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厭食

厭食
  (概述]
  厭食,是指小兒較長時期見食不貪,食欲不振,厭惡進食的病癥.古代中醫(yī)文獻中無小兒厭食的病名,而其中的惡食、不嗜食、不思食、不饑不納等病癥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與本病相同,1980年來,國內續(xù)有辨證治療的報道,高等醫(yī)學院校教材《中.醫(yī)兒科學為(1985年版)正式確立其病名.本病包括西醫(yī)學的“厭食癥”。
  厭食是兒科常見病之一,城市兒童發(fā)病率較高,各年齡兒童皆可發(fā)病,尤以1一6歲小兒多見。其發(fā)生無明顯季節(jié)差異,但因夏季暑濕當令,易于困遏脾氣,使癥狀加重.本病由脾運胃納失職所致,一般預后良好,但長期不愈者會使氣血生化乏源,易于感受外邪,合并血虛證,或日漸消瘦,轉化為疳病。
  古代文獻對厭食的專門記載不多。有關本病的論述,如《靈樞.脈度篇}“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闭f明脾氣調和,則知饑納谷,食而知味,這一論述為我們認識小兒厭食的病理生理奠定了基礎?!缎核幾C直訣,胃氣不和:S>采用益黃散為治療不思食的主方,開調脾助運為主治療厭食之先河。在病因方面,明代<赤水玄珠全集。卷十三.傷飲傷食》說:“不能食者,由脾胃餒弱,或病后而脾胃之氣未復,或痰客中焦,以故不思食。非心下痞滿而惡食也?!薄队卓瓢l(fā)揮。脾經兼證》說:“諸困睡,不嗜食,吐瀉,皆脾臟之本病也。”指出不嗜食為脾臟本臟病變。一般不涉及它臟。在治療方面,明代《奇效良方》載運脾散(人參、白術、藿香、肉豆蔻、丁香、砂仁、甘草)對脾虛失運者頗為適宜,清代《類證治裁.脾胃論治》說:“治胃陰虛不饑不納,用清補,如麥冬、沙參、玉竹、杏仁、白芍、石斛、茯神、粳米、麻仁、扁豆子?!闭J為胃陰不足之厭食宜清補而不宜膩補,并列舉了具體用藥。
  現(xiàn)代對小兒厭食的研究范圍廣泛,江育仁提出“欲健脾者,旨在運脾,欲使脾健,則不在補而貴在運也?!眳捠车膶嶒炑芯恳草^多,如厭食患兒尿D一木糖排泄率及尿淀粉酶均較正常兒童顯著降低,淋巴細胞ANAE標記,T淋巴細胞減低;測定頭發(fā)鋅、鐵、錳、鎂等微量元素均較正常低下,經治療后趨向于正常。近10余年來以多種療法治療小兒厭食有許多總結報道,這些研究成果增加了厭食的治療手段,提高了療效。
  (病因病理]
  一、病因
  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多種原因均可影響脾胃的正常納運功能,產生厭食。常見者有下列4類。
  1.飲食不節(jié),喂養(yǎng)不當 家長或保育人員缺乏喂養(yǎng)知識,亂投以肥甘厚味,如過食糖類、煎炸、粘膩、炒香食物,或濫服滋補藥品,損傷脾氣?;蛞蛉閮浩谖窗雌谔砑虞o食,斷乳后不能適應普通飲食,或小兒生活無規(guī)律,進食不按時,貪吃零食,飲食偏嗜,饑飽無度,均可導致脾胃損傷,產生厭食。
  2.多病久病,損傷脾胃 小兒患泄瀉、肺炎喘嗽、肝炎等病,或傷及脾氣,或耗損胃陰,病后未能及時調理,脾運胃納失健,可致長期厭食。
