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蘇子降氣湯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yī)方劑學.《中醫(yī)藥方精選網(wǎng)》和多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蘇子降氣湯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方
組成;蘇子3克 橘皮3克 半夏3克 當歸3克 前胡3克 厚樸3克 沉香1.5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2片 肉桂1.5克(沖服)
加減;
1.若痰涎壅盛,喘咳氣逆難臥者,酌加沉香以增強降氣平喘之力;
2.兼有表證者,加麻黃、杏仁等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
3.兼氣虛者,加人參、黃芪等以益氣補虛;
4.若腎虛較甚者,可加附子、補骨脂等以助溫腎納氣之功;
5.若無明顯腰酸腿軟,氣短浮腫等下虛之象者,桂心亦可去之。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等辨證屬痰壅于肺, 氣機上逆的多種疾病。 1.鼻衄 2.胃脘痛 1.哮喘 2.慢性支氣管炎 3。妊娠嘔吐 咳喘證。痰涎壅盛,咳喘短氣,胸膈滿悶,或腰疼腳軟,或肢體浮腫,舌 苔白滑或白膩,脈弦滑。
蘇予降氣湯(紫蘇子湯) (《備急千金要方》卷7)
[異名] 降氣湯(《普濟方》卷i83)、蘇子降氣飲(《杏苑生春》卷3)、紫蘇湯(《景
岳全書》卷54)。
[組成] 紫蘇子一升(1eg) 前胡(9g) 厚樸 甘草 當歸各一兩(各6g) 半夏一
升(12g) 橘皮三兩(9g) 大棗二十枚(10枚) 生姜一斤(6g) 桂心四兩(3g)
[用法] 上哎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次服,日三次,夜二次。
[功用] 降氣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 咳喘證。痰涎壅盛,咳喘短氣,胸膈滿悶,或腰疼腳軟,或肢體浮腫,舌
苔白滑或白膩,脈弦滑。
[病機分析] 肺主氣,司呼吸,痰涎壅阻于肺,肺失宣發(fā)肅降之職,故氣機上逆而
為咳嗽氣喘,氣機不暢而覺胸膈滿悶。 “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景岳全書》卷
19),腎虛不能納氣,則氣短不足以息;腎為水臟,主管水液的輸布與排泄,腎陽不足,
氣化不利,水液內(nèi)停,則肢體浮腫;腰為腎之府,下元不足,則腰疼腳軟。舌苔白滑或
白膩,脈象弦滑等均為肺中痰涎壅盛的外在表現(xiàn)。綜上可見,本證病機包括痰涎壅盛與
腎陽不足兩方面的變化,其中痰涎壅阻于肺為發(fā)病之標,腎陽虛餒于下為致病之本。
[配伍意義] 本方治證系本虛標實,上盛下虛。由于氣逆痰盛,故當“急則治標”,
“發(fā)時治標”,以降氣祛痰,止咳平喘為法。方中紫蘇子辛溫而潤,其性主降,長于降上
逆之肺氣,消壅滯之痰涎,為治療痰壅氣逆胸滿之要藥,被張石頑譽為“除喘定嗽,消
痰順氣之良劑”(《本經(jīng)逢原》卷2);本品并擅潤腸通便,可使腑氣通暢而助肺氣之肅
降,用為君藥。半夏辛溫而燥,助蘇子以化痰涎;厚樸辛溫苦降,助蘇子以降逆氣,同
為臣藥。橘皮辛溫苦燥,合半夏可增燥濕化痰之力,并有助于氣順痰消;前胡辛苦微
