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劉方柏重急奇頑證治實錄??(六)
守住中醫(yī)急診陣地——持續(xù)高燒8天
診斷現(xiàn)場
秦某,女,7歲,1992年8月19日初診。高燒持續(xù)8天不退。
本月11號中午開始惡寒發(fā)熱,其父認為“感冒”,以A.P.C半片加板蘭根沖劑一包令服,藥后汗出燒退,而旋即又起,且有不斷升高之勢,乃去某綜合醫(yī)院被診為“上感”入院。入院后查體溫40℃,以青霉素靜滴,體溫一直不下。血檢未查見瘧原蟲,亦排除傷寒。據(jù)白細胞總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增高,咽紅疼痛,扁桃化膿及皮膚散發(fā)瘀點,改診為敗血癥。加用氯霉素、四環(huán)素等靜滴,并用清開靈、銀黃針等注射,而燒亦不退。延至第三日邀請本院中醫(yī)會診,先投銀翹馬卜湯合五味消毒飲加羚羊角3g(銼粉沖服)3劑不效,改投犀角地黃湯(以水牛角30g代犀角)加黃連解毒湯3劑仍不效,體溫一直在40~40.2℃之間。如是者已7天。家長見患兒日漸衰弱,自行出院,轉診于余。
刻診:患兒十分衰弱疲憊、煩躁、氣粗、面赤、口渴引飲,體溫40.2℃,聲啞咽痛,張口臭氣熏人,咽紅赤,喉核腫大,左側膿點叢生,大便二日未解。
脈細數(shù),舌苔黃厚而干燥。
辨證論治
學生甲:本病為邪在氣分,波及營分,按理說清氣涼營即可收效,但先后用銀翹馬卜湯合五味消毒飲,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均不見效,且其間共服用已難尋覓的羚羊角共達9g,均未能絲毫遏制病勢,而邪熱之久羈已令患兒十分衰竭,邪勢之頑烈大有內(nèi)陷之可能。若不頓挫邪勢非但有正氣耗竭而成脫證之虞,亦可有熱甚動風而成驚痙之憂。當務之急應當是先退高燒以挫邪勢,而怎樣才能退燒呢?
老師:此證感邪入里之速,邪勢之盛,及中西治療無效的情況,均說明病非尋常,當細究其病機。綜觀本證,當為熱邪化火,火熾成毒,毒勢囂張,充斥表里,熾盛燔灼,烈于氣分,犯及營分之氣營兩燔證。其關鍵在一個“毒”字,毒邪不祛則諸癥難平。前醫(yī)所用清熱解毒涼血瀉火諸法非不對證,乃因攻逐邪毒之力不專,蕩泄火毒之途不暢。宜急攻毒蕩濁,頓挫毒勢,方可拔除病根,急宜于汗下法中求之。而本例邪毒外竄經(jīng)絡,內(nèi)攻臟腑,以致表里三焦同病,單用一法恐難奏效,且體系幼童,飲食俱廢多日,藥力過猛又恐生變故。乃以防風通圣散表里同治。此方王旭高夸之為“表里氣血三焦通治之劑,汗不傷表,下不傷里,名曰通圣,極言其用之神耳?!?br>予防風通圣散加減
防風6g  大黃10g  麻黃5g  赤芍10g
連翹10g  葛根20g  石膏30g  荊芥6g
黃芩6g  梔子10g  青蒿12g  羌活5g
甘草10g  芒硝10g(沖)
1劑。
囑停用其他中西藥。水煎3次,每4小時一次,分3次于明晨復診前服完(病人來診時已是下午4點)。
8月20日晨復診,其父云,服下第二次后,約于子夜12點排便,連續(xù)兩次,隨即燒退。現(xiàn)體溫37℃,患兒精神轉好,思飲食,皮疹消退,口臭咽紅等癥消失。改用玄麥甘桔湯合生脈飲,二劑而康復。
病名        主癥        辨證        治法        選方
熱毒        持續(xù)高燒        火熾毒盛
氣營而燔        攻泄邪毒        防風通圣散
思辨解惑
學生甲:防風通圣散是劉完素《宣明論》中所出的一個方子,它屬解表通里,疏風散熱劑,并不長于攻毒敗火。而本例毒盛火烈,且曾用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等寒涼重劑無效,用它居然一劑未盡即克邪勢,可見該方只要使用準確,效驗驚人。但老師并未遣用原方,看來該方從使用標準到藥味增減都還有些奧妙,是嗎?