  3.先天不足,后天失調 先天不足的嬰兒脾胃薄弱,往往出生之初不欲吮乳,若后天又失于精心護養(yǎng),脾胃虛怯,則食欲難以增進。
  4。情緒變化,思慮傷脾 小兒神氣怯弱,易受驚恐,或變換環(huán)境,或家長對其要求過高,望之成龍,多加限制,或家長對小兒嬌養(yǎng)順從,小兒稍有不遂就哭鬧不已,或保育人員管教過嚴,均可使其情志抑郁,肝失條達,氣機不暢,橫逆犯脾,形成厭食。
  二、病理
  1.病變臟腑在脾胃 厭食的病變無論由何原因所致,病變臟腑均以脾胃為主,一般不影響其它臟腑。
  2。病機關鍵為失運 脾胃相為表里,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調和,方能知饑納食,食而能化。如由飲食喂養(yǎng)不當,或濕濁困遏脾氣,脾陽失于舒展,則運化失職,胃納減少,或素體不足,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或肝氣橫逆犯胃,以至不思飲食。厭食雖有多種證候,但其病機關鍵在于睥失健運。
  3.病理屬性分虛實 由于病因、病程、體質的差異,證候有偏于脾胃運化功能的失調和偏于脾胃氣陰的虛弱。一般偏于運化功能失調者,病程較短,體質較好;偏于脾胃氣陰虛弱者,病程較長.體質較差。若偶而多食或有濕滯,又可形成虛實夾雜的證候。
  4.病情演變分輕重 厭食一般屬于脾胃輕證,證候表現(xiàn)多與脾胃失調有關,全身癥狀不重。部分患兒有脾氣、胃陰不足證候,虛象亦不嚴重。脾胃失調者病程遷延可演變?yōu)樘撟C,脾氣、胃陰不足者亦因之造成納運功能失職。厭食日久,失于調治,日久也可演變成疳病。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按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內厭食的診斷依據(jù),
  l。長期食欲不振,而無其它疾病者。
  2.面色少華,形體偏瘦,但精神尚好,無腹膨。
  3.有喂養(yǎng)不當史,如進食無定時、定量,過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
  二、鑒別診斷
  1.積滯 積滯指乳食停聚中脘,積而不消,氣滯不行,而有脘腹脹滿疼痛、噯氣酸餿、大便腐臭、煩躁多啼等癥。積滯所見之不思乳食由乳食停積不行產生,厭食患兒不思進食,所進甚少,故腹坦然無苦,一般無食積征象。
  2.疳病 疳病患者有食欲不振,亦有食欲亢進或嗜食異物者;形體明顯消瘦;病可涉及五臟,出現(xiàn)煩躁不寧或萎靡不振,以及舌疳、眼疳、疳腫脹等兼癥。厭食者雖食欲頗差,進食甚少,但形體正常或略瘦,未至羸瘦程度,為脾之本臟輕癥,一般不涉及它臟。
  3。疰夏 疰夏亦有食欲不振,同時可見全身倦怠,大便不調,或有身熱,其特點為發(fā)病有嚴格的季節(jié)性,“春夏劇,秋冬瘥”,秋涼后自行轉愈。厭食雖可起病于夏,但秋后不會恢復正常,而持久胃納不開,且一般無便溏、身熱等見癥。
  4。肝炎 肝炎亦有食欲不振,同時有乏力、厭油膩、肝腫大、肝功能異常等,厭食無肝腫大,無肝功能異常,不難鑒別。
  (辨證論治)
  一、證候辨別
