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瀉心湯 .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半夏工2—15g 黃芩9g 干姜3g
人參9g 黃連3g 大棗6枚 炙甘草3g
上7味,以水1000ml,煮取600m[,去滓,再煮取300ml,
溫服lOOml,每Et 3次。
(功效)辛開苦降,和胃降逆,開結(jié)除痞。
(主治)
主證:惡心嘔吐,心下痞滿,腸鳴下利,口苦,苔白黃膩,
舌質(zhì)淡紅,脈濡或弦。
副證:納喜溫?zé)?,大便不實或干結(jié)。
(臨證加減}
1。本方加味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本方用半夏、人參、炙甘草
各6g,大黃12g,黃芩lOg,黃連、三七粉(沖)各5g,白芨15g,
干姜炭L 5g。氣虛人參加量,加黃芪;腹痛加元胡、九香蟲.每日
1劑水煎,取液300ml,涼后頻服。[安徽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95,c3,:26]
2.本方加減治療賁門痙攣:以半夏瀉心湯加旋覆花、代赭
石為基本方治療。胸痛加延胡索、桃仁;嘔吐加竹茹、茯苓;精
神抑郁加柴胡、香附;陰虧去干姜、黨參加南沙參、麥冬;便秘
加大黃。[浙江中醫(yī)雜志,1987,(2):61]
3.本方治療胃神經(jīng)官能癥:以半夏瀉心湯為基本方。若泛
酸者加吳茱萸、瓦楞子;口淡唾涎沫,苔膩者加佩蘭、滑石;矢
氣多者加厚樸、砂仁殼;夾食滯者加枳實,脾虛者加白術(shù)、山
藥;腹痛者加木香、白芍;嘔多者加生姜或生姜汁;虛寒者干姜
易炮姜。臨床療效滿意。[天津醫(yī)藥,1978,c1,:6]
4.本方治療食管癌吞咽梗阻:本方用半夏、黨參各10g,黃
芩12g,干姜6g,黃連8g,甘草5g,大棗3枚。便秘,體壯加生
大黃,.件虛加栝蔞、火麻仁(P2大便工一2日1次為宜);津傷較
甚去黨參、干姜,加沙參、生地、麥冬、石斛;噯氣嘔吐甚加旋
覆花、代赭石。每日l劑,水煎服。[陜西中醫(yī),1996,tll,;4883
5.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十二指腸壅積癥:基本方為蘇梗
30g,檳榔、石菖蒲各15g,半夏12g,黃芩、干姜、人參、黃
連、炙甘草各9g。每日工劑,水煎500ml。分早、中、晚3次空
腹服,服藥后禁食雞、魚、茶、辣椒及綠豆等食品.氣滯重加柴
胡、青皮;、脾胃氣虛重加黃芪、當(dāng)歸、升麻;嘔重加旋覆花、竹
茹、白蔻仁等。
6.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腸易激綜合征。本方用制半夏、黃
芩、炮姜、陳皮各10g,黃連3—5g,黨參20g,甘草3g。大便
黏液多加馬齒莧;脾虛加焦白術(shù)、茯苓;輕度里急后重或氣滯加
木香、大腹皮、萊菔子。每日1劑,水煎服。15日為1個療程。
[山東中醫(yī)雜志,1996,(3);107]
7.半夏瀉心湯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結(jié)腸炎:灌腸方藥用制半
夏、黃連、黃芩、干姜、生甘草各10g,黃芪15g。灌腸方法:將
以上中藥先在400ml水中浸泡半小時,再濃煎至200ml,冷卻到
37~40~C;按每分鐘約100滴徐徐滴人,每日1次,灌腸前半小時
病人須排空大便,灌腸畢須保留2小時再排便.15次為工個療程,
每療程結(jié)束后休息5天行下1個療程。一般治療2—3個療程。中
藥內(nèi)服方藥用黃芪15g,枳殼、黨參、白術(shù)、當(dāng)歸各log,炙甘
草、陳皮各5g,柴胡、升麻各3g。隨癥可適當(dāng)加味及增減藥量。
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劑,直至治療結(jié)束。[剛¨中醫(yī),1997,td,:293
8。半夏瀉心湯合葦莖湯加味治療慢性結(jié)腸炎:藥用半夏
10g,黃連、黃芩、桃仁各9g,干姜6g,大棗5枚,冬瓜仁
30g,黨參、葦莖、薏苡仁各15g。大便稀者加炒山藥、廣木香
各15g,炒白扁豆24g,蓮子肉18g;大便于者加生大黃9g(后
下),廣木香18g,熟地黃15g,砂仁4g,川楝子9g。另可用食
鹽、麥麩、蔥白各適量混炒裝袋外敷小腹。療效判定標(biāo)準(zhǔn):腹痛
緩解,大便每日解工次,便軟成形,飲食正常,停藥后3個月未
再復(fù)發(fā)為痊愈;腹痛緩解,大便每日解1—2次,偶有少量黏液,
飲食正常,停藥后3個月未出現(xiàn)大的異常變化為顯效;服藥期間
或停藥后,病情時發(fā),但發(fā)作程度較治療前為緩為少效或無效。
9.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慢性活動性肝炎轉(zhuǎn)氨酶持續(xù)異常:
基本方為法半夏、黃芩、干姜、蒼術(shù)、白術(shù)各lOg,云茯苓、茵
陳、黨參各15g,黃連8g,炙甘草6g??诳嘌矢?,尿黃,舌苔
黃膩加山梔子、車前草;納呆,腹脹2uJ~l厚樸、雞內(nèi)金;五心煩
熱,舌紅,少苔,腰膝酸軟加生地、枸杞子、麥冬;脅肋疼痛加
延胡索、制香附。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1個月為1個療
程。[湖北中醫(yī)雜志,1996,c10):493
1O.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膽囊炎;用于寒熱互結(jié)膽胃,肝脾
膽升降失司之慢性膽囊炎,癥見右上腹脹痛,放射至右脅及右肩
胛,微畏寒不發(fā)熱,口苦,惡心嘔吐,食納不佳,右上腹部有壓
痛,舌質(zhì)淡紅,苔薄膩,脈細弦數(shù)。[江西中醫(yī)藥,1980,f+,:323
11。半夏瀉心湯治痰飲咳喘:用本方治療寒熱錯雜型的喘
咳,應(yīng)隨證加減。氣虛者倍用人參、大棗,痰清稀者倍用于姜,
加茯苓、細辛;咳而汗出或微盜汗者加白芍、五味子;便秘者加
大黃;脅痛者加栝蔞仁、紫蘇梗;兼表證者去黃連加麻黃、杏
仁。臨證收到良好的效果。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黃芩9g 芍藥6g 炙甘草6g 大
棗12枚半夏9g 生姜4.5g
上6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去滓,分3次溫服,每
次服lOOml。
(功效]清熱和中,降逆止嘔。
(主治)
主證:下利腹痛,身熱口苦,惡心嘔吐,納少不馨,舌紅苔
黃,脈沉弦.
副證:或里急后重,或口渴。
(臨證加減}
1.熱痢或濕熱痢,腹痛后重,身熱,便膿血黏稠,或火升
鼻衄,去大棗,加川連、側(cè)柏葉、野菊花、蒲公英、白頭翁、川
蓮等清熱解毒之味。
2.急性細菌性痢疾,加白頭翁;若熱毒盛者,酌加雙花、
馬齒莧、紫花地丁等有顯效。 、
3.實證痢疾,下膿血,腹痛,里急后重,無表證者,去大
棗,~lJll連、大黃、檳榔、當(dāng)歸、木香、肉桂等。
4.濕食交阻之初痢(尿短),去大棗,加豬苓、茯苓、澤
瀉、蒼術(shù)、厚樸、陳皮、木香等。
5.黃芩、芍藥各一兩,炙甘草五錢。為粗末,每服五錢,水
煎服。治泄痢腹痛,或后重身熱,久而不愈,脈洪疾,及下利膿
血稠黏。如痛甚,加桂少許,名黃芩芍藥湯。
6。黃芩、煨訶子、樗根皮各半兩,天花粉、黃連、當(dāng)歸各
三分,烏梅肉(微妙)一分。為粗末,每服一錢,水煎服,不拘
時服。治小兒痢渴不止,名黃苓散。
豬苓散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豬苓 茯苓 白術(shù)各9g
上3味,共研細末為散,米飲調(diào)服3g,每日3次或水煎服.