老師:本方的立方主旨即針對的風熱壅盛,表里俱實證。它集發(fā)表、攻下、清熱、瀉火、解毒等多功能于一體,起上下分消,表里同治之作用。臨床只要是表里俱實之證皆可應用。不僅如此,根據(jù)病人具體情況稍作加減,則可發(fā)揮不同側重之作用。以攻毒而論,大凡“毒”已成為證候主要矛盾時,病情多較急重,非速攻之,則難扼病勢。以本例而論,于原方減去芎歸桔術,加用葛根羌活青蒿,即將原疏風解毒變?yōu)榱税l(fā)汗排毒;重用硝黃后,即將原通里散熱變成了攻下熱毒。從而使之成為了一個專攻邪毒之劑。這里,我所應用的不僅是劉完素所提供的這個方,更確切地說,是遵循了他表里雙解的治療思想,效法了他所創(chuàng)造的發(fā)汗與攻下同用的逐邪之“法”。有了這個認識基礎,則隨證加減即有了準則。
學生乙:汗、下、吐法為張從正倡用的攻邪治病法。他認為疾病的發(fā)生或從外來或從內(nèi)生,都是邪氣,故治病總重攻邪。而攻邪不外汗吐下三法,針對醫(yī)人均畏用,他曾懇切地說,自己“識練日久,至精至熟,有得無失,所以敢為來者言也。”(《儒門事親?汗下吐三法該盡治病詮》)張氏這些至真至誠之論,對于現(xiàn)代醫(yī)人有著很大的警醒意義。因為醫(yī)壇太少敢于大膽使用攻逐方藥的人了。而相當多的疾病,特別是急性病,離開了攻逐法,有的簡直就是難以取效的。
老師:張從正認為,汗下吐三法臨床治療疾病“以十分率之,此三法居其八九,而眾所當才一二也?!睆亩J為良工治病,先治其實,后治其虛;粗工治病,或治其虛或治其實;謬工治病,實實虛虛;庸工治病,純補其虛,不敢治其實。并斥“庸工”之謂“舉世皆曰平穩(wěn),誤人而不見其跡”。此論雖未必允當,而他所提供的臨床治療思想,對于急癥救治卻意義重大。正如你所說的,舍三法則無以攻逐邪勢,而不少急癥之成,正是因于邪盛。因而,放棄“三法”也就丟掉了對急癥最為重要的救治武器。從這個意義上講,中醫(yī)急診陣地的萎縮與臨床“三法”被畏用有著一定關系。
學生甲:我在整理老師病案時,發(fā)現(xiàn)30多年前一例小兒燙傷醫(yī)治案。那是1974年在邊遠山區(qū),一名5歲小孩因打翻爐上沸水鍋,燙傷胸腹,大面積皮膚紅赤破皮,水皰融合成片。經(jīng)用紫草油外搽,輸青霉素等處理,但當夜患兒仍疼痛叫喊不休,肌注止痛針,服止痛片全然無效,直至天明,其父慌忙前來求治。而按“火熱攻心”予黃連解毒湯清瀉火熱,服藥僅一劑,當日下午痛減,至夜竟能安睡。因此“三法”是治療急癥的重要武器,而其他諸法對急癥似乎也還是具救治功能。
老師:急癥也是病,仍需用辨證之法而治之。只是在方法上須應對一個“急”字。如早年邊區(qū)天氣寒冷,人們營養(yǎng)很差,陽氣本虛復遇陰寒加之,故每多脘腹虛寒劇痛之深夜來診者,而因兒童為稚陽之體,難耐陰寒,故患者尤多。來診時常捧腹翻滾叫喴,甚者冷汗沁流。此時湯藥緩難濟急,而只要按其腹柔軟且疼痛似覺減輕者,即以畢撥、公丁、吳茱萸各2g,搗為細末,開水吞下,一般很快即可令疼痛得止。有的疼痛性急癥,還可通過外治法立即取效,如痛經(jīng)。曾治一少女,經(jīng)行當天,少腹疼痛難忍,滿床翻滾面色蒼白,冷汗淋漓,手足厥冷。其家毗鄰我當時之診室,遂揹來求治。我當即想到仲景治頭風劇痛,用頭風摩散之外用方。該方用生附片之大辛以散,大熱以溫,與味咸微辛而入血分之鹽同炒摩燙患處,能令疼痛立解。本例痛經(jīng)為寒氣內(nèi)侵,陽氣受阻,寒凝氣滯而生之劇痛,其理相同,正可借用。乃急用生附片50g、肉桂20g、蓽撥20g、吳茱萸20g搗為粗末,加鹽250g同炒至滾燙,用一薄布松包,熨摩少腹。并準備熱水袋,在熨燙藥將冷時置于其上。不意才熨至數(shù)分鐘,患者即停止翻滾叫喴,待至置熱水袋于上時,早已入睡。其父驚喜之余連連稱道,云以往發(fā)作輸液打針服藥同治,從未有過如此快速的療效。后患者于南方某大城市打工,每發(fā)治療總感療效遠不如熨藥,且費錢費事,為此竟辭職回鄉(xiāng),以方便就治。