  1。詳細問病史 厭食患兒癥狀不多,要問初生是否是胎怯,喂養(yǎng)史中有無哺喂不當,饑飽不均。既往史中曾患哪些疾病,教育方式妥當否,追尋發(fā)病與以上因素的聯(lián)系,便可明確病因。
  2.辨證在脾胃 若噯氣、惡心、苔膩,多食后脘腹作脹嘔吐,形體尚可者,多屬脾運失健;食而不化,大便偏稀,伴面色蒼白形瘦,多汗易感者,多屬脾胃氣虛;食少飲多,大便干結,伴面色萎黃,皮膚不潤者,多屬胃陰不足。
  3.分證重辨舌 有部分厭食小兒癥狀少,舌象可作為辨證的重要依據(jù)。脾運失健者舌質多正常,苔膩;濕濁重者為厚膩苔;食滯重者為垢膩,偏氣虛者舌淡而少津,苔薄白;偏陰虛者舌紅而少津,少苔或花剝苔。
  二、治療原則
  治療厭食“以和為貴,以運為健”,開胃運脾為基本法則。宜以輕清之劑解脾氣之困,撥清靈臟氣以恢復轉運之機,俾使脾胃調和,脾運復健,則胃納自開。脾運失健者,當以運脾開胃為主法,若兼濕滯、食積,須用燥濕、消食之劑,但是化濕勿過用苦寒攻伐,消食不過用克削通導,總須顧其正氣,勿傷其正。偏虛證者,當用補益,又忌用呆補,應補而不礙滯,以患兒脾胃能夠運化為度。若用養(yǎng)陰,更須注意清補而不可滋膩。同時在藥物配伍中時時顧及調脾兼以和胃,補益佐以助運,方中常配疏理氣機,消食醒胃,化濕寬中運脾藥物。
  厭食治療,還有多種療法的選用,除煎劑之外,散劑、合劑也是較好劑型,均以少
量多次頻服為宜,推拿、外治等也有較好效果,易被患兒接受。
  三、分證淪治  使用方法:先對癥選用藥方,并按提示辯證加減,然后進入方劑數(shù)據(jù)庫查閱其藥理、煎法、服法等;再進入中藥數(shù)據(jù)庫 根據(jù)病人的具體病情、體質對所選的藥方進行加減,才得到有效的藥方,還要查閱三反九畏;服藥后還要根據(jù)“療效評定”判斷所用的藥方的療效。
  1.脾運失健  

  證候表現(xiàn) 厭惡進食,食不知味,常伴有噯氣泛惡,胸悶脘痞,大便不暢,若迫食或偶然多食則脘腹脹滿,舌質淡紅,苔白膩或微黃,指紋淡,脈濡緩或滑數(shù)。
  辨證要點 起病前有乳食喂養(yǎng)不當史,厭食伴有噯氣泛惡、胸悶脘痞、舌質淡是本病特征,多見于東南卑濕之地及夏令脾氣被濕濁困遏不運之時。
  治法主方 調脾助運。不換金正氣散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蒼術、陳皮、佩蘭、藿香、半夏、枳殼、神曲、雞內金(研沖)、麥芽等。若時在夏至以后,暑濕困阻者,加青蒿、大豆卷、荷葉;熱象明顯者,加生薏仁、六一散、黃連;脘痞腹脹者,加萊菔子、廣木香,苔厚膩者,加厚樸、草豆蔻。食滯中阻,用神曲、山楂、枳實、檳榔、蒼術、香附、茯苓、谷芽、麥芽等。乳積者,加麥芽、砂仁;食積化熱者,加連翹、胡黃連。偶然多食引起脘腹脹滿時,應暫時控制進食。
  2。脾胃氣虛

  證候表現(xiàn) 以不思進食,形體偏瘦為主。常兼面色少華,精神不振,食少便多,大便入水易散,夾未消化物,部分患兒易于出汗,易罹外感,舌體胖嫩,舌質淡,苔薄白,指紋淡,脈緩無力。
  辨證要點 見于素體脾虛,或厭食日久,脾氣耗損者.形體雖偏瘦,但尚未至疳病消瘦階段。脾虛癥狀已具而尚不嚴重,仍以飲食不思、運化失常等癥狀為主。若遷延不愈,日久致氣血虧虛,形體贏瘦,則應按疳病辨證論治。
  治法主方 補運兼施。異功散加味。