(功效)健脾利水
(主治]嘔吐后思水飲,小便短少,舌苔白膩,或苔薄少津,
脈象虛緩。
(臨證加減)
1。嘔而膈上寒者加干姜、法半夏,以降逆止嘔。
2.黃疸病本方合茵陳五苓散或梔子柏皮湯,以清利濕熱。
3.狐惑病本方合甘草瀉心湯或苦參湯,以清化濕熱,安中
解毒。
4。渴而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加桂枝、車前子,以溫陽利水。
5.豬苓散的主證辨析:程氏尤氏以本方為善后之劑,先嘔
卻渴而飲水時與之,恐其所飲復(fù)停也,魏氏讀經(jīng)文為兩截,急與
之以上為一截,即先嘔卻渴之證,豬苓散則治先渴卻嘔,魏說非
也,何者,經(jīng)文但云思水者豬苓散主之,文氣正接上文后思水者
句,不得讀為兩截,此其一。且謂本方治渴則可,若治先渴卻
嘔,則經(jīng)文當(dāng)云水人則吐者,豬苓散主之矣,此其二。 《外臺》
方后與水則噦云云,謂嘔后胃弱而多飲,有此種種變證,言外之
意,示以本方助其吸收排泄,則知本方正是嘔后渴飲時善后之
劑,此其三。先渴卻嘔水停心下之證,主小半夏加茯苓湯,痰飲
篇及《千金》有明文可證,非本方所主,此其四.念庭執(zhí)本條為
詳申第二條之文,故有此誤。又案,腎炎、腎水腫等病,小便不
利,嘔而渴者,為五苓散證。本方即五苓散去澤瀉、桂枝,其證
亦嘔而渴,粗工將認為腎炎,故經(jīng)文辨云,病在膈上,所以明其
為胃病,非腎病也,胃在膈下,而云膈上者,古人疏于解剖部位
故也.[金匱要略今釋.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7]
四逆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制附子9~--15g 干姜4。5g 炙甘
草6g
上3味,以水300ml,煮取120mi,去滓,分二次溫服。體
壯者,制附子可用至15g,干姜用至9g。
(功效]回陽救逆。
(主治)
主證:脈微細(沉遲或沉弱),面色赤,但欲寐,神情萎靡,
四末厥冷,下利清谷,嘔吐,無熱惡寒,或大汗,或有微熱,熱
留戀不已,小便清白或清長,舌質(zhì)淡,苔白滑。
副證:四肢攣急,身體疼痛,腹中拘急,或腹脹滿,口不渴
或渴而喜熱飲,脈浮遲。
(臨證加減)
1.雷諾病本方合加熟地、赤芍或通脈四逆湯,以溫陽救逆。
2。慢性腎炎下肢水腫之陰寒證本方加豬苓、茯苓、澤瀉或
五苓散,以溫陽利水。
3。少陰寒化之腹瀉癥見形寒,腰膝酸軟冷痛,時時下利,
舌質(zhì)淡,脈細微無力者,本方加補骨脂、炮姜、木香、肉豆蔻、
焦白術(shù)等,以溫陽回陰。
4.論四逆湯的配伍:四逆湯中炙甘草、干姜同煎,能制附
子之毒,抑短揚長,其強心作用更為顯著者,而熟附子的強心作
用,不但不亞于生附子,而且經(jīng)炮制后,其有效成分似乎更有加
強?,F(xiàn)時諸家對生熟附子以及附子與甘草、干姜配伍的作用關(guān)
系,見解不一。然而,附子與不同的藥物配伍,產(chǎn)生不同效用,
則是肯定的。
5.四逆湯的臨床應(yīng)用;認為四逆湯臨床可應(yīng)用于體直、腹
瀉、陽虛發(fā)熱;血拴閉塞性脈管炎、手足寒厥證、毒血癥和食管
痙攣性狹窄等.[南京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89,c3,:51~53]
小柴胡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柴胡25g 半夏 生姜 黃芩各9g
大棗12枚人參9g 甘草6g
上7味,以水1200ml,煮取600ml,去渣,再煎取300ml,
溫服lOOml,日3次.
(功效]和解少陽。
(主治)
主證:口苦,咽干,目眩,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嘿嘿不欲
飲食,心煩喜嘔,苔白薄,脈弦。
副證: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
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或經(jīng)水時來時
斷,寒熱有時如瘧狀。
上述八個或證稱“或然證”。此者,因邪犯臟腑陰陽輕重不
同,有者出現(xiàn),有者不出現(xiàn),故不能確為本方證之必須依據(jù)而列
入副證。
或然證之概念:“或”者,疑或不定之義,尤在涇曰:“或
者,未定之辭也。”簡而言之,為或有,或可見之意.《傷寒論》
之或然證,多集中在少陽、少陰證之中,以補充主癥之不足。
或然證與主證的關(guān)系:《傷寒論》指的或然證,是概括主癥
以外,而病機相同,時所出現(xiàn)的不同見癥。尤在涇在語釋小柴胡
湯證時指出:“以少陽為半表半里,其氣有乍退乍進之機,故其
病有或然不然之異?!毙〔窈鷾娜酥髯C為綱,七個或然癥為目,
以綱張目,把邪在半表半里,邪正進退之時表現(xiàn)的各個不同見
證,與主癥的從屬關(guān)系,表示非常清楚。所以說或然證與主證的
關(guān)系,是綱與目的關(guān)系,是主要癥狀與次要癥狀,或與兼證的關(guān)
系。[小柴胡湯證的研究]
(臨證加減)
1.渴加知母、石膏。
2.渴加天花粉,或石斛,去半夏。
3。腹痛去黃芩,加白芍。
4.心下悸,小便不通加茯苓。
5.心下飽滿或悶,加桔梗、枳殼。
6.心下痞滿,加黃連、枳實。
7.無汗加麻黃,有汗加桂枝。
8.口苦而酸,為肝膽實熱,加龍膽草、青皮、炙甘草。
9。飲水過多,發(fā)為水結(jié)胸證者,去大棗,加牡蠣。
lo.傷寒夜靜,晝發(fā)熱,為熱在氣分,加山梔子、黃連、知
母、地骨皮;晝夜發(fā)熱而躁者,熱在血分,合四物湯加山梔子、
黃芩、熟地代生地。
11。內(nèi)熱甚,錯語心煩不得眠者,合黃連解毒湯(或加酸棗
仁、山梔子)。
12.內(nèi)熱甚,頭目昏暗,心下痞,惡心,納食不進,四肢倦
怠,肌肉疼痛,合平胃散。
13.濕熱甚,濕溫、疫癘、呈瘧,合五苓散,名柴苓湯。
14.夏月發(fā)熱煩渴,小便不利,傷寒陰陽難分之疑難證,加
麥門冬、五味子、黃連。
15.發(fā)熱咳嗽,飲冷水暫止者,加桑白皮、杏仁。
16.寒熱不調(diào),腹痛者,去黃芩加白芍效佳,如加砂仁、木
香、白芍尤佳。
17.傷寒傷風(fēng)證,寒熱頭痛,自利證者,或一切痰證,似傷
寒者,加白術(shù)、陳皮、麥門冬、白芍,名柴胡半夏湯,如熱甚者
去人參。
18.小柴胡湯加減治療老年性便秘:基本方為柴胡20g,半
夏15g,人參lOg(或黨參15g),炙甘草6g,生姜16g,炒萊菔
子30g,當(dāng)歸15g,白芍15g,桃仁log,木香]Og,大棗5枚。
每日l劑,水煎早晚分服。若熱象明顯者,加敗醬草30g,黃芩
12g;腹脹痛較甚者白芍增至20g,加元胡lOg,川樸15g,大腹
皮12g。治療期間停用其他中西藥.
19.小柴胡湯加味配合安宮牛黃丸治療狂證:基本方為柴胡
25g,黃芩、半夏、人參、膽南星、甘草各lOg,茯苓15g,菖蒲
12g。陰傷酌加麥冬、玄參、天花粉;瘀血加水蛭、丹參;大便
不通加大黃。每日1劑,水煎服。并用安宮牛黃丸每次1丸,每
日2次口服。用8"~12劑。[山東中醫(yī)雜志,1997,clo,:457
20。小柴胡湯為主治療結(jié)節(jié)病:均經(jīng)病理學(xué)確診,其中累及
眼、胸、肝、皮膚等開始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輔以芋艿丸(芋
艿、荸薺、海蜇)9g,每日 2次,消腫片(乳香、沒藥、草烏、
地龍、馬錢子、松香子等)2—4片,每日3次。無芋艿丸用內(nèi)
消瘰疬丸(大黃、海藻、生地、浙貝、夏枯草、白芨、玄參)
9g,每日2次.療程1一4年。[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94,c8,:493]
21.小柴胡湯內(nèi)服外洗治療濕疹:內(nèi)服藥用柴胡、黃芩、金
銀花、防風(fēng)、白蘚皮各15g,桂枝、蟬蛻、丹皮、當(dāng)歸、半夏各
lOg,黃芪30g,大棗5枚,甘草3g。每日1劑,水煎服。外洗
藥用大黃、黃連、黃芩、地膚子、蛇床子、百部各30g。每日工
劑,水煎后先熏后洗。
大半夏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半夏15~30g 人參9g 白蜜15g
上3味,以水1200ml,和蜜揚之,煮取250ml,溫服
lOOml,余下再分2次服。
(功效}補虛和胃,降逆潤燥。
(主治)
主證;反胃嘔吐,朝食暮吐,心下硬滿,神疲乏力,苔白
薄,脈虛緩。
副證:胃脘疼痛,形體瘦弱,大便干燥。
(臨證加減]
1.久病血虧而大便如羊糞者,加當(dāng)歸、熟軍、火麻仁,郁
李仁,以養(yǎng)血潤腸通便。
2。如郁久化熱傷陰,熱傷陰絡(luò)而便血,兼見口干口苦者,
加黃芩、麥門冬、柴胡、白芨,以清熱養(yǎng)陰,寧絡(luò)止血。
3.上腹部隱痛,饑餓時痛,大便色黑而無熱者,為氣虛便
血之證,加生黃芪、生地炭、白芨,以補氣攝血。
4.胸腹脹滿,便秘者,加枳實、厚樸、檳榔,以理氣寬中,
導(dǎo)滯破結(jié)。
5.因情志不暢,時發(fā)嘔吐,噯氣者,加烏藥、厚樸、青皮、
陳皮,以疏肝理氣。
6.面色咣白,畏寒肢冷等寒多明顯者,加川椒、生姜,以
溫中散寒。
7.面浮,目窩微腫,心悸而心下有水氣者,加桂枝、車前
子、茯苓,以溫化水飲。
8。大半夏湯加味防治化療引起的消化道毒性反應(yīng):本方用
姜半夏、人參各12g,蘇葉lOg,黃連、生姜各6g。從化療之日
起,每日1劑水煎,取液200ml,加白蜜30ml 搖勻頻服,每
次30—50ml;用至化療結(jié)束后兩周.
