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頭火丹
抱頭火丹是發(fā)于頭面部的丹毒,又稱顏面丹毒。小兒、老年人易患.清《瘍科心得
集.卷上》:“時毒,其候發(fā)于鼻面、耳項、咽喉,赤腫無頭,或結核有根。初起狀如傷寒,
令人憎寒發(fā)熱,頭痛,肢體甚痛,恍惚不寧,咽喉閉塞,五七日乃能殺人;若至十日之
外,則不治自愈矣?!本唧w描述了本病的病因、癥狀及預后.此外,還看到了互相傳染、
流行的特點。
[病因病機]
由于素體血分有熱,外感天行邪熱疫毒之氣或風熱之邪,化火化毒,風火相煽,風
助火勢,襲于肌膚而發(fā)。如《圣濟總錄》:“熱毒之氣,暴發(fā)于皮膚間,不得外泄,則蓄熱
為丹毒?!蓖瑫r,也有因挖鼻、挖耳、頭部創(chuàng)傷,毒邪乘隙而入所致。
(辨病)
1 臨床表現(xiàn) 初起即有突然惡寒、發(fā)熱、頭痛、胃納不香等全身癥狀。局部先起小
片紅斑,很快蔓延成大片鮮紅,稍高出皮膚表面,境界清楚,摸之灼手,腫脹觸痛,有
的可出現(xiàn)水皰。頭大如斗,兩目合縫.
若高熱不退,惡心嘔吐,咽喉閉塞,湯水難入,則為危候。
2 診斷要點
2.1 好發(fā)于顏面部。
2。2 發(fā)病前,往往有皮膚鼻粘膜破碎,抓頭挖耳、挖鼻等損傷史。
2.3 初起患部皮膚紅腫,或有水皰,邊緣稍凸起,與正常皮膚分界明顯,自覺灼熱,
紅腫擴展較快。一般不化膿.
2。4 有明顯的惡寒、發(fā)熱、頭痛、嘔惡不適等全身癥狀。
3 鑒別診斷
3.1 面游風毒 病發(fā)亦突然,亦可見焮紅灼熱,兩目合縫。但紅腫界線不明顯,發(fā)
病前一般無惡寒發(fā)熱,問診有服藥或食物史。
3。2 漆瘡 有接觸油漆史,紅腫界線不明顯,灼熱生津,但不疼痛。
[辨證]
1 風熱化火證 鼻額部紅腫;延及顏面,掀赤腫痛。延及頭部,則腫大如斗,口唇
外翻,伴壯熱氣急。口千唇燥,咽喉不利,不能進食,舌紅,苔黃燥,脈洪數(shù)。
2 毒邪內(nèi)攻證 紅腫迅速蔓延,兩目腫甚,不能睜開,兼見壯熱不退,神昏譫語,
煩躁不安,惡心嘔吐,頭身疼痛,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紅絳,苔黃燥,脈洪數(shù)。
[治療]
1 內(nèi)治法
1.1 辨證論治
1.1。l 風熱化火證 治宜散風清火解毒。方選普濟消毒飲加減。大便干結者,加生
大黃、玄胡粉;咽喉痛,加玄參、生地。
1。1.2 毒邪內(nèi)攻證 宜涼血解毒.方選清瘟敗毒飲加減。神志昏迷者,加服安宮牛
黃丸(1?;?;口舌干燥,煩渴者,加玄參、麥冬、石斛。
1.2 成藥、驗方 、
1.2。1 成藥 紫金錠膠囊2—3粒,工曰2—3次.
1.2。2 驗方 生地20g,板藍根30g,黃柏12g。煎水,內(nèi)服,1日2—3次。
2 西藥治療
2.工 青霉素80萬單位,肌注,1日2次。
2.2 紅霉素或四環(huán)素也可酌情使用。
3 外治法 ÷、.
3.1 初起紅腫甚者,用玉露散,鮮銀花露調(diào)敷。
3。2 草藥外敷 仙人掌、鮮馬齒莧搗爛涂敷患處。
[預防與護理]
1 勿用手挖鼻、挖耳,以免粘膜破損。
2 患者應臥床休息,多飲開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