  方藥運用 常用藥:黨參、茯苓、白術、甘草、扁豆、陳皮、砂仁.(后下)、神曲、山楂。若苔膩、大便稀者,白術易蒼術,加薏仁,大便稀溏者,加煨木香、干姜、益智仁;汗多易感者,加牡蠣、黃芪、防風、浮小麥;情志抑郁者,加柴胡、郁金、川芎。本證病程較久,需堅持較長時間服藥,并配合飲食調理,方可見效。
  3.胃陰不足
  證候表現(xiàn) 以納谷呆鈍,食少飲多為主,常兼面色萎黃,皮膚失潤,大便偏于,小便短黃,部分小兒煩躁少寐,手足心熱.舌偏紅少津,苔少或花剝,指紋紫,脈象沉細。
  辨證要點 本證見于素體陰虛或罹患熱病之后,或嗜食辛辣傷陰者。胃之陰津已傷,故受納失職,納谷呆鈍,欲飲水自解,故食少飲多。部分患兒有煩躁少寐、手足心熱、大便于結等癥,系陰傷內熱之象,舌紅少津少苔或花剝是本證的特點。
  治法主方 益胃養(yǎng)陰。養(yǎng)胃增液湯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沙參、山藥、玉竹、麥冬、石斛、烏梅、白芍、炙甘草、香櫞皮、谷芽、麥芽。兼脾氣不足者,加太子參、茯苓、扁豆;大便于結者,加火麻仁、郁李仁、蜂蜜(調沖);口渴煩躁者,加天花粉、胡黃連、蘆根,手足心熱,夜寐不寧者,加丹皮、酸棗仁、地骨皮。需要注意的是宜清補而不能膩補,以免養(yǎng)胃而礙脾,常取滋而不膩及酸甘化陰之品,以生胃津,也須佐以扶助脾運,但不宜過于溫燥,以免劫灼陰津。
  (其它療法]
  一、中藥成藥
   1.香砂六君子丸 用于脾胃氣虛證。
  2。兒康寧 用于脾胃氣虛證。
  二、單方驗方
  1.全蝎8g,雞內金lOg,研極細末。2歲以下0.3g,3歲以上0.6g,1日2次.連服4天為1個療程,每療程間歇3天。用于脾運失健厭食。
  2.皂角.研末,過100目篩。l一2歲0.3g,3—4歲0.5g,5—6歲0.8g,1日2次,糖水沖服。用于脾虛痰濕內阻厭食。 .
  3.山藥lOg,焦山楂、雞內金、扁豆各6g,甘草4g,烏梅、沙參、白芍各5g。水煎服,1日l劑。用于胃陰虛厭食。
  三、藥物外治 .
  1.高良姜、青皮、陳皮、蓽撥、犖澄茄、蒼術、薄荷、蜀椒各等量,研為細末,做成香袋。佩帶于胸前。
  2.藿香、佩蘭、檳榔、山藥、扁豆、白芷、砂仁、黃芪,白術、黨參各等份.用無紡棉制成1lcm×9cm藥棉,蓋神闕穴。30日1個療程,每10日換藥1次。
  3.牙皂30g,砂仁、茯苓、焦麥芽,神曲、焦山楂、肉豆蔻各12g,人參、白術各l0g,川樸9g,廣木香6g,冰片2g,麝香0。4g。粉碎,以凡士林調膏狀。敷于中脘、氣海穴上,1日1換,3次1個療程。 .
  4.丁香;吳茱萸各30g,肉桂、細辛、木香各lOg,白術、五倍子各20g,共研末。 取藥粉5—10C,用酒或生姜汁調糊狀,外敷神闕,用傷濕止痛膏固定。24小時換藥1次,7—10日1個療程。
  四、食療方藥
  1.炒雞內金.30g,炒白術60g,研細末過篩。與紅糖、炒芝麻粉各30g,精面粉500s,加水適量和勻。制成20個小餅卜上鍋微火烙制成焦黃松脆香甜即成。每次1個,5歲以下1日2次,5歲以上1、日3次,飯前食用;
  2。胎盤,雞內金、葦肝各等量,洗凈去筋膜,焙或烘干,共研細。1—2歲每次服3g,2歲以上每次服6g,1日3次,連服7日。
  五、針灸療法 .
