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焦樹德方劑心得十講 12
小建中湯
桂枝9克、炙甘草9克、大棗4枚(擘)、白芍18克、生姜9克、飴糖40克(約3湯匙)。
取前五味藥加冷水七茶杯,煮取三茶杯,去渣,加入飴糖,更上微火煮二、三沸。每次服一茶杯,一日服三次。
本方由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而成,應用范圍較廣,外感傷寒病中用之,內(nèi)傷雜病中亦用之。在傷寒病中用于“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庇帧皞⑷?,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睆摹秱摗返挠涊d來看,本湯是溫中補虛之劑。傷寒太陽病中如出現(xiàn)中焦營血不足(陽脈澀),脾胃虛寒,木來乘土(陰脈弦)而腹中急痛者,應用本湯溫建中焦營氣,則腹痛自愈。如服此湯中焦營氣得以復建,而腹痛仍不能痊愈者,則應再投小柴胡湯以轉(zhuǎn)樞,使邪氣外達,其病自愈。如遇傷寒二三日,因過服發(fā)表之劑,雖然惡風寒之癥狀已無,二三日后因過汗而致的虛證已經(jīng)形成,由于營血已虛,血不營心,故心悸,血虛則心神無所依附,故又見虛煩,此時病已入心包絡(luò),不能再用轉(zhuǎn)樞之法,故必須用小建中湯溫補脾胃以生營血,悸煩自愈。
在內(nèi)傷雜病中用于“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做)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從《金匱要略》中這段記載來看,本湯為甘溫補中,和育營衛(wèi),通行津液,健脾治虛之劑。虛勞病久不愈,營血已耗,中陽虛弱,脾胃失養(yǎng),故里急腹痛;血不營心故心悸;精血俱虛,虛熱內(nèi)生,故衄血、手足煩熱、咽干口燥,相火妄動而夢失精;中土虛則四臟皆虛,故用此湯溫健中臟,育化營血精津,以灌四旁,諸癥自愈。正如喻嘉言先生所說,虛勞病已至亡血、失精、五心煩熱、口干咽燥,已經(jīng)精血枯槁,難以為力,故急建其中臟,使飲食增而陰血旺,取甘味以生精血,舍此則別無良法。仲景此湯正體現(xiàn)出《內(nèi)經(jīng)》所說:“補陽則陰竭,補陰則陽脫,可將以甘藥”的精神。    中醫(yī)學認為脾胃居于中焦,位于四臟之中,生育營衛(wèi),通行津液,為后天之本。若中臟失調(diào),則必以此湯溫健中臟,故名建中。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故以飴糖甘溫養(yǎng)脾為主藥。甘草、大棗入脾和中,以甘助甘,加強“緩補”之功力,為輔藥。桂枝辛散溫潤,取營衛(wèi)不足潤而散之之意,白芍酸寒斂陰,柔肝護脾(土中瀉木),取津液不通收而行之之意,共為佐藥。生姜辛散溫胃,能益衛(wèi)陽,為使藥。營出中焦,衛(wèi)出上焦,衛(wèi)為陽,益之必以辛,營為陰,補之必以甘。方中辛甘合化生陽,酸甘合化生陰,使脾胃健,營衛(wèi)通,津液行,精血生,補中土以灌四旁,全身健壯,虛勞諸癥自愈。
近人經(jīng)過動物實驗研究證明,本方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故有許多虛損、勞傷之證,雖已近垂危,往往經(jīng)服用小建中湯,而漸見起色,經(jīng)慢慢潤補中焦而愈。
腹中虛痛者,加黃芪30~40克名黃芪建中湯。今人有的報導用此湯治療潰瘍病取得了良好效果,并且已經(jīng)動物實驗證實可使?jié)冊钣?。兼見心痛、胃脘痛者可加元?~12克。有血虛證者,加當歸9克、川芎6~9克。盜汗多者,加浮小麥30克、茯神12克。兼生虛熱,體溫在 37.6℃~38℃左右者,可加北柴胡 9~12克、地骨皮9~12克。
