行冷凍療法。術后不慎感染,舌脹滿口,痛不欲
生。經(jīng)抗感染,對癥治療后,身體康復。半年后,舌中部又生一白果大小包塊,仍去該
院檢查,診為舌血管瘤,建議再行冷凍療法?;颊邞峙轮噩F(xiàn)上次后果,要求用中藥治
療。現(xiàn)證:舌動作欠靈活,舌中心部有l(wèi)cm×lcm大小紫黑色包塊,質(zhì)軟,重按有微
痛。兼有心煩易怒,口干口苦,睡眠不佳,大便干結,小便黃,舌質(zhì)紅,脈弦。處方:
消瘰丸化裁,玄參20g,浙貝lOg,丹參30g,牡蠣30g,黃連8g,當歸12g,赤芍lOg,
桃仁lOg,遠志2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上方共服30余劑,血管瘤消失,舌
頭運動靈活,諸恙悉平,至今未復發(fā)。
按語:患者體豐多痰,又兼心火旺盛,火旺血沸,痰血瘀阻,結為瘤體。方中消瘰
丸祛痰散結,加赤芍、桃仁、當歸等活血化瘀之品,痰消瘀去,疴恙得平。
4.陰莖纖維硬結癥 《山東中醫(yī)雜志》(1992,4:26):某男,20歲。1990年4月
10日初診。患者陰莖中下段有2.Icm×1.Ocrn硬結半年,觸之微有酸痛。外觀皮色不
變,勃起時疼痛,陰莖向下彎曲30度,影響性交。病理切片證實為海綿體硬結癥。舌
苔薄白微膩,脈弦緩。藥用消瘰丸加味:玄參20g,生牡蠣30g,浙貝lOg,海藻20g,
昆布20g,枳實lOg,三棱20g,川牛膝16g,土鱉蟲lOg,水蛭lOg。水煎服,每日1
劑。藥渣煎水局部外洗。10天為1個療程,休息5天,再行第2個療程。前后共用藥3
個療程,硬結消失,陰莖勃起時,無不適感,病告痊愈。
按語:陰莖纖維硬結癥,屑瘰癘范疇。本案為氣血不暢,痰邪凝聚所致,故用消瘰
丸消痰凝,再加海藻、昆布、枳實、三棱、水蛭等行氣破血軟堅之品,共奏蠲痰行氣散結之功。
5.腮腺混合瘤 《山東中醫(yī)雜志》(1992,4:26):某男,37歲。左耳下起一硬塊,
致頭頸運動不靈活。1984年6月7日在某地區(qū)中心醫(yī)院手術切除,病理示左腮混合瘤,
術后未做任何治療。1985年10月,左腮下又起一硬塊,在濟南某醫(yī)院行手術切除,并
化療。1年后左耳下又起一硬塊,因畏懼手術,遂于1986年u月20 Et來診。查:左
耳下有一山楂大小之硬塊,不痛不癢,皮色不變,推之不移,與刀痕處粘連。病理檢查
為腮腺混合瘤?;颊呷頍o明顯不適,外觀身體健康,舌質(zhì)紅有瘀斑,苔薄白而膩,脈
緩。方以消瘰丸加味:玄參20g,浙貝lOg,牡蠣30g,當歸12g,赤芍20g,桃仁lOg,
水蛭lOg,海藻20g,半枝蓮30g,桔梗lOg。水煎服,每日1劑,囑其服半月后復查。
15劑后,病者言無不適感,局部亦無明顯變化,囑繼服上方。仍以上方增損,服40
劑,硬塊開始見消,服60劑,硬塊消失。為鞏固療效,上方煉蜜為丸,服用半年,隨
訪5年未復發(fā)。
按語:腮腺混合瘤系腮腺區(qū)腫瘤。一般為良性,手術多能治愈,但手術不徹底易復
發(fā)。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病屬痰壅血瘀,服用消瘰丸長達半年之久,而收痊愈之效。
[臨床報道]
1.肺結核 以月華消瘰湯治療肺結核46例。該方由月華丸和消瘰丸化裁而成。主
方:牡蠣30g,夏枯草、浙貝母、玄參、白及、天冬、北沙參各15g,百部lOg,甘草
6g。加減法:吐血,加生地、阿膠(烊)各15g,田三七6g;陰虛,加百合30g,麥
冬、淮山藥各15g;潮熱盜汗,加青蒿、地骨皮各15g;血瘀,加當歸lOg,丹參20g,
