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尿
(概述)
遺尿是指5歲以上的小兒不能自主控制排屎,經常睡中小便自遺,醒后方覺的一種病癥。
遺尿可分為原發(fā)性遺尿和繼發(fā)性遺尿兩種,前者是指持續(xù)的或持久的遺尿,其間控制排尿的時期從未超過1年;后者是指小兒控制排尿至少1年,但繼后又出現(xiàn)遺尿。
據(jù)國外報道,約15%一20%的5歲兒童, 5%的10歲兒童,2%的12^~14歲兒童患遺尿癥,即使至青少年后期或成人期,也還有l(wèi)%一2%出入患遺尿癥。夜間遺尿的兒童中,男孩是女孩的2倍,且有明顯的家族傾向。未經治療的遺尿癥,每年有15%的兒童自行緩解。本病大多病程長,或反復發(fā)作,重癥病例白天睡眠中也會發(fā)生遺尿,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與生長發(fā)育。
中醫(yī)學對本病有較全面的認識,《素問.宣明五氣》明確指出:“膀胱不約為遺尿”,《諸病源候論..小便病諸候.尿床候》也說:“夫人有于睡眠不覺尿出者,是其稟質陰氣偏盛,陽氣偏虛者,則膀胱腎氣俱冷。不能溫制于水,則小便多,或不禁而遺尿?!彼煤?,歷代醫(yī)家均認為小兒遺尿多系虛寒所致,常用溫補之法。
現(xiàn)代對本病的認識有了深入的了解,內服外敷、針推并施的綜合療法,不僅提高了本病的治療效果,而且使本病的理法方藥進一步豐富和完善。
(病因病理)
一、病因
1。稟賦不足 先天稟賦不足,素體虛弱,腎氣不足,下元虛寒,則閉藏失職,膀胱氣化功能失調,而發(fā)生遺尿。
2.病后失調。大病久病之后,失于調養(yǎng),致使脾運失健,.肺氣虛弱,“上虛不能制下”而遺尿.
3.濕熱內蘊 或因疾病影響,或因飲食失調,以致濕熱內蘊,郁于肝經,肝經疏泄失利,移熱于膀胱而致遺尿。
4。情志失調 突然受到驚嚇,或因小兒自幼缺乏教育,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夜間排尿習慣;或因小兒白天嬉戲過度,夜間睡眠過深,呼喚不應;或驟然更換新環(huán)境等,均可造成遺尿。
5.其它因素 少數(shù)患兒是由于器質性病變所致,如蟯蟲病、尿道畸形、脊柱裂(隱性或伴有脊髓膨出)、脊髓炎、脊髓損傷、癲癇、大腦發(fā)育不全及膀胱容積小等。
二、病理
1.下元虛寒 腎為先天,職司二便,與膀胱相表里,膀胱為州都之官,主藏溺,小便的貯留和排泄為膀胱氣化功能所司約,而膀胱氣化功能的正常發(fā)揮又賴于腎的氣化功能來調節(jié)。若小兒先天稟賦不足,后天病后失調,素體虛弱則腎氣不固,下元虛寒,膀胱氣化功能失調而致遺尿。正如《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遺尿候》說:“遺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約于水故也?!薄队子准桑”悴焕C治》也說:“睡中自出者,謂之尿床,此皆腎與膀胱虛寒也?!?br> 2.脾腎兩虛 腎主水液,脾主制水,脾腎功能正常,則水液固攝有權,氣化有序。由于小兒有“脾常不足”、“腎常虛”的生理病理特點,若失于調養(yǎng)或因它病導致脾腎虛弱,則水液代謝紊亂而發(fā)生遺尿。
3.肺脾氣虛 肺為水之上源,有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的作用,脾主運化水濕而能制水,肺脾功能正常,方能維持機體水液的正常輸布和排泄。若病后失調,致肺脾氣虛,則水道制約無權而見遺尿.
