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行吐衄
[概述] 、
每逢經期或經期前后有規(guī)律地,周期性的發(fā)生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稱“經行吐衄”。甚或因此而月經不潮?!额愖C治裁》稱“倒經”?!度~天士女科》稱“逆經”。《醫(yī)宗金鑒》稱“經行吐衄”。與西醫(yī)的“代償件月經”相似。
經行吐衄之淪述,早在宋代《女科百問》中的“吐血、衄血、舌上出血、汗血。等以問答方式闡明了其發(fā)生的機理。如云:“諸吐血,衄血.系陽氣勝,陰之氣被傷,血失常道,或從口出,或從鼻出,、皆謂之妄行?!敝撩鳎顣r珍《本草綱目》中就明確提出:“有行期只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謂逆行?!饼徯旁凇豆沤襻t(yī)鑒》中指出:“經行之際血氣錯亂……逆于上則從口鼻中出。”并在《萬病回春》謂錯經妄行于口鼻者是“火載血上,氣之亂也?!敝燎宕t(yī)者就臟腑、經脈的關系來探討經行吐衄的病機,如徐靈胎《醫(yī)略六書.女科指要》說:“沖任附于陽明,為經血之?!柾妊阅芰钛霰嵌^之衄?!备登嘀鲃t認為“肝氣之逆?!痹谥委熒现鲝垺盀a陽明實火以瀉胃氣”及“主以重鎮(zhèn)以折其上行之氣”。
[病因病機]
本病的主要機理,多為血熱而沖氣上逆,迫血妄行所致。因氣為血帥.血熱而氣熱.氣逆則血逆,臨床常見有肝經郁火、胃熱熾盛和肺腎陰虛三種。
一,肝經郁火 肝司血海,若素性抑郁.或暴怒傷肝,肝郁化火,沖脈附于肝,肝移熱于沖脈,當經期血海充盈.沖氣旺盛.血海之血隨沖氣逆上而為吐血、衄血。
二、胃熱熾盛 嗜食辛辣之品或過服辛溫香燥之劑.致胃火熾盛,血分有熱,沖脈附于陽明,于經期血海滿盈之時.胃熱挾沖氣,逆上而為吐血、衄血。如《葉氏女科證治》說?!按擞蛇^食椒姜.辛熱之物,熱傷其血,則血亂上行?!?br> 三、肺腎陰虛 素體陰虛.經行時沖氣旺盛,沖氣挾虛火上逆,灼肺傷絡,絡損血溢,以致吐衄。如《沈氏女科輯要箋正》:“多由陰虛于下.陽反上沖?!?br>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 .
(一)臨床表現 每值行經前或正值經期即出現有規(guī)律的吐血、衄血.甚或眼耳出血,經后便止,但也有少數在經后吐衄者。常伴有口干、咽燥等血熱癥狀。??梢蛲卵?、衄血而致月經量少,甚或無月經。因此,有人認為是月經倒行逆上。實證多見于經前1~2天出現吐衄.虛證多在經后。
(二).檢查 當結合現代儀器檢查,排除鼻喉部器質性病變。
二、鑒別診斷 子宮內膜異位癥,異位于肺部也往往出現經行吐衄,臨床不易診斷.一般作肺部X光透視或X光片檢查.以及經血病理檢查。
[辨證論治]
本病表現是氣逆而上,導致氣逆的原因是血熱,而血熱又是在經期這個特定時期.沖氣偏盛之時才能發(fā)生.故治療當以清熱降逆平沖,引血下行為主.
一,肝經郁火
(+)辨證 .
1.婦科證候特點:經前或經后吐血、衄血,量多.色鮮紅,月經提前,量多。
2。全身癥狀:心煩易怒.兩脅脹痛, 口苦咽干,頭昏耳鳴,溲黃便結.舌紅苔黃,脈弦數。
2.證候分析:素性抑郁,或恚怒傷肝,志火熾盛,肝司血海.沖脈隸于肝,經行血海氣盛.血海之血隨沖氣挾肝氣上逆而致經行吐衄,火盛則血紅量多。肝郁化火.則心煩易怒.口苦咽干。脅為肝經循行部位.肝氣郁結則兩脅脹痛。肝火上擾清竅則頭暈耳鳴。溲黃便結,舌紅苔黃,脈弦數,皆為肝熱內盛之象。
(二)治療 .