寒,長于降氣祛痰,且具辛散之性,與諸藥相伍,既可增降逆化痰之效,又使肅降之中
寓以宣散,以復肺氣宣降之職,并制諸溫藥之燥;桂心辛甘大熱,溫補腎元,納氣乎
喘;當歸辛苦溫潤,既可養(yǎng)血補虛以助桂心溫補下元,又能治“咳逆上氣”(《神農(nóng)本草
經(jīng)》卷2),還可制半夏、厚樸、橘皮之燥,防其辛燥傷津;生姜和胃降逆,化痰止咳,
俱為佐藥。大棗、甘草和中益氣,調(diào)和藥性,為佐使藥。諸藥相合,上下并治,標本兼
調(diào),俾逆氣降、痰涎消,則喘咳自平。
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是以降氣祛痰藥配伍溫腎補虛藥,虛實并治,標本兼顧,而
以瀉實治標為主;二是大隊降逆之品中參以宣散之藥,眾多苦溫之味中酌用涼潤之品,
使降中寓升,溫而不燥。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是治療痰涎壅盛咳喘的常用方,臨床運用時應以咳喘氣急,痰
多稀白,胸膈滿悶,舌苔白滑或白膩為使用要點。
2.加減法 若痰涎壅盛,喘咳氣逆難臥者,酌加沉香以增強降氣平喘之力;兼有
表證者,加麻黃、杏仁等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兼氣虛者,加人參、黃芪等以益氣補
虛;若腎虛較明顯者,可加附子、補骨脂等以助溫腎納氣之功;若無明顯腰酸腿軟,氣
短浮腫等下虛之象者,桂心亦可去之。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等辨證屬痰壅于肺,
氣機上逆的多種疾病。
[使用注意] 本方以降氣祛痰,治療上盛為主,若咳喘不甚而腎虛明顯者,不宜使
用。一旦標癥漸緩,即應逐漸增大方中溫補下元藥物的比重。
[源流發(fā)展] 本方始見于唐代著名醫(yī)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卷7“風毒腳
氣”門中,原名為“紫蘇子湯”,主治“腳弱上氣”,并曰:“昔宋湘東王在南州,患腳氣
困篤,服此湯大得力”。宋.寶慶年間此方被輯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于“男、婦
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虛煩引飲,頭目昏眩,
腰疼腳弱,肢體倦怠,腹肚療刺,冷熱氣瀉,大便風秘,澀滯不通,肢體浮腫,有妨飲
食”。并云常服本方可“清神順氣,和五臟,行滯氣,進飲食,去濕氣”(《太平惠民和
劑局方》卷3寶慶新增方)。詳細論述了本方的適應證候及其功用,并以“上盛下虛”
對本方治證病機進行了高度概括,使后學得以執(zhí)其大要,本方亦由此廣為流傳,沿用至
今。綜觀后世醫(yī)家對于本方的化裁運用,大致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加強治上祛邪
之力:如《證治準繩。類方》卷2以沉香易桂心,增強了原方降逆平喘的功效,用于痰
涎壅盛,喘咳氣逆難以平臥者。此法對后世影響甚大,運用極廣,被收入汪昂的《醫(yī)方
集解》以及多種版本的方劑歌訣之中。此外諸如《簡明醫(yī)彀》卷4加天南星,《證治匯
補》卷5加杏仁、桑白皮、桔梗等,均有異曲同工之妙。二是加宣肺散寒藥以治外感寒
邪,痰壅于肺者。如《圣濟總錄》卷48的紫蘇子湯。三是加疏風解毒藥物以治風痰凝
結(jié)之疾。如《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1加防風、黃芩或羌活、連翹等,用于弄舌喉風、喉纏