4.心腎失交 心主神明,內寄君火,腎主水液,內藏相火,心火下炎以溫腎水,腎水升騰以濟君火,水火既濟則心有所主,腎有所藏。若因教養(yǎng)不當,或睡眠較深,不易喚醒,失去對排尿的警覺,這與心主神明功能失調有關,心神不寧,水火不濟,故夜夢紛紜,夢中遺尿,或欲醒而不能,小便自遺。
5.肝經濕熱 肝主疏泄,肝之經脈循陰器,抵少腹,若因濕熱之邪蘊郁肝經,致肝失疏泄,或濕熱下注,移熱于膀胱,致膀胱開合失司而遺尿。正如《證治匯補.遺溺》所說:“遺尿又有挾熱者,因膀胱火邪妄動,水不得寧,故不禁而頻來?!?br>現(xiàn)代研究認為,遺尿是由于神經發(fā)育尚未成熟,大腦皮質或皮質下中樞的功能失調,或為膀胱脊髓神經支配的興奮性發(fā)生變化所致。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按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內遺尿的診斷依據(jù):
1.睡眠較深,不易喚醒,每夜或隔幾天發(fā)生尿床.甚則1夜尿床數(shù)次。
2.發(fā)病年齡在5歲以上。
3.小便常規(guī)及尿培養(yǎng)多無異常發(fā)現(xiàn)。
4。X線攝片檢查,部分患兒可發(fā)現(xiàn)有隱性脊柱裂,泌尿系X線造影可能見結構異常。
二、鑒別診斷
1.尿失禁 其尿液自遺而不分寐寤,不論晝夜,出而不禁,在小兒多為先天發(fā)育不全或腦病后遺癥的患兒。
2.神經性尿頻 其特點是患兒在白晝尿頻尿急,入睡后尿頻消失,與遺尿迥然有別。
(辨證論治)
一、證候辨別
遺尿的辨證重在辨其虛實寒熱。遺尿曰久,小便清長,量多次頻,兼見形寒肢冷、面白神疲、乏力自汗者多為虛寒;遺尿初起,尿黃短澀,量少灼熱,形體壯實,睡眠不寧者多為實熱。虛寒者多責之于腎虛不固、氣虛不攝、膀胱虛寒;實熱者多責之于肝經濕熱;虛實夾雜者又當責之于心腎失交.臨床所見,虛寒者居多,實熱者較少。
二、治療原則
虛證以扶正培本為主,采用溫.腎陽、健脾運、補肺氣、醒心神等法;肝經濕熱之實證宜清熱利濕為主。除內服藥物治療外,針灸、推拿、外治療法及單驗方治療本病,均可應用。
三、分證論治 使用方法:先對癥選用藥方,并按提示辯證加減,然后進入方劑數(shù)據(jù)庫查閱其藥理、煎法、服法等;再進入中藥數(shù)據(jù)庫 根據(jù)病人的具體病情、體質對所選的藥方進行加減,才得到有效的藥方,還要查閱三反九畏;服藥后還要根據(jù)“療效評定”判斷所用的藥方的療效。
1.下元虛寒
證候表現(xiàn) 睡中遺尿,醒后方覺,每晚1次以上,小便清長,面色觥白,腰膝酸軟,形寒肢冷,智力可較同齡兒稍差,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辨證要點 本證是小兒遺尿的常見證候,病程較長,夜尿頻多,全身虛寒之象較為突出。腎為先天之本,內寓命火,下元虛寒,膀胱失約,故見小便清長,夜尿頻多;腎陽不足,髓海失養(yǎng),故見陽虛氣餒之癥。
治法主方 溫補腎陽,固澀止遺。菟絲子丸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菟絲子、肉蓯蓉、制附子(先煎)、補骨脂、桑螵蛸、牡蠣、五味子、山藥、烏藥等。方中附子性熱不宜久服。補骨脂性溫入腎經,補腎壯陽,為歷來治遺尿之要藥,可作單方應用,用時取本品炒10~20分鐘后,研細。3—9歲每次服1.5g,10~12歲每次服2.4g,每晚用溫開水沖服??s泉丸(益智仁、山藥、烏藥)有溫腎健脾、暖膀胱、止遺溺之功能,對于病證較輕者,較為適宜.可適當配合針灸、推拿療法,以提高療效。
2,脾腎兩虛
證候表現(xiàn) 尿量多,尿色清,寐深不易喚醒,面色淡白,精神不振,納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脈沉緩。
辨證要點 由于脾腎兩虛,水無所制,故遺尿量多次頻;腎虛火不暖土,脾虛運化失健,故見面色淡白,納呆便溏。
