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師臨床難治的皮膚疾病,臨床遇見多例病患,常使用中藥內服配合外涂抹中藥酊治療,效果還算滿意,今日分享一下:
內服白斑消湯:旱蓮草30克,白芷15克,制何首烏30克,沙苑蒺藜30克,刺蒺藜30克,紫草12克,重樓10克,紫丹參30克,苦參30克,蒼術24克,女貞子30克,側柏葉12克,菝葜12克,骨碎補12克,熟地黃30克,菟絲子30克,茜草12克,桑葚12克,玄參15克,雞血藤30克,靈磁石30克(或煅自然銅30克),紅花1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
白癜風秘制酊劑:補骨脂100、菝葜50、透骨草50、桂皮50、紅花30、烏梅30、無花果葉30、芝麻葉30、青核桃皮1--3個(如果沒有就用核桃樹皮30克),酒精500ml泡一周左右涂抹患處。
旱蓮草、牡丹皮、沙苑子、地膚子、女貞子、菟絲子、白鮮皮、赤芍、川芎、桃仁、制何首烏、降香、丹參、黃芩、蒲公英、玉竹、夏枯草等能夠提高酪氨酸酶活性使黑色素生成的速度與數(shù)量增加。
補骨脂、白芷、白蒺藜、獨活、蛇床子、虎杖、沙參、麥冬、防風、烏梅、無花果等能激活酪氨酸酶的光敏性。
白芷15克以上可以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小劑量則可以降低酪氨酸酶活性。
白斑病引經藥:①左側身體:川芎;②右側身體:當歸;③頭面部:桔梗;④眉毛、上瞼:龍膽草、菊花;⑤眼周:枸杞子;⑥鼻部:辛夷花;⑦口唇:芡實;⑧項部、上背部:葛根;⑨胸部:厚樸、青皮、瓜蔞;⑨脅肋部:柴胡、青皮、川楝子;⑩腰部:生杜仲;?上肢部:桑枝、片姜黃、羌活;?下肢部:牛膝、獨活;?外陰部:蛇床子、車前子。
癡呆針刺方:百會、神庭、風池、神門、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溪、太沖。
五參順脈湯(毛德西):西洋參30克,丹參30克,北沙參30克,三七參30克,苦參30克,赤芍50克,川芎30克,降香50克,秦艽30克,冰片15克。
加減運用:若作湯劑,胸悶甚者,加薤白;汗多,加地骨皮、五味子;畏寒肢冷,加桂枝、附子;便秘,加生白術、全瓜蔞;睡眠欠佳。加黃連、肉桂;舌質紫暗甚者,加桃仁、紅花。功效: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調整心脈。主治:冠心病心絞痛,心律不齊以及腦動脈硬化癥,屬氣陰兩虛,血脈瘀滯者。癥見心慌,氣短,心胸悶痛;或頭暈目眩,頸項不舒,思維遲鈍等;舌質偏暗,舌下靜脈迂曲,脈象弦緊或見結代。用法:共研為細末(個別藥物濃縮提取研末),裝膠囊,每粒0.45克,每服5粒,每日3次。
方解:方中西洋參與丹參共為君藥。西洋參,又名花旗參,出自加拿大與美國,所以說它是舶來品。西洋參的功效是既補氣,又滋陰,張錫純說它“性涼而補”,有點寒涼,可以補心肺之陰,也可以滋補肝腎之陰,但很少用于脾陰不足。它的補氣養(yǎng)陰作用,可以稱為“雙向調節(jié)”。單純補氣作用不及黨參,單純滋陰作用不及麥冬,但在人參補益類藥中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的唯此而已,這對于心臟病氣陰兩虛證候,是非常適宜的。丹參作為君藥,也是當之無愧的。