風等,若后期正氣虛弱者,再加人參、黃芪等以扶正托毒。此法使治肺降逆祛痰之方變
為外科瘡瘍之劑,大大拓展了本方運用的思路和范圍。雖然蘇子降氣湯是為上盛下虛之
證而設,但綜觀歷代衍化諸方,大多用于痰壅氣逆的上盛之證,反映了原方側(cè)重降逆之
功。對此清代醫(yī)家張璐概括道:本方“全以降泄逆氣為主,故《局方》更名蘇子降氣
湯。后世取治虛陽上攻,痰涎壅盛,肺氣喘滿,服之氣降即安?!?《千金方衍義》卷7)
寥寥數(shù)語,總結(jié)了本方的功用要點和源流發(fā)展梗概。根據(jù)蘇子降氣湯降逆下氣之功,現(xiàn)
代又將本方擴大用于治療妊娠嘔吐、口鼻出血等肺胃氣逆之證。
[疑難闡釋]
1.關于本方方源 本方在各版《方劑學》教材中均認為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
方》。上已述及,本方原名“紫蘇子湯”,始載于《備急千金要方》(公元650年),后經(jīng)
400余年的輾轉(zhuǎn)流傳而被輯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中,并更名為蘇子降氣湯。比較
二方,組成藥物完全一致(前者之橘皮在后方之末注為“一方有陳皮去白,一兩半”;
再者,方中生姜與大棗在后方中改作藥引,用量較輕),藥量比例大體相同,所不同的
僅僅是后方在煎藥時加入蘇葉五片。所以二方名異而實同,本方方源理應改作《備急千金要方》。
2.關于方中當歸的作用 本方治證病在氣分,為何配伍補血和血的當歸?對此雖
然各版《方劑學》教材均以止咳、制燥、補虛論之,但當歸主在補血而非補腎,以其合
肉桂治療下虛總有牽強附會之感;而且止咳、潤燥又非本藥之長,舍其長而用其短亦有
些于理難合。綜觀歷代醫(yī)家方論,對于本方制方大法所見均同,方中各藥作用分析大體
一致,惟有關當歸的論述各執(zhí)一辭,分歧頗大。如汪昂云“潤以和血”(《醫(yī)方集解.理
氣之劑》),張璐云“溫散滯血”(《千金方衍義》卷7),唐宗海云“補血載氣”(《血證
論》卷7),張秉成云“導血歸經(jīng)”(《成方便讀》卷2)等等。若聯(lián)系前后文義分析,諸
家所論除汪氏隨文釋義外,均各有所據(jù):張璐是針對本方所治腳氣病氣血壅滯而言,唐
氏認為“氣以血為家,喘則流蕩而忘返,故用當歸以補血”,張秉成認為本方主治證見
“嘔血”,故以當歸“導血歸經(jīng)”。可見,同一首方劑中的當歸之所以被諸賢演繹出各不
相同的作用,主要緣于對本方主治證候及其病機認識的差異。筆者認為,既然本方原為
腳氣病而設,那么對于方中藥物作用的理解亦應以此為基點,所以張璐所言不差。但后
世又將本方用于痰壅氣逆,上盛下虛之證的治療,此時方中當歸作用如何?近人岳美中
認為當歸“止咳和血,潤腸通便”(《岳美中醫(yī)案》),是為經(jīng)驗之談。各版教材均沿用這一觀點。
[方論選錄] .
1。汪昂:“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喘嗽嘔血,或大便不
利”?!按耸痔幩幰?。蘇子、前胡、厚樸、橘紅、半夏,皆能降逆上之氣,兼能除痰,
氣行則痰行也;數(shù)藥亦能發(fā)表,既以疏內(nèi)壅,兼以散外寒也。當歸潤以和血,甘草甘以
緩中,下虛上盛,故又用肉桂引火歸原也?!?《醫(yī)方集解.理氣之劑》)
2。張璐:“腳氣患在濁氣上攻。故以蘇子、橘皮、前胡、厚樸辛溫降氣,半夏、生
姜滌除痰濕,桂心、當歸溫散滯血,甘草、大棗調(diào)和中氣。全以降泄逆氣為主,故《局
方》更名蘇子降氣湯。后世取治虛陽上攻,痰涎壅盛,肺氣喘滿,服之氣降即安。可見
