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 肌 炎 皮肌炎是一種累及皮膚和肌肉的炎癥性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疾?。耘詾槎嘁?,約為男性的兩倍.男性發(fā)病年齡一般較女性晚。18歲以發(fā)病者約占25%,一般發(fā)病年齡力40--60歲.兒童多發(fā)生在10歲以前。 ,
根據(jù)本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皮膚水腫性淡紫色紅斑,肌肉腫痛,肌力下降,以及晚期肌肉萎縮等,故似屬中醫(yī)“皮痹”、“肌痹”及“痿證“的范疇。
[臨床表現(xiàn)] 由于病變主要累及皮膚和肌肉(尤其是橫紋肌),故主要表現(xiàn)為皮膚和肌肉的癥狀。二者可同時或先后出現(xiàn);也可皮損明顯而肌肉癥狀不著:也可僅肌肉癥狀嚴重而皮膚癥狀輕微,甚或無皮膚炎癥者,稱。多發(fā)性肌炎”.一般均有全身性骨骼肌發(fā)炎,但亦有限局于某一兩組肌群者,此即稱為。限局性皮肌炎。。本病可以呈急性發(fā)作而迅速發(fā)展,亦可逐漸發(fā)生。
1.皮損癥狀 發(fā)病初期主要表現(xiàn)為以面部特別是以眼瞼為中心的浮腫性淡紫色紅斑。顴頰、前額及顳部可出現(xiàn)對稱性紅斑,有時呈蝶狀,很似紅斑狼瘡癥狀,有的皮損亦可累及頭皮及耳后.皮損可限局于面部,但常常亦向頸部、上胸部、肩背及四肢伸側擴展。特別是肩部,皮損呈彌漫性暗紅色腫脹,觸痛,并有輕度凹陷性水腫;在指(趾)關節(jié)及腕部多為鱗屑性斑丘疹狀紅斑,手背處紅斑多呈條狀沿手指背面分布;甲皺襞遠側端可見毛細血管擴張及瘀點,甲板可有點狀凹陷。在皮膚炎癥消退后,可遺留有色素沉著或脫失斑,皮膚可有輕度萎縮,或為毛細血管擴張性網(wǎng)狀花斑,此稱“皮膚異色病性皮肌炎”。晚期病變部位皮膚發(fā)硬,類似硬皮病,此又稱。硬皮病性皮肌炎”,慢性皮肌炎患者約有25%合并有硬皮病。累及頭皮發(fā)生紅斑者,可引起彌漫性脫發(fā)。此外有30%的患者合并有雷諾氏征現(xiàn)象。
2。肌肉癥狀 發(fā)病初期除有顏面特別是眼瞼的浮腫性淡紫色紅斑外,患者可感覺肌肉痠痛乏力,以頸、肩胛和腓腸肌等肌群較易受累,嚴重者可侵及全身肌肉。急性期肌肉腫脹、疼痛明顯,觸之可有…定硬度,并有明顯壓痛。進而由于肌力下降而呈現(xiàn)各種運動機能障礙。四肢肌肉受累則肢體活動障礙,上肢抬舉困難,下肢步履艱難,重者全身痿軟無力,動彈不得;頸部肌肉受累,則不能抬頭;侵及舌部、咽部及食道肌肉時,則可出現(xiàn)聲音嘶啞、語言障礙及吞咽困難;侵及眼部肌肉,則表現(xiàn)為眼瞼下垂或斜視、復視;侵及肋間肌和膈肌時,可出現(xiàn)氣促和呼吸困難:累及心肌則可出現(xiàn)心肌炎的癥狀和體征;累及肺臟表現(xiàn)為肺呈彌漫性纖維化,臨床可出現(xiàn)肺性高血壓合并肺心病;小腸受累則可表現(xiàn)為腸蠕動減弱,出現(xiàn)消化不良、腹脹、便秘或腹瀉等癥狀;等等。但本病累及內臟的癥狀一般均較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為輕。
3.其他癥狀 全身可伴有不規(guī)則發(fā)熱或不發(fā)熱。伴發(fā)熱者約占本病患者的40%左右, 以急性病例為多見,且熱度較高。少數(shù)患者可有淺表淋巴結腫大.累及心臟者可有心臟擴大。約有1/3病例可有肝脾輕中度腫大。部分患者可有鈣質沉著癥、骨質疏松癥、周圍神經炎和視網(wǎng)膜炎等。約25%的皮肌炎患者合并有惡性腫瘤,發(fā)病年齡愈大者,并發(fā)腫瘤者可能性愈大;兒童皮肌炎一般合并惡性腫瘤者極少,但易發(fā)生攣縮和鈣化。本病粘膜的癥狀變化,可見外生殖器和口腔粘膜丘疹及淺潰瘍, 口腔可有粘膜白斑等.