9。大半夏湯為主治療噎嗝癥:用大半夏湯加代赭石、旋覆
花,病情緩解后用六君子湯善后。[福廷中醫(yī)藥,1960,c8,:359]
10.大半夏湯治妊娠惡阻:藥物組成用量為黨參30g,半夏
20g,白蜜50g(兌服)。水煎服,每日1劑。氣虛甚者黨參改為
紅參15g;胃熱加黃連3g,竹茹工5g;兼外感加紫蘇lOg,藿香
12g;有痰加茯苓12g,陳皮12g。C0川中醫(yī),1985,cs,。封三]
11.人參二兩,茯苓二兩,生姜三兩,白蜜五合,半夏三升
洗。凡五物,以蜜內(nèi)六升水中,揚之過百,以余藥合投中,煮取
三升,分四服。治胸中乏氣而嘔欲死;亦治干嘔,名范汪方半夏
錘。[醫(yī)心方]
12.枳殼麩炒去瓤、半夏不制各二兩,陳皮不去白三兩,人
參一兩。上四味,用泉水五大升,人白沙蜜四兩,調(diào)勻,用杓揚
藥水二百四十遍,煮取一大升,去滓,分作三服,一日服盡,食
后服。治脹滿嘔吐,名橘皮枳殼湯。[御藥院方]
13.半夏(湯泡)、陳皮、茯苓、桔梗、檳榔、甘草各等份。
為粗末,每服三錢,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治脹滿,名大半夏
湯。r證治準(zhǔn)繩1
14.半夏、陳皮、赤茯苓各錢半,生姜五片。水煎服。治暈
奎,暈船嘔吐,名大半夏燙.r雜病源流犀燭l
大黃甘草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大黃12g 甘草3g
上2味,以水300ml,煮取lOOml,分2次溫服。
(功效)蕩熱和胃,通利大便。
(主治)
主證:胃熱嘔吐,食人即吐,口渴,胃脘熱痛或熱脹,舌質(zhì)
紅,苔黃津不足,脈滑數(shù)。
副證:喜冷飲,或口中臭。
(臨證加減)
1.大黃甘草湯治療急重嘔吐:藥用大黃6~10g,甘草5—
20g,佩蘭6—15g.腑實明顯加芒硝;邪犯胃脘酌選藿香、紫
蘇、半夏、陳皮;食濁中阻佐陳皮、山楂、神曲;夾痰飲加茯
苓、白術(shù)、陳皮;肝胃不和加柴胡、生麥芽、黃芩;脾虛選加黨
參、白術(shù)、山藥;陰津虧損加西洋參、麥冬、五味子;痞滿甚酌
用黃連、厚樸;腹痛加木香、杭芍。用冷水泡前3味藥10~20
分鐘,煮湯5一10分鐘,濾汁備用。如泡飲,則注入500ral開
水,加蓋保溫10~20分鐘,并攪拌大黃成糜,取汁備用.若加
芒硝、木香、黃連亦可用此法,加用其他藥物則采用煎法。少量
多次溫服,無法口服者用鼻飼,上消化道出血者宜微溫服。3劑
無效停用本方。
2.大黃甘草湯對新生兒疾病的運用:認為用大黃甘草湯
(大黃5g,甘草3g)加味,治療不乳,便秘、胎黃、鵝口瘡、臍
部感染、肺炎等因燥熱所致之新生兒疾病,可收捷效。[浙江中醫(yī)
雜志,1979,(12):446J
3。通便泄?jié)嶂委熂毙阅I功能衰竭并嘔吐:天津第一中心醫(yī)院
三衰研究室,在透析的基礎(chǔ)上,初步總結(jié)出了中醫(yī)治療急性腎功
能衰竭并發(fā)嘔吐的點滴經(jīng)驗。對高氮質(zhì)血癥持續(xù)存在的情況下,
嘔吐常與便秘同時存在,因胃寒濕聚而嘔者,予姜汁溫中止嘔;
因胃熱而嘔者,采用大黃甘草湯加味以緩中瀉火,大黃、芒硝劑
量一般15~30g,大黃最大劑量為120g。據(jù)觀察,在服藥的第一天
內(nèi)即可使惡心、嘔吐明顯緩解或消除。[中醫(yī)雜志,1981,t”;36]
4。加味大黃甘草湯治療高脂血癥:藥用大黃、紅花各log,
甘草6g,澤瀉30g。每日l劑,水煎服,4周為工個療程。停用
其他降脂藥。[河南中醫(yī)藥學(xué)刊,1997,c6,:22~23]
5.大黃甘草飲治療小兒化膿性扁桃體炎:取生大黃6~10g,
甘草1.5—2.5g(兩者的用量為4:l)放人茶杯內(nèi),用沸水150—
200ml沏泡待水溫降至溫涼可口時即可飲用,服完兩小時后再用上
法沏泡一次,用法同前。用量:2—4歲每劑用生大黃6g,甘草
1.5g,每日1劑,每次沏泡150ml;5—8歲用生大黃8g,甘草2g,
每日工劑,每次沏泡200ml;9—13歲用生大黃lOg,甘草2.5g,
每日1劑,每日沏泡250ml。
6.大黃甘草湯治療接觸性傳染性膿皰瘡:基本方為大黃
5g,甘草25g,黃連2g,虎杖、蒲公英、土茯苓各lOg,紫花地
丁6g。高熱加金銀花、黃芩;反復(fù)發(fā)作加薏苡仁、茯苓。每日工
劑,水煎服。并用大黃、虎杖、蒼術(shù)、花椒各lOg。每日工劑,
水煎洗患處。[湖南中醫(yī)雜志,1994,(+):36~37]
7.大黃甘草湯治療食已即吐證:認為大黃甘草湯適用于胃
熱上沖的實證。實踐證明,服法上采用多次(每15—20分鐘工
次)、少量(每次5一lOml)、冷服,多數(shù)病例很快即吐止神安,
未見有瀉下者。慽都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83,cl,:30]
8.大黃甘草粉劑治療臁瘡:將錦紋大黃15~21g研末,粉甘
草碾碎去其纖維,取凈粉與大黃等份合研。用法:溫開水反復(fù)洗
滌瘡面,用脫脂棉揩干,將藥末均勻撒布潰瘍創(chuàng)面上,后用千層
(百葉)覆蓋扎好,每日換藥一次。輕者3—5次,重者8—9次,
則會生新肉芽;生新肉后,絕不可再洗滌,藥粉可少用或不用,但
千層仍每日1次,瘡瘍會逐日向愈。[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56,c11,:15]
9.即本方為散。治發(fā)背癰疔,疔毒惡瘡,一切無名腫痛掀
熱,初起未潰者,名老軍散。[古今醫(yī)鑒]
l0。即本方倍加鷓鴣菜。治蟯蟲心腹痛,惡心唾沫者,小兒
蛔蟲癥及胎毒腹痛、夜啼、頭瘡疳眼,名鷓鴣菜湯。
11.大黃六兩,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分再服。治主食即
吐,并大便不通者,加甘草二兩,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名嘔吐
反胃方。[千金翼方]
12。以本方為丸用之。治吐水病,名大甘丸。[方函口訣]
茯苓澤瀉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茯苓25g 澤瀉12g 桂枝6g 白
術(shù)9g 生姜12g 甘草6g
上5味(除澤瀉外),以水1000ml,煮取300ml,再下澤
瀉,煮取240ml,溫服80ml,日3次溫服。
(功效)健脾滲濕,溫陽化飲,降逆止嘔。
(主治]
主證:反胃嘔吐,渴欲飲水,舌苔白滑,舌質(zhì)淡紅,脈沉
弦滑。
副證:心悸,水腫,口淡,大便溏或正常。
(臨證加減)
1.嘔吐較甚者,加砂仁、半夏,以理氣降逆止嘔.