可見,中醫(yī)是同樣能治急癥的。而面對中醫(yī)急診陣地萎縮的現(xiàn)實,我們所需要作的,恐怕首先應當是全行業(yè)的深度反思。只有這樣才談得上方法的清理,經(jīng)驗的發(fā)掘和技術的發(fā)展。因為我們所面臨的是一個既有優(yōu)越技術挑戰(zhàn),群眾信仰偏移的外部環(huán)境,又有自我迷失,妄自菲薄,技術傳承斷裂的內(nèi)環(huán)境。因而,沒有大徹大悟之猛醒,繼往開來之氣慨,和“我自有無法取代作用”的堅定信念及“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正確認識,欲守著中醫(yī)急診陣地,顯然是困難的。
學生丙:確實是這樣。因為對于中醫(yī)急診陣地萎縮這個問題,縱然心存憂慮者,人們注意到的也常常只是技術手段方面的一些東西,如劑型問題、給藥途徑問題、特異性靶向方藥問題、藥物以外搶救措施欠缺問題,以及固有手段(如前述汗下吐三法、毒性藥品等)的畏用問題,傳統(tǒng)急救技術的湮沒問題等等,這些誠然是極為重要,且亟需加以解決的。但另一個問題卻被人們所忽視,那就是中醫(yī)人的責任感和自信心的缺失。如果一見急癥即推往西醫(yī),即逃避責任,連祖先創(chuàng)下的有效方藥都不敢實踐,談何救治,更談何創(chuàng)新以救治!如果多數(shù)人這樣即成了行業(yè)的集體逃避,從而釀成災難性潰退。不幸的是,這起碼在一些地區(qū)或一定層面已成事實。因而,守衛(wèi)急診陣地重要的是每個臨床中醫(yī),首先要有“鐵肩挑道義”之勇氣和“妙手可回春”的信心,才談得上技術層面的追求。
老師:你有這種見解令我十分高興。多少年來中醫(yī)在急診領域的漸行漸退,導致了急診陣地的萎縮。所幸的是,尚固守住一些高地,如部分西醫(yī)治療無效的急癥等。它說明了中醫(yī)急診的存在價值和發(fā)展意義。因而,對此問題深入思考,以求徹悟和圖新是意義重大的。為此,我更愿意把你這種見解看成是新一代的領悟和全行業(yè)的追求。所謂“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敝灰覀冇辛诉@種“悟”的反思和“追”的決心,中醫(yī)急診陣地則不僅可巍然自固,且可漸謀拓展。


經(jīng)方時方都有證——偏頭痛如啄如咬
診斷現(xiàn)場
任某,男,50歲,初診日期:1993年5月31日。
左側頭陣痛半月。
本月初“感冒”,自服中成藥治療,于12號開始左側頭痛,疼痛每于午后2點和子夜12點發(fā)作。發(fā)作時痛至如啄如咬,難以忍受,持續(xù)約20—40分鐘漸緩解。痛時用力屏氣有時可豁然而止。自汗,惡風,口苦。CT查有腦萎縮。曾有類似發(fā)作,行頭部穴位封閉得止,但此次封閉無效。并先后口服氯丙嗪、阿斯匹林、安乃近等亦無效。中藥遍服祛風、解痙止痛藥不效。
日前一醫(yī)生見諸藥無效,云有一驗方,必能生效,其方為:
麻黃30g 桂枝30g 粟殼30g 甘草10g  膽草10g
先煎麻黃去沫,再入諸藥煎服。然服后疼痛仍無半點減輕。
刻診:左側頭部子未時刻定時劇痛,口苦,自汗,惡風。
左眼壓痛,舌苔黃而帶黑,厚膩,脈細。
辨證論治
學生甲:頭痛雖為常見病,而處理并非易事,這是因為導致頭痛的原因十分復雜。李時珍將之歸納為外感、氣虛、血虛、風熱、濕熱、寒濕、痰厥、腎厥、真痛、偏痛等十大類。至于其病機李中梓認為“皆六氣相侵,為真氣相搏,經(jīng)氣逆上,干于清道,不得運行,壅遏而痛” 。本例癥狀表現(xiàn)當屬上例偏痛范圍,而前醫(yī)已用專治偏頭痛之驗方,該方藥性猛烈,有開通經(jīng)氣,斬關奪隘之力,但卻無效,難道非邪氣為患嗎?而虛性頭痛似不致如此劇烈,且不會規(guī)律性的定時發(fā)作,真不知當如何辨治。
