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五官科
仙方活命飲
【組成】 穿山甲9克、天花粉12克、甘草6克、乳香9克、白芷9克、赤芍9克,浙貝母9克、防風(fēng)9克、沒藥9克、炒皂刺9克、當(dāng)歸尾9克、陳皮6克、金銀花9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2次分2次服。
【主治】 耳瘡膿已成未破者。
通氣散
【組成】 小茴香3克、木香3克、人參3克、延胡索3克、陳皮3克、石菖蒲3克、羌活5克、僵蠶5克、川芎5克、蟬衣5克、穿山甲6克、甘草5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2次分2次服。
【主治】耳閉。癥見耳內(nèi)脹悶堵塞感. 日久不愈。甚則, 如物阻隔,聽力減退,逐漸加重,耳鳴如蟬,或聲音嘈雜。
蔓荊子散
【組成】 蔓荊子10克、生地黃15克、赤芍10克、甘菊花10克、桑白皮10克、木通10克、麥冬10克、升麻6克、前胡10克、赤茯苓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 每日一劑,煎2次分2次服。
【主治】 膿耳。癥見起病較急,耳內(nèi)疼痛,并見耳鳴,聽力障阻,耳內(nèi)脹悶感,耳痛逐漸加重,耳膜穿孔,流出膿液,流膿之后,耳痛及其他癥狀減緩。
中耳炎方
【組成】 海螵蛸1克、麝香0. 03克、冰片0.03克、黃蓮1.5克。
【用法】 將上藥共研細(xì)末,置有蓋干凈小瓶?jī)?nèi),加5毫升注射用水浸泡備用。如膿液中夾有血液者,加紅藥0.5克。用時(shí)在耳垂后凹處輕輕擠壓排出膿液,然后滴入5滴藥液,患側(cè)耳道向上,靜臥10分鐘再活動(dòng)。每日滴3次。
【主治】 膿耳。癥見耳內(nèi)疼痛難忍,流出黃色膿汁,舌質(zhì)紅,苔微黃,脈弦略數(shù)。
耳炎靈
【組成】 大黃20克、黃芩20克、黃連20克、黃柏20克、苦參20克、冰片6克、香油500 毫升,液體石蠟100毫升。
【用法】 先將前五味藥放人香油鍋內(nèi),浸泡24小時(shí),然后加熱,炸至藥枯成黑黃色時(shí),濾凈藥渣,再加石蠟,冰片面,攪勻,過濾,分裝于空眼藥水瓶?jī)?nèi)備用。①用棉簽拭凈耳內(nèi)膿液,然后滴入l~2滴藥液,每日1次。②用棉簽拭凈耳內(nèi)膿液,再用紗布條蘸藥液塞入耳內(nèi)。每日一次。
【主治】 膿耳。癥見耳內(nèi)疼痛,流膿奇臭,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
耳炎散
【組成】 黃連30克、大黃50克、白礬100克、石膏100克、龍骨100克、冰片10克。
【用法】 將黃連、大黃焙干,研極細(xì)末,白礬、石膏、龍骨火煅后加入冰片共研成粉。各藥混合,過100目篩,高壓消毒30分鐘貯瓶備用。用時(shí)棉簽蘸3 010雙氧水洗去患耳膿液及痂皮,再以75%酒精棉球拭凈耳廓患處,每日3—5次,吹入耳炎散少許,直至痊愈。
【主治】 膿耳。
益氣聰明湯
【組成】 蔓荊子10克、黃芪15克、黨參15克、黃柏6克、白芍6克、升麻5克、葛根10克、炙甘草3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耳聾。癥見耳鳴耳聾,勞而更甚,倦怠乏力,納少,食后腹脹,大便時(shí)溏,面色萎黃,唇舌淡紅,苔薄白,脈虛弱。
清氣化痰丸
【組成】 陳皮6克、杏仁9克、枳實(shí)9克、黃芩9克、瓜蔞仁2克、茯苓9克、膽南星9克、潔半夏9克、姜汁為丸。
【用法】 每次9克,每日3次。
【主治】 耳鳴。癥見耳鳴,聽音不清,頭昏沉重,胸悶脘滿,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無味,二便不暢,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滑。
梔子清肝湯
