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非化膿性肋軟骨
本病又名泰齊氏病,以青壯年居多。本病發(fā)病特征是僅侵犯肋軟骨,疼痛,腫脹而不紅,有壓痛;疼痛纏綿,有時可劇痛。病理雖然有慢性肋軟骨炎的變化,但從未見有化膿性的改變。疼痛可暫時緩解,但腫脹不消,又可重現(xiàn)疼痛而纏綿不停。有效治療時,疼痛可止,但腫脹炎性變吸收緩慢。
祖國醫(yī)學(xué)將其歸為“脅痛”范疇。多由于努力憋氣,或閃挫跌仆,或胸壁長期勞損而致肋軟骨與肋骨接合處“錯縫”,導(dǎo)致氣血瘀滯而腫脹疼痛?!夺t(yī)學(xué)發(fā)明》云:“血者,皆肝之所注,惡血必歸于肝,不問何經(jīng)之傷,必留于脅下?!鼻也∽儾课唬譃楦文懡?jīng)脈循絡(luò)之處,說明瘀血與肝有關(guān)。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滯而為瘀;又不能運行津液,凝而為痰。痰瘀互結(jié),絡(luò)脈不通則腫痛乃作。
1.胡歸山甲湯
[功能主治]功能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主治非化膿性肋軟骨炎。
[處方組成]柴胡12克、當歸13克、延胡索12克、炮山甲9克、花粉9克、赤芍9克、郁金9克、金銀花15克、丹參30克,水煎服。5劑為1療程。
[辨證加減]失眠加遠志、酸棗仁各12克;胸肋脹痛者加青皮、川楝子各9克;胸悶憋氣加枯蔞、薤白各9克;腹脹加川樸、枳殼12克;便秘首劑加大黃20-30克;肩背痛加桂枝9克。
[療程療效]應(yīng)用88例,治愈81例,顯效7例。服3劑而愈者25例,5劑而愈者37例,1O劑而愈者19例。
[處方來源]北京衛(wèi)戊區(qū)醫(yī)院王文遠。
[處方備注]本病病位在肝,瘀滯作痛,治宜疏肝理氣,活血祛瘀。本方中柴胡、郁金、延胡索疏肝理氣;當歸、丹參養(yǎng)血活血;花粉、赤芍、金銀花涼血解毒,消損瘀血;穿山甲疏通肝絡(luò)。諸藥合用,故施之于臨床,能得到滿意的療效。本方名由編者所擬。 (朱鋼)
2.消腫止痛湯
[功能主治]功能疏肝理氣止痛,活血化瘀消腫。主治非化膿性肋軟骨炎。
[處方組成]柴胡10克、枳實10克、赤芍15克、丹參15克、瓜蔞皮15克、郁金12克、延胡索12克、白芍12克、炮山甲8克、紅花8克、甘草8克、蒲公英30克,水煎服。5劑為l療程。同時藥渣以食醋拌炒,溫熨患部。
[辨證加減]患于左側(cè)者加川芎8克、歸尾15克;右側(cè)者加浙貝母、白芥子各10克;脹痛甚者加香附、金鈴子各10克;刺痛者加桃仁、制乳沒各10克;腫而堅硬者加生牡蠣30克、昆布15克;咳嗽甚者加桔梗、紫菀各10克;陰血虛者加生地15克。
[療程療效]治療54例,治療1個療程,優(yōu)者32例(占59.26%);治療2個療程,良者19例(占35.18%),治療3個療程,可者3例(占5.56%)。總有效率為100%。
[處方來源]江蘇高郵縣車邏中心醫(yī)院張子惠(朱鋼)
[處方備注]無
3.新活血化瘀湯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主治非化膿性肋軟骨炎。
[處方組成]生黃芪30克、桑寄生18-24克、丹參12-15克、川紅花12克、三棱9克、莪術(shù)9克、乳香9克、沒藥9克、蒲公英30克(或紫花地丁30克)、板藍根24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腫痛不甚者去乳香、沒藥;痛甚者加延胡索;胃納不佳加淮山藥、厚樸、神曲、雞內(nèi)金;氣虛者可加重生黃芪;血虛者加雞血藤。
[療程療效]應(yīng)用158例,平均服藥15劑(如同時取藥渣外敷則療效更佳)。結(jié)果痊愈128例,顯效22例,有效8例。
[處方來源]四川成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內(nèi)科趙棣華
[處方備注]方中丹參養(yǎng)血活血;雞血藤、紅花活血化瘀;三棱、莪術(shù)破血散結(jié);乳香、沒藥、延胡索化瘀止痛;黃芪益氣;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輔以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藍根等清熱解毒,既有利于消炎,又可防治感染。(朱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