治法主方 溫補脾腎,固脬縮尿。鞏堤丸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菟絲子、五味子、益智仁、補骨脂、茯苓、山藥、桑螵蛸、山茱萸等.若困睡不醒者加石菖蒲、遠志以清心醒神;納呆便溏者加黨參、白術、炮姜溫中健脾。本病療程較長,由于小兒易實易熱,療程長則易從陽化熱,故可酌加反佐之品,如梔子、黃柏等,但劑量宜輕。
本證論治,重在脾腎雙補,塞流澄源,五子衛(wèi)宗丸補腎益元,補中益氣湯補脾升陷,縮泉丸加桑螵蛸收攝固約,三方合用,共奏補益脾腎元氣以澄源,約束膀胱水道以固澀之功。也可用薏苡仁30g,山藥15g,烏藥6g,水煎1日2次分服。同時可配合外敷、針灸諸法。
3.肺脾氣虛
證候表現(xiàn) 睡中遺尿,量不多但次數(shù)頻,面色無華,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自汗出,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脈緩弱。
辨證要點 本證多因病后失調,肺脾氣虛,上虛不能制下,以致睡中遺尿,尿頻量多;少氣乏力,自汗出,易感冒為肺脾氣虛必備之證候。
治法主方 補肺健脾,固攝止遺。補中益氣湯合縮泉丸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人參、黃芪、白術、升麻、柴胡、烏藥、益智仁、桑螵蛸等??杉尤肼辄S以加強其宣發(fā)溫煦之功,裨肺氣得宣,膀胱得固,則遺尿可止。常用量為3—5歲每劑4g,6—12歲每劑6g,12歲以上每劑9g,臨床未發(fā)現(xiàn)心悸、多汗、失眠等副作用,一般在服藥第3天起即可能取效。除肝經濕熱證外,其余各證均可配合應用。
4.心腎失交
證候表現(xiàn) 夢中尿出如白天小便狀,白天多動少靜,寐不安寧,易哭易驚、記憶力差,或五心煩熱,形體較瘦,舌紅苔少,脈沉細而數(shù)。 ,
辨證要點 本證為心腎不交;水火失濟之證候,以白天玩耍過度,夜間夢中自遺為特點,。心火偏亢,陽不入陰,則見寐不安寧,易哭易驚;腎陰不足,陰虛生內熱,故見五心煩熱,脈沉細而數(shù)。
治法主方 清心滋腎,安神固脬。交泰丸合導赤散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黃連、肉桂、生地、竹葉、木通、甘草等。嗜寐難醒加菖蒲、遠志。若系陰陽失調而夢中遺尿者,可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以調和陰陽,鎮(zhèn)陰潛陽。必要時配合針灸、推拿療法以增強療效。
5。肝經濕熱
證候表現(xiàn) 睡中遺尿,小便黃而尿少,性情急躁,夜夢紛紜?;蛞归g骱齒,手足心熱,面赤唇紅,口渴飲水,甚或目睛紅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辨證要點 本證為濕熱內蘊,郁于肝經,下迫膀胱所致。尿少尿黃,夜間骱齒,性情急躁,目睛紅赤,屬肝經熱盛。證屬實熱,誤補則生他變。若有小便澀痛則屬淋證。
治法主方 清熱利濕,緩急止遺。龍膽瀉肝湯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龍膽草、黃芩、梔子、木通、車前子、澤瀉、柴胡、生地、甘草等.若夜臥不寧,蚧齒夢囈較顯著者,加黃連、連翹、茯神;若濕熱化火,上犯心神,下迫小腸,水火相擾,開合失司者,宜清熱瀉火,豁痰理氣,用黃連溫膽湯;若久病不愈,耗傷陰液,肝腎虧損而見消瘦、低熱、盜汗、舌紅脈細數(shù),用知柏地黃丸以滋陰降火。
(其它療法)
一、中藥成藥
1。夜尿寧 用于下元虛寒證。
2.縮泉丸 用于下元虛寒之輕證。
3。補中益氣丸 用于肺脾氣虛證.
4。五子衍宗丸 用于腎虛不固證。
5.龍膽瀉肝丸 用于肝經濕熱證。
6。知柏地黃丸 用于陰虛火旺證.