用方但取合宜,不必拘執(zhí)何病主治也?!?《千金方衍義》卷7)
3.費伯雄:“此等方施之于濕痰壅塞、中脘不舒者,尚嫌其太燥,乃注中主治虛陽
上攻,喘嗽嘔血等癥,是益火加薪,吾見其立敗也?!?《醫(yī)方論》卷2)
4。唐宗海:“氣即水也,水凝則為痰,水泛則為飲。痰飲留滯,則氣阻而為喘咳。
蘇子、生姜、半夏、前胡、陳皮,宣除痰飲,痰飲去而氣自順矣。然氣以血為家,喘則
流蕩而忘返,故用當歸以補血;喘則氣急,故用甘草以緩其急。出氣者肺也,納氣者腎
也,故用沉香之納氣人腎,或肉桂之引火歸原為引導?!?《血證論》卷7)
5.張秉成:“夫風邪外來,必先犯肺,于是肺中之氣壅而不行,肺中之津液郁而為
痰,故喘嗽不寧。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津虛則大腸不潤,故大便不利,甚則引動下焦虛
陽上逆,而為嘔血等證。先哲有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之論,雖證見痰血,仍必究其
受病之源。方中蘇子、前胡、厚樸,皆降氣之品,有疏邪之能,半夏、橘紅化其痰;火
載血上,故以肉桂引火歸原,當歸導血歸經(jīng);上下交病者治其中,故以甘草培中補土;
加姜煎者,病因風邪而來,仍不離辛散之意耳?!?《成方便讀》卷2)
6.岳美中:“本方以蘇子為主,其主要作用有三:一為除寒溫中,一為降逆定喘,
一為消痰潤腸。蘇子得前胡,能降氣祛痰,驅(qū)風散積;得厚樸、陳皮、生姜,能內(nèi)疏痰
飲,外解風寒;得當歸,能止咳和血,潤腸通便;得肉桂,能溫中散寒。加沉香納氣人
腎,同肉桂相伍,治上盛下虛,更為有力。此方有行有補,有潤有燥,治上不遺下,標
本兼顧,為豁痰降氣,平喘理嗽,利胸快膈,通秘和中,納氣歸原之方劑。”(《岳美中醫(yī)案集》)
[評議] 張璐對于本方源流的論述簡明扼要,切中肯綮;并以本方主治范圍的拓展
提出“用方但取合宜,不必拘執(zhí)何病主治也”,示人以異病同治之理。亦反映了本方臨
床應用的發(fā)展?!夺t(yī)方集解》收載本方時在主治中又增加了“喘嗽嘔血”,并分析道:因
肺虛火盛,故氣高痰涌,甚則嘔血。費氏對此說提出了尖銳批評:“此等方施之于濕痰壅
塞、中脘不舒者,尚嫌其太燥,乃注中主治虛陽上攻,喘嗽嘔血等癥,是益火加薪,吾
見其立敗也”。由于方中用藥大多辛溫而燥,適宜于寒痰壅盛之證,所以汪氏之論顯然
脫離臨床實際。張秉成則認為肺中氣壅,引動下焦虛陽上逆亦可致嘔血,由于證屬虛陽
上浮,故可通過肉桂引火歸原,治本而止血。此說與汪氏所論證候性質(zhì)寒熱迥異,于理
尚合。岳氏指出蘇子的作用應從三方面加以認識,對人頗有啟迪。前已述及,對于方中
當歸的作用諸家各執(zhí)一辭,反映了對于本方所治證候及其病機認識的分歧。
[驗案舉例]
1.鼻衄 《陜西中醫(yī)》(1999,6:278):某男,25歲?;颊呓?jīng)常鼻衄,曾服用不少
中西藥均不能根治,近日因勞累而鼻衄又作,伴腰膝酸軟,易怒,二便尚調(diào),舌質(zhì)淡,
苔白,脈沉弦。證屬上盛下虛,有升無降,血隨氣逆。處以蘇子降氣湯加味:蘇子、前
胡、厚樸各9g,小薊、半夏各lOg,肉桂、橘紅、生草各6g,太子參12g,藕節(jié)15g,
服上方3劑病愈。為鞏固療效,又服6劑。半年后隨訪,未復發(fā)。
按語:王肯堂說:“口鼻出血,皆系上盛下虛,有升無降,血隨氣上,越出上竅,法
當順其氣,氣降則血歸經(jīng)矣,宜蘇子降氣湯加人參、阿膠……”(《證治準繩.雜病》卷
3)。本案鼻衄于上,腎虛于下,為上盛下虛之證,故以蘇子降氣湯降逆上之氣,并可引