經(jīng)常容易嘔吐的人,不可服大小建中湯,以太甜故也。前人有嘔家忌甘之說。
我曾用此方隨證加減,治愈過許多疑難病證。如過敏性結(jié)腸炎、腸胃神經(jīng)官能癥、腸功能紊亂、頑固的潰瘍病、年久難愈的腹痛等等。今舉兩個治愈病例如下,以供參考。
例1:李某某,男,45歲,1975年10月16日某大醫(yī)院會診病例。患者于1969年開始臍右上腹部陣發(fā)性疼痛,約1個月發(fā)作1次。因右下腹部也痛,故于1972年做了闌尾切除手術(shù)。術(shù)后,發(fā)作性右上腹部疼痛未能解除。今年開始,發(fā)作時伴有發(fā)燒(體溫38℃~39℃),白細胞增高,用抗生素治療,對發(fā)熱、白細胞升高有效,但對腹痛無效。今年5~6月,曾住院檢查,出院診斷為右上腹痛待查,膽石癥?膽道感染?痛部固定,舌苔正常,脈象略弦滑,診為脾胃經(jīng)氣滯血瘀。治以溫經(jīng)、行氣、活瘀。用小建中湯加味:桂枝9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棗4枚,飴糖30克(分沖),吳茱萸45克,當歸9克,紅花9克,桃仁6克,五靈脂9克,香附9克,木香9克,10~20劑。
1975年12月4日,腹痛減輕,未用抗生素,只服中藥,舌脈同前。因有按時發(fā)作之狀,故在上方中加柴胡12克、草果9克、常山4.5克。10~20劑。此后病情漸漸減輕,發(fā)作時也不必休息。共服90劑,病痊愈,為了鞏固療效,用此方減常山,加黨參、黃芩、青皮、檳榔,用蜜、飴糖各半煉蜜為丸,每丸9克,每次1丸,每日3次,此后,病未再作。
例2:鄭某某,男,45歲,1965年9月25日初診。多年來便秘,大便如羊矢,數(shù)日一行,臍周經(jīng)常隱痛,食納少,失眠。西醫(yī)院診斷為腸功能紊亂。腹部喜暖,舌尖紅,脈象細。辨證為中陽不運,腸道血虛。治以溫中養(yǎng)血。處方以小建中湯加味:桂枝5克,生白芍15克,全當歸10克,瓜蔞30克,炙甘草4.5克,桃仁泥10克,火麻仁6克,飴糖60克(分兩次兌入),4劑。
二診(1965年9月30日):藥后大便每日1次,不象以前那樣干燥,臍圍仍有隱痛,舌苔薄白,脈象較前活潑。再投上方6劑,加元胡末2克,分兩次隨湯藥沖服。
三診(1965年10月9日):大便已能保持每日1次,不甚干,臍圍尚隱痛,食納同前,睡眠有好轉(zhuǎn),舌苔已正常,脈象細緩。再加減前方:桂枝6克,生白芍2O克,全當歸10克,全瓜蔞30克,炙甘草4.5克,桃仁泥10克,火麻仁7.5克,飴糖60克(分沖)。6劑。
四診(1965年10月16日):大便每日1行,有時兩次,基本成條狀,已不干燥,臍腹痛未再發(fā)作。食納增加,睡眠好轉(zhuǎn),舌苔正常,脈略細。再投上方(去桃仁泥)6劑。而收全功。
四逆湯(《傷寒論》)
制附子9~15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水煎服。(劑量參考了高等中醫(yī)院校教材《方劑學》)
此湯為回陽救逆之要劑。主用于陽氣衰微,陰寒內(nèi)盛,四肢厥逆冰冷,畏寒踡臥,下利清谷,腹痛,口不渴,或兼見干嘔、咽痛,或大汗亡陽,脈沉微細欲絕者。近人用它搶救休克,全身冷汗,體溫下降,血壓測不到,脈搏觸不到,或似有似無等癥。
經(jīng)云:寒淫于內(nèi),治以甘熱。又說: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故用附子大辛大熱之品,溫經(jīng)濟陽,以救欲絕之陽為主藥,輔以干姜辛熱之品溫中散寒,助附子振發(fā)陽氣,姜、附同用相得益彰。更佐以甘溫補中陽之品,鼓發(fā)胃氣,并能緩調(diào)姜、附之烈性,三藥相合而為甘熱回陽、辛熱救逆之劑。取附子之熱、干姜之辛、甘草之甘而為治也。