2.嘔吐清水不止者,加吳茱萸,以溫中降逆止嘔。
3.脘腹脹滿苔厚者,去白術(shù),加蒼術(shù)、陳皮、厚樸,以行
氣除滿。
4.脘悶不食者,加白蔻仁、砂仁,以化濁開胃。
5。茯苓澤瀉湯加味治療慢性原發(fā)性低血壓癥:自覺癥狀明
顯,以頭暈頭痛為主,伴見惡心,精神疲倦,健忘失眠,心悸,
耳鳴等。藥用云苓、白術(shù)、生姜、川芎各12g,澤瀉18g,桂枝、
炙甘草各9g,黃芪15g。每日工劑,水煎服。頭痛甚者川芎加至
30g;神疲乏力加黨參15g;心悸失眠加炒棗仁20g;耳鳴較甚加
石菖蒲15g,當(dāng)歸15"--30g。仙西中醫(yī),1989,《2,:23]
6。茯苓澤瀉湯與五苓散之差異:按此方與五苓散,似無大
異同,而五苓散專于利水,而兼發(fā)汗。此方亦專于利水,而兼補
脾和胃。五苓散雖利濕去表而不可謂之補脾和胃。此方雖利水通
陽,而不可謂之去邪發(fā)表。觀其去豬苓加甘草生姜,可以見矣.
[椿庭經(jīng)方辨.日本名著出版社,1977]
7.《金匱》反胃的治法: 《金匱》論述反胃,以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為其特征。其病機是胃中虛冷,在第3條中
指出雖見脈數(shù),數(shù)為客熱;若見脈弦,當(dāng)然屬于土虛木賊。在第
5條中進一步指出,“脈緊而澀,其病難治?!彪y治之理,緊為陰
寒內(nèi)盛,其病有輕有重,輕則可治,重則難治,這是由疾病性質(zhì)
所決定的,但在古人多決之于脈.至于食已而吐,亦屬反胃范
圍,但為其變證。反胃,以虛為主,故治用大半夏湯通補潤降為
主;熱而反胃,用大黃甘草湯瀉火通腑;停飲而反胃,用茯苓澤
瀉湯通陽利水,則又為治反胃之變法。撿匱詮釋.上海:上海中醫(yī)學(xué)院
出版社,1986]
8.本方去生姜加于姜。治反胃吐逆,發(fā)渴飲水;又本方去
生姜加黃連、大黃、小麥。治心脾壅滯,暴渴引飲,名茯苓飲。
[圣濟總錄]
9。本方用干姜易生姜,加半夏、陳皮為丸。消痰逆,止咳
嗽,散痞滿壅塞,開堅結(jié)痛悶,名桂苓白術(shù)丸。仁宜明論]
10.茯苓、澤瀉、半夏各四兩,桂心,炙甘草各二兩。上五
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滓,服八合,日三.療反胃吐而
渴者,名茯苓小澤瀉湯。[外臺秘要]
文蛤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文蛤15g 麻黃 甘草 生姜各9g
石膏15g 杏仁15g 大棗12枚
上7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溫服lOOml。
(功效)清熱止渴,宣散風(fēng)水。
(主治罩
主證:吐后,口渴欲飲,身熱惡風(fēng),頭痛身重,舌質(zhì)紅,苔
白,脈浮數(shù)而有力。
副證:或頭身微腫,或咳喘胸悶,煩躁不安。
(臨證加減)
1.文蛤湯與文蛤散;按此條病輕藥重,殊不相適,柯氏以
此湯移置于太陽下篇文蛤散條。仍考此條,乃是文蛤散證,彼此
相錯也,《消渴篇》曰: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梢曰?br>征矣。但兼主微風(fēng)脈緊頭痛一句,即湯方所主也。[金匱玉函要略述
義.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3]
2.文蛤湯與文蛤散:病發(fā)于陽,應(yīng)以汗解,庸工用水攻之
法,熱被水劫而不得散,外則肉上粟起,因濕氣凝結(jié)于玄府也。
內(nèi)則煩熱,意欲飲水,是陽邪內(nèi)郁也。當(dāng)渴而反不渴者,皮毛之
水氣人肺也,夫皮肉之水氣,非五苓散之可任,而小青龍湯之溫
散,又非內(nèi)煩者之所宜,故制文蛤湯。文蛤生于海中而不畏水,
其能制水可知,咸能補心,寒能勝熱,其殼能利皮膚之水,其肉
能止胸中之煩,故以為君;然陽為陰郁,非汗不解,而濕在皮
膚,又不當(dāng)動其經(jīng)絡(luò),熱淫于內(nèi),亦不可以大溫,故于麻黃湯去
桂枝而加石膏姜棗,此亦大青龍之變局也。其不瘥者,更與五苓
散以除未盡之邪。若汗出已而腹中痛者,更與芍藥湯以和肝脾之
氣。按本論以文蛤一味為散,以沸湯和方寸匕,服滿五合,此等
輕劑,恐難散濕熱之重邪。金匱要略云: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
湯主之。審癥用方,則此湯而彼散,故移彼方而補人于此。[傷寒
來蘇集.上海: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78]
3.文蛤湯治療消渴病:在臨床實踐中,曾使用治療消渴病
的常規(guī)方,如人參白虎湯、金匱腎氣丸等,效果不太理想。根據(jù)
《金匱》原文第19條“吐后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
主微風(fēng)脈緊頭痛”之記載,又查閱《本草綱目》關(guān)于文蛤的記
述:“文蛤其味酸咸,斂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氣寒,
能散熱毒瘡腫,其性收,能除泄痢濕爛。”故把文蛤湯試用于糖
尿病患者。經(jīng)治療7例病人效果頗佳。但在使用文蛤湯治療糖尿
病時,要特別注意各藥的用量。文蛤,生石膏相比之下,量要
大,以清熱生津;麻黃、杏仁,量要小,取其宣發(fā)肺氣之力,肺
氣宣發(fā),津液方能輸布全身;姜棗量更宜小,取其溫脾化津之
性。另外還要根據(jù)病情輕重,病程長短,體質(zhì)強弱而隨證加減。
[河南中醫(yī),1982,(2):34]
半夏干姜散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半夏9g 干姜9g
上2味,共為細末,每服3—5g,白開水送下;或杵為散,
取4g,漿水150ml,煮取70ml,頓服之。
(功效)溫胃散寒,止嘔化飲。
(主治)
主證:胃寒嘔吐,或嘔,或吐涎沫,舌質(zhì)淡,苔白,脈
沉遲。
副證:畏寒喜熱,口不渴。
(臨證加減)
1.噦不止,半夏洗干末之,服一方寸匕則立止。[肘后方]
2.治懸癰壅熱,卒暴腫大。半夏、干姜洗去滑,等份,為
細末,以少許著舌上,咽津。
3.治冷痰飲胸膈氣滿,吐逆不思飲食方。半夏二兩,干姜、
丁香各一兩,為末,以生姜粥,飲調(diào)下一錢。
4.口涎論治:應(yīng)用補肺攝液(甘草干姜湯加味)、暖肝化濁
(吳茱萸湯加味)、溫胃降濁(半夏干姜散加減)、溫脾攝液(七
味白術(shù)散:四君子湯加藿香、木香、葛根)、通陽化飲(五苓
散)、封蟄少陰(六味丸加減)、驅(qū)蛔止涎(甘草粉蜜湯)等7法
治療口涎有效。[黑龍江中醫(yī)藥,1983,c4,:23]
5.本方去半夏加甘草。備急療吐逆,水米不下,名干姜甘
草湯。
6.本方去半夏加吳茱萸.主食后吐酸水,食羹粥酪劇方,
名必效理中散。
7。本方去干姜,加桂心、生姜.治胃滿有氣,心腹中冷,
名半夏湯.[千金要方]
生姜半夏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半夏7.5g 生姜汁15g
上半夏,以水300ml,煮取200ml,內(nèi)生姜汁,煮取150ml,
小冷,分4次服。日3次,夜工次。喘、嘔、噦止即停藥。
(功效)散結(jié)通陽化飲.
(主治}
主證:寒飲內(nèi)停,陽氣被阻,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
噦,心中煩亂,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弦滑。
副證??人韵?,胸中痞悶,氣不得息.