二:單方驗方
l。桑螵蛸3g,炒焦研末,加白糖少許,每日下午用溫開水調服,連服10曰。適用于腎氣不足,膀胱失約者。
2.益智仁lOg,醋炒研細末,分3次開水沖服,適用于腎氣不足,膀胱虛冷者。
3.雞腸工具,燒灰存性,牡蠣、茯苓、桑螵蛸各16g,肉桂、龍骨各8g,共為細末,每服3—4g。
4.補骨脂(鹽水炒)、五味子、桑螵蛸、菟絲子各18g,益智仁工2g,覆盆子30g,共研細末備用。每服3—6g,早晚空腹各服1次,連服7~10天為l療程。
三、藥物外治
1。五倍子、何首烏各3g,研末.用醋調敷于臍部,外用紗布覆蓋,每晚1次,連用3—5次。
2.覆盆子、金櫻子、菟絲子、五味甲、仙茅、補骨脂、山茱萸、桑螵蛸各60g,丁香、肉桂各30g,研末裝瓶備用。每次工g,填入臍中,滴1—2滴乙醇或白酒后,外用暖臍膏固定,3天換藥1次。
3。生硫磺末45g,鮮蔥根7個.先將蔥根搗爛,與硫磺末拌勻,睡前置藥于臍部,油紙覆蓋,紗布固定,次日晚繼用1次。
四、食療方藥
1。益智仁、烏藥、小茴香各lOg,裝入豬膀胱內,用線將口扎緊,與雞內金lOg一起,用砂鍋以文火將豬膀胱煮至爛熟,去藥渣,加入大青鹽10g,早晚空腹吃豬膀胱喝湯,連服5劑為l療程。
2.豬小肚1具,納入西洋參1.8-2.1g,加水燉服,每日1次。
3.將雞蛋大頭一端輕敲工小孔,放入白胡椒5—7粒,再取原破殼片封住小孔,蒸熟5歲以下患兒每晚蒸吃1個,5歲以上海晚蒸吃2個,一般連吃5-7晚。
五、針灸療法
1.體針
(1)主穴:通里、大鐘、關元穴,先針通里,以瀉法強刺激,.得氣后再針大鐘穴,留針10一工5分鐘,起針后再用艾條溫和灸關元穴3—5分鐘,每日 1次,6次為1療程?;蛉¢L強穴,快速刺入皮下5分,沿尾骨和直腸之間,深刺工。5寸許。配穴:氣海、足三里及腎俞、三陰交,交替使用,每El或隔El 1次。
(2)針刺百會、關元、:中極、三陰交,針后加灸,每日下午1次..
(3)主穴:關元、中極、三陰交、腎俞、膀胱俞。配穴:水溝、神門。主穴用補法,配穴用乎補平瀉法。
2.手針 針刺夜尿點(此穴在掌面小指第二指關節(jié)橫紋中點處),每次留針15分鐘,隔天1次,7次為1療程。 、、
3.足針 用75%酒精消毒腳底小趾底部,用5分毫針在穴位一足小趾最下面的一個趾紋中點進針,來回捻轉,待針尖接觸骨面時捻轉幅度加大,至患兒感到劇痛、下腹發(fā)熱為止,留針30分鐘,每日或隔日針1次。
4.耳針 主穴;遺尿點(在腎點與內分泌點之間,食道點的下方)。配穴:腎點、皮質下。每次留針30分鐘,10次為l療程。
5.耳穴貼壓法 取膀胱、腎、脾、三焦、心,腦點及神門點,以王不留行籽貼之,每曰按壓3次,每次5分鐘,睡前加按1次,兩耳交替。
六、推拿療法
1.每日下午揉丹田200次,摩腹20分鐘,揉龜尾30次。較大兒童可用擦法。橫擦腎俞、八穋,以熱為度。 、
2.補脾土、補腎水各800次+推三關300次,揉丹田20分鐘,按百會、5O次,每日下午進行。
七、西醫(yī)療法
1.藥物治療
(1)鹽酸丙咪嗪 此藥對睡眠時膀胱充盈不敏感的,患兒尤為有效。劑量為睡前30分鐘口服12.5-25mg(幼童酌減。,必要肘可增量,但不超過每日IOOmg,停藥應逐漸減量,以免反跳及復發(fā)。副作用有血壓升高、神經過敏、睡眠障礙等。6歲以下小兒不宜用。
(2)遺尿丁(氯酯醒) 每次0.1g,每日3次。作用出現(xiàn)緩慢,服藥至少l周以上。