本方加人參10克,名四逆加人參湯,治大吐大瀉后,身惡寒,脈微欲絕,又出現(xiàn)下利,急以此湯溫經(jīng)回陽,益氣生津。去甘草,加蔥白4莖,名白通湯,治陽虛寒盛下利,脈微,陽氣不能通達之證。四逆湯加重干姜(改為12~18克),名通脈四逆湯,治陽虛寒盛,下利清谷,手足厥逆,里寒外熱,身反不惡寒,面色紅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脈不出等癥。面赤者可再加蔥9莖;腹中痛加白芍18克;嘔者加生姜10克;咽痛者加桔梗3克;利止脈不出者加人參(益氣行血)。
近二三十年,曾有些大醫(yī)院把人參、附子、干姜做成注射液,名“參附姜”注射液,用于搶救休克、心衰,有良好作用。
理中湯、四逆湯、吳茱萸湯皆治陽虛吐利之證。但理中湯的主證在利;四逆湯的主證為厥;吳茱萸湯的主證在嘔。同中又有異也,不可不辨。
四逆湯與回陽救急湯(附子9克、干姜6克、肉桂3克、人參6克、白術(shù)9克、茯苓10克、陳皮6克、炙甘草4.5克)相比較:前者主治陽虛寒盛四肢厥逆之證;后者回陽救逆之力更大,主治寒邪直中三陰或吐瀉亡陽,陰寒較重,嘔吐較輕,正氣欲脫者。
四逆散與四逆湯均治手足厥逆,但四逆湯主治陽虛不能溫煦四末之厥逆。四逆散則治肝郁氣滯,表里不和,熱邪內(nèi)郁,氣機不能通達四肢之厥逆,故治以和解表里,舒肝理脾之法,與四逆湯法截然不同,不可混淆。
真熱假寒之證禁用四逆湯。
當歸四逆湯(《傷寒論》)
當歸9克、桂枝9克、白芍9克、細辛6克、炙甘草6克、通草(古亦稱木通)6克、大棗8枚,水煎服。(原方中細辛用量同桂枝)
主治厥陰傷寒,風寒中于血脈,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之證。此為陰血內(nèi)虛,不能榮于脈。陽氣外虛,不能溫于四末,故手足厥寒,脈細欲絕。本方以當歸辛溫,養(yǎng)血通脈為主藥;以桂枝通經(jīng)絡(luò)、祛風寒,白芍養(yǎng)陰血、和營衛(wèi),共為輔藥;細辛散血分之寒,通草利九竅、通血脈,共為佐藥;大棗、甘草甘味益脾,補虛生血,為使藥。
今人也用此湯治療寒邪侵襲,痹阻經(jīng)絡(luò),而致肌肉、關(guān)節(jié)疼痛,以及動脈炎而無脈等癥,不少報導稱療效較好。
四逆湯所治之厥逆,是陽虛不能溫達四末,故治以回陽救逆。當歸四逆湯所治之厥逆是血虛不能溫達四末,故治以養(yǎng)血通脈。從此我們也可進一步領(lǐng)悟,仲景先師的四逆湯類方,均有附子、干姜,唯獨當歸四逆湯中不用姜、附,是因諸四逆湯主治陽虛陰盛之證,故須用姜、附。當歸四逆湯主治陰血虛甚,乃由陰及陽之證,故不用姜、附。
我曾用當歸四逆湯加減,治療雷諾氏病,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其經(jīng)驗方如下,請作參考。
桂枝12~20克,赤、白芍各12克,當歸尾10克,細辛3~5克,炙山甲6~9克,紅花10克,片姜黃9~12克,通草6克,路路通10克,白芥子6~9克,熟地20克、麻黃6克(這二藥同搗),桃仁10克,水煎服。
第一二煎藥汁混合,分兩次服。將藥渣放到小盆中再煎,俟不太燙時,把兩手浸泡藥水中至藥水不熱,即棄之,每日1次。如此治療l~3個月。
真武湯(《傷寒論》)
附子9克、茯苓15克、白芍9克、白術(shù)6~9克、生姜9克,水煎服。
主治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自下利者。此為少陰陽虛,內(nèi)有水氣所致。其人兼咳(加五味子9克、細辛5克、干姜5克)、兼嘔(去附子,再加生姜3克連前成12克)、兼下利(去白芍,加干姜6克)。若小便通利者可去茯苓,此為無水。
本方也用于傷寒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不能安臥)者。此為真氣內(nèi)虛,又出汗亡陽所致,急用此湯助正氣溫經(jīng)而復其陽。