老師:對于偏頭痛李時珍認為“右屬風虛左屬痰熱”,而驗之臨床,似不盡然。倒是程國彭之說有一定參考意義。他說“三陽經(jīng)上至于頭,皆有頭痛,唯太陽經(jīng)脈最長,其痛居多,故頭痛為表證”。那么如何鑒別三陽頭痛呢?他說:“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后,故凡少陽頭痛,耳前后痛而上連頭角也”。本例正符合耳前后上連頭角之痛,且兼有口苦,因此當屬少陽頭痛,而汗出惡風又符合太陽中風證條文,故辨證為太陽少陽合病,營衛(wèi)失和,濕濁上逆之頭痛。
診為:偏頭痛
予小柴胡湯合桂枝湯。
柴胡12g 黃芩10g 半夏12g 桂枝10g 白芍30g
黨參20g 炙甘草10g 川芎40g 生姜10g 大棗20g
1劑,水煎,1日服。
6月1日二診。藥后十分舒適,但午后又劇痛一陣,緩解后轉為持續(xù)性微痛。疼痛不再局限于左側,呈散漫性,左眼仍壓痛。脈滑數(shù),舌苔如前。
上方加吳茱萸20g 草決明24g 
1劑
6月2日三診。藥后痛止,大便通暢,左眼壓痛大減。自覺20多天來從未有過之舒適。脈滑象已緩和,黑苔退但仍黃厚。續(xù)上方3劑 。
后連續(xù)三次復診,諸癥由遞減而消失。
7月15日,因他病來診,云未再復發(fā)。
時隔11年后之2004年夏,已退休回原籍之患者,因他病專程來診,云前證一直未曾再發(fā)。
病名        主癥        辨證        治法        選方
偏頭痛        左側頭痛
自汗惡風口苦        邪蔽清陽
營衛(wèi)失和        和解少陽
調和營衛(wèi)        小柴胡湯
桂枝湯
思辨解惑
學生甲:古人每治頭痛必用風藥,謂“高巔之上,唯風可到;味之薄者,陰中之陽,自地升天者也”,因此用味薄之“風藥”治頭痛似為一個原則或者說寶貴經(jīng)驗。而本案用方中,竟少用“風藥”,這是為什么呢?
老師:你所說的“原則”和經(jīng)驗是有一定適用范圍的。在中醫(yī)學里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原則是辨證論治,因此,一般情況下,其他原則和經(jīng)驗都應該在辨證論治的指導下,或者說在與辨證論治結合時,才能有效地發(fā)揮作用?!白C”是什么?“證”即指征,它是疾病的本質的反映?!霸诩膊“l(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它以一組相關的脈癥表現(xiàn)出來,能夠不同程度地揭示病位、病性、病因、病機為治療提供依據(jù),并指明方向?!保ā吨嗅t(yī)病證規(guī)范化之研究》)仲景每出一方的條文,均代表了這樣的一種“證”,因此,據(jù)以用之均有良效。本例頭痛于少陽經(jīng)脈循行部位,有少陽病主證之一的“口苦”,而仲景特別指出“傷寒中風,有柴胡證(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筆者注),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币虼?,其證屬小柴胡湯證;其自汗惡風則系桂枝湯證,故合用以治。而所謂“風藥”,即發(fā)散藥,本例無發(fā)散之征候,故不用風藥表散方劑。藥后效果佳良,也反證了堅持這一原則的正確。王安道說:“愈疾之功,非疾不能以知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學生甲:方隨證出,這是經(jīng)方出方的范式。而與“證”作對應性治療的方,是證的表征,因此,從理論上講,時方也應該有證。然經(jīng)方味少,組合精煉,法度嚴謹,用法嚴格,且有條文可參,故所主之證明確,甚至多數(shù)能以背誦的形式熟記和掌握。而時方一般藥味眾多,“靶”點多向。臨床應用受醫(yī)者較大的個人因素影響,其所主“證”并不像經(jīng)方那樣突出,使用亦少嚴格規(guī)定,它們在臨床應用時能同經(jīng)方等量齊觀嗎?
