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腦震蕩
【辨證】氣血逆亂,瘀血止阻。
【治法】活血化瘀,升清降濁,以調(diào)肝養(yǎng)心。
【方名】琥珀鎮(zhèn)靜湯加味。
【組成】琥珀3克(沖服),龍齒30克(先煎),天麻9克,辰砂0.3克(沖服),豆豉9克,丁香9克,藿香9克,石菖蒲9克,丹參9克,荊芥9克,姜川連3克,參三七2克(沖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談勇茂方。
2,腦溢血
【辨證】腎陰虧損,肝陽上亢,痰熱交阻,隨風(fēng)陽上擾。
【治法】滋陰潛陽,開竅化痰。
【方名】二六湯。
【組成】生地12克,丹皮12克,澤瀉12克,茯苓12克,棗皮12克,牡蠣12克,龍骨12克,山萸肉12克,竹茹12克,白芍12克,山藥15克,石菖蒲9克,遠(yuǎn)志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斯熾方。
3,腦腫瘤
【辨證】肝陽上亢,絡(luò)阻血瘀。
【治法】平肝潛陽,清潤通絡(luò)。
【方名】加減三甲復(fù)脈湯。
【組成】生地15克,女貞子15克,鱉甲15克,生牡蠣15克,旋復(fù)花10克,旱蓮10克,骨碎補(bǔ)10克,牛膝10克,白芍12克,丹參12克,磁石12克,龜板20克,朱砂1克,紅花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張民慶等:《腫瘤良方大全》。
4,腦血栓
(一)
【辨證】陰虛陽亢,肝陽化風(fēng),風(fēng)痰阻竅。
【治法】滋陰潛陽,開竅化痰。
【方名】玉竹鉤藤湯。
【組成】丹參12克,玉竹12克,女貞子12克,生牡蠣12克,鉤藤12克,竹茹12克,白芍15克,麥冬9克,茯神9克,柏子仁9克,知母9克,遠(yuǎn)志6克,石菖蒲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斯熾方。
(二)
【辨證】肝陽挾熱上犯。
【治法】平肝化痰,瀉實(shí)通腑。
【方名】鉤軍湯。
【組成】鉤藤15克(后下),牡蠣30克(先煎),生石決明30克,生川軍4.5克(后下),枳實(shí)12克,茯苓12克,黃芩9克,天竺黃9克,丹皮9克,炒槐花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張伯臾方。
(三)
【辨證】氣虛血滯,瘀痰阻絡(luò)。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活血養(yǎng)榮,化痰軟堅。
【方名】固本復(fù)元湯。
【組成】黃芪15克,雞血藤20克,丹參15克,黃精15克,海藻12克,玄參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趙益人方。
(四)
【辨證】血瘀阻絡(luò)。
【治法】活血化瘀,通達(dá)脈絡(luò)。
【方名】五蟲四藤湯。
【組成】蜈蚣3條,地龍15克,忍冬藤15克,鉤藤15克,烏梢蛇9克,地鱉蟲9克,全蝎6克,雞血藤25克,絡(luò)石藤20克,黃芪90克,丹參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呂同杰方。
(五)
【辨證】陰虛熱亢,內(nèi)風(fēng)暗動,經(jīng)脈血滯。
【治法】養(yǎng)陰清熱,通經(jīng)活血。
【方名】薟至陰湯。
【組成】制豨薟草50克,干地黃15克,鹽知母20克,當(dāng)歸15克,枸杞子15克,炒赤芍29克,龜板10克,牛膝10克,菊花15克,郁金15克,丹參15克,黃柏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任應(yīng)秋方。
5,流行性腦膜炎
【辨證】溫?zé)嵋叨?,深入營血,內(nèi)陷心包。
【治法】清營透熱,清心開竅。
【方名】疫癘解毒清心湯。
【組成】生石膏200克,犀角10克,黃連10克,黃芩15克,玄參50克,生地50克,知母15克,丹皮15克,焦梔子15克,生綠豆100克,鮮菖蒲15克,白茅根10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王海濱方。
6,流行性乙型腦炎
【辨證】風(fēng)、暑、濕邪,合襲為患。
【治法】祛風(fēng)利濕,調(diào)和三焦。
【方名】加味三仁蔥豉湯。
【組成】鮮藿香6克,杏仁6克,苡仁12克,白蔻仁3克,厚樸6克,法半夏6克,白蒺藜0克,菊花6克,僵蠶6克,豆豉9克,蔥白3寸(后下),六一散15克(布包煎),竹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蒲輔周方。
7,病毒性腦炎
【辨證】濕熱內(nèi)蘊(yùn),痰熱互結(jié),蒙蔽心竅。
【治法】清熱利濕,化痰開竅。
【方名】宣清解郁湯。
【組成】藿香12克,佩蘭12克,法半夏12克,瓜蔞殼18克,黃連9克,黃芩12克,梔子12克,天竺黃10克,郁金12克,菖蒲9克,竹茹12克,六一散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處】焦認(rèn)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