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喘,簡言之,即咳嗽與喘兩個癥狀都有,是肺病的主要癥狀之一??却C在臨證中較常見,不易治愈??却站?,后期一般也合并有多臟腑病變。如不及時治療或久治不愈,很容易出現(xiàn)“喘脫”危侯,甚則死亡。咳喘病因一般分為外感與內(nèi)傷,病機有寒熱虛實之別,也有兼而有之者,臨證時需仔細辨別。寒飲咳喘為咳喘證型之一,其主要癥狀為:咳喘反復發(fā)作,遇氣候變冷或受涼后更明顯,痰白多清稀,夜間更甚,活動后喘更明顯,或發(fā)熱,或不發(fā)熱,惡寒,或畏寒喜熱,不欲飲水,面色多見晦暗,舌暗或紫暗或淡暗,苔白或白膩,脈弦緊或沉弦等。陳寶貴教授治療寒飲咳喘經(jīng)驗豐富。他認為寒飲咳嗽病因素有里飲,又感寒邪。病機為:風寒束表,水飲停肺,肺氣不得宣降,可見咳喘。治法為:散寒化飲。方藥用小青龍湯加減。
基本方:麻黃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半夏10克,細辛6克,五味子6克,白芍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
方解:方中麻黃、桂枝解表散寒;干姜、細辛溫肺化飲;五味子收斂肺氣;白芍酸甘和營;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又麻黃合杏仁可平喘,桂枝合細辛可以化飲;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全方內(nèi)外兼治,升降并用,散斂同使,確為治療寒飲咳喘之良方?,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小青龍湯及其加減方有止咳、平喘,緩解氣管平滑肌痙攣,抗組胺及乙酰膽堿,擴張外周血管及減低血流阻力,改善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及肺功能等藥理作用。另外,本方還有一定的抗過敏作用。
加減:無外感癥狀者,改麻黃為炙麻黃10克;咳吐痰涎或小便不利者,加茯苓15克;伴瘀血者,加當歸15克、川芎10克;伴陰虛者,加天花粉15克;伴實喘(正氣尚足)者,加厚樸10克;伴虛喘(正氣不足)者,加黨參15克;脈沉弦者,去半夏,加附子10克。具體應用時可隨病情加減用藥及用量。
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男,52歲,2008年6月30日初診。
反復咳喘多年,秋冬季節(jié)交變時更易復發(fā),此次3日前又因感寒,咳喘不得臥,活動則加劇且汗出,偶有心悸,咳吐白稀痰,納少,尿少,下肢水腫,畏寒喜暖,舌淡暗,苔白,脈沉弦。患者既往慢性支氣管炎病史10年。于我院查胸部CT示:雙肺炎性病變,肺氣腫。已住院多次。據(jù)舌脈癥診斷為:咳喘,辨證為風寒襲表,寒飲內(nèi)停證。治以散寒化飲。方用小青龍湯加減:麻黃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半夏10克,細辛6克,五味子6克,白芍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當歸15克,茯苓15克,澤瀉10克,陳皮6克,白術10克。7劑,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溫服,日1劑。
二診:喘已不明顯,咳少量白稀痰,納增,下肢水腫減輕,脈較前有力。原方麻黃改為炙麻黃10克,繼服7劑。
三診:已不咳喘,活動多則乏力明顯,納食尚可,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脈小弦。上方去炙麻黃、杏仁、細辛、澤瀉,改桂枝為6克,加黨參10克,麥冬10克,枳殼6克。予14劑善后。
按:依據(jù)患者外感寒邪,咳喘不得臥,咳痰清稀,畏寒喜暖,舌淡暗,苔白,脈沉弦,診斷為咳喘,辨證為風寒襲表,寒飲內(nèi)停證。因水飲礙胃故納少,水飲凌心故心悸,陽虛故畏寒,陽虛水停故水腫。這些癥狀也與寒飲有關。故治療以散寒化飲為主。方用小青龍湯加減。方中麻黃、桂枝外散風寒,干姜、細辛、半夏溫肺化飲,杏仁降肺氣,當歸化瘀兼利降肺氣,茯苓、白術、陳皮健脾利水,澤瀉利水消腫,白芍和營,五味子收斂肺氣,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全方共奏散寒化飲兼化瘀利水之功效。因辨證準確,故一診后患者癥狀減輕。二診時患者無外感癥狀,故改麻黃為炙麻黃。三診時患者已無明顯癥狀,活動后乏力,可證其本虛明顯,故加黨參、麥冬益氣養(yǎng)陰;患者已不喘,故去杏仁;已不腫,故去澤瀉;因麻黃、細辛久用辛溫耗氣,故去之;桂枝久用易傷陰,故減量。上方加減14劑善后,后患者復查胸部CT示:雙肺炎癥較前好轉(zhuǎn),生活狀況尚好。
陳寶貴教授指出,咳喘證在臨床較為難治,主要在于其反復發(fā)作性。減少發(fā)作次數(shù)是減慢患者疾病進程的關鍵。治療本病發(fā)作期的關鍵雖以驅(qū)邪為主,但無論發(fā)作期或是緩解期都不能忘扶正固本,正氣足則可以祛邪。《素問遺篇·刺法論》指出:“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奔词谴艘???却∪艘话憧捎邪l(fā)熱,這說明患者正氣尚足。若遇上咳喘很重且不發(fā)熱病人(一般脈沉弦或沉弱),應當密切注意,此時患者邪盛正虛,已不能形成交爭之勢,如不及時治療,寒邪易直中臟腑,引起危重癥候。關于小青龍湯之使用,應當注意,因方中辛溫藥多,久用易耗散正氣,故中病即止,之后再選他藥緩治其本。此方以治水為主,無論有無外感,只要有水飲內(nèi)停,出現(xiàn)咳喘癥狀,就可用本方加減。方中常用細辛、五味子兩藥,其中細辛有毒,如入丸散劑,不宜超過3克,量大則可能麻痹肺臟,引起呼吸困難,甚至出現(xiàn)危情。若入湯劑,可適當加量,宜從小量開始,一般不超過10克。五味子因有酸性,須與干姜、半夏等辛散藥同用方可不留邪。西醫(yī)的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氣管哮喘屬于此證型者皆可用此方辨證加減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