“一味丹參,功同四物”,這是對丹參作用的最高評價。說明它既能補血,又能活血,但兩者相比,活血之力大于補血之功。另外丹參是涼性藥物,對于心動過速者比較適宜,而對心動過緩者卻不大合拍。北沙參、麥冬養(yǎng)心肺、潤血脈,赤芍、川芎活血化瘀,此四味共為臣藥;降香寬胸理氣,為血中氣藥,苦參為辨病用藥,有調整心律作用,此二味共為佐藥;秦艽通絡,冰片開竅,共為使藥。方藥以益氣養(yǎng)陰為本,活血化瘀為標,避免了那種單純活血的弊端。該方具有擴血管、降血脂、抗缺氧、抗缺血以及恢復正常心律的作用。經臨床觀察,其強心止痛、糾正心律作用突出,部分病人左心室肥大也得到了改善。
按:關于“五參”湯的名字,最早來源于孫思邈《千金翼方》,原方名“五參丸”,由人參、沙參、苦參、玄參、丹參組成,治療心經虛熱,不能飲食,食即嘔逆,不欲聞人語等。毛德西教授所用五參順脈方之“五參”,也是在不斷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也曾用過玄參,雖有養(yǎng)陰潤脈的作用,但考慮到玄參寒涼,偏于清熱解毒,且有膩胃阻膈之虞,故取而代之用三七參,以加強活血化瘀的功效。
連翹
張錫純:連翹用至一兩,必能發(fā)汗,且其發(fā)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綿長。(“連翹諸家皆未言其發(fā)汗,而以治外感風熱,用至一兩必能出汗,且其發(fā)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綿長。曾治一少年風溫初得,俾單用連翹一兩煎湯服,徹液微汗,翌晨病若失。”)
連翹能透發(fā)經絡之熱,解毒之力較強(抗菌、抗病毒作用比較強)。
《神農本草經》:味苦,平。主治寒熱,鼠瘺瘰疬,癰腫,惡瘡,癭瘤,結熱,蠱毒。
《名醫(yī)別錄》:無毒。去白蟲。
《藥性論》:使,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熱。
《日華子本草》:通小腸,排膿,治瘡疥,止痛,通月經。
《本草衍義》:治心經客熱最勝,尤宜小兒。
《藥類法象》:治寒熱瘰疬,諸惡瘡腫,除心中客熱,去白蟲,通五淋。
《藥性賦》:其用有二:瀉諸經之客熱,散諸腫之瘡瘍。
《湯液本草》:氣平,味苦。苦,微寒,氣味俱輕,陰中陽也,無毒。
手、足少陽經、陽明經藥。
《象》云:治寒熱瘰疬,諸惡瘡腫,除心中客熱,去胃蟲,通五淋。
《心》云:瀉心經客熱,諸家須用,瘡家圣藥也。
《珍》云:諸經客熱,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寒熱鼠瘺,瘰疬,癰腫癭瘤,結熱蠱毒,去寸白蟲。
《液》云:手、足少陽。治瘡瘍瘤氣,癭起結核有神。與柴胡同功,但分氣血之異耳。與鼠粘子同用,治瘡瘍別有神功。
《本草衍義補遺》:苦,陰中微陽,升也。入手少陰經,瀉心火。降脾胃濕熱及心經客熱,非此不能除。瘡瘺癰腫,不可缺也。治血癥以防風為上使,連翹為中使,地榆為下使,不可不知?!堆芰x》治利有微血不可熱。以連翹為苦燥劑,虛者多致危困,實者宜用之。
《本草發(fā)揮》:潔古云:連翹性涼微苦,氣味俱薄,輕清而浮,升陽也。其用有三:瀉心經客熱一也,去上焦諸熱二也,瘡瘍須用三也。
《本草綱目》:連翹狀似人心,兩片合成,其中有仁甚香,乃少陰心,厥陰包絡氣分主藥也。諸痛癢瘡瘍皆心火,故為十二經瘡家圣藥,而兼治手足少陽,手陽的三經氣方之熱也。