老師:這其實是對時方是否有“證”的質疑。這種質疑緣于數(shù)以萬計的時方所主之“證”,一般未用條文式的精簡語言“提純”標示。而這絕不等于時方?jīng)]有證,因為凡方均是針對某“證”而設的,不然辨證論治這一公認的臨床原則,豈非僅于經(jīng)方應用時才能體現(xiàn)。如脾氣虛弱,面色萎白,四肢無力,飲食減少,舌淡苔薄,脈細而緩,系四君子湯證:上證更見胸脘痞悶,不思飲食,惡心嘔吐,痰多時咳,則為六君子湯證;若兼脘腹脹悶或痛而噯氣,則為香砂六君子湯證。又如咳喘胸滿,痰涎壅積,上盛下虛,即為蘇子降氣湯證。
當然,這僅是舉例說明,而臨床時無論經(jīng)方時方之“證”,都并不那么單純和明確,否則還“辨”什么呢?如早年治一中年男子患年度周期性發(fā)熱8年。初因夏日久冒暴雨疏通屋周陽溝,次日即頭身疼痛,高燒寒冷。因居山野僻地,未及治療,致昏迷,抽搐兩天,后經(jīng)治療得止,但高燒卻延自第五日方退。而自此每年七八月份即感全身莫名之不適,發(fā)燒至39.5℃左右,且中途必輕度抽搐昏蒙兩三天,經(jīng)治止后,其發(fā)燒及全身不適如故,必延至深秋后方自然而愈。8年來遷延不愈,輾轉治療無效。來診時正值季夏,已發(fā)燒20余日,尚未抽搐昏蒙。癥見午后惡寒發(fā)熱,夜晚汗出燒退,納呆神疲,氣短聲低,心煩口苦,脘腹痞悶,面晦少華,舌苔黃厚而膩,舌質黯,脈弦。本病初為寒邪被郁,未得表散發(fā)越,伏于半表半里,遇夏秋陰陽氣交之時,機體不能正常調節(jié)適應,以致每年應時而作。細審其表現(xiàn)有定時冷熱、口苦、心煩、納呆聲低(即嘿嘿不欲飲食)等,說明邪氣仍羈少陽。少陽與厥陰相表里,厥陰主肝與包絡,其抽搐昏蒙為邪內(nèi)陷厥陰所致,經(jīng)治后抽搐昏蒙得止,復還發(fā)熱不退,則為邪出少陽。而久熱必郁,因郁而致的胸滿痞悶,納呆神疲又為越鞠丸證。故以樞轉少陽樞機,發(fā)越郁滯以治。予小柴胡湯合越鞠丸五劑燒退,八年來首次未發(fā)生抽搐昏蒙。囑次年發(fā)病前一個月開始服上方,隔日一劑,至入秋止。次年即未發(fā)病,連續(xù)服三個周期后停藥,從未再發(fā)。由此說明不論病情表現(xiàn)如何怪異復雜,也不論病程如何纏綿長久,只要撥開迷蒙,抓住據(jù)“證”遣方原則,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由于據(jù)證以遣方就是對疾病本質準確的針對。在沒有該方的“證”時輕率用之,不是對病情的延誤,就是對藥物的浪費”。
學生乙:本例疼痛之最大特點為子未二時定時發(fā)作,它應該是其特征性癥狀,這在遣用上方時作過考慮嗎?
老師:當然作過考慮。凡定時而作之病,多與陰陽消長,經(jīng)氣循行相關。本病發(fā)在子未二時,子時乃陰盛陽衰之時,故《素問》曰“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蔽磿r乃陽氣式微,陰氣漸盛之時,故《素問》曰“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可見子未二時均處于陰陽氣消長變化之“過渡”階段,此時陽氣衰微,經(jīng)氣循行易于受阻,導致“寒氣入經(jīng)而稽遲,泣而不行……故卒然而痛?!保ā端貑?舉痛論》)顯然,對于這種疼痛,應當是選用能燮理陰陽,調和營衛(wèi),以針對疾病根本之方進行治療。而小柴胡湯正是燮理陰陽之專方,桂枝湯亦是“外證得之解肌和營衛(wèi),內(nèi)證得之化氣調陰陽”之調和陰陽劑,故兩方合投。
荀子曾為學人提出過一條治學要求,謂“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此余遵先賢荀子言而循仲景理以活用其方時之又一思緒也。
學生乙:這一“活用”與前述據(jù)“證”以遣方雖已殊途同歸,而卻提出了兩種不同的遣方途徑,那么,應當怎樣理解這種“據(jù)方所針對的根本”同“據(jù)證遣方”兩種用方原則的關系呢?