2.遺尿警報裝置 使用對象為七八歲的兒童。夜間在患兒身下放一個對尿濕有反應的襯墊,尿濕后即發(fā)出警報,提醒患兒起床排空膀胱,治療一段時間后,患兒逐漸容易覺醒,遺尿次數(shù)減少或不再發(fā)生。
(預防護理)
一、預防
l、、自幼培養(yǎng)小兒按時、睡前排尿的良好習慣。
2.白天勿使小兒過度疲勞,傍晚前應注意控制飲水量,少給流質飲食,如服湯藥,應盡量在白天服完,以減少膀胱尿量。:臨睡前令患兒排空小便。
二、。護理
1。排除遺尿對小兒情緒的影響,給以信心和支持,切忌打罵、責罰。
2.夜間尤其在經常易發(fā)生遺尿的時間前,及時喚醒排尿。
3.積極治療引起遺尿的原發(fā)疾病。
(文獻選錄)
《類證治裁.閉癃遺溺論治》:“睡中自‘遺,j幼稚多有,俟其氣壯乃固,或調補心腎自愈,寇氏桑螵蛸散?!?br> 《幼幼集成.小便不利證治》:“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謂之遺尿,睡中自出者,謂之尿床。此皆腎與膀胱虛寒也。益智散(益智仁、補骨脂、茯苓),加附、、桂、龍骨?!?br> 《保赤存真.二便癥治》:。凡小便自遺為寒?!撸鸩蛔?,水有余,治宜溫腎水,益心火,益智散.”
(現(xiàn)代研究)
一、辨證論治研究
金美亞報道,臨床將小兒遺尿分為四個證型,心腎不交型方用安神定志丸合桑螵蛸散加減;肺脾氣虛型治擬升陷湯合補中益氣湯加減;下元虛寒型方取濟生菟絲子丸加減;濕熱下注型方選連樸飲合二妙散加減。
俞景茂報道,以前瞻性研究方法觀察治療小兒遺尿癥64例,其中治療組42例,按中醫(yī)辨證分為肺脾氣虛、脾腎陽虛、心腎失交三型,均口服遺尿停膠囊(由黃芪、炙麻黃、家韭子、、菟絲子、五味子、桑螵蛸、生牡蠣等組成)。3—6歲每次工.5g,7—9歲每次2g,10一12歲每次2.5g,1 日 3次,飯后服,7日為l療程,連服2—4個療程。對照組口服尿多靈片,劑量每日0.25mg/kgbw,分2次服。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1%,顯效率62%,對照組分別為:50%、32%,兩組療效有顯著差異.(P<0。01)。作者認為,麻黃具有較強的興奮作用,能提高大腦皮質的興奮性,.使睡眠深度減弱,當患兒受到膀胱充盈刺激時容易自醒,或易被喚醒,有效地避免了遺尿的發(fā)生,此與“警鈴條件反射裝置”有異曲同工之妙。
劉韶景報道,運用自擬止遺合劑(當歸60g,車前草30g,炙麻黃log,上藥濃煎至200m1),14歲以下每次服100ml,15歲以上每次服200ml,每晚睡前l(fā)小時服,7天為1療程。治療100例患者,總有效率95%。作者認為,該藥可擴張周圍血管,增加腎與膀胱動脈的血容量,使腎近曲小管和遠曲小管的回吸收增加,尿液滲出減少。并且興奮交感神經系統(tǒng),使膀胱逼尿肌松弛,膀胱內括約肌收縮,從而抑制了尿液的排放。(3,吳進錄報道,臨床以遺尿靈(鹿茸1.5g,山藥12g,煅龍骨、煅牡蠣各20g,雞內金10g,石菖蒲6g,共研細末,裝0號膠囊),<工O歲3—4粒,>10歲4—5粒,1日3次,鹽開水沖服,15日為1療程。治療遺尿癥200例,總有效率93%。