翹根治傷寒瘀熱欲發(fā)黃。
《本草經疏》:連翹感清涼之氣,得金水之性,《本經》雖云味苦平無毒,平應作辛,乃為得之。潔古謂其性涼,味苦。氣味俱薄,輕清而浮,升也,陽也。海藏以為陰中陽也。入手足少陽。手陽明經,亦入手少陰心經。其主寒熱、鼠瘺瘰疬、癭瘤結熱者,以上諸證皆從足少陽膽經氣郁有熱而成。此藥正清膽經之熱,其輕揚芬芳之氣又以解足少陽之郁氣,清其熱,散其郁,靡不瘳矣。癰腫惡瘡,無非榮氣壅遏,衛(wèi)氣郁滯而成。清涼以除瘀熱,芬芳輕揚以散郁結,則榮衛(wèi)通和而瘡腫消矣。蠱毒,非熱非辛則不成,熱解則蠱自消。濕熱盛則生蟲,清其熱而苦能泄,蟲得苦即伏,故去白蟲,甄權用以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熱。日華子用以通小腸,排膿治瘡癤,止痛通月經,東垣用以散諸經血結氣聚,消腫。丹溪用以瀉心火,除脾胃濕熱,及治中部血證以為使。海藏用以治氣秘火爭耳聾,一皆清熱散結,下氣燥濕之功也。
簡誤:連翹清而無補之藥也。癰疽已潰勿服?;馃嵊捎谔撜呶鸱?。脾胃薄弱,易于作泄者勿服。
《本草蒙筌》:味苦,氣平、微寒。氣味俱薄,輕清而浮,升也,陽也。無毒。因中片片相比,狀如翹應故名。經入少陰心臟,手足少陽陽明。瀉心經客熱殊功,降脾胃濕熱神效。驅惡癰毒蟲毒,去寸白蟲蛔蟲。瘡科嘗號圣丹,血證每為中使。通月水下五淋,義蓋取其結者散之。故此能散諸經血凝氣聚,必用而不可缺也。實人宜用,虛者勿投。連軺系根之名。仲景方云去熱?!侗窘洝肺摧d,此亦附之。
《本草乘雅》:內經嘗以車蓋喻脈狀,曰藹如車蓋者,陽結也,亦陽盛也。本經乃以連翹名藥,左傳云:翹翹車乘,連連翹翹如車乘爾,此形相似,亦病相類也。其主熱結,儼若陽結陽盛乎。一名連軺,軺亦小車也;蓋車者,引重致遠,以濟不通。周禮云:事有天地之象,是合陰陽內外而言,誠開闔之樞鍵也。故主熱結在中,為寒熱鼠瘺瘰疬,其本在藏,其末在頸腋間也。若蠱毒,此但沉于藏;癭瘤癰腫,此但浮于脈,咸屬寒熱為病因,熱結為形證者也。其功力與夏枯相等,但夏枯偏于從本,秉寒水化令,故上徹巔頂,下及趺踵;連翹偏于從末,秉容平氣味,故外彌膚腠,內偏五中,至于解從結心,理則一矣。連翹治鼠瘺癰腫瘡瘤,咸從結氣所生,取其象形易落,而能自散也。綱目謂狀似人心,故入心,以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也。東垣謂十二經瘡藥中,不可無此,何必似人心狀乎?顧獨莖赤色,及結實在上,原具心象。散血結氣聚,此以結治結,當用上聲之散,不當用去聲之散,散則自散而省力,散則分散而有為,此先人備言所治之證,頤曰:但略言能治之因,合能所生成,則命名之義了然矣。
《藥性解》:連翹,味苦,性微寒,無毒,入心、肝、膽、胃、三焦、大腸六經。瀉六經之血熱,散諸腫之瘡瘍,利小腸,殺白蟲,通月經,療五淋,破癭瘤,解痘毒。牛蒡子為使。
按:連翹苦寒,雖瀉六經,而心經為最,諸瘡淋閉等癥,俱屬心火,故能療之?!端幮浴吩唬撼洘崤c柴胡同功,然此治血熱、柴胡治氣熱之別耳。
《藥鑒》:氣寒,味苦辛,無毒,氣味俱薄,升也,陽之陽也。主治心熱,破癭瘤。經曰:諸腫瘡瘍,皆屬心火。惟翹性涼而輕辛,故能散諸經之客熱,而消諸經之癰腫也。君節(jié)草,同麻油,臣蜂蜜,能治發(fā)背諸毒。主麻黃,同山甲,入牛子,善快痘瘡未發(fā)。同黃連,則入心解熱。同片芩,則入肺瀉火。從梔子,則引熱內降。從麻黃,則引熱外散。又曰為外科圣藥者,得非以苦泄熱,以辛散火之謂乎?