老師:前論據(jù)證遣方,乃是遵“證”之條文,亦即按條文所論述之證候用方,此處按“定時痛”選方,乃據(jù)方所針對的根本。條文系臨床脈癥的具體表現(xiàn),而“根本”則是病證的本質。就是說,此處所著眼的定時痛,同前面所著眼的痛在少陽經(jīng)脈循行部位,口苦、自汗、惡心等是從兩個不同側面思考用方。一是對“證”的針對,一是對方的根本作用的推求。雖然均是以“證”為依歸的,而不同的是一為條文明確記載,一為對立方主旨的領會和遵循;一為正用,一為巧施。二者不僅相得益彰,且不可偏廢。而“據(jù)方所針對的根本”用方,對一些條文無明確記載,或“無證可依”的疾病治療,有時有著特殊意義,因而,它是擴大方劑應用的一大途徑。如曾治一名定時咳嗽病人,半月來每于夜十二點咳嗽不已,住院近10天,中西醫(yī)治療不效,邀余會診。僅據(jù)“定時作”這一特征,選用調陰陽之小柴胡湯加五味子,一劑知,二劑止。
是故對于一些疾病的治療,其效之取得,體現(xiàn)于方,而遣方之理卻又別循一徑也。

 

把握標本,于痼疾與新病中求治——頑固性喉風伴泄瀉高燒
診斷現(xiàn)場
譚某,男,14歲,1996年11月16日初診。
喉核化膿及口瘡斷續(xù)發(fā)作12年,高燒泄瀉三天。
病者系剖腹生。自1歲半起開始喉核化膿,口腔潰瘍,經(jīng)靜滴青霉素治愈。而自此每月必發(fā)一次,發(fā)時高燒寒顫,雙側喉核及其周圍膿點叢生,每發(fā)必用大劑量青霉素靜滴3天方可逐漸消退。先后于數(shù)座大城市多家大醫(yī)院治療,仍未能揭制其每月必發(fā)。6歲時行扁桃切除術,術后扁桃周圍每月仍現(xiàn)密集膿點。某醫(yī)科大學附院診為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缺陷癥。長期以胸腺肽、干擾素、丙種球蛋白等治療,而除胸腺肽小有效果外,其余均無作用。
四天前上癥又作,且高燒40.1℃不退,某中醫(yī)急投清熱瀉下劑,不料僅服一劑前癥未減更出現(xiàn)腹瀉水樣物不止,日五六次,該醫(yī)轉用澀腸止瀉,但瀉不止而熱仍持續(xù),乃轉診于余。
刻診:咽部膿點叢生,口腔散發(fā)潰瘍,發(fā)燒(39.8℃),腹瀉水樣物。
精神困乏,面蒼黃無華。脈虛遲,舌苔黃厚。
辨證論治
學生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缺陷癥,又稱先天性免疫功能低下癥(分泌型)。系粘膜表面缺乏免疫球蛋白而使粘膜發(fā)生慢性感染的免疫缺陷病。此病中醫(yī)無相近的對應性病證名稱,因而沒有現(xiàn)成治法。再加上目前的高燒泄瀉,更使治療難于入手。
老師:癥縱紛繁,而可循序以查標本;病縱難療,仍可辨證以求施治。理清標本當為本案治療的第一要務,因為它是尋找卒病與痼疾關系的門徑,亦是打開治法大門的鑰匙。綜合本例情況,可辨為先天不足,后天失養(yǎng),為其病之本;衛(wèi)氣不固,外邪屢犯,氣陰兩虧,濕熱留戀,邪毒蘊結,為其病之標。前醫(yī)用清熱瀉下乃著眼于熱毒,而忽略了先天稟賦這一特殊因素,因而造成原病不減更增泄瀉不已的壞病局面。其治法宜分三階段進行;首用化濕透達以退熱止瀉,瀉止后轉用健脾利濕兼除邪毒;最后益腎固本以鞏固療效。
予三仁湯合理中湯加味。
白蔻10g  杏仁12g  苡仁30g  厚樸30g
法夏10g  通草10g  滑石30g  炒白術10g
干姜10g  西洋參10g  甘草10g 煨柯子10g
藿梗12g  蘇葉12g
2劑,水煎,日一劑。
11月18日二診。服完上方后燒退瀉止,自覺十分輕松,思飲食,且吞嚥時咽部已不痛。然仍須防熱毒復熾。
予三仁湯合六君子湯加味
白蔻10g  杏仁12g  苡仁30g  厚樸30g
法夏10g  通草10g  西洋參10g  茯苓12g
炒白術12g 炙草10g  陳皮10g  蜈蚣1條
蜂房10g  月石10g  升麻12g
3劑,水煎,日服1劑。
11月21日三診。咽部及口腔膿點消失,充血減退,飲食恢復,大便正常。脈緩,舌黃厚苔已基本退凈。轉入第三階段治療。