火歸原,再加太子參益氣養(yǎng)陰,藕節(jié)、小薊涼血止血,諸藥合用,治上顧下,使氣降而
血自歸經(jīng)。如此變法,頗值玩味。
2.胃脘痛 《陜西中醫(yī)》(1995,8:358):某男,32歲。胃脘痛有年,曾經(jīng)當?shù)乜h
醫(yī)院行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經(jīng)中西藥物治療數(shù)月,雖有緩解但發(fā)作未
斷。近2月來發(fā)作頻繁,隱痛喜按,胸脘痞滿,吐酸納差,畏寒,舌苔白膩。此乃中陽
不足,氣失和降之候。治以溫中止痛,理氣降逆。處方:蘇子、半夏、肉桂、當歸各
9g,甘草3g,前胡6g,川樸lOg,干姜、香附各12g。6劑后發(fā)作漸稀,痛已輕微,繼
前方增白芍12g,再進5劑,胃痛未作,飲食漸進,原方出入改用丸劑,調(diào)理2月告愈。
按語:本案為江蘇省邳州市已故名老中醫(yī)許翠如先生驗案。該患者因胃中虛寒,氣
機失暢,以致胃腑拘急疼痛,氣失和降。故取蘇子降氣湯中之蘇子、前胡、川樸等降氣
疏邪;半夏理氣和胃,降逆止嘔;當歸養(yǎng)血活血,并制半夏之燥;肉桂溫里散寒,再加
干姜、香附以增溫中行氣止痛之力;甘草和中。諸藥配伍,使中陽復而氣機暢,逆氣降而脘痛止。
[臨床報道]
1.哮喘 以本方去半夏,加旋覆花、魚腥草、地龍、白芥子為基本方,痰熱較
盛,咳痰黃稠,舌紅苔黃者,去白芥子,加瓜蔞20g,黃芩、桑白皮各.15g;寒熱錯雜,
咳痰黃稠或白粘難咳,或惡寒身痛,煩急氣促,面目浮腫者,去魚腥草、前胡,加黃芩
12g,葶藶子30g,丹參15g,澤瀉lOg;熱盛者,加金銀花、蚤休各12g;因季節(jié)變化,
起居不慎,花粉過敏等誘發(fā)者,加路路通15g,徐長卿log,蟬蛻6g;胸脅脹痛者,加
柴胡、白芍各lOg;下肢水腫者,加車前子15g。共治療哮喘130例,服藥35劑后,痊
愈(1年以上未發(fā)作者)16例,臨床控制(哮喘癥狀完全控制,體征消失)48例,顯
效(哮喘癥狀減輕,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40例,有效12例,無效(無變化或加重)14例,
總有效率89%,顯效率80%川。
2.慢性支氣管炎 以本方加白芥子、陳皮、黃芪,配合西藥復方新諾明片,治療
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32例。在治療1個療程(6天)后,顯效(咳嗽、咳痰、喘息癥
狀完全緩解,兩肺噦音消失)22例(68.75%),有效(咳嗽、喘息癥狀減輕,兩肺噦
音減少,劇烈運動時加重)9例(28.13%),無效(治療療程結(jié)束后,臨床癥狀及體征
均無明顯變化)1例(3.12%),總有效率96.88%。肺活量檢測結(jié)果:用藥6天后,患
者肺活量(FIⅣ)增加30%以上者16例(50%);增加工5%---30%者工2例(37.5%);
低于15%者4例(12.5%)LIj。
3。妊娠嘔吐 以蘇子降氣湯去肉桂、厚樸,加陳皮、砂仁、白術、旋覆花、黃芩、
川斷,治療妊娠嘔吐96例(初孕者89例,孕二次者7例;孕期在6—12周者92例,
13周以上者4例)。若偏于痰濕者,則加重半夏用量為15g,并加云苓10g;若偏于肝
熱者,加竹茹12g、白芍15g。96例患者服用本方后,1劑嘔吐減輕,3劑痊愈者68
例,占70.8%;3劑嘔吐減輕,5劑痊愈者26例,占27.08%;2例服后無效,僅占2.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