腎主水,此湯專入腎,故名真武(真武古稱北方之神,北方屬水)。腎氣內(nèi)虛,不能制水,故以此方主之。方中以茯苓為主藥,白術(shù)為輔藥,二藥入脾走腎,補土利水,伐腎邪而療心悸;白芍酸平,斂陰和陽而益脾為佐藥;附子、生姜辛熱,溫經(jīng)、散寒,并補真火而逐虛寒為使藥。
在《傷寒論》太陽病中,小青龍湯與真武湯皆用于兼有水氣的患者。但小青龍湯是治表未解有水氣,內(nèi)外皆實之證。真武湯則主治表已解有水氣,內(nèi)外皆虛之證。
近人常用此方隨證加減治療腎炎水腫難消,尿中蛋白++~+++者。我曾用此方合越婢加術(shù)湯隨證加減治療一中年女性慢性腎炎尿毒癥患者,不但癥狀和尿中蛋白消除,而且尿素氮從50左右降到正常范圍,病人精神、氣力、體重均增加,取得非常滿意的效果。其經(jīng)驗方如下:茯苓30克,蒼術(shù)10克,生姜12克,炒白芍(腹不痛,不急躁者,可不用)10克,生麻黃6~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豬苓20克,澤瀉25克,車前子15克,冬瓜皮40克,制附片6~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腰痛者,可加川斷20克、牛膝15克、澤蘭15克。身畏冷者加重附子(9~10克),反之,無明顯腎陽虛癥狀者,可去此藥。小便鏡檢紅細胞滿視野者,可加生茅根30克、黃柏炭12克、小薊20~30克。舌苔白厚而膩者,加藿香10克、佩蘭10克。嘔吐者去附片加半夏9~12克。另用玉樞丹l~2克(分兩次沖服)。
四神丸(《校注婦人良方》)
補骨脂120克、五味子60克、肉豆蔻(面煨去油)60克、吳茱萸120克、生姜120克、紅棗49枚,附注:《證治準繩》一方,吳茱萸為30克,大棗為100枚,供參考。
上藥共為細末(姜、棗除外)。用水一碗煮生姜、大棗,棗熟去姜,煮水干,取棗肉和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食前服。近人服法,每次6~9克,用溫開水送下,1日2次。
本方藥味精練而療效確切,是治療腎脾兩虛而致的五更泄(雞鳴泄)和腎虛久瀉的常用方劑,也用于治療脾腎虛寒之飯后遲消、腹部冷脹、腰腿酸軟等癥,但主要用于脾腎虛泄。藥店中有該藥成品出售。今人常據(jù)此方隨證加減改為湯劑使用。方中以補骨脂辛苦大溫,補腎壯陽,暖丹田,固下元,為主藥;五味子酸溫補腎,斂精強陰,此藥雖具五味,但其最酸,酸則能斂,斂極則具收藏之性,故用本品收腎中耗散之氣,以助脾陽,為輔藥;肉豆蔻辛溫調(diào)中,固脾澀腸兼能行氣,為佐藥。以吳茱萸辛熱溫中而止腹痛,理氣開郁而兼調(diào)肝,其性既善上,能鼓舞胃氣上騰,又善暖下焦,溫肝腎而止腹痛,作為使藥;更以姜、棗為引,辛甘合化,益脾調(diào)中。所以藥味精練而止虛瀉之效甚宏。古人治瀉有健脾不如補腎之說,此方既補腎又健脾,主輔佐使配伍精當,故療效十分顯著。
我常用此方合附子理中丸方隨證加減,用于治療現(xiàn)代醫(yī)學診斷的慢性痢疾、慢性結(jié)腸炎、潰瘍性結(jié)腸炎等病表現(xiàn)為虛證泄瀉者。茲介紹經(jīng)驗方及加減法如下:
補骨脂9~15克,五味子6~9克,肉豆蔻9~12克,吳茱萸6克,土炒白術(shù)10克,茯苓12~20克,制附片6~10克,干姜6克,廣木香10克,炒枳殼6~10克,川黃連6~9克,黨參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大便帶血者,去干姜、附片,加黃柏炭12克、地榆炭15~30克、槐花炭10克、防風5~6克。
大便帶有似膿樣的粘液者,去干姜、枳殼,加炒白芍12~20克、蒼術(shù)10克、炒黃柏10克、生熟薏米各15克。
大便帶少量膿血反復不愈者,去干姜、黨參、附片、枳殼,加當歸6~10克、白芍15~20克、生薏米30克、地榆炭30克、防風6克、赤石脂12~18充、川斷炭15~30克。