【組成】 山梔子9克、石菖蒲6克、柴胡6克、當(dāng)歸9克、黃芩6克、黃連6克、丹皮9克、牛蒡子9克、甘草5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耵耳。癥見耳道皮膚損傷,紅腫、糜爛、焮痛。
法夏燥濕祛痰湯
【組成】 五昧子10克、當(dāng)歸6克、酸棗仁10克、龍眼肉15在、淮山10克。
【用法】 水煎分2次服,每日l劑。
【功用】 燥濕祛痰,消炎。
【主治】 耳軟骨膜炎癥。
五子當(dāng)歸湯
【組成】 五味子10克、當(dāng)歸6克、酸棗仁10克、龍眼肉15克、淮山10克。
【用法】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功用】 補(bǔ)血養(yǎng)血,寧心安神。
【主治】 美尼爾氏綜合癥。
半夏白術(shù)湯
【組成】 半夏12克、白術(shù)9克、菊花9克、赭石12克、川棟子9克、生地15克、元參12克、珍珠母1 5克、磁石15克。
【用法】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功用】 平肝熄風(fēng),燥濕祛痰。
【主治】 內(nèi)耳眩暈癥患者。
代赭石法半夏湯
【組成】 生代赭石45克、法半夏18克、車前子18克、夏枯草1 8克。
【用法】 水煎分2次服,每H-劑。
【功用】 潛陽熄風(fēng),祛痰止嘔。
【主治】 內(nèi)耳眩暈癥患者。
防風(fēng)羌活湯
【組成】 防風(fēng)6克、羌活6克、、黃芩4.5克、半夏6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分2次服,每日l劑.
【功用】 祛風(fēng)祛痰燥濕,清熱解毒。
【主治】 額竇炎患者。
苦參冰片散
【組成】 苦參15克、冰片6克、香油30克(食油亦可)。
【用法】 將油燒沸,立即將苦參投入,待藥焦黃后撈出,再將冰片放入攪勻,置涼備用。每日滴耳3次,每次2—3滴。
【功用】 清熱解毒,殺菌。
【主治】 化膿性中耳炎。
溫肺止流丹
【組成】 人參2克、荊芥2克、細(xì)辛2克、訶子4克、桔梗12克、魚腦骨20克、甘草4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鼻窒。癥見交替性鼻塞,或鼻塞時(shí)輕時(shí)重,肌膜腫脹淡紅,流稀涕,遇寒時(shí)癥狀加重,舌質(zhì)淡紅,苔白薄,脈緩或浮無力。
養(yǎng)血開竅湯
【組成】 當(dāng)歸20克、雞血藤30克、瓜蔞仁15克、桑白皮20克、桃仁15克、紅花10克、川芎15克、赤芍20克、地龍10克、白芷15克、辛夷花12克、甘草6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鼻槁。證見鼻腔干燥,不聞香臭,不知痛癢,口干,大便燥結(jié),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浮細(xì)數(shù)。
蒼耳子散
【組成】 辛夷花15克、蒼耳子8克、白芷30克、薄荷3克。
【用法】 為細(xì)末,每服6克,食后用蔥、茶煎水調(diào)服。
【主治】 鼻淵。癥見間歇或持續(xù)鼻塞,嗅覺減退,鼻內(nèi)肌膜紅腫眉間或顴部有壓痛,頭痛,胸悶,咳嗽,痰多,舌質(zhì)紅,苔微黃,脈浮數(shù)。
鼻炎丸
【組成】 薄荷10克、菊花10克、蔓荊子10克、防風(fēng)10克、芥穗10克、黃芩10克、桔梗1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枳殼10克、水牛角100克(先煎)、細(xì)辛5克、龍膽草5克、辛荑花12克c『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急性鼻炎。癥見鼻粘膜紅腫,鼻塞時(shí)輕時(shí)重,鼻癢氣熱,噴嚏,涕黃稠,發(fā)熱,惡風(fēng),頭痛,舌質(zhì)紅,苔微蘇,脈浮數(shù)。
鼻炎膏
【組成】 黃柏25克、黃連25克、黃芩25克、大黃25克、當(dāng)歸25克、玄參10克、木鱉子25克(砸碎帶皮用)、甲珠7.5克、蛇蛻1.8克、頭發(fā)5克、乳香25克、沒藥15克、阿魏2.5克、豆油500毫升、章丹(約為炸過藥后的油量二分之一)o
