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系指在三叉神經分支范圍內反復出現(xiàn)的陣發(fā)性短暫劇烈疼痛、無感覺缺失等種經傳導功能障礙的表現(xiàn)。多于40歲后起胸,女性較多。疼痛分布嚴格限于三叉神經感覺供應區(qū)內;不擴散至后頭部。疼痛趨向反復發(fā)作和緩解,在發(fā)作數(shù)周或數(shù)月后??勺孕芯徑鈹?shù)月至數(shù)年。在發(fā)作期,出現(xiàn)陣發(fā)性閃電樣劇烈疼痛,如刀割、鉆刺、火灼,陣痛持續(xù)時間僅數(shù)秒,頻率自1日數(shù)次至1分鐘多次。突然出現(xiàn)的劇痛常反射性地引起同側面部肌肉抽搐,以及皮膚潮紅、眼結膜充血,流淚或流涎等。發(fā)作期涉及面、頜或舌運動的說話、吞咽、刷牙、洗臉、甚至微風拂面皆可誘致陣痛。在疲勞或緊張時發(fā)作較頻,隨病程進展;大多數(shù)發(fā)作愈益劇烈,緩解期愈益縮短。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本病病因目前尚不明了。
本病的診斷可根據(jù)疼痛的典型分布和性質,結合起病年齡,不難作出診斷。病理檢查無異常發(fā)現(xiàn)。
現(xiàn)代醫(yī)學對本病還缺乏有效治療方法,一般應用止痛劑、鎮(zhèn)靜劑以及無水酒精封閉、手術等治療措施。
本病在中醫(yī)學中屬“頭痛”、“頭風”范疇。外因可有風、寒、濕、熱等外邪,而以風邪為主;內因可有肝陽、腎虛、血虛、痰濁、瘀血等病因病機而致本病發(fā)作
1.[處方名稱]川芎止痛湯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祛風,溫經通絡。主治三叉神經痛。
[處方組成]川芎20一30克、荊芥10一20克、防風10一200克、全蝎10一20克、芪拔10一12克、蜈蚣2條、天麻10克、細辛3一6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寒重者加制附于20一30克(先煎1小時至無辣味,再納余藥);熱重者加生石膏20一30克、黃芩12克、黃連9克;便干者加大黃15克;瘀重者加赤芍12一15克、丹參30克、五靈脂12克;陽虛者加生地15克、女貞子15克、龜版15克、黃柏12克、知母12克。
[療程療效]治療110例,緩解(隨訪半年以上未復發(fā))56例,顯效(痛止,隨訪時間不足半年或疼痛基本緩解而未隨訪)41例,有效(疼痛有所明顯減輕)7例,無效(疼痛減輕不明顯或無減輕者)6例。
[處方來源]山西省臨汾市人民醫(yī)院蔣森。
[處方備注]本方重用川芎,取其祛風止痛,活血化痰之效;佐荊齊,防風,細辛以助祛風止痛之力;伍全蝎、像蚣、天麻以奏搜風通絡之功,蔣氏認為川芎劑量小于12克效果較差,用至20克為宜;并未見任何副作用、細辛素有不過錢(3克)之說,而本組病例中有23例患者用至6克,未見不良反應。
2.[處方名稱]王氏四方
[功能主治](1)方功能清肝熄風;主治肝火化風型三叉神經痛。(2)方功能清胃熄風;主治胃火生風型三叉神經痛。(3)方功能滋陰潛陽;主治陰虛陽各型三叉神經痛。(4)方功能溫散祛風;主治風寒阻絡型三叉神經痛。
[處方組成](1)黃芩10克、黃連12克、大黃6一12克、夏枯草15克、青桔葉12克、連翹15克,板藍根12克、大青葉15克、石膏45克、白芷12克、蜈蚣5條、全蝎3克,水煎服。
(2)川芎10克、生大黃12克(后下)、芒硝10克(分沖)、板藍根10克、銀花18克、枳殼6克、僵蠶6克、全蝎3克,水煎服。
(3)杞子12克、菊花12克、生地12克、熟地12克、山藥12克、山萸肉或女貞子12克、丹皮或丹參12克、花神12克、澤瀉12克、青桔葉12克、白芷12克,水煎服。
(4)細辛3~10克、生石膏15一60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對偏寒證者可用外治法,細辛10克、胡椒或川椒10克、十姜3克、白酒15一30毫升,加水適量。煎沸后用一嗽叭形紙筒,一端置在藥鍋上,另一端接通患者鼻孔,吸入藥氣,每次10分鐘,每日2次。
[療程療效]治療20例,治愈11例,l例無效,8例未作隨訪。
[處方來源]北京中醫(yī)研究院王占璽。
[處方備注]本方名由編者所擬。
3.[處方名稱]方氏三叉方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止痛。主治三叉神經痛。
[處方組成]川芎9克、桃仁9克、紅花9克、蔓荊子9克、菊花12克、地龍12克、白芍12克、細辛6克,制成片劑,每片重0.35克,含生藥8.2克。從每次8片、每日3次開始,依病情而增量,最大量為每次16~20片,每日3次。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100例,疼痛消失18例,顯效22例,有效23例。無效37例。總有效率為63%。
[處方來源]天津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方都。
[處方備注]方氏曾用本方湯劑治療155例三叉神經痛患者,疼痛消失占20%,總有效率為60%。但片劑服用較湯藥方便,副作用較西藥少。本方名由編者所擬