《景岳全書》:味苦微辛,氣微寒,氣味俱薄,輕清而浮,升也,陽中有陰。入手少陰、手足少陽、陽明。瀉心經客熱,降脾胃濕熱,去寸白、蛔蟲,通月水五淋。以其味苦而輕,故善達肌表,散鼠瘺、瘰疬、癭瘤、結熱、蟲毒、癰毒、斑疹,治瘡癤,止痛消腫排膿,瘡家號為圣丹;以其辛而能散,故又走經絡,通血凝,氣滯結聚,所不可無。
《本草備要》:輕宣,散結瀉火。微寒升浮,形似心,實似蓮房有瓣。苦入心,故入手少陰、厥陰心、心包。氣分而瀉火,兼除手足少陽、三焦、膽。手陽明經大腸。氣分濕熱。散諸經血凝氣聚。營氣壅遏,衛(wèi)氣郁滯,遂成瘡腫。利水通經,殺蟲止痛,消腫排膿。皆結者散之。凡腫而痛者為實邪,腫而不痛為虛邪,腫而赤者為結熱,腫而不赤為留氣停痰。為十二經瘡家圣藥。經曰:諸瘡痛癢,皆屬心火。
《本經逢原》:連翹輕清而浮,本手少陰、厥陰氣分藥,瀉心經客熱,破血結,散氣聚,消腫毒,利小便。諸痛癢瘡,皆屬心火。連翹瀉心,為瘡家圣藥,十二經瘡藥中不可無此,乃「結者散之」之義。《本經》專主寒熱鼠瘺,瘰疬癭瘤結熱等病,皆由足少陽膽經氣郁而成,此藥正清膽經郁熱。癰疽惡瘡,無非營衛(wèi)壅遏,得清涼以散之。蠱毒所結,得辛香以解之。然苦寒之性,僅可以治熱腫。故癰疽潰后,膿清色淡,及胃弱食少者禁用。
《本草崇原》:連翹味苦性寒,形象心腎,稟少陰之氣化。主治寒熱鼠瘺瘰疬者,治鼠瘺瘰疬之寒熱也。夫瘺有內外二因,內因曰鼠瘺,外因曰瘰疬,其本在臟,其末在脈。此內因而為水毒之瘺,故曰鼠瘺也。陷脈為瘺,留連肉腠,此外因而寒邪薄于肉腠之瘺,故曰瘰疬也。是鼠瘺起于腎臟之毒,留于心主之血脈。瘰疬因天氣之寒,傷人身之經脈。連翹形象心腎,故治鼠瘺瘰疬也。癰腫惡瘡,肌肉不和。癭瘰結熱,經脈不和。連翹味苦,其氣芳香,能通經脈而利肌肉,故治癰腫惡瘡,癭瘰結熱也。受蠱毒者在腹,造毒者在心??嗪剐?,治造毒之原。芳香醒脾,治受毒之腹,故又治蠱毒。
《靈樞﹒寒熱論》岐伯曰:鼠瘺寒熱之毒氣也,留于脈而不去者也。其本在水臟,故曰鼠。上通于心主之脈,頸腋潰爛,故曰瘺。鼠瘺寒熱之毒氣者,言鼠瘺水毒而為寒,上合心包而為熱也。主治寒熱鼠瘺者,治鼠瘺之寒熱也。今人不解《本經》,只事剿襲,以寒熱二字句逗,謂連翹主治寒熱,出于神農之言。凡傷寒中風之寒熱,一概用之,豈知風寒之寒熱起于皮膚,鼠瘺之寒熱起于血脈,風馬牛不相及也。嗟嗟,為醫(yī)者可不知《內經》乎?!鹅`樞》論營衛(wèi)血氣之生始,出入臟腑經脈之交合貫通,乃醫(yī)家根本之學,淺人視為針經而忽之,良可惜也。
李時珍曰:連翹狀似人心,兩片合成,其中有仁甚香,乃少陰心經、厥陰包絡氣分主藥也。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故為十二經瘡家圣藥,而兼注手足少陽、手陽明之經氣分之熱也。
《本草求真》:﹝批﹞解心經熱邪。連翹專入心。味苦微寒,質輕而浮。書雖載瀉六經郁火,然其輕清氣浮,實為瀉心要劑。連翹形像似心,但開有瓣。心為火主,心清則諸臟與之皆清矣。然濕熱不除,病癥百出,是以癰毒五淋,寒熱鼠瘺,瘰疬惡瘡,熱結蠱毒等癥,書載皆能以治。汪昂曰:凡癰而痛者為實邪,腫而不痛為虛邪,腫而赤者為熱結,腫而不結者為留氣痰飲。且經有言,諸痛瘡瘍,皆屬心火。連翹實為瘡家圣藥也。然多用胃虛,食少脾胃不足者慎之。況清而無補,癰疽潰后勿服,火熱由于虛者忌投。