杜躍進等報道,運用自擬中藥益智止遺合劑(桑螵蛸、益智仁、黃芪、山藥各等份,補骨脂、細麻黃、石菖蒲、遠志肉各等份),水煎濃縮250ml,消毒密封裝瓶。學齡前兒童口服20ml/次,1日2次;學齡兒童25—30ml/次,l 日 2次.對照組用丙咪嗪12.5—25rag,每日4次,I:1服。兩組療程均為2l天,觀察統(tǒng)計自停藥后2周內遺尿情況。結果:治療組痊愈9例,有效2l例,無效11例;對照組痊愈4例,有效16例,無效2l例??傆行史謩e為73.2%和48.8%,經X2檢驗有顯著性差異(尸<O.05)。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的輕、中、重比率也有顯著性差異(P<O.05)。
徐經印報道,應用補腎強身湯治療JJ,JL,遺尿56例,藥用:益智仁、金櫻子、山藥各10--~20g,仙靈脾6一]2g,菟絲子、女貞子各12g,制狗脊、雞內金、川芎、石菖蒲、陳皮各10g,隨證加減。每日1劑,水煎2次,空腹早中晚分服,7天為l療程。結果:臨床治愈5l例(91%),好轉3例(5.40A),無效2例(3。6%),總有效率96.4%。其中以腎氣不固型療效最好,其次為肺脾氣虛型和痰濕內阻型。對濕熱下注型不宜用本方治療。
此外,曾明生以夜尿警覺湯(益智仁、麻黃、桑螵蛸、石菖蒲、豬膀胱)、羅鈺以固澀湯(菟絲子、山藥、補骨脂、益智仁、大棗、烏藥)、王世彪以芍藥甘草湯加味(芍藥、甘草、覆盆子、益智仁、山藥、桂枝)、賀哲以遺尿散(麻黃、五味子、菟絲子、益智仁)、郝五明以節(jié)泉湯(黨參、雞內金、菟絲子、桑螵蛸、酸棗仁)、趙國仁以固泉飲(菟絲子、補骨脂、益智仁、桑螵蛸、黃芪、山藥、五味子、石菖蒲、麻黃)、鄧國強以止遺湯(黃芪、山藥、白術、金櫻子、山茱萸、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等治療小兒遺尿癥,均取得了較好效果。
二、外治療法
付少云報道,用丁香3粒研細末,調米飯適量搗作餅,貼患兒臍部,或用加味生姜膏(生姜、炮附子、補骨脂)敷臍,每日1次,連用3—5次,可獲滿意療效。
邱訓杰等報道,以麻益散填臍治療遺尿38例,藥用:麻黃2份,益智仁、肉桂各l份,共研細末,每次用以少量食醋調成餅狀,敷于臍心,外用膠布固定。36小時后取下,間隔6—12小時以上再敷,共敷3次后,改為每周填臍1次,連續(xù)2次,以鞏固療效。結果:痊愈18例,好轉1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6.9%。
沈占堯以肉桂、丁香、五味子、補骨脂研末,白酒調敷神闕穴;鄧寶康用五倍子與硫磺、桑螵蛸、芡實共為末,醋調,于臨睡時敷臍;馬寶林用五倍子與硫磺、蔥白共搗如泥敷臍,均獲顯效。
三、針灸療法
王全仁等報道,患者取仰臥位,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用3寸毫針刺關元穴向下透刺中極穴,進針2寸5分;用2寸毫針斜刺百會穴,進針1寸5分深,中強刺激,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分鐘。灸時將艾條對準穴位,距離1寸左右,以溫熱感為度。每日1次,每次20—30分鐘,7—10次為1療程,一般l一2療程治愈。
張曉霞報道,以通督法治療遺尿癥52例,取百會、命門、腎俞、膀胱俞,用平補乎瀉法,留針15分鐘,若不配合則用快針。另囑家長在患兒入睡前用艾條熏灸命門穴約10分鐘。每曰治療1次,5次為l療程。結果52例全部治愈。最短治療2次,最長不超過2個療程,平均治療次數(shù)為6。4次。
楊El和取箕門穴,直刺1寸,得氣后行捻轉補法,留針30分鐘,5分鐘行針1次,連續(xù)7次為1個療程。葉長青以針刺長強穴為主,7—10次為1療程,一般1—3個療程即獲痊愈.