予右歸飲加味
炮附片12g  山萸肉10g  杜仲10g  熟地30g
肉桂5g    山藥30g    寧杞30g  天冬12g 
炙草10g    黃芪30g  白人參10g  紫河車10g
大棗20g    龜膠(烊)10g
上方斷續(xù)服用,中途偶有咽部充血,微燒,服銀翹馬勃湯類,一二劑即愈。延至1997年8月1日,因納差,神疲困盹來診,云12年來原每月必發(fā)之頑固性喉間潰爛一直未再發(fā)也。
病名        主癥        辨證        治法        選方
喉間潰爛        咽喉反復化膿
高燒腹瀉        稟賦虧虛
氣陰兩虧
邪毒蘊結        標本分治        三仁湯,理中湯
六君子湯,右歸飲
思辨解惑
學生甲:本患集急頑難證于一身。其高燒泄瀉之急,加于有12年痼疾之身,難治是必然的。雖然有幸取得如此滿意之療效,但有兩個問題我仍不明白:一是前醫(yī)仍先治新病,所用方藥亦無大錯,為何反將其變?yōu)閴牟?二是您所用方藥也未兼顧稟賦先天,為何卻會病情豁然而安。
老師:同為針對燒瀉之新癥,而對病機的認識卻大相徑庭。前醫(yī)用清熱瀉下法不僅完全拋開了病由痼疾而生這一重要因素,且必是將病機定為熱毒壅滯。而這里所采用化濕透達法,不僅注意了其痼疾因素,因而不用峻猛攻逐,且將其病機定為濕熱彌漫,阻遏氣機。針對這一病機的治療思想,則是濕熱祛則氣機暢,氣機暢則升降復常,腠理得通,如是而達燒退瀉止之目的。至于說初診所用之三仁湯合理中湯亦未兼顧稟賦,這顯然是對“兼顧”的不同理解。你理解為線性對應,而我采用的是融入治法。
學生甲:這個問題對臨床很有實際意義,而我尚不甚明白,請再加以說明,好嗎?
老師:《素問?標本病傳論》云:“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并行,甚者獨行?!睆娬{了治療這類痼疾與新病交織疾患的治療原則,那就是必須謹察病變的輕重淺深,權衡標本之緩急。病變輕淺者標本同治,深重者標本分治先救急扶危。但這種分治并非是簡單的線性對應,它是作為一種治療思想和遣方用藥原則而體現(xiàn)于具體治療中的。以本例而論,既痼疾深頑又新病急重,初診治其急癥時力避峻烈,未嘗不是對稟賦的兼顧,合用理中湯之參術草益氣顧脾,又未嘗不是對素體的考慮,這種通盤融入的思考,常常是在駕馭復雜病情的基礎上寓于方藥之中的。
學生乙:這例病人使我更想深究的是,為何治分三步而恒久用之者僅只一方。即化濕透達藥僅用兩劑,就轉為了健脾利濕,此法亦僅服三劑,就迅速轉為了用益腎固本之右歸飲,而此方卻斷續(xù)使用達9個月。直言之,此病之治在于補腎,而前兩治均為權宜之舉,既這樣“治分三階段”之說似有牽強之嫌。
老師:“階段”非刻定時日之謂,乃言每個治療段落之重心。本病以三階段治,不僅為了對病機的準確針對,也出于對另一個問題的考慮,那就是十余年來每月必發(fā)的漫長病程。這表明了毒邪蘊戀,毒之不去,何能固本。而前兩階段在首診解決了燒瀉兩急癥后,即開始調理脾胃、利濕除毒。沒有前兩階段對邪毒祛除和急癥得解,哪能補腎。然病之根本又緣于先天稟賦不足,而先天不足非藥到即能病除,只能守方以治,積漸而收功也。故前兩階段中病即止,而第三階段則需堅持用之?!端貑?至真要大論》云:“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此之謂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jīng)。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jīng)’,此之謂也?!毕胂氡静〉闹委熓?,尤其是來診前被誤治成壞病的情況,本驗案或許正因為遵循了上述標本論治原則,進而分三階段治療才得以成功的。