(臨證加減)
1.文仲療腳氣人心,悶絕欲死者,半夏三兩洗切,生姜汁
一升半,右二味,內(nèi)半夏煮取一升八分,分四服極效。[外臺秘要]
2。治傷寒嘔吐欲死,生姜三兩,半夏一兩,水三升半,煎
一升,去渣,溫分四服。
3.治胸膈壅滯,去痰開胃,半夏凈洗焙干,搗羅為末,以
生姜自然汁和為餅子,用濕紙裹,于慢火中煨令香,熟水兩盞,
用餅子一塊如彈子大,人鹽半錢,煮取一盞,溫服。能去胸膈壅
逆,大壓痰毒,及治酒食傷,其功極驗。[肘后方]
4.治久積冷不下食,嘔吐不止,冷在胃中,半夏五兩,洗
過為末,每服二錢,白面一兩,以水和捏切作棋子,水煮面熟為
度,用生姜醋調(diào)和服之。
5.治胎驚涎盛不乳,以本方為丸。[幼幼新書]
6。本方為丸,治吐血下血,喘息痰嘔,中滿虛腫。[直指方]
7.生姜半夏湯主治辨析:按本方主治,不言為何病,姜可
運用諸病若斯者也??肌锻馀_》卷十八必效療腳氣方,及文仲療
腳氣人心悶絕欲死者方,并分兩煮法小異,而藥味全同,則最當(dāng)
試用之腳氣急證也。本方與小半夏湯大同小異,但有彼緩此急之
別耳。
8.學(xué)習(xí)張仲景重用生半夏的體會:《傷寒》、《金匱>>中用生
半夏者共43方,其中內(nèi)服湯藥37方,廣泛用于外感、雜病和婦
科病等。孕婦并不忌用生半夏,如《金匱》中即以干姜人參半夏
丸主治妊娠嘔吐不止。張仲景用生半夏量約合為50g。認為生半
夏人湯劑用常規(guī)煎煮法毫無毒性,對治療咳喘、嘔吐、妊娠惡
阻,眩暈、神經(jīng)科多種疾病如癲癇等癥皆有卓效。一般用為10
一工5g,重用可至30g,但必須文火久煎。
9.生姜半夏湯新用:用生姜半夏湯治眉棱骨痛。方用生半
夏30g,生姜20g。用沸水泡之,當(dāng)茶頻服,一般工一3劑即愈。
認為凡頑痰用生半夏為佳,若用生姜沸水泡服,則能減輕或消除
其毒性。
10.《金匱要略》生姜半夏湯證治探討。認為生姜半夏湯證
雖涉及心、肺、胃三臟,但其病變中心在心包,病機應(yīng)屬寒飲搏
結(jié)、神氣閉郁所致。生姜半夏湯證的特點是寒痰蒙蔽心包,神氣
閉郁,機竅失靈。而生姜半夏湯方的特殊功效在于不獨散結(jié),且
能開竅,可謂內(nèi)服開竅劑之淵藪。如《溫病全書》濕熱釀痰、蒙
閉心包的菖蒲郁金湯,《楊氏方》五癇丸,《醫(yī)學(xué)心悟》定癇丸中
的均用姜汁、半夏豁痰開竅。[成都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
11.大半夏三兩,凈削去皮,生姜汁三升,右二味,水五
升,煮取二升,去渣,空腹一服盡,每日一劑,三劑必好,此方
梁公家出,方治有木直異神效,名必效療腳氣方。L件臺秘要]
12.半夏研碎末,香油炒,右為末,生姜汁浸飲餅丸如梧桐
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湯下。治心痛,亦能治哮喘,名半夏丸。
[濟陰綱目]
13。半夏二兩,丁香五錢,炮姜一分。為末,生姜汁煮面糊
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煎木瓜鹽湯,不拘時送下。治上
焦冷氣,噫氣吞酸,吐涎嘔逆,不思飲食,名半夏丸。[圣濟總錄]
14。半夏洗,焙干,為末,生姜湯和服一錢匕,深師療傷寒
瘡不止,名半夏散。[外臺秘要]
橘皮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橘皮12g 生姜25g
上2味,以水700ml,煮取300ml,溫服lOOml。
(功效}降逆散寒,理氣和胃。
(主治)
主證:胃中寒冷,嘔吐惡心,呃逆噫氣,不欲飲食,四肢微
厥,舌苔白滑,脈遲綏。
副證:心下痞滿。
(臨證加減)
1。本方加神曲,焙干等份為末,蒸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三十丸,食后夜臥各一服。治經(jīng)年氣嗽,有人患此服之,兼舊
患膀胱氣皆愈也。
2。生姜一兩和皮判碎,陳橘皮不走白一兩,判碎,水三盞,
煎至一盞半,溫服。治凍死,人已救活。[傳信適用方]
3.里寒較甚,四肢厥冷,加吳茱萸、肉桂以溫陽散寒而
降逆。
4.挾有痰滯,脘悶噯腐,泛吐痰涎,加厚樸、半夏、枳實、
陳皮、麥芽等,以行氣祛痰導(dǎo)滯。
5。兼氣機阻滯,胃脘悶脹,呃逆頻作,加木香、旋覆花、
代赭石,以增其理氣降逆,和胃止呃之力。
本方加甘草、人參,療傷寒嘔噦胸滿,虛煩不安,名大橘皮
湯。[外臺秘要]
本方加甘草、枇杷葉。療嘔噦不止,名橘皮湯。[外臺秘要]
本方加甘草。治若身大熱,背微惡寒,心中煩悶,時時欲
嘔,渴不能飲,頭目昏痛,惡見日光,遇冷稍清,起居如故,此
由飲食失宜,胃中空虛,熱留胃口,其脈虛大而數(shù),謂之中暑,
名指迷橘皮甘草湯。
陳皮、生姜各二兩。同搗焙干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
十丸,食后臨臥米飲送下,治久患氣嗽圣藥,名橘姜丸。[濟陰綱目]
橘皮竹茹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橘皮12g 竹茹12g 生姜12g
人參5g 甘草6g 大棗5枚
上6味,以水700ml,煮取300ml,分3次溫服。
(功效)清熱補虛,降逆和胃。
(主治}
主證:呃逆,嘔噦,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虛數(shù)。
副證:虛煩,少氣,口干。
(臨證加減)
1.胃熱多渴,嘔噦不食,本方去大棗加茯苓、枇杷葉、麥
門冬、半夏,以生津止嘔。
2。少兒唄乳及百日咳,本方加半夏效佳。
3.因嘔吐胃陰不足,口渴,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者,加麥冬、
石斛、蘆根、沙參,以滋養(yǎng)胃陰,降逆止嘔。
4.若兼瘀血者,加桃仁以化瘀;兼火者,加枇杷葉、栝蔞
仁,以開肺氣而降火。
5。胃熱較重者,加黃連、山梔子以清熱;兼痰熱者,加竹
瀝、天竺黃、魚腥草,以清熱化痰。
6。胃不虛者,去人參、大棗,減甘草之用量,以防氣滯。
7.呃逆不止者,加枳實、柿蒂等,以降氣止呃。
8.胃熱盛,加知母、黃芩以清熱;兼便秘加大黃、芒硝,
以通幽。
9.橘皮竹茹湯功效辨析:按此方不惟清涼胃中虛熱,即利
氣之重劑,何也,橘皮用二升,竹茹用二升,生姜用半斤,然利
氣則亦有虛胃陽之弊,于是多用大棗、甘草顧慮胃氣,益虛安中
之意,亦甚深切。[椿庭經(jīng)方辨。日本名著出版社.1977]
10.橘皮竹茹湯探討:按《金匱》橘皮竹茹湯,乃胃虛受邪
之治,今治濕熱壅遏胃氣致噦,不宜用參甘峻補,故改用柿蒂。
按柿成于秋,得陽明燥金之主氣,且其形多方,他果未之有也,
故治肺胃之病有獨勝。柿蒂乃柿之歸來處,凡花皆散,凡子皆
降,凡降先收,從生而散而收而降,皆一蒂為之也,治逆呃之能
事皆矣。[溫病條辨.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32
u.橘皮竹茹湯加柿蒂治療頑固性呃逆伴食管裂孔疝:藥用
橘皮12g,竹茹6g,大棗18g,生姜3g,炙甘草9g,人參4g,
柿蒂5g。認為該方對器質(zhì)性疾患,按中醫(yī)辨證為胃熱型胃氣上
逆者,確能改善癥狀,柿蒂的半纖維素質(zhì)在胃內(nèi)凝固,通過其物
理作用而實現(xiàn)止嘔作用。[四川中醫(yī),1984,c6,:47]
12.本方治療堿性反流性胃炎:予橘皮、竹茹各20g,黨
參、生姜各15g,甘草log,大棗5枚。水煎服,每日1劑。[中
13人參橘皮竹茹湯加堿治療妊娠嘔吐:藥用人參、麥冬、
枇杷葉、黃芩、白術(shù)各lOg,茯苓15g,姜制竹茹12~20g,橘
皮、炙甘草、大棗各6g,法半夏12g.每日1劑,水煎服。嘔吐
重者可適當(dāng)補液。[廣西中醫(yī)藥,1992,c6,:61
14.本方去人參、大棗,加半夏、紫蘇。治噦,名竹茹湯。
[千金翼方]
15.本方去竹茹、大棗。治傷寒嘔噦,胸滿虛煩不安,名深
師大攝皮湯。[外臺秘要]
16。本方去大棗加半夏。治一切呃逆及治傷寒中暑等證,名
人參竹茹湯。[衛(wèi)生家寶]
17.本方去人參、生姜、大棗,加半夏、茯苓、黃芩、黃
連、葛根。治胃中壅熱而噦嘔者,名橘皮湯。[傷寒蘊要]