《得配本草》:苦,涼。入足少陽、手陽明、少陰、厥陰經氣分。瀉六經之血熱,散諸瘡之腫毒,利水通經,殺蟲排膿。
配木通,瀉心火。佐芝麻末,治瘰疬;同鼠粘,療痘毒;合大黃,治馬刀。癰疽潰后,熱由于虛,二者禁用。
《本草經解》:連翹氣平,秉天秋平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苦無毒,得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氣味俱降,陰也。
心包絡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其經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后,合少陽,郁則包絡之火上炎經絡,而成寒熱鼠瘺瘰疬矣,連翹清苦而輕揚之,因而越之,結者徹而寒熱愈矣。癰腫惡瘡,皆生于心火,連翹味苦清心,所以主之。癭瘤結熱,亦心內包絡之郁結火也,其主之者,輕揚有散結之功也。蠱毒因濕熱而成,濕熱則生蟲也,連翹平能清而苦能泄也,熱解濕化而蟲自消也。
《靈樞﹒寒熱論》:「岐伯曰:鼠瘺寒熱之毒氣也,留于脈而不去者也,其本在于水臟,故曰鼠;上通于心主之脈,頸腋潰爛,故曰瘺」。鼠瘺寒熱之毒氣者,言鼠瘺水毒而為寒,上合于心包而為熱也,主治寒熱鼠瘺者,治鼠瘺者,治鼠瘺之寒熱也。今人不解《本經》,只事抄襲,以寒熱二字句逗,謂連翹主治寒熱,出于神農之言,凡傷寒、中風之寒熱,一概用之,豈知風寒之寒熱,起于皮膚;鼠瘺之寒熱,起于血脈,風馬牛不相及也,嗟嗟!為醫(yī)者可不知《內經》乎!《靈樞》論營衛(wèi)血氣之生始出入,臟腑經脈之交合貫通,乃醫(yī)家根本之學,淺人識為「針經」而忽之,良可惜也。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味苦,平。主寒熱,火氣所郁之寒熱。寒瘺瘰疬,癰腫惡瘡,癭瘤結熱,皆肝經熱結之證。蠱毒。濕熱之蠱。
凡藥之寒熱、溫涼,有歸氣分者,有歸血分者。大抵氣勝者治氣,味勝者治血。連翹之氣芳烈,而性清涼,故凡在氣分之郁熱,皆能已之。又味兼苦辛,應秋金之令,故又能除肝家留漣邪毒也。
《本經疏證》:連翹赤莖獨上,秋來結萼,莖端花后分瓣作房,中含黑子,干則振之皆落而不著莖;其房剖之即解,片片相比,氣甚清馥;其形屬火,其氣屬金。當夫溽暑之候,諸氣懈弛,血脈僨涌,懈弛者多顛躓;僨涌者易壅淤。僻仄徑折,最善顛躓之所也,故鼠瘺瘰疬氣多于血之候。恒生于頸腋,平原曠蕩,尤善壅淤之地也,故癰腫惡瘡,血多于氣之候,恒生于背腹。及夫結為癭,漫為瘤,又何莫非氣遭炎熇而頻躓壅淤,迨至涼飈條動,萬象晴明,庶類遂剝落紛紜頓然改舊,故草雕于土,葉辭于樹,水涸于瀆,與連翹之治寒熱郁結何以異哉?雖然,本經以寒熱起以熱結終,而臚列諸證其間,當亦必有意義。蓋鼠瘺瘰疬,無偏寒偏熱之證,癰腫惡瘡癭瘤,則有但因寒結者,故宜以寒熱鼠瘺瘰疬為句,以癰腫惡瘡癭瘤熱結為句,而用連翹斯無誤矣。
《本草新編》:連翹,味苦,氣平、微寒,性輕而浮,升也,陽也,無毒。入少陰心經,手足少陽、陽明。瀉心中客熱,脾胃濕熱殊效,去癰毒,寸白蛔蟲,瘡科攸賴。通月經,下五淋,散諸經血凝氣聚。但可佐使,非君臣主藥??捎弥怨バ?,不可恃之以補正,亦可有可無之品。近人無論虛實,一概亂投,為可哂焉。