學生甲:本案例辨治成功的關鍵確實在于準確把握了標本原則。從辨析病情到選方用藥,特別是一開始就確定的三步分治,生動地體現(xiàn)了以《素問?標本病傳論》所特別強調的“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為指導原則的辨治精神,而這一事關根本的原則精神,在現(xiàn)代學術研究中似有被淡化和漠視之跡象,即使臨床使用層面,也有不少醫(yī)者未再認真遵循。但很多疑難病舍此其實是會開口動手便錯的。然而,或許正由于上述學術環(huán)境和臨床現(xiàn)狀,使我們對標本理論認識比較模糊,臨床當如何準確的具體運用,更是體會不深。
老師:標本理論是《內(nèi)經(jīng)》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其所涉范圍甚廣。大致而言,可分為四個方面,即六氣標本,臟腑標本,病體標本和治療標本。前兩者對疾病診治起宏觀指導作用,后兩者對臨床具體診治具切實的“可操作”意義。如通過病體標本所賅之原因為本,癥狀為標;先病為本,后病為標;人身為本,疾病為標等,了解發(fā)病的原因和癥狀及疾病的先后。通過“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治療標本原則,確定治療步驟。
以本例而論,一開始即謹遵了“病發(fā)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后治其本,”的原則。前兩階段雖為治標,但始終顧及“病發(fā)而不足”這一特殊性。而前醫(yī)之誤,正在于忽視了“病發(fā)而不足”這點,浪用攻伐,致成壞病。同為治標,而不循標本原則者,治病不成,反添藥害;循標本原則以治者,病隨藥減,步步豁然。
在強調樹立標本意識的同時,也需要提高辨析標本的能力。如1988年仲夏,一姜姓中年男子來診,云近日田野勞作時常大汗淋淋而下河游泳,昨日開始咳嗽不已,發(fā)熱心煩,身體酸重,汗出惡寒,遇冷則咳嗽更甚。我以夏日勞累耗氣,暑邪傷肺損津論治,予李東垣之清暑益氣湯加味。藥僅三劑,他癥消失,而唯獨咳嗽不但不止,反呈加劇之勢。乃據(jù)其痰質清稀,遇冷咳甚,考慮其必有宿痰水飲停聚心下之痼疾。詢之,果有遇冷則咳吐清稀痰涎之癥,從而猛然醒悟,前作暑病論治,僅識其標,未明其本。猶錯在治標時未顧其本,標去后仍未從本。乃立即改用小青龍湯,三劑而咳止。
可見,標本不是一個遠離臨床的空洞概念,而是臨床必須加以遵循的基本原則。特別對一些病情復雜,病程纏綿,或宿病難療,新疾復生之患者,更當將之作為首要原則加以遵循。
學生丙:先前談到線性思維,使我想起了臨證思維這個問題,這當然是一個十分寬泛的話題。但本案病程達12年之久,醫(yī)生老沿用舊法,應付著治療“免疫缺陷”。而來診前的用藥,一劑竟使之成為壞病,這其間從思維的角度看,都存在哪些問題?
老師:都存在陷入了靜態(tài)思維。思維方式是觀念地存在著的相對穩(wěn)定的解決問題的思路。靜態(tài)思維是一種刻板、機械、凝滯的思維方法,它對事物缺乏流動的、變化的、相關的和全面的把握。因而對事物的認識結論常常是片面的。表現(xiàn)于臨床則是目光僅停留于主癥,或只停留于先前已確診疾病的治則層面,而缺乏對疾病不同階段、不同變化、不同兼夾癥的動態(tài)把握。該病12年的治療死盯住的是免疫缺陷“病”,忽視了每次發(fā)作的具體癥象,落入了全程診療窠白;來診前某醫(yī)的見癥治癥,又忽視了癥由“免疫缺陷”所生。因而造成了“言熱未已,寒病復始”的“迷診亂經(jīng)”局面。究其源,既因于忽視了標本原則,復因于思維陷入了“靜態(tài)”。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劉方柏重急奇頑證治實錄6
守住中醫(yī)急診陣地——持續(xù)高燒8天
【轉】《五十二病方》治則學初探
《名醫(yī)類案》涌吐法評述
姜春華:“截斷扭轉”與“先證而治”的辨證思想(很長也很精彩)
截斷扭轉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