18.本方去大棗,加厚樸、半夏、藿香。治胃虛呃逆,名人
參橘皮竹茹湯。[傷寒大白]
19.本方加茯苓、半夏、麥冬、枇杷葉。治胃中痰熱,呃逆
旦遏,食少,尿黃,舌苔花剝,名濟生橘皮竹茹湯。
20。本方去人參、大棗、甘草、生姜,加柿蒂、姜汁.治胃
熱呃逆,胃氣不虛者,名新制橘皮竹茹湯。
桂枝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桂枝9g 芍藥9g 炙甘草6g 生
姜9g 大棗12枚
上5味,破碎,以水700ml,微火煮取300ml,去滓,適寒
溫,分3次服,每次服lOOml。
注:本方之煎法、服法、用量等請參考本書14頁。
(功效)解肌發(fā)表,調(diào)和營衛(wèi)
(主治}太陽中風(fēng),癥見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頭項強痛,或兼
鼻鳴干嘔,口和不渴,苔薄白,脈浮緩;虛寒下利兼表證,癥見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妊娠惡阻,癥見嘔吐不能食,無寒
熱,脈平,陰脈下弱;產(chǎn)后中風(fēng),日久不愈,癥見頭微痛,惡
寒,時時有熱,心胸痞悶,干嘔,汗出,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
浮緩。
(臨證加減]
L桂枝湯的臨床應(yīng)用綜述:用桂枝湯原方或加減治療疾病,
包括多種外感(感冒、高熱),內(nèi)科雜病(自汗、出汗異常、低
熱,奔豚氣),婦兒科疾病(試胎、妊娠反應(yīng)、人工流產(chǎn)后發(fā)熱、
陰癢及tbJL虛弱),五官及皮膚科疾病(瞳神散大、過敏性鼻炎、
多形型紅斑、濕疹、蕁麻疹、皮膚瘙癢癥、皮膚凍瘡、牛皮癬
等),外科、傷科及其他疾病等(肩凝癥、無脈癥、頸肩肘腰背
諸部負傷、筋癱癥、闌尾炎)。[河南中醫(yī),1984,fs,:28]
2。桂枝湯內(nèi)外婦兒各科應(yīng)用:用桂枝湯原方或加減治療內(nèi)
科病(汗證、逆證、痛證、麻木不仁證、漏證、男科諸病)、外
科病(皮膚病、癢證、腸癰、腹痛)、婦科病(崩漏、帶下、妊
娠諸病、溢乳、更年期綜合征)、兒科病(感冒、小便異常)等
的概況。[國醫(yī)論壇,1991,cl,:46-48~
3.桂枝湯治妊娠惡阻:婦人妊娠后陰血下注沖脈,聚以養(yǎng)
胎;當(dāng)沖脈之氣充沛,上行過亢,使胃失和降而致惡阻。本方可
降逆平?jīng)_,使胃和胎安,其功主要在桂枝。用本方治惡阻,應(yīng)以
無明顯寒象或熱象者為宜。若有明顯熱象者,加竹茹、黃芩。[新
.中醫(yī),1984,(4):lZ-}
4.桂枝湯加味治療過敏性鼻炎:本病多因感受風(fēng)寒或風(fēng)熱,
有虛實之分,虛證因肺氣不足,衛(wèi)氣失調(diào),賊風(fēng)乘虛侵入所致,
可用桂枝湯加減為治.其以桂枝湯加葶藶子15g,蟬蛻lOg(后
2味藥研末用湯藥沖服)為基本方。氣虛者,加黃芪、黨參、白
術(shù),以補氣固衛(wèi);鼻流稠涕,色黃者,加黃芩、黃柏,以清熱瀉
火;頭痛鼻塞者,加藁本、川芎、白芷、僵蠶、辛荑花、蒼耳
子,以祛風(fēng)除濕,通竅止痛;鼻流清水,難以休止者,加五味
子、烏梅、訶子,以收斂止水。[新中醫(yī),1978,c”.43
5。加味桂枝湯治療老年性便秘:藥用桂枝、炙甘草各6g,白
芍9g,生白術(shù)45g,黃芪、當(dāng)歸各lOg,生姜3片,大棗5枚。每
日1劑,水煎服,服藥2—32劑。[新疆中醫(yī)藥,1995,c2,;51]
6.桂枝湯加減治療寒冷性多形型性紅斑;基本方用桂枝、
白芍、黃芪、附子、當(dāng)歸、丹參、陳皮.從實驗項目治療前后的
對比動態(tài)觀察,大部分指標(biāo)如血液流變學(xué)、甲皺皮膚毛細血管
鏡、免疫學(xué)檢查等,中藥組的好轉(zhuǎn)比例大于西藥組:即中藥組療
效優(yōu)于西藥組,其原因在于遵循中醫(yī)藥學(xué)理論針對該病的寒和瘀
立法組方。從臨床觀察與實驗分析,本方既可調(diào)整人體的免疫功
能,又可改善血管功能,解除痙攣,并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加快
血液循環(huán),增強心臟功能以消除微循環(huán)障礙,從而達到使血脈流
通的目的。[中醫(yī)雜志,1985,c4,:z9]
7.桂枝湯加味治療脛骨結(jié)節(jié)骨骺炎:基本方為桂枝8一
lOg,白芍、玄參各lOg,甘草5g,大棗8g生姜工一2片,桃仁
6—8g,紅花3—6g,葛根10~15g,牡蠣15g。每日工劑,水煎
服,藥渣用布包熱敷患處至皮膚潮紅,勿燙傷。工4天為工個療
程。[新中醫(yī),1995,c12,:18、533
8.桂枝湯加減治療偏頭痛:基礎(chǔ)方為桂枝lOg,白芍、川
芎各30g,南星lOg,全蝎、甘草各5g。舌紅少苔,脈細者減桂
枝為5g,加生地15g;舌淡苔白潤,脈細遲者重用桂枝。[湖北中
醫(yī)雜志,1987,(5):39]
9.桂枝湯加味治療睪丸痛:以桂枝湯~n)fl楝子、貫眾、黃
芪為基本方。睪丸痛甚加橘核、玄胡索;陰囊紅腫疼痛而熱,皮
膚緊張光亮者,重用貫眾,加龍膽草、木通、蒼術(shù);外傷引起或
局部有瘀斑或精索靜脈曲張者,加桃仁、紅花、木香;兼乏力者
加黨參。[浙江中醫(yī)雜志,1985,ts,;109J
10。桂枝湯加味治療偏癱:以桂枝湯加紅花、防風(fēng)為基本
方。若汗出多,營陰傷重者,白芍增至30—40g;瘀血較重者,
減白芍加赤芍;汗出肢冷,脈微陽虛較重者,加附子;氣息低
微,脈浮虛者,加黃芪;下肢著地酸軟無力者,加全蝎。若因肝
陽上亢或五志過極,化火從風(fēng),挾痰、挾火上竄巔頂,橫竄精
髓,堵閉清竅,而致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赤氣粗,舌紅苔
厚,脈弦數(shù)者,則桂枝湯又當(dāng)忌用。[河南中醫(yī),1986.《2,:35]
u.桂枝湯治療小兒多動癥:基本方為桂枝6g,白芍15g,
炙甘草4g,生姜4片,大棗4枚.此為5歲左右d,JL的劑量,
臨床根據(jù)年齡酌情加減。水煎服,每日工劑,7日為工個療程,
觀察2—3個療程。
小承氣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大黃(酒洗)12g厚樸6g枳實9g
上3味,以水400ml,煮取120ml,去滓,分2次溫服。
此方煎煮法,請參考本書177頁。
(功效)宣氣除滯,清熱通便。
(主治)
主證:下利譫語,潮熱,汗出,腹脹滿,大便硬,舌紅苔黃
燥,脈滑疾。
副證:或腹痛拒按,或熱結(jié)旁流下利。
(臨證加減)
1.小承氣湯加味治療急性闌尾炎:藥用本方去枳實,加紅
藤、蒲公英,丹皮。
2.小承氣湯加味促進老年人術(shù)后脾胃功能恢復(fù)的臨床觀察:
結(jié)果觀察組86例中,排氣或排便時間在術(shù)后第48小時給藥工次
后,6小時內(nèi)者53例(61.62%);給藥2次在術(shù)后54小時內(nèi)者14
例(16.27%),60小時內(nèi)者為19例(22。49%)。而對照組50例
中,在術(shù)后54小時內(nèi)者4例(80A);60小時內(nèi)者6例(120A);
72小時內(nèi)者及72小時以上者各為20例(40%)。兩組比較差異顯
著。說明小承氣湯可促進胃腸蠕動??赾京中醫(yī),1991,c5,;313
桃花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赤石脂30g(取15g研細末分兩次
沖服) 干姜3g 粳米30g
上3味,以水1400ml,煮米令熟,去滓,每日3次,每次
服140ml。
(功效]溫中固脫,澀腸止利。
(主治}
主證:下利膿血,經(jīng)久不愈,滑脫不禁,小便不利,腹痛綿
綿,喜溫喜按,舌質(zhì)淡,苔白滑,脈遲。
副證:神疲身倦,納差懶言,或有極輕的里急后重現(xiàn)象。
(臨證加減)
1。脾腎俱虛,陰寒內(nèi)盛者,加附子、肉桂,以溫脾補腎。
2.腹痛甚者,加白芍、元胡、桂枝,以緩急止痛.