  1。體針 脾運失健f取脾俞、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平補平瀉。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脾胃氣虛:取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陰交,用補法.每日1次,10次1個療程。
. 以上證型均可用三棱針點刺四縫穴,擠出粘液。3日后可重復1次。
  2.耳壓法 取穴。脾胃、小腸、肝、交感、方法:備用膠布上的王不留行籽按壓于穴位上,隔天1次,雙耳輪換,10次為1個療程。每日按壓3—5次,每次3—4分鐘,以稍感疼痛為度。
  六、推拿療法
  脾運失健 推補脾穴5分鐘,揉一窩風3分鐘,分陰陽2分鐘,逆運內八卦3分鐘,推四橫紋4分鐘,推清天河水1分鐘;
  脾氣虛弱 推補脾穴5分鐘,推補腎水5分鐘,推清板門5分鐘.逆運內八卦3分鐘。推四橫紋2分鐘,清天河水1分鐘。
  胃陰不足 順運內八卦3分鐘,清胃3分鐘,清天河水1分鐘,運水入土5分鐘。
  七、捏脊療法
  讓患兒俯臥,施術者右手半握拳伸入患兒背部(注意保暖),以食指、拇指提捏其脊柱皮膚肌肉,以脊柱為中心軸,從大椎到尾骶椎來回10次,使局部皮膚潮紅。然后換用食指、中指腹面分別旋轉揉按脾俞8分鐘和肝俞5分鐘.每日1次,宜于上午進行,3日1個療程,間歇1天后進行下一療程。
  (預防護理)
  一,預防
  1.掌握對兒童正確的喂養(yǎng)方法,飲食起居按時、有度,夏季不過食冷飲,按不同年齡給予營養(yǎng)豐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嬰兒期按時添加輔食.
  2。對早產兒、新生兒加強護理,注意保暖,預防感染,及早哺喂,力爭母乳喂養(yǎng),患肺炎、腹瀉等病造成食欲不振者,病情好轉后飲食逐漸增加,胃納不佳者及時予以調脾開胃治療。

  3.注意小兒情志的變化,防止憂思驚恐損傷脾胃,變換生活環(huán)境要逐步適應,若系青春期少年片面理解減肥而不適當節(jié)食者,應宣傳有關知識。
  二、護理
  1。讓患兒保持良好的情緒,既不要百依百順,也不要打罵,不要對其學習及生活等提出不切實際的過高要求,更不要強迫進食,使之形成思想負擔。
  2.要糾正患兒貪吃零食、偏食挑食、飲食不按時無定量的不良習慣,少進肥甘厚味、生冷干硬等不易消化食物,食物不要過于精細,應鼓勵多吃蔬菜及粗糧,增加食物的品種,菜肴講究色香味,以促進食欲。
  3.不能讓小兒濫服補品、補藥。
  (文獻選錄}
  《諸病源候論。脾胃病諸候》:“脾者臟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氣相為表里,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盛飲食者也。脾氣磨而消之,則能食。今脾胃二氣俱虛弱,故不能飲食也?!?br>  《小兒藥證直訣.脈證治法》:“面胱白色弱,腹痛不思食,當補脾,益黃散主之。”
  《幼科發(fā)揮.調理脾胃》:“兒有少食而易飽者,此胃之不受,脾之不能消也,宜益胃之陽,養(yǎng)脾之陰,宜錢氏異功散合小建中湯主之?!?br>  《臨證指南醫(yī)案。卷四.不食》:“其余一切諸癥不食者,當責之胃陽虛、胃陰虛,或濕熱阻氣,或命門火衰,其它散見諸門者甚多。要知此癥,淡飲淡粥,人皆惡之,或辛或咸,人所喜也。或其人素好之物,亦可酌而投之,以醒胃氣,唯酸膩甜濁不可進。”