4.[處方名稱]地元石膏湯
[功能主治]功能滋陰清熱,溫經通絡。主治三叉神經痛。
[處方組成]生地30克、玄參30克、生石膏(打碎先煎)30克、杭白芍24克、羌活6克、沒藥15克、細辛3克、升麻3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痛甚者加川芎,偏下頜部痛甚者加知母;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者加鉤藤、蜈蚣;目赤流淚者加菊花、黃芩。
[療程療效]治療31例,顯效24例,好轉7例。
[處方來源]山東省陵縣人民醫(yī)院王道慶等
5.[處方名稱]鄧氏方
[功能主治]功能散風止痛,活血通絡。主治三叉神經痛。
[處方組成]川芎30克、當歸9克、桃仁9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白芷10克、鉤藤12克、全蝎10克、蜈蚣3條、制乳香10克、制沒藥10克、地龍10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偏于風寒者加防風、細辛;偏于風熱者加菊花、白蒺藜、石決明;痛止面部口唇發(fā)麻者加黃芪。
[療程療效]治療43例,痊愈(服藥癌止,隨訪1年以上未復發(fā))26例,占60.5%;顯效(服藥痛止,隨訪半年以上,有復發(fā),但疼痛較前輕,經治療痛又止)11例,占25.5%;有效(服藥痛止,停止2一3月復發(fā),再治療痛止者)5例,占11.6%;無效(服藥后疼痛減輕不明顯或無減輕者)l例,占2.3%??傆行蕿?7%。病人一般服藥5~10劑疼痛止,治愈病例多收功于3個月之內。
[處方來源]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鄧玉玲。
[處方備注]本方治療三叉神經痛機理可能是川芎所含的四甲基吡嗪與其他藥物相結合,通過調整血管的舒縮功能和血流量,以解除顱底動脈對三叉神經的壓迫,從而解除疼痛。本方名由編者所擬
6.[處方名稱]馬氏方
[功能主治]功能解表散寒,祛風通絡。主治三叉神經痛。
[處方組成]荊芥炭9克、白蒺藜9克、白僵蠶9克、炒蔓荊子9克、炒玄胡12克、嫩鉤藤12克、生石決(先煎)30克、白芷4.5克、陳皮4.5克、全蝎粉(另吞)3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32例,顯效(疼痛發(fā)作停止)20例,好轉(疼痛減輕或發(fā)作減少、時間縮短)12例.
[處方來源]馬瑞宣
[處方備注]本方用于病程短者,療效較佳。本方名由編者所擬
7.[處方名稱]止痛湯
[功能主治]功能滋陰熄風,活血通絡。主治三叉神經痛。
[處方組成]生地15克、玄參15克、麥冬25克、牛膝6克、白芷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如有風熱加荊芥、防風各6克;肝陽上亢加鉤藤、全蝎、蔓荊子各10克;寒凝經脈加細辛4克、赤芍、紅花各10克;大便秘結加大黃10克或火麻仁12克;心慌失眠加棗仁10克、遠志6克或夜交藤15克;痛劇加珍珠母20克。
[療程療效]治療25例,近期痊愈(疼痛消失半年以上未復發(fā))15例,近期顯效(劇痛明顯緩解或疼痛基本消失達3個月)8例,無效(劇痛無明顯緩解或疼痛雖有所減輕,但仍發(fā)作頻繁)2例。
[處方來源]湖北省紅安縣人民醫(yī)院王全元
[處方備注]本方從滋陰活血、熄風通絡的原則治之,用藥也頗有獨到之處。(
8.[處方名稱]七葉蓮方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止痛,祛風除濕。主治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
[處方組成]七葉蓮,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含生藥10克。每日l次,每次2毫升。 3一5天為1療程。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65例,隨訪61例,顯效25例,占41%;有效23例,占37.7%,無效13例,占21.3%??傆行蕿?8.7%。
[處方來源]北京市宣武醫(yī)院夏國道。
[處方備注]七葉蓮有明顯止痛效果,并可緩解或控制發(fā)作,一般3天后產生療效,反復應用仍有效,未見副作用。本方名由編者所擬。(
9.[處方名稱]溫經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平肝熄風,溫經止痛。主治三叉神經痛。
[處方組成]當歸12克、夏枯草12克、白芷10克、細辛3克、鉤藤15克、升麻6克,水煎服。10天為1療程。
[辨證加減]伴高血壓者可重用夏枯草、鉤藤;失眠者可鉤藤加倍;癥狀減輕者上方加黃芪、黨參。
[療程療效]治療50例,痊愈(疼痛完全消失)32例,有效(疼痛減輕)17例,無效(疼痛無明顯減輕)l例。
[處方來源]山東省兗州縣人民醫(yī)院孔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