3.久瀉滑脫者,加黨參、淮山藥、煨肉豆蔻,以益氣固脫。
4。吐血,為中陽虛衰,血失統(tǒng)攝之吐血癥,癥見精神萎靡,
嘔惡,吐血色淡,胸腹冷痛,得溫則舒,大便溏薄,舌淡,脈沉
無力(以上諸證,多見于上消化道出血癥),本方之干姜用量加
重(10~15g為宜),嘔甚者加半夏,正氣虛加人參,以補虛。
5。陰寒內(nèi)盛腹痛(腸炎、胃脘痛、慢性腸炎等病屬陰寒者)
屬氣虛者,酌加黃芪、人參、白術(shù)、茯苓,以補氣和胃;陽虛
者,加附子、肉桂、淮山藥,以溫陽補脾。
6.痔瘡下血,本方加地榆炭、槐角;五更泄,本方加白術(shù)、
茯苓、肉豆蔻,以補脾;脫肛,加黃芪、升麻以固脫;吐血,重
用干姜,加白芨以溫中固攝;下利不止,重用赤石脂、懷山藥,
以澀腸。此條諸癥,屬于中焦虛寒者為適應(yīng)證.
7.下利兼熱象者,可酌加黃芩、黃連、白頭翁苦寒之味。
8.桃花湯證,加入烏梅一味,比單用桃花湯效果更顯著。
[中醫(yī)雜志,1965,(2):23]
白頭翁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白頭翁6g 黃柏9g 黃連9g 秦
皮9g
上4味,以水1400ml,煮取400ml,去滓,溫服200ml。不
效,再服余200ml。
(功效)清熱燥濕,涼肝解毒。
(主治)
主證:下利,便膿血,里急后重,小腹急迫,肛門灼熱,小
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副證:發(fā)熱,口渴,或苔灰黃,脈沉弦數(shù)。
(臨證加減)
1.兼惡寒發(fā)熱,表邪未解,里熱熾盛者,加葛根、金銀花、
黃芩炭,以增強解肌清熱作用。
2.腹痛,里急后重甚者,加木香、川連、枳殼、檳榔,以
行氣導(dǎo)滯。
3。腹痛拒按,苔厚膩,加蒼術(shù)、陳皮、枳實,山楂、六神
粬,以消食導(dǎo)滯。
4.發(fā)病急驟,下痢鮮紫膿血,壯熱口渴,煩躁舌絳,屬疫
毒痢者,本方加生地炭、丹皮,以滋陰涼血。
5。阿米巴痢疾,單用白頭翁全草每日60g效佳,6—10日
為一療程,必要時可延長。
6。本方加味治療慢性結(jié)腸炎:基本方為白頭翁30g,黃柏、
黃連各15g,秦皮20g。出血者加云南白藥1/2支;潰瘍者加錫
類散1/2支.每日工劑,水煎取150ml,藥溫38~42℃,患者排
空大便,左側(cè)臥位,臀部抬高,14號導(dǎo)尿管涂石蠟油后插入肛
門15—20Cm,將藥液緩緩注入或用輸液器滴人.16日為1個療
程,療程間隔1周。[河南中醫(yī),1995,cs,:147]
7.本方加減治療慢性盆腔炎:基本方用白頭翁30g,黃連
lOg,黃柏12g,秦皮15g.產(chǎn)后惡露不凈加貫眾炭、益母草;氣
虛多汗加炙黃芪、黨參;體溫在39信C以上加金銀花、蒲公英;
少腹疼痛加香附、橘核仁;盆腔包塊加穿山甲、赤芍;盆腔積液
加生薏苡仁、瞿麥;食欲不振加陳皮、茯苓、砂仁;大便干加大
黃。每日1劑,水煎服,治療10~20日。結(jié)果:均痊愈。[河南中
醫(yī),1994,(3):156]
8.本方加味治療急性泌尿系感染:藥用白頭翁、車前子、
瞿麥各lOg,黃柏、黃連、秦皮、木通、篇蓄各15g。水煎服,
每日1劑。發(fā)熱甚加菊花、公英;尿道熱澀加竹葉、琥珀;便秘
加大黃;尿檢紅細胞較多加大薊、小薊、白茅根;尿檢膿細胞、
白細胞較多加魚腥草、敗醬草。[黑龍江中醫(yī)藥,1986,c6,:10]
9.本方加甘草、阿膠。治產(chǎn)后血虛,患熱痢下重,下痢膿
血,腹痛里急者,名白頭翁甘草阿膠湯。[金匱要Q)
10.本方加白芍、黃芩、鮮貫眾、鮮茉莉花。治赤痢,名加
味白頭翁湯。[通俗傷寒論]
11.本方去黃連、黃柏,加生山藥、生地榆、杭芍、旱三
七、鴉膽子、甘草。治熱痢下重腹痛,對脾虛不任苦寒者尤為適
合,名變通白頭翁湯。
梔子豉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梔子9g 香豉9g
上2味,以水400ml,先煮梔子,得250mi,再下香豉,煮
取150ml,去滓,分2次服。
梔子用法:原文只言“擘”,未言其他,故為生用。現(xiàn)代臨
證分為炒梔子(外皮炒黑,又稱黑梔子)、焦梔子(炒焦)和生
梔子。生梔子清熱瀉火力較強。有人主張梔子必須生用,炒黑則
療效不可靠。
(功效}清熱除煩。
(主治}
主證:下利后更煩,心下濡,虛煩不得眠,心中懊儂,舌苔
黃膩,脈數(shù)。
副證:胸中窒,或心中結(jié)痛,饑不欲食,或身熱,手足溫,
但頭汗出,或反復(fù)顛倒。
(臨證加減)
1.梔子豉湯淺論:梔子豉湯的功效應(yīng)以“清宣濕熱”四字
概括,臨證梔子豉湯除治虛煩不眠卓有成效外,尚可用于濕溫、
黃疸、出血諸證,顯然擴大了張仲景應(yīng)用的范圍。[江蘇中醫(yī),1965,
(7):34J
2.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傷寒與副傷寒臨床分析:用梔子豉湯和
梔子厚樸湯等“苦辛法”治療傷寒與副傷寒中后期,熱盛不退,
胸脘痞滿,惡心嘔吐,渴不多飲;或喜熱飲,舌絳苔膩,呈濕熱
并重,邪盛正實的局面,投之則收卓效。因此,梔子豉湯不僅用
于胸膈郁熱,也可用于中焦?jié)駸嶂C。[江蘇中醫(yī),1963,c3,:12J
3。加郁金、瓜蔞皮、杏仁組成苦辛輕劑,治療范圍則由
“虛煩不安”擴大脘悶不饑;咳逆頭脹;大小便難;身熱汗出神
蒙等。因此,不但治療傷寒發(fā)熱,且可治暑、燥、風(fēng)溫等外感溫
病及內(nèi)科雜?。?br> (1)風(fēng)溫:形寒加桑葉達表;口干有痰加枇杷葉、竹茹;邪
熏膻中而神迷者,加鮮菖蒲、郁金,清芳壯神;溫邪郁結(jié),肺氣
不通而脘痹、形寒者,加蘇梗以舒之;若已痞、頭脹、發(fā)疹、上
焦閉郁者,加苦辛較重之黃芩、枳實汁。
(2)燥證:初起加薏苡仁、橘紅、北沙參。
(3)暑證。初起加竹葉、滑石,或去瓜蔞皮。
(4)內(nèi)科雜病:腸痹便閉者,常加紫菀、杏仁、瓜蔞皮以降
氣;兼痰飲,嘔涎者,加半夏曲、竹茹化飲;酒毒遺肺,熱重而
久咳音嘶,寐則成噎阻咽者,加石膏寒涼鎮(zhèn)降;肺痹脘痞,血絡(luò)
瘀結(jié),陳腐郁熱,加桃仁、降香通絡(luò)化濁。
4,加通草、赤小豆、連翹之類,治療濕溫溺赤,郁結(jié)發(fā)黃。
5.《傷寒論》運用本方之隨證化裁:如少氣者加甘草益氣,
名梔子甘草豉湯;兼嘔者加生姜止嘔,名梔子生姜豉湯;兼胸痹
腹脹者,去豆豉,加枳實、厚樸,名梔子厚樸湯;若身熱發(fā)黃
者,去豆豉加黃柏、甘草,名梔子拍皮湯;后世治療伏氣溫病,
邪在營分,由里達表,于本方中加生地之類,既能清營分之熱,
又可宣透伏邪,使邪從氣分而解。
6.濕溫初期,如邪在衛(wèi)分,可與藿香、佩蘭、杏仁、橘皮、
白蔻仁、薄荷、連翹、通草等配合;邪在氣分,可與連翹、黃
芩、枳殼、竹茹、滑石、郁金、象貝、菖蒲、茵陳等配合。即在
衛(wèi)以“宣透”為主,到氣則以“清利”為主。
7.7.肺胃痰熱,脘痞不饑,口干有痰,本方加杏仁、瓜蔞
皮、郁金、枇杷葉;熱而生痰,氣阻痰滯,本方加杏仁、蔞皮、
郁金、桃仁、降香,煎送白金丸,以開氣與滌痰同進。
8.吐傷胃津,噫氣,脾胃氣虛,本方加橘紅、半夏、竹茹、
石斛,并注意調(diào)護,少少進谷以養(yǎng)胃。
通脈四逆湯
.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附子12g 于姜12g 炙甘草6g
上3味,以水300ml,煮取120ml,去滓,分2次溫服。
(功效)回陽救逆。
(主治)
主證: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四肢厥逆,煩躁,面色
赤,身反不惡寒,脈微欲絕,舌質(zhì)淡,苔白滑或黑滑。
副證:或厥冷無脈,或干嘔,腹痛,或咽痛,或嘔利止而脈
不出,或四肢拘急不解。
(臨證加減)
1.下利:下利日久,氣血兩虛,陽氣欲脫者,本方加赤石
脂、懷山藥、人參、茯苓以溫中回陽,止利固脫。
2。少陰寒化證(尿毒癥):面色發(fā)赤,惡心嘔吐,尿頻腹
脹,下利不止,此乃陰在于內(nèi),格陽于外,本方加黨參、茯苓、
蔥白,以溫陽散寒。