  (現(xiàn)代研究)
  一、藥效學研究
  ].陳中瑞等報道本病患兒尿D一木糖排泄率及尿淀粉酶均較正常兒童顯著降低,說明患JLd,腸上段吸收功能及胰淀粉酶分泌功能均差于正常兒。經中藥調理脾胃后顯著升高,說明調理脾胃中藥有促進消化吸收的藥理作用。
  汪受傳等研制兒寶沖劑、健兒糖漿,能提高患兒血淋巴細胞ANAE測定值和唾液SIgA的含量。C2,動物實驗表明,兒寶沖劑對實驗家兔在體回腸運動幅度的上升或降低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并能提高家兔離體十二指腸對多種氨基酸和葡萄糖的吸收率。C3,閻也等觀察到黃芪湯、運脾方等中藥能使患兒偏高的血清胃泌素值降至正常。鄒治文等報道強壯靈(黃芪、茯苓、橘紅、浮小麥、黃精、雞內金)使患兒頭發(fā)掃描電鏡所見顯著改善,并有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作用,表現(xiàn)在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增強,提高了抗病能力。周永霞測定患兒尿17一酮類固醇低于正常兒,認為17一KS不僅可作為神經性厭食(AN)的一個客觀指標,它與D一木糖排泄率一起,亦可作為消化功能紊亂性厭食的一個客觀指標,17-KS降低體現(xiàn)了小兒腎氣未充,一不能溫煦脾陽,脾不健運,故導致厭食。周文光等用神效兒寶(槐花、麥芽、白術、茯苓等組成,每次3—5g,敷臍,連用7日)治療+JL厭食癥210例,總有效率為95.2%,顯效率62.4%。實驗證明,該藥能顯著提高胃蛋白酶含量,減慢腸管推進性運動,提高動物耐疲勞、耐缺氧能力,提高巨噬細胞吞噬率及血清補體C3含量,且無毒副作用.
  2.厭食患兒微量元素的研究 許長照報道厭食患兒的頭發(fā)鋅、銅、鐵、錳、鉻、鉬、鈷、鎳、礬、鍶等多種微量元素均較正常兒童顯著低下,經中藥治療后,多種微量如鋅、鐵、錳、礬、鍶含量均恢復正常,說明調理脾胃中藥主要通過促進腸道吸收,提高了體內必需微量元素含量。
  二、臨床研究
  1.病因病理研究 汪受傳等報道,分析300例患兒的發(fā)病原因,可明確者225例,其中飲食不節(jié)、喂養(yǎng)不當占50.7%,先天不足、后天失調者占16.4%,多病久病、傷害脾胃占27.6%,暑濕熏蒸、脾陽失展占4.4%,環(huán)境變化、思念傷脾占0.9%,表明飲食不節(jié),喂養(yǎng)不當是最重要的病因。王伯岳等認為,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若乳食不節(jié),痰濕滯留,感染諸蟲,或病后脾虛,均能影響脾胃的受納運化功能而導致厭食.蔣仰三認為本病由于先天脾胃虛弱,加之后天調理失當,以致脾虛濕滯和寒濕困阻,陽氣不振而得病。
  2.證候分類研究 小兒厭食在分型上,各家分法不一,1994年以前尚無統(tǒng)一標準??v觀各家分法,不外虛實兩大類。從虛辨證分型。脾胃氣虛型、脾胃陽傷型、脾胃虛寒型、脾氣虛型、脾失健運型、胃陽不足型、脾胃陰陽兩虛型、脾胃氣陰兩虛型;從實辨證分型:乳食積滯型、濕困中州型、寒濕中阻型、食積化熱型、肝胃不和型;從虛實相兼辨證分型:胃熱陽虛型、肝郁脾虛型、脾胃失調型、氣虛瘀血型等。