【用法】 先將豆油放入鍋內(nèi),加熱使之微沸,放人頭發(fā)、蟬退炸至略變黑色,放木鱉子、甲珠,炸至略變黑色,再放其他藥料,炸至斷而微焦。將鍋離火,清除工料,再將油倒人鍋里,加熱至冒白煙,人章丹,離火,俟稍涼,攪人乳香、沒藥、阿魏藥面,使均勻成膏,每貼膏藥約重5克。用藥前先將鼻上部(兩眼內(nèi)角平行處)用濕布拭凈,膏藥用溫火烤或緊貼于熱火容器外壁,變軟后貼于鼻上部。睡前貼,早上揭下,一
谷精草合劑
【組成】 谷精草18克、蔓荊子15克、白芷6克、防風(fēng)3克、草決明9克、菊花9克、青葙子9克、密蒙花9克、夜明砂9克、蟬衣6克、鉤藤6克、木賊6、辛夷花3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慢性副鼻竇炎。癥見頭痛,頭昏,鼻塞不通,嗅覺消失,鼻涕多而稠,睡時(shí)常開口呼吸,或鼻塞聲重,或鼻流黃臭涕,苔白膩或黃膩。
清鼻丸
【組成】 魚腥草2公斤、葛根1.5公斤、酒黃芩1.5公斤、花粉1.5公斤、川貝母1.5公斤。蒼耳子1.5公斤、龍膽草1公斤、薄荷0. 75公斤。
【用法】 將上藥共為細(xì)末,蜜丸10克重一個(gè)。成人每日3次,每次服l丸,白開水送下。小兒劑量可酌減。
【主治】 副鼻竇炎。癥見鼻塞,流濁涕,鼻粘膜干燥充血,鼻腔內(nèi)膿性分泌物,上頜竇部壓痛,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
三花散
【組成】 銀花30克、野菊花30克、辛荑花10克、蒼耳子20克、生薏苡仁20克、桃仁10克、黃芩10克、白芷10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副鼻竇炎。癥見:頭暈頭痛,嗅覺減退,神疲乏力,痛苦難堪,口干口苦,苔薄黃,脈數(shù)。
安血飲
【組成】 白茅根30克、龍骨25克、牡蠣25克、生田七粉5克(沖服)、白芨粉10克、大黃10克、藕節(jié)炭20克。
【用法】 冷水浸泡半小時(shí),煮沸20分鐘即可服用。每日一次。
【主治】 頑固性鼻血。癥見流鼻血反復(fù)發(fā)作,血量較多,口干咽燥,尿黃,便秘,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
生地阿膠湯
【組成】 生地6克、阿膠(蛤粉炒珠)4.5克、茜草根4.5克、側(cè)柏葉(炒黑)4.5克、炙甘草3克、生姜2片。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c
【主治】 鼻血不止,心神煩悶者。
生地茅根煎
【組成】 生地15克、白茅根30克。
【用法】 水煎,每日一劑,分2次服。
【主治】 流鼻血。
大蒜泥
【組成】 大蒜數(shù)枚。
【用法】 去皮,搗爛如泥狀,制成直徑約2厘米,厚度約0.2厘米的餅子貼于足穴(涌泉穴)o左鼻孔出血,貼左足心;右鼻孔出血,貼右足心;兩鼻孔出血,貼兩足心c
【主治】 流鼻血。
蒼耳子白芷散
【組成】 白芷30克、薄荷15、辛夷花15克、炒蒼耳子7.5克。
【用法】 共研成細(xì)末,每次6克,飯前用蔥湯或茶水送服。
【主治】 鼻淵。
蒼耳子冰片散
【組成】 蒼耳子30克(燒灰)、冰片0.3克。
【用法】 共研成細(xì)末。每次0.1克,用紗布包好,塞入鼻孔內(nèi),松緊適當(dāng),以不影響呼吸為度。
【主治】 鼻淵。
溫肺止流丹加減
【組成】 人參10克(燉服)、荊芥10克、細(xì)辛4克、訶子10克,桔梗10克、魚腦骨15克、甘草6克、胡桃肉10克、肉蓯蓉10克、金櫻子10克,蛤蚧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l劑。
【功用】 溫腎壯陽,通竅。
【主治】 鼻流清涕,噴嚏頻頻,鼻癢不適,經(jīng)常反復(fù)發(fā)作,早晚為甚,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遺精早泄,夜尿多,舌質(zhì)淡白,苔白,脈濡弱。鼻腔檢查:粘膜蒼白或淡紅,有清水樣分泌物積留。