毛服民針刺遺尿穴(足針,部位手法見本病其它療法),金伯華針刺遺尿點(-筍-針,部位手法見本病其它療法),王泰東以頭針雙側足運感區(qū),田維柱采用眼針腎、膀胱區(qū),亦均獲良好效果。
高美玲報道,根據(jù)臟腑經絡理論結合神經學知識,選取腎、膀胱、脾、肺、緣中、皮質下、耳中、額、骶椎穴,用耳穴探測儀在所取耳穴相應部位探測敏感點,然后將粘有黃精籽藥粒的小膠布塊置于選好的耳穴上,進行按壓,使患者感到酸、麻、痛或發(fā)熱感,每日按壓5—6次,5日更換工次。通過對比觀察,認為耳穴貼壓對原發(fā)性遺尿具有療效佳、取效迅速、無針刺樣劇痛等優(yōu)點。
巫峽等報道,將小兒遺尿分為下元虛寒、肺脾氣虛、肝經濕熱3型,主穴選腎、膀胱、緣中。下元虛寒型配內分泌、腦點、尿點;肺脾氣虛型配肺、脾、皮質下;肝經濕熱型配肝、膽、三焦。每次用兩側耳穴貼壓王不留行籽,囑患者每Et按壓3次,每次按壓1分鐘,3天換藥1次,換藥5次為1療程。治療184例遺尿患兒,總有效率96。7%。
田正美用王不留行籽貼壓腎、膀胱、心、脾、腦干、皮質下、內分泌、神門穴;丁育德則用王不留行籽貼壓膀胱、尿道穴;袁詩眷等貼壓腎、心、皮質下、興奮點;.丁福榮等貼壓腎、膀胱、脾、胃、心、神門、腦點,治療小兒遺尿癥;曹希和用王不留行籽耳壓外生殖器點、尿道點,配腎區(qū)、膀胱區(qū),亦獲良效。
四、推拿療法
朱升朝報道,用常規(guī)按摩法治療小兒遺尿癥,補脾土、補腎水各100次,揉丹田5—10分鐘,揉三陰交50次,隨癥加減。腎氣不足型加揉外勞宮穴lo分鐘,百會穴200次;肺脾氣虛型加補肺金、推三關各100次;陰虛內熱型加揉內勞宮lO分鐘,揉小天心100次。治療64例,總有效率92.1%。
龐承澤報道,主穴選中極、關元、三陰交、百會、腎俞、中脘、陰陵泉、箕門、脾俞、膀胱俞;配穴選命門、氣海、復溜、陰谷、血海、氣沖、八髂。手法用點、按、揉、推、摩、啄等。效果頗佳。
丁麗選取百會、丹田、三陰交、陰陵泉、腎俞穴,同時辨證選加其他穴位,用按揉法結合以加強效應。陳昶采用足部按摩法,取穴腎、膀胱、輸尿管,治療小兒遺尿癥,均獲顯效。
五、其它療法
陳景云等報道,用JGL一Ⅳ型激光醫(yī)療機,照射患兒關元、中極、雙三陰交等穴位,每日1次,每次15分鐘,7次為1療程,經治32例,總有效率9l%。
何福秀等報道,采用CL一2型電磁療機,將雙磁頭線接通磁療機后,置于中極、關元、歸來、三陰交等穴位上,每穴每次15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治療20例,總有效率100%。
陳英用654—2注射于通里、大鐘穴后,患者夜間能自醒,遺尿自然而愈。葉茂田取穴關元、中極、曲骨,用埋線法將羊腸線埋入皮下組織。沈宗英采用經氣導平儀療法的補瀉平衡法、優(yōu)勢平衡法、局整平衡法、交替平衡法治療小兒遺尿癥,均收到較好效果。 .
有關中醫(yī)藥治療遺尿的報道較多,療效較好。但診斷、療效標準尚不統(tǒng)一,未設置對照組等,影響了療效的可比性。因此,統(tǒng)一診斷、療效標準,應用腦電圖、眼電圖位等客觀指標,進行證候分類標準化、客觀化的研究,仍是今后亟待解決的課題。對器質性病變,如蟯蟲病、尿道畸形、脊柱裂(隱性或伴有脊髓膨出)、脊髓炎、脊髓損傷、癲癇、大腦發(fā)育不全及膀胱容積小等引起的遺尿,要在明確診斷的基礎上,進行專題研究,以確定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