  3。辨證方藥研究 本病的辨證治療,原則要審證求因,辨清虛實,補消得宜,各家是一致的。王伯岳主張,分乳食壅滯、痰濕阻中、蟲積傷脾、脾胃虛弱4型,分別采用保和丸加麥芽,二陳湯,使君子散加檳榔、神曲、麥芽、山楂、雞內金,香砂六君子湯治療。陳中瑞等分脾胃虛弱型,方用醒脾開胃沖劑(生谷芽、生稻芽、荷葉、香櫞皮、佛手、白芍、甘草、使君子、冬瓜仁),脾胃陰傷型。方用養(yǎng)陰開胃沖劑(生谷芽、生稻芽、荷葉、沙參、麥冬、玉竹、石斛、生地、丹皮),分別水煎濃縮后打成顆粒,1g相當于原生藥7g。每日eog,早晚分服,共“天。治300例,總有效率94%。孟仲法分為睥氣虛弱型予以健脾益氣(黨參、白術、黃芪、陳皮、炙甘草),脾陽虛型以補脾助陽(黨參、白術、制附子、干姜、茯苓),脾胃陰虛型以益胃養(yǎng)陰(2k地、石斛、甘草、黨參、白扁豆),脾虛濕阻型以健脾利濕(藿香、厚樸、黃芩、蒼術、車前草)。制成糖漿,日量20ml,服藥至少2周,總有效率81%。肖正安將本病分3型論治:脾胃陽虛用人參啟脾丸,脾胃陰虛用葉氏養(yǎng)胃湯,脾胃陰陽兩虛用六神湯合消食丸加減。馬蔭篤對實滯型用三甲散(炙鱉甲、炙龜版、炙穿山甲、雞內金、炒檳榔各30g,砂仁12g,番瀉葉3g,共研細粉),每歲每服lg,每Et 3次,開水沖服。脾虛型用白術散,虛寒型用加味理中散(紫河車粉、黨參、炒白術各30g。茯苓15g,干姜9g,熟附子3g,共研細末),每歲服1g,每日3次,開水沖服。張奇文治療本病從4個方面人手:有食滯者用乎胃散加炒神曲、焦山楂、炒谷芽、白蔻仁;有痰濁者常用二陳湯加川貝母、杏仁:、竹茹;濕熱者常用白術、茯苓、茵陳、扁豆、薏苡仁、白蔻仁、滑石;脾虛者用香砂六君湯、參苓白術散或理中湯。
  4。單方驗方研究 蔣正文等對肝郁陰傷,肝失疏泄;氣滯所致厭食,用解肝煎(白芍、蘇葉、清半夏、茯苓、陳皮、川樸、砂仁、甘草)治療82例,20日后痊愈5l例,顯效16例,好轉n例,無效4例。劉傳玲對1000例厭食癥進行了臨床和甲皺微循環(huán)的研究,自擬厭食祛瘀湯(赤芍、桃仁、連翹、川芎、甘草、紅花、生大黃、山楂),治療總有效率為98.8%,甲皺微循環(huán)異常復常率為92.6%。王益謙主張涼肝健脾養(yǎng)胃,以烏梅、白芍、石斛各6g,夏枯草、炒扁豆各log,生麥芽、炒麥芽、生谷芽、炒谷芽各15g,糯稻根5g、生甘草4g,6劑1個療程。詹起蓀治脾虛夾濕型仿參苓白術散選方:茯苓、炒谷芽、炒薏仁各9g,炒白術、陳皮、厚樸花、藿香各5g,佩蘭、炒山楂、神曲各6g,炒枳殼、炒黃芩各2g,他認為炒谷芽善消食醒脾,是治療本病的必備之藥。王鵬飛治本病很少用消導克伐之劑,處方力求少而精專,常用運脾健胃、疏通郁滯之品,如建曲、焦白術、草蔻仁、丁香,砂仁等。江育仁運脾法常用蒼術、陳皮、雞內金等,將其共研極細末,2歲以下每次1g,3—5歲每次1.5g,適量蜂蜜調和后開水沖服,半月1個療程, 2個療程,他認為運脾最宜蒼術,取其芳香悅脾,達到醒脾之目的。曹濟民常用香砂枳術丸,并加決明子30g,也司開水泡代茶,確能提高療效。宋柞民用悅脾湯(藿香、蘇梗、佛手、竹茹、天花粉、砂仁、焦山楂、焦檳榔、焦神曲、焦麥芽、荷葉)治療本病上千例,療效滿意。