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瀉心湯
【原文】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傷寒論》(149)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組成與用法】
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 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和胃降逆,開結消痞。
【醫(yī)案】
1.妊娠惡阻
初診:2005年1月27日。章某,28歲,妊娠2個月,嘔吐1個月,口淡泛酸,小便頻數(shù),大便正常。妊娠期間曾有陰道少量出血史。舌淡紅,苔薄膩,脈細。
治法:辛開苦降,和胃降逆。
方劑:半夏瀉心湯合吳茱萸湯、左金丸(《丹溪心法》)加味。
半夏12g
二診:2005年3月8日。藥畢惡阻即消。
2.妊娠惡阻大便溏軟
初診:2005年3月7日。陳某,30歲,妊娠1多月,胃脘疼痛,泛酸,嘔吐膽汁,口苦,噯氣,大便軟。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治法:辛開苦降,行氣降逆。
方劑:半夏瀉心湯合蘇葉黃連湯(《溫熱經(jīng)緯》)加味。
半夏10g
二診:2005年3月11日。上癥悉除,腰痛,舌脈如上。
壽胎丸(《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合香砂六君子湯(《醫(yī)方集解》)加蓮蓬10g,5劑。
【按語】
半夏瀉心湯是一張治療少陽誤下之后,因寒熱紐結中阻,出現(xiàn)“但滿而不痛”,“心下痞”的方子。尤在涇曰:“痞者,滿而不實之謂。”方中半夏、干姜性溫,黃芩、黃連性寒,溫清并進,辛開苦降,人參、炙甘草、大棗健脾和中。
惡阻一疾輕者為痞,重者為嘔為吐,甚者嘔血,重而不治者,常引起人體電解質(zhì)紊亂和代謝性酮癥酸中毒,有因此而墮胎救母者,有久病而傷子者,絕非小疾,后果堪虞。惡阻屬于寒者遠多于熱者,而寒熱錯雜者居于兩者之中。所謂寒,即為胃寒,所謂熱,多是肝熱。因此以半夏瀉心湯治療惡阻出現(xiàn)痞癥或嘔吐屬于寒熱錯雜者,是十分常用的。
案1嘔吐口淡屬于胃寒,泛酸屬于肝熱,故以半夏瀉心湯合吳茱萸湯溫胃健脾清肝。方中黃連配伍吳茱萸,便是左金丸的配方。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能清瀉肝火,降逆止嘔,可治肝火犯胃的嘔吐吞酸,嘈雜噯氣。海螵蛸味咸、澀,性溫,可以抑酸和胃,諸多治療胃病的中成藥中,都配有海螵蛸,如烏貝散等。
案2胃痛泛酸,嘔苦噯氣,便溏,一派木盛侮土之象,這就是《靈樞·四時氣》所說的“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背藝I膽之外,吐酸也應是其常見癥狀。肝旺脾弱,以半夏瀉心湯抑肝健脾,加佛手、藿、蘇梗調(diào)氣和胃,方中瓦楞子味甘、咸,性平,具有抑酸和胃的功效,煅后效果尤佳。對于胃氣虛弱者,可加炒粳米一把入煎,以溫養(yǎng)胃氣,其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