[診斷要點] ?、倬哂猩鲜龅湫推p癥狀,如眼瞼浮腫性淡紫色紅斑,指(趾)關節(jié)伸側鱗屑性斑丘疹狀紅斑, 甲皺襞毛細血管擴張及瘀點,上胸三角區(qū)、頭面、肩和四肢的伸側有局限性浮腫性紅斑等.
②有上述典型肌肉病變,尤以侵犯橫紋肌為主,任何肌肉均可受累,但以四肢近端肌肉最明顯,主要表現(xiàn)為肌無力、肌肉自發(fā)性疼痛或壓痛.肌腫脹,慢性病例可見肌萎縮,和因肌無力而呈現(xiàn)的各種運動功能障礙等。
?、勰蚣∷幔?4小時尿肌酸排量增加,陽性率可達62.5%一100%。
④血清肌酶:如肌酸磷酸激酶、醛縮酶、谷草轉氨酶、谷丙轉氨酶、乳酸脫氫酶等,在急性、亞急性病例中幾乎均升高,在慢性病例中可正常。約超過正常值限的50%以上.
?、菁‰妶D呈肌原性改變。
?、藜』顧z,肌纖維呈腫脹、萎縮、透明性變、空泡性變及血管周圍炎性細胞浸潤等。
?、咂渌缪灏椎鞍卓蓽p少,02及丫球蛋白增加;血清類風濕因子和抗核抗體試驗也可以陽性;血沉可增快;紅斑性狼瘡細胞有時也呈陽性;急性發(fā)作患者白細胞總數(shù)可中度升高,個別患者可出現(xiàn)蛋白尿。
以上主要依據(jù)臨床表現(xiàn),結合實驗室檢查綜合分析,即可作出診斷。本病應注意與肌營養(yǎng)不良、重癥肌無力、甲狀腺毒性肌病、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血管性水腫或丹毒.硬皮病及旋毛蟲病等相鑒別。
[病機分析] 現(xiàn)代醫(yī)學對本病的病因和發(fā)病機理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可能與自身免疫、感染或變態(tài)反應有關.中醫(yī)理論認為,。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及四肢”。。腎主骨。。根據(jù)本病臨床表現(xiàn)主要以皮膚和肌肉受累的癥狀為主,其病機當與肺,脾、腎三臟;.內功能失調以及外感風、寒、濕之邪密切有關。由于肺、脾,腎功能失調,行氣虛弱,氣血精液不足,或因風,寒。濕等外邪乘虛而入,客于皮膚,留于肌肉,經絡,四肢關節(jié)等處,以致經脈閉塞,營衛(wèi)失和,氣血運行不暢,進而肌失所養(yǎng).此即導致本病發(fā)生的主要病機。
[辨證論治] 使用方法:先對癥選用藥方,并按提示辯證加減,然后進入方劑數(shù)據(jù)庫查閱其藥理、煎法、服法等;再進入中藥數(shù)據(jù)庫根據(jù)病人的具體病情、體質對所選的藥方進行加減,才得到有效的藥方,還要查閱三反九畏;服藥后還要根據(jù)“療效評定”再次判斷所用的藥方的療效。 本病病情復雜,病變累及范圍較廣,臨床可根據(jù)患者出現(xiàn)的各種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辨證論治。常見有以下證型.