馬蓮湘常用明黨參、山藥各9g,烏梅、橘皮各5g,生甘草3g,茯苓、炒白術各6g為主方,本方平補氣陰,滋而不膩,補而不滯.苗晉用厭食散(蒼術、雞內金、干姜、川樸、山楂、山藥、陳皮),3歲以下每次服1.5g,3歲以上每次服2g,每日3次,蜂蜜調服。陳振益對發(fā)熱所致厭食,用沙參麥冬湯(沙參、五竹、石斛、天花粉、生地、扁豆、山藥、桑葉、石膏、黃連、五味子),效果良好.C1”張雨生用兒保1號沖劑(山楂、陳皮、半夏、茯苓、萊菔子、板藍根、檳榔、大黃、黃芩、連翹)治療非缺鋅性厭食124例,總有效率96.7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77.42%。
  5.外治方藥研究
  (1)敷貼法 由山甲、醋鱉甲、雞內金、使君子、檳榔、麝香、紅榆蟲、枳殼、甘草組成化食丹,蓖麻油調如黃豆大藥丸,2.5g,敷臍,3日更換1次,2次1個療程,治療200例,有效193例,無效7例。以大黃、檳榔、白蔻仁、神曲、麥芽、山楂、高良姜、陳皮各等份,研粉,以凡士林調膏狀,外敷,每日1次,每次8—12小時,10日1個療程,觀察300例,有效291例,無效9例。以阿魏10g,樟腦30g,益智仁60g,丁香15g,兒茶40g,月玉50g,大硝50g,制成膏,每張約3cm×3cm,外敷中脘、神闕穴,每穴l帖,3日l換,療程5—10次。觀察100例,總有效率為98%。
  (2)藥袋外用 以高良姜、青皮、陳皮、蓽茇、蒼術、薄荷、蜀椒制成香袋,佩戴胸前,觀察250例,1月1個療程,總有效率89.2%。
  6.針灸療法研究 藥物耳穴按壓。(1)取穴:脾、胃、饑點、皮質下、大腸,每周用王不留行籽貼壓2次,1個月1個療程,每日3次飯前各按所貼壓耳穴1次,以有酸痛感為度。治療74例,有效72例,無效2例。(2)主穴:賁門、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肝、胰、膽、脾。配穴:皮質下、心、腎、交感、神門、三焦、耳迷根。以王不留行籽每隔2小時順次按壓耳穴10分鐘,雙耳交替,3日貼換1次,5次1個療程。治療96例,有效率97.9,<。(3)取穴:胃(雙)、脾(雙)、肝(雙)、皮質下(右)、內分泌(左)。胃穴需用2粒白芥子緊密上下排列,余穴均用1粒,每日按壓10次以上,每次按壓1分鐘,5日換貼工次,3次為1個療程。治療172例,有效率為97%。多數(shù)學者認為夏季宜香袋佩帶,春秋季敷貼,耳穴按壓,冬季以溫熨法較好。佘繼林等根據(jù)捏積原理及施術部位,研制成“次聲治療儀”,對300例小兒厭食(脾胃氣虛型)進行了治療,治
療組總有效率95%,對照組總有效率94%,D一木糖排泄率經統(tǒng)計學處理,治療前后有顯著性差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兒科大家劉弼臣治療小兒厭食辨證施治5法
小兒厭食貼臍散.pdf
秋季腹瀉似猛虎,細嗅妙招在此處!
小兒厭食 不肯吃東西怎么辦?
汪受傳教授治療小兒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經驗 2009年第5卷第6期 | 39康復網 | 醫(yī)源世界
小兒厭食 食欲不振甚至拒食 運用辨證施治方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