赤芍15g;納呆,加雞內(nèi)金lOg。46例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最大者60歲,最小者
16歲??斩葱驼?6例,浸潤型者20例。病灶在一側者30例,在兩側者16例。本病
例均以40天為一療程,休息1周,進行下一療程。3—4個療程進行復查。結果痊愈
(肺部一切正常)26例,顯效(空洞愈合,浸潤吸收,尚有少量斑片狀陰影)16例,好
轉(空洞縮小,浸潤部分吸收)2例,無效(治療前后病灶無改變)2例uj。
2.流行性腮腺炎 用消瘰丸加味外敷青黛散治療流行性腮腺炎。消瘰丸加味組成:
元參15g,牡蠣15g(先煎),貝母lOg,蒲公英lOg,連翹15g,花粉lOg,虎杖lOg,
夏枯草lOg。每日l劑,水煎2次溫服。根據(jù)年齡劑量酌減。咽喉腫痛者,加牛蒡子、
桔梗;發(fā)熱重者,加薄荷、黃芩、板藍根、龍膽草;腫甚者,加生石膏、蘆根;嘔吐甚
者,加代赭石、竹茹;便秘者,加大黃、玄明粉;結腫不散者,加海藻、昆布;并發(fā)睪
丸炎者,可酌加川楝子、橘核、龍膽草;嗜睡抽搐者,加服紫雪丹、至寶丹,同時外用
自制青黛散(青黛1g冰片1g芒硝5g),用少許凡士林拌勻,涂于局部,外敷紗布,
每日1次。406例患者經(jīng)治療后,單側發(fā)病290例,痊愈186例,顯效96例,有效8
例;.雙側發(fā)病116例,痊愈68例,顯效36例,有效12例。在1—2天內(nèi)痊愈者254
例,占62.6%;2—3天內(nèi)顯效者132例,占32。5%;4天內(nèi)有效者20例,占4.9%{23。
3.附件囊腫 用茯瘰湯治療附件囊腫。該方以桂枝茯苓丸合消瘰丸為基礎化裁而
來,其中桂枝、茯苓、丹皮、赤芍、鱉甲、桃仁各12g,玄參、瓜蔞各30g,山慈菇、
炮山甲各6g,當歸15g,部分病例隨證加減,每劑水煎兩次取300ml,每次服150ml,
日2次。連續(xù)用藥半個月后婦科檢查1次,同時做B超檢查,每個月經(jīng)周期為1療程。
54例患者中有16例配合抗生素常規(guī)量治療。有效病例最短服藥工4天,最長45天。單
純服用茯瘰丸者38例,其中顯效31例,有效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68%。
配合抗生素者16例,顯效n例,有效4例,無效1例??傆行蕿?3.75%,兩組相
比較P>O.05,無顯差性差異L3j。
4.腫瘤 應用消瘰丸加味治療腫瘤38例。該組均系門診病例,其中甲狀腺腫瘤
12例,其他腫瘤26例(包括上、下肢、胸部、乳腺纖維瘤、腹腔腫瘤、脂肪瘤)。經(jīng)
過穿刺細胞學病理組織檢查,B超檢查,診為甲狀腺腫瘤7例,乳房纖維腺瘤5例,腹
腔腫瘤及脂肪瘤5例。內(nèi)服消瘰丸加味,藥用:元參15g,生牡蠣(搗后先煮)30g,
貝母lOg。陰虛火旺,口燥咽干,重用元參,酌加麥冬、生地、丹皮、赤芍等;痰火較
盛,口苦痰粘,重用浙貝母,酌加瓜蔞、海浮石等;腫塊堅硬,重用牡蠣,酌加昆布、
海藻、鱉甲、夏枯草等;肝氣不舒,胸脅脹痛,加入柴胡、白芍、青皮、枳殼等。每天
1劑,清水煮服,7天為1療程,可連服3—7個療程。外敷方:豬籠草(為豬籠草科植
物豬籠草的莖葉),鮮莖、葉、囊共20g,或干品lOg,可隨患處部位大小增減用量加入
少許冷飯(即大米飯用涼清水沖洗過),共搗爛成藥團。先用清潔的棉布一塊蓋住腫瘤
以保護皮膚,然后將藥團敷上,每日1次,結合內(nèi)服藥物,連續(xù)敷20天?;颊咭话阌?br> 藥10天腫瘤有所減小,用藥20天腫瘤明顯縮小,再連用30天左右腫瘤基本消退。38
例中,用藥14天腫瘤消退者10例(占26%),用藥21天消退者12例(占32%),用.
