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黃芩9g 芍藥6g 炙甘草6g 大
棗12枚半夏9g 生姜4.5g
上6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去滓,分3次溫服,每
次服lOOml。
(功效]清熱和中,降逆止嘔。
(主治)
主證:下利腹痛,身熱口苦,惡心嘔吐,納少不馨,舌紅苔
黃,脈沉弦.
副證:或里急后重,或口渴。
(臨證加減}
1.熱痢或濕熱痢,腹痛后重,身熱,便膿血黏稠,或火升
鼻衄,去大棗,加川連、側(cè)柏葉、野菊花、蒲公英、白頭翁、川
蓮等清熱解毒之味。
2.急性細菌性痢疾,加白頭翁;若熱毒盛者,酌加雙花、
馬齒莧、紫花地丁等有顯效。 、
3.實證痢疾,下膿血,腹痛,里急后重,無表證者,去大
棗,~lJll連、大黃、檳榔、當歸、木香、肉桂等。
4.濕食交阻之初痢(尿短),去大棗,加豬苓、茯苓、澤
瀉、蒼術(shù)、厚樸、陳皮、木香等。
5.黃芩、芍藥各一兩,炙甘草五錢。為粗末,每服五錢,水
煎服。治泄痢腹痛,或后重身熱,久而不愈,脈洪疾,及下利膿
血稠黏。如痛甚,加桂少許,名黃芩芍藥湯。
6。黃芩、煨訶子、樗根皮各半兩,天花粉、黃連、當歸各
三分,烏梅肉(微妙)一分。為粗末,每服一錢,水煎服,不拘
時服。治小兒痢渴不止,名黃苓散。
豬苓散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豬苓 茯苓 白術(shù)各9g
上3味,共研細末為散,米飲調(diào)服3g,每日3次或水煎服.
(功效)健脾利水
(主治]嘔吐后思水飲,小便短少,舌苔白膩,或苔薄少津,
脈象虛緩。
(臨證加減)
1。嘔而膈上寒者加干姜、法半夏,以降逆止嘔。
2.黃疸病本方合茵陳五苓散或梔子柏皮湯,以清利濕熱。
3.狐惑病本方合甘草瀉心湯或苦參湯,以清化濕熱,安中
解毒。
4??识南录?,小便不利者加桂枝、車前子,以溫陽利水。
5.豬苓散的主證辨析:程氏尤氏以本方為善后之劑,先嘔
卻渴而飲水時與之,恐其所飲復(fù)停也,魏氏讀經(jīng)文為兩截,急與
之以上為一截,即先嘔卻渴之證,豬苓散則治先渴卻嘔,魏說非
也,何者,經(jīng)文但云思水者豬苓散主之,文氣正接上文后思水者
句,不得讀為兩截,此其一。且謂本方治渴則可,若治先渴卻
嘔,則經(jīng)文當云水人則吐者,豬苓散主之矣,此其二。 《外臺》
方后與水則噦云云,謂嘔后胃弱而多飲,有此種種變證,言外之
意,示以本方助其吸收排泄,則知本方正是嘔后渴飲時善后之
劑,此其三。先渴卻嘔水停心下之證,主小半夏加茯苓湯,痰飲
篇及《千金》有明文可證,非本方所主,此其四.念庭執(zhí)本條為
詳申第二條之文,故有此誤。又案,腎炎、腎水腫等病,小便不
利,嘔而渴者,為五苓散證。本方即五苓散去澤瀉、桂枝,其證
亦嘔而渴,粗工將認為腎炎,故經(jīng)文辨云,病在膈上,所以明其
為胃病,非腎病也,胃在膈下,而云膈上者,古人疏于解剖部位
故也.[金匱要略今釋.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7]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