1。治則:疏肝清熱.引血下行
2.方藥:清肝引經湯(《中醫(yī)婦科學》四版教材)。
當歸 白芍 生地 丹皮 梔子 黃芩 川棟 茜草 牛膝 甘草 白茅根
當歸、白芍養(yǎng)血柔肝,生地、丹皮涼血清熱,梔子、黃芩清熱降火;白茅根、茜草
清熱涼血以止衄,牛膝引血熱下行,川楝子清肝理氣,甘草調和諸藥。若兼小腹疼痛拒按,經血不暢有塊者為瘀阻胞中,于上方加桃仁、紅花以活血祛瘀止痛。
二,胃熱熾盛
(一)辨證 :
1.婦科證候特點:經將行或經期吐血,衄血、齒衄,血紅量多,月經提前、量多。
2。全身癥狀:口干咽燥,欲飲,舌紅苔黃,脈洪大,或洪數。
3。證侯分析:嗜食辛辣、溫燥之品,血熱內盛, 胃經熾熱,沖脈附于陽明,當經期沖脈旺盛之時, 胃熱移于血海,血熱氣逆,則挾沖氣上逆而為經行吐衄。因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頰中.下循鼻外,入齒中,還出挾口環(huán)唇,下交承漿,故常見吐血、鼻衄、齒衄:胃熱熾盛.灼傷津液.則有口干咽燥.欲飲,舌紅苔黃。脈洪大或洪數等癥。
(二)治療
1.治則:清胃泄熱.平沖降逆。
2。可用三黃四物湯或犀角地黃湯。
(1)三黃四物湯(《醫(yī)宗金鑒》)去川芎,加牛膝、益母草引血調經。
當歸 赤芍 生地 川芎 大黃 黃芩 黃連 . .
方中當歸.赤芍和血調經.生地清熱涼血,大黃清熱通便以引熱從大腸出,黃芩、黃連清熱泄火.牛膝.益母草引血調經。
(2)犀角地黃湯(《備急千金要方》)加牛膝、茜草。茅根、益母草。 .
犀角末(或水牛角) 生地 丹皮 赤芍藥 .
方中犀角清熱涼血.生地、丹皮、赤芍養(yǎng)陰清熱,茜草,茅根涼血止血.牛膝,益母草引血調經。
三,肺腎陰虛
(一)辨證
1。婦科證候特點:經期或經凈時吐血、咯血或衄血,量少,色鮮紅,月經量少或先期。
2.全身癥狀:頭暈耳鳴.手足心熱,顴紅,潮熱.干咳少痰,咽干口渴,舌紅或絳.苔花剝或無苔,脈細數。
3.證候分析:素體陰虛,腎精虧少,虛火上炎,經行后胞脈更虛,虛火內熾.灼傷絡脈而為吐、咯、衄,咳血,陰血虛則血量少。虛火內熾則月經先期。陰虛內熱則頭暈耳鳴,手足心熱,潮熱,兩顴潮紅。熱傷肺陰則干咳無痰.咽干口渴。舌紅或絳,苔剝脫或無苔,脈細數均為陰虛內熱之象。
(二)治療
1.治則:滋腎潤肺.引血下行. .
2.方藥:順經湯(《傅青主女科》)加牛膝。
當歸 熱地 沙參 白芍 茯苓 黑荊芥 丹皮
方中當歸,白芍養(yǎng)血調經,熟地滋腎養(yǎng)肝,丹皮清熱涼血,茯苓健脾寧心,黑荊芥引血歸經.牛膝引血下行。若咳血、咯血甚者可加白茅根,浙貝母、桔梗以滋肺鎮(zhèn)咳以止血。
[預防及護理]
本病在平時當滋陰涼血.不宜食辛熱,溫燥之品。
[結語] .
經行吐衄一癥,以肝郁、血熱者多,大抵氣逆則上沖,血熱則妄行.血熱氣逆,吐衄之癥由此而作,故治之法.無非清血順氣之品,但用藥不宜過用寒涼,以免血滯留瘀。此外.飲食上切忌辛辣、椒、姜、蔥之類。
[文獻摘錄]
《靈樞。百病始生篇》: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
《傅青主女科》:婦人有經未行之前一、二日忽然腹痛而吐血,人以為火熱之極也,誰知是肝氣之逆乎。
《醫(y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婦女經血逆行,上為吐血、衄血,及錯行下為崩血者,皆因熱盛也,傷陰絡則下行為崩,傷陽絡則上行為吐衄也,若去血過多.則熱隨血去.當以補為主,如血少熱尚未減,雖虛仍當以清為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