3.通脈四逆湯加味治療少陰格陽證:用本方加芍藥,或加
麥冬、知母。[中醫(yī)雜志,1962,c2,:14]
紫參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工紫參25g 甘草9g
上2味,以水500ml,先煮紫參,取200ml,再下甘草,煮
取150ml,分3次溫服。
(功效)清熱止痛。
(主治)下利,里急后重,或胸痛,或腹痛。
(臨證加減工
1.治吐血不止,紫參、人參、阿膠炒等份,為末,烏梅湯
服一錢。一方去人參,加甘草,以糯米湯服。
2.治面上酒刺,五參丸,用紫參、丹參、人參、苦參、沙參各
一兩,為末,胡桃仁杵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茶下.[普濟方]
3.拳參治療細菌性痢疾及腸炎:用拳參制成片劑,每片含
藥0.3g。每次4片,日服3次,治療菌痢,平均服藥6.6天。
也有用拳參1兩,水煎服,每天1一2次。治療細菌性痢疾,有
一定效果。[中藥大辭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60]
4.紫參湯治療急慢性肝炎:取紫參(唇形科自主紫參的全
草,《綱目》名“石見穿”)2兩,或加糯米稻草1兩,水煎兩
次,煎液合并加紅糖半兩,兩次分服(兒童減半).[中藥大辭典,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98]
5。拳參粉治療肺結(jié)核:取拳參洗凈曬干粉碎,加淀粉調(diào)勻
壓成0。3g的片劑可治肺結(jié)核。成人每次4—6片,每日3次。小
兒酌減。[中藥大辭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60"]
6.紫參注射液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用l:1紫參(石生蓼的
根莖)注射液(每毫升含紫參黃硐2.2—2.5mg)肌肉注射,每
次2ml,每日2次,10天為1個療程??人浴⒖忍?、氣喘與噦音
的見效時間多數(shù)在4一工O天內(nèi),但消炎作用較差。仲藥大辭典.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60]
7.紫參(石打穿)治赤白帶下癥:取石打穿2兩,水煎服,
每日1劑,連服5—7天。[中藥大辭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98]
8.關(guān)于紫參問題的爭論;歷來注家論述不同,爭議較大。
有認為澤漆湯中紫參,唐以后都作紫菀;陳念祖在注解本方時而
憶及紫參即桔梗之說;近代覺詮之“紫參考”一文(《陜西新中
醫(yī)學(xué)》,1978,1:49):認為隨著時代變遷,這一古方藥名也演
變有牡蒙、王孫、草河車、蚤休、重樓等別稱,并云在臨床上常
以重樓為主治療急慢性痢疾,療效顯著;陸淵雷謂市醫(yī)多書丹參
為紫丹參者;但有謂紫參又名水丹參、石打穿、石見穿,為唇形
科自主,此說亦有參考價值。但與《本草圖經(jīng)》所載“莖青而
細,葉似槐,根如地黃”等又不太相符,故紫參究屬何藥,尚有
待進一步研究。
訶梨勒散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訶梨勒50g
上工味研細末,米飲調(diào)服,每日2--~3次,每次3—6g。
(功效]升舉中氣,固脫止利。
(主治)久痢脫肛,或兼矢氣、遺尿。
(臨證加減工
1.療嘔逆不能多食方:訶梨勒三兩去核煨。上一味,搗為
散,蜜和丸,空腹服二十丸,日二服。以知為度,利多減服。無
所忌。[外臺秘要]
2。治嗽,氣嗽久者亦主之.生訶梨一枚,含之咽汁。瘥后
口爽不知食味,卻煎檳榔湯一碗服之。[經(jīng)驗方]
3。治老人氣虛不能收攝,小水頻行,緩放即自遺下,或涕
淚頻來,或口涎不收.訶梨勒,不用煨制,取肉,時時于嚼化,
徐徐含咽.[本草匯言]
4.訶梨勒散運用經(jīng)驗:藥量約50g,煨去核,研末一次服用。
凡表證嚴(yán)重或里寒明顯者忌用。
5.本方功效探討:訶子善降酸收,既能澀腸固脫,又能行
氣化濁,斂則治久咳、久瀉、久痢、滑精、崩漏帶下和脫肛等
證;下氣化濁,則治腹脹腹?jié)M,大便不暢等癥。
6.本方治療細菌性痢疾:用20%訶子液作保留灌腸,每日
2次,每次10—40ml;同時口服訶子腸溶膠囊,每日3—4次,
每次1粒,飯前兩小時服,癥狀好轉(zhuǎn)后劑量減半,再服3—4次。
7.本方的應(yīng)用體會:本方僅訶梨勒一味,力量稍遜,一般
多加補氣升提藥,如黃芪、黨參、升麻等;如果脾腎兩虛,又應(yīng)
參伍溫腎固澀之品,如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罌粟殼等。[中
醫(yī)自學(xué)叢書.金匱.石家莊:河北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89:451-]
8.訶梨勒散治療白喉帶菌者:內(nèi)服10%訶子煎液,每天3
-4次,每次約100~150ml。局部可用煎液含漱,每天4—5次;
或用蒸過的訶子含咽,每天4—5次,每次1一2粒;亦可用
50%煎液噴霧鼻腔及咽喉部,每天一次。[中藥大辭典.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77:11763
9.治失音,不能言語者:訶子十四個(半炮半生),桔梗一
兩(半炙半生),甘草二兩(半炙半生),上為細末,每服二錢,
用童子小便二盞,同水一盞,煎至五七沸,溫服,名訶子湯。
10.治老人久瀉不止,訶梨勒三分(煨,用皮),白礬一兩
(燒灰),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名
訶梨勒散。
11.治脫肛日久,服藥未驗,復(fù)下赤白膿痢,里急后重,白
多赤少,不任其苦。御米殼(去蒂萼,蜜炒)、橘皮各五分,干
姜(炮)六分,訶子(煨,去核)七分。上為細末,都作一服,
水二盞,煎至一盞,和渣空心熱服,名訶子皮散。
12。取訶梨勒三顆,搗取皮,和酒頓服,三五度則瘥。治一
切風(fēng)氣痰冷,霍亂食不消,名近效訶犁勒散。
13.本方加陳皮、厚樸為末,煉蜜為丸。治慢性咽炎、梅核
氣、慢性腸等, 名訶犁丸。
14.訶梨勒十枚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飲服三丸,不忌得
利即止。治氣滿閉塞,不能食喘息方,名訶犁勒丸。
15。訶梨勒生去核一枚,上一味,拍破含之咽津,次煎檳榔
湯,一盞投之,名治暴嗽訶犁含化方。
《外臺》黃芩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黃芩9g 人參9g 干姜9g 桂枝
3g 大棗12枚半夏7.5g
上6味,以水700ml,煮取300ml,分3次溫服。
(功效)益氣溫中,降逆清熱。
(主治]干嘔,下利溏薄清稀,腹中疼痛,肛門灼熱,舌質(zhì)
淡,苔黃膩,脈細或數(shù)。
(臨證加減)
1.治干嘔下利,心下痞硬者;痢疾,心下痞而嘔,不能食
者加白術(shù)、枳殼、神曲,以消痞行氣。
2.治久痢疝痢,干嘔不止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以降逆
止痢。[類聚方廣義]
3.此方位于黃芩湯、桂枝人參湯之間,用于上熱下寒之下
痢有效,且黃芩湯主腹痛;此方主干嘔;桂枝人參湯主腹痛不
嘔,有表熱而屬于虛寒者;蓋此方類半夏瀉心湯,治下痢之效最
捷。[方函口訣]
4.《金匱要略評注》曰:《外臺》黃芩湯與《傷寒論.太陽
篇》的黃連湯略同,以黃芩易黃連而去甘草,蓋即瀉心湯之變
化。主治干嘔下利,屬寒熱錯雜者,清陽不升則利,濁陰不降則
嘔。升降悖逆,法當(dāng)和中.其證病機為胸中有熱,胃中有寒,癥
狀為腹中痛、干嘔、下利。參閱<<傷寒論》第172、第173條,
則其義更明。[中國中醫(yī)研究院中醫(yī)研究生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