腹脹、腹部隱痛、食欲不振者,去黨參、黃連,加陳皮10克,生麥芽12克、烏藥12克、元胡10克,改枳殼為焦檳榔10克。
臍周經(jīng)常隱隱作痛,腸鳴似流水聲,去枳殼、黨參、黃連,加桂枝9克、白芍18克、飴糖30克(分沖)、澤瀉20克、豬苓20克。
腰痛腿軟,疲倦乏力者,去枳殼,加川斷15~20克、炒杜仲12克。
今舉治驗病例,以供參考。
張某某,男,33歲,1958年3月13日初診。4個多月前,因大渴而暴飲水并吃水果而致腹瀉,每日大便4~5次,時有腹痛、腹脹,經(jīng)服西藥治療,雖能減少大便次數(shù),但停藥即復發(fā),纏綿數(shù)月不愈?,F(xiàn)在每日清晨4~5時許,即腸鳴、腹瀉、食納減少,心慌身倦,小便略少,但不黃,腹部喜熱熨。面色欠澤,舌苔微白,脈象左手沉滑,右手沉細,兩尺脈弱,右尺明顯。據(jù)此脈證診為脾腎兩虛而致的五更泄瀉。治以健脾化濕、溫壯腎陽、補火生土之法。處方如下:黨參12克,白術(shù)9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補骨脂10克,五味子6克,肉豆蔻6克,制附片5克,吳茱萸6黨,紫肉桂3克,炒山藥9克,干姜5克,炒薏米9克,3劑。
進藥后諸癥減輕,精神好轉(zhuǎn),清晨已不泄。服此方10劑后,不但泄瀉停止,并且體力增加,食納旺盛,工作效率提高。又投3劑以除根,泄病痊愈,高興而去。
本方主治脾腎虛寒證的泄瀉。內(nèi)有濕熱蘊結(jié)者,禁用本方。
半硫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半夏120克(為細末)、硫磺(明凈質(zhì)佳者)120克(為細末)、生姜適量。
古代治丸法:上藥用生姜自然汁同煮,入干蒸餅末搗和勻,放臼內(nèi)杵數(shù)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20丸,食前空腹時,溫酒送下,婦人醋湯下。
近代制丸法:上藥研為細末,用生姜120克打汁,和冷開水泛丸如綠豆大,每用3~6克,溫開水送下。
本藥主治老年人腎陽虛而致的大便秘結(jié),中醫(yī)稱此為冷秘。年老腎陽不足,下元虛冷,火不生土,陰凝不化,大腸傳導無力,而大便不能順利排出,遂成陽虛冷秘證。古人雖亦說本方也可用于老年陽虛泄瀉,但臨床上主要是用于治療老年人陽虛冷秘之證。
本方主用硫磺補命門真火,熱壯腎陽。前人稱本品為火之精,把它與大黃并稱為“將軍”(大黃苦瀉之力雄,硫磺熱補之力偉)。老年人真陽衰憊,下元火微,腎陽虛弱,火不生土,中運無力,故大腸傳導失序,糟粕停滯不下而大便虛秘不通。方中取硫磺熱補命火,并且熱而不燥,又配以半夏和降中焦之氣使谷氣下行,水谷糟粕隨腎氣溫壯、真陽充盛,主下元、司二便的功能加強而從濁道排除。故本方主治真陽虛衰、下元虛冷所致的虛秘、冷秘。
硫磺用量:一般用丸藥時,可用1.5~3克。近人多在湯藥中加半夏6~12克,另用硫磺粉1克(分沖)??傊?,用量不可過大。
注意:用硫磺時,要用豬大腸一段,洗凈,裝入硫磺30克,扎緊口,放鍋內(nèi)煮爛,約煮5~6小時,取出去腸,把硫磺晾干為末用。
或把硫磺為粗末,放入豆腐塊的中心,用布條合定,煮5~6小時,取出晾干,研細末使用。
服用硫黃時,要忌含各種禽獸的血,如豬血、牛血、雞血、羊血等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陳湘君運用通脈四逆湯治療雷諾氏征的經(jīng)驗
抑郁癥【轉(zhuǎn)載】
糊涂王子的醫(yī)案
一張調(diào)理脾腎陽虛的千古名方, 僅僅5味藥, 就能發(fā)揮強大威力
汗案
程莘農(nóng)院士針灸臨床“三要”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