藥35天消退者1l例(占29%),未堅持用藥半途而廢者3例(占1%),服藥無效2例。
5.慢性咽炎 以消瘰丸加味治療慢性咽炎52例?;痉剑盒?、牡蠣、浙貝、夏
枯草、丹參、赤芍、生地各15g,胖大海、絲瓜絡各lOg,蒲公英30g。兼外感風熱,
咽部紅腫痛重者,加銀花、連翹、射干等;咽部阻塞感重者,加郁金、路路通、海浮石
等;咽干痛者,加花粉等。同時配合消瘰丸加夏枯草、蒲公英、胖大海、紅花等份煎液
40ml超聲霧化,噴人咽喉局部20—30分鐘,10天為1療程。52例中,痊愈(自覺癥
狀,咽部充血水腫及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完全消失)2例,占3.85%;顯效(自覺癥狀
及咽部充血水腫消失,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減少或無變化)24例,占46.15%;好轉
(癥狀及咽部充血水腫減輕)22例,占42.31%;無效(癥狀、體征無改變)4例,占
7.69%;總有效率達92.31%。一般治療3—5天顯效,治療時間最短3天,最長3個療程。 ,
6.淋巴結結核 用靈雞蛋方和加味消瘰方治療淋巴結結核42例。靈雞蛋方:斑蝥
16只(去頭、足、翅),炮山甲粉6g,白芷粉3g,雞蛋4只,肥豬肉lOOg,為一次劑
量。加味消瘰方:浙貝母15g,玄參lOg,牡蠣30g,生地15g,瓜蔞皮12g,太子參
12g。水煎服,每天1劑。若偏陰虛者,加地骨皮;偏氣虛者,加黃芪;偏熱毒者,加
蒲公英、連翹。靈雞蛋方治療頸淋巴結結核10例,頜下淋巴結結核2例;加味消瘰丸
方治療30例中,頸淋巴結核26例,頜下淋巴結結核3例,股淋巴結結核2例。靈雞蛋
方組12例中,治愈、好轉各6例;消方組30例,治愈20例,好轉8例,兩組有效率無顯著差異。
7.滲出性關節(jié)炎 本病為臨床常見病,病程纏綿難愈,易反復發(fā)作,屬祖國醫(yī)學
“痹證”范疇。作者以消瘰丸加味治療滲出性關節(jié)炎25例,結果痊愈15例,顯效8例,
無效2例。基本方組成:玄參24g,浙貝母15g,牡蠣30g,遠志15g,忍冬藤60g,黃
芪90g,川牛膝15g,薏苡仁20g,蒼術15g。加減:上肢腫痛者,去川牛膝,加桂枝
15g或桑枝15g,姜黃lOg;關節(jié)腫脹明顯,按之有波動感等積液多者,去石斛、遠志,
加防己lOg,木瓜15g;兼有熱象者,加黃柏10g。
8.流行性頜下腺炎 采用消瘰丸為主,治療流行性頜下腺炎>9例,其中男.37例,
女22例;結果全部治愈,療程最短者3天,最長者9天,平均5天?;痉剑盒?、
大貝母、生牡蠣、半夏、陳皮、板藍根、僵蠶、夏枯草、白芥子、鹿角霜。隨證加減:
高熱、體溫在38.5℃以上,咽部充血,口苦者,加生石膏、柴胡、黃芩;血象偏高,
以混合感染為主者,加銀花、連翹;后期腫大的腺體縮小偏硬者,加昆布、桃仁、紅花(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