1.毒熱阻絡型:多為急性期或急性發(fā)作患者,病情較重,皮膚有浮腫性紫色紅斑,并有發(fā)熱,全身肌肉關節(jié)疼痛,肢體無力,胸悶食少,舌紅苔黃厚,脈數(shù)。治宜疏風清熱,涼血解毒。方用清瘟敗毒飲或普濟消毒飲加減.藥用:生地15克,赤芍工2克,丹皮10克,連翹12克,銀花藤15克,柴胡10克,葛根15克,露蜂房9克,虎杖15克,元參10克,紫草9克,白薇10克,知母10克,生甘草10克。中成藥可服用犀黃丸.危重病人可酌情配合選用激素、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劑等西醫(yī)治療.
2.寒濕痹絡型:多為亞急性或慢性皮肌炎患者,病情相對徐緩,不發(fā)熱,皮膚有暗紅色斑塊、腫脹,全身肌肉關節(jié)疼痛,酸軟無力,伴有氣短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弦或沉細。治宜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方用獨活寄生湯加減.藥用;羌活9克,獨活9克,奏艽9克,當歸12克,川芎9克,桑寄生15克,制川烏9克,虎杖15克,黃芪10克,黨參12克,仙靈脾12克,牛膝9克。此期必要時。也可適當配合給予激素維持量,肌肉疼痛明顯者,可酌情配合使用消炎鎮(zhèn)痛劑。
3.血瘀阻絡型:患者表現(xiàn)為血瘀癥狀較為明顯,如皮膚紫色紅斑。肌肉痛如錐刺,觸之痛甚, 固定不移,肌膚鱗屑甲錯。絡脈瘀阻(毛細血管擴張)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澀等。治宜活血化瘀通絡。方用身痛逐瘀湯加減。藥用:秦艽lO克,香附9克,羌活10克。川芎9克,沒藥9克,地龍6克,五靈脂9克。桃仁9克.紅花6克,牛膝9克,當歸12克,甘草9克。
4.脾氣虛弱型:神疲乏力,氣短自汗。眼瞼虛浮或下垂,肌力下降.四肢無力,納少便溏,舌淡胖有齒印,苔薄滑,脈沉細緩。治宜益氣健脾。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藥用:黃芪15克,黨參15克, 白術10克,茯苓15克,當歸15克,陳皮10克,桂枝9克,赤芍12克,雞血藤20克,干地龍6克,甘草6克。中成藥可用補中益氣丸。
5.腎虛虧損型:畏寒肢冷,腰酸脛軟,難以站立,肌肉萎縮,抬頭困難,眩暈耳嗚,小便頻數(shù),舌淡苔薄白,脈沉遲。治宜益精補血,溫腎壯陽。方用金匱腎氣丸加減。藥用:熟地15克,山萸肉12克,懷山藥12克,茯苓15克,澤瀉12克,丹皮10克,附子9克,肉桂6克。仙靈睥12克,菟絲子12克,牛膝l 2克,炒杜仲10克,補骨脂12克。中成藥可選用十全大補丸、金匱腎氣丸,健步虎潛丸,人參再造丸等.
除以上治療外,還可在本病的不同時期,酌情配合選用針灸、按摩、推拿、氣功、理療等方法治之。近年來上海等地報道用雷公藤制劑治療本病療效顯著,如用雷公藤糖漿每次lO一15毫升, 日3次;或用活血糖漿(含雷公藤、紅藤、雞血藤各等份制成)每次10--15毫升口服, 日3次;或以雷公藤糖漿配合活血補氣復方(黨參、黃芪、生地、紅藤、雞血藤各15克,紫草、白芍各9克),均取得較好療效。此外還可用丹參注射液4毫升肌肉注射, 日l一2次,作為血瘀阻絡型的配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