或問連翹為升科要藥,是亦藥中之甘草也,吾子以為可有可無,何也?連翹實不足輕重也。蓋敗毒必須用甘草;化毒必須用金銀花;消毒必須用礬石;清毒必須加用芩、連、梔子;殺毒必須加用大黃。是治毒之法,無一件可勞連翹,無之不加重,有之不減輕。但有之以為佐使,則攻邪有力,又未必無小補也。
《本草分經》:苦,微寒。性升,入心、心包而瀉火,兼除三焦、大腸、膽經濕熱,能散諸經血凝氣聚,利水殺蟲。為十二經瘡家要藥。多服減食。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味淡微苦,性涼。具升浮宣散之力,流通氣血,治十二經血凝氣聚,為瘡家要藥。能透表解肌,清熱逐風,又為治風熱要藥。且性能托毒外出,又為發(fā)表疹癮要藥。為其性涼而升浮,故又善治頭目之疾,凡頭疼、目疼、齒疼、鼻淵或流濁涕成腦漏證,皆能主之。為其味淡能利小便,故又善治淋證,溺管生炎。
仲景方中所用之連軺,乃連翹之根,即《神農本草經》之連根也。其性與連翹相近,其發(fā)表之力不及連翹,而其利水之力則勝于連翹,故仲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用之,以治瘀熱在里,將發(fā)黃,取其能導引濕熱下行也。
連翹善理肝氣,既能舒肝氣之郁,又能平肝氣之盛。曾治一媼,年過七旬,其手連臂腫疼數(shù)年不愈,其脈弦而有力,遂于清熱消腫藥中,每劑加連翹四錢,旬日腫消疼愈,其家人謂媼從前最易憤怒,自服此藥后不但病愈,而憤怒全無,何藥若是之靈妙也!由是觀之,連翹可為理肝氣要藥矣。
連翹有明顯的抗炎作用。連翹有解熱作用。連翹煎劑或復方連翹注射液對人工發(fā)熱及正常動物的體溫均有降溫作用。連翹對心血管系統(tǒng)有作用。連翹注射液對在體貓心中毒性休克有強心和升壓作用。對醋酸所致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有明顯的抑制作用。100%連翹注射液0.25g/kg靜脈注射,可使麻醉犬的血壓顯著下降。連翹有保肝作用。連翹有鎮(zhèn)吐作用。連翹還有利尿、止血作用。
北柴胡和銀柴胡區(qū)別使用
北柴胡:清氣分之熱,解表退熱,疏泄肝膽,升舉清陽,外感發(fā)熱10—15克。
銀柴胡:清陰分之熱,涼血退熱,內傷發(fā)熱10—15克。
清熱保陰:外感發(fā)熱、內傷低熱以及肝膽炎癥。
青蒿和白薇區(qū)別使用
青蒿:清暑解熱,用于陰虛發(fā)熱,20—30克。
白薇:以透骨解熱見長,20—30克。
暑熱可透熱外出,對于長期發(fā)熱(勿論低熱或高熱)的病人則有發(fā)汗解熱的明顯效果。
清熱涼血:外感發(fā)熱或內傷虛熱以及濕溫發(fā)熱。
半夏(燥濕化痰主藥)
竹瀝制半夏:化熱痰。
姜汁制半夏:化寒痰。
半夏曲:消食化痰。
仙半夏:治實痰。
朱衣宋半夏、膽汁制半夏:治驚痰。
合芩連治熱痰;合姜桂治寒痰;合蒼術治濕痰;伍白附子治風痰;配麥冬治燥痰。
妊娠高血壓
脾腎陽虛水腫(妊娠水腫)——子腫→肝腎陰虛(妊娠高血壓)——子癇→陰虛肝旺(妊娠高血壓——先兆子癇)——子暈→陰虛陽亢(先兆子癇)→肝風內動(子癇):車前草、金錢草、玉米須、羅布麻、桑白皮、鯽魚、紅鯉魚、赤小豆→利水消腫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丹參、琥珀、歸尾、赤芍、蘇木
平肝熄風→羚羊角、雙鉤藤、龍齒作為首選。
肅肺止咳湯(毛德西)
處方:青皮6克,陳皮6克,桑白皮10~15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五味子6克,川貝6~10克,茯苓10克,杏仁10克,姜半夏10克,冰糖(30克)為引,每日1劑,水煎2次,分2~3次服用。具有肅肺止咳,化痰平喘之功效。主治慢性支氣管炎和早期肺氣腫。
加減運用:咳甚,加炙麻黃;干咳少痰,加北沙參、天門冬;咽癢,加蟬衣、射干;痰黏不利,加桑白皮、瓜蔞皮;悶氣喘息,加葶藶子、地龍。
本方以二陳湯為基礎方,加入桑白皮、杏仁、川貝、五味子止咳平喘,當歸、白芍養(yǎng)陰活血,青皮舒肝理氣、消食化積,有利于肺氣的肅降和痰濁的運化,全方具有祛痰止咳、肅肺平喘的作用。原方11味,各2錢,水煎服用。服用方法為:第1天晚上煎服第1劑頭煎藥液(藥渣留存),第2天早上煎服第2劑頭煎藥液(藥渣留存),第2天中午煎服第3劑頭煎藥液(藥渣留存),第2天晚上,將所留3劑藥渣同煎取液,一次頓服。服藥期間,禁止吸煙、飲酒、食辛辣之物,并禁止夫妻同房。1周服用9劑藥(休息1天)為1療程。
參芪降糖方
處方:人參、黃芪、黃連、生地黃、女貞子、旱蓮草、知母、荔枝核(參芪湯+黃連丸+二至丸+知母、荔枝核),水煎煮,日一劑,早晚溫服。具有益氣養(yǎng)陰、滋腎清熱之功效,主治消渴(糖尿?、蛐停?/span>
加減運用:口渴加天花粉、麥冬、沙參;眼昏加杭菊花、青葙子、密蒙花;皮膚瘙癢加槐花、地膚子。
豢( huàn)龍湯(鼻衄)
處方:羚羊角4.5克,牡蠣12克,石斛9克,麥冬4.5克(青黛少許拌),南沙參12克,川貝6克(去心,研),夏枯草4.5克, 丹皮4.5克,黑荊芥3克, 薄荷炭3克,茜草根6克, 牛膝6克, 茅根15克,藕5大片,水煎煮,日一劑,早晚溫服。具有清瀉肝火,涼血止血之功效,主治肝火犯肺,迫血上行之鼻衄,出自《醫(yī)醇剩義》卷二。
近世處方:羚羊角粉2克(沖服),川貝母6克,生牡蠣15克,石斛10克,麥冬6克,北沙參10克,夏枯草10克,牡丹皮10克,黑荊芥3克,薄荷炭5克,茜草6克,川牛膝6克,白茅根30克,生藕片10克,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
頸椎活絡湯
處方:葛根15克,赤芍15克,木瓜15克,雞血藤15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具有舒筋活絡之效。
處方:蘇木10克,透骨草15克,炒桃仁10克,桂枝10克,天門冬(蒸熟食之治療乳房包塊——軟堅化瘀)30克,生山楂30克,川續(xù)斷15克,補骨脂15克,狗脊15克,炒杜仲15克,水煎煮,日一劑,早晚溫服。能軟堅化瘀、散結、壯骨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