當(dāng)歸芍藥湯化裁
【組成】 當(dāng)歸10克、白術(shù)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黃芩10克、澤瀉10克、茯苓12克、薄荷6克(后下)、辛夷花10克、蟬衣10個(gè)、干地龍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l劑。
【功用】 通氣活血,通竅。
【主治】 鼻塞,鼻粘膜呈灰白或淡紅,舌質(zhì)正?;蝠鰷}弦細(xì)。
通竅湯加減
【組成】 麻黃6克、白芷10克、防風(fēng)10克、羌活10克、藁本10克、細(xì)辛6克、川芎6克、升麻6克、葛根10克、蒼術(shù)10克、川椒3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 辛溫解表,通竅。
【主治】 鼻塞較重,鼻涕多而清稀,說話鼻音重,多見于冬季,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或汗出不多,口不渴,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蒼耳子散加減
【組成】 白芷6克、薄荷6克、辛荑花10克、蒼耳子10克、黃芩10克、菊花10克、連翹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l劑。
【功用】 芳香清竅,祛風(fēng)散熱。
【主治】 多見病初起,邪尚在表。癥見發(fā)熱惡寒,鼻塞涕多,頭痛,咳嗽痰多,胸悶,苔白或微黃,脈浮數(shù)。
疏風(fēng)清熱湯加減
【組成】 荊芥6克、防風(fēng)6克、牛蒡子10克、甘草2克、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桑白皮10克、赤芍10克、桔梗10克、黃芩10克、天花粉10克、玄參10克、浙貝母10克、板藍(lán)根IO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 疏風(fēng)清熱,解毒利咽。
【主治】 發(fā)熱惡寒,頭痛,肢體怠倦,骨節(jié)疼痛,咳嗽,痰涎多,舌質(zhì)紅,苔白或黃,脈浮數(shù)。
清咽利膈湯之一
【組成】 連翹5克、梔子5克、黃芩5克、薄荷5克、鼠粘子5克、防風(fēng)5克、荊芥5克、玄明粉6克(沖服)、金銀花5克、玄參10克、大黃6克、甘草5克、桔梗5克、黃連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l劑。
【功用】 泄熱解毒,利膈消腫。
【主治】 高熱,口喝引飲,口臭、痰黃、腹脹、大便結(jié)、小便黃、舌質(zhì)紅赤,苔黃厚,脈洪大而數(shù)。
甘露飲
【組成】 熟地黃10克、麥冬10克、枳殼9克、甘草2克、茵陳10克、枇杷葉10克、石斛10克、生地黃10克、天冬10克c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 養(yǎng)陰清肺,生津潤(rùn)燥c
【主治】 口咽干燥,不喜多飲,唇潮紅,精神疲乏,講話乏力,舌質(zhì)紅干,苔少,脈細(xì)數(shù)。
清咽利膈湯之二
【組成】 牛蒡子6克、連翹9克、黃芩9克、甘草6克、桔梗9克、荊芥6克、防風(fēng)9克、梔子9克、薄荷6克、銀花9克、黃蓮9克、玄參9克、大黃9克、樸硝6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2次分2次服。
【主治】 風(fēng)熱乳蛾。癥見:咽部疼痛劇烈,吞咽困難,高熱,口渴引飲,咳嗽、痰稠黃、口臭、腹脹、便秘、尿黃、舌質(zhì)紅赤、苔黃厚,脈洪大而數(shù)。
雄黃解毒丸
【組成】 雄黃、郁金、巴豆霜。
【用法】 共研細(xì)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1.5克。
【主治】 急喉風(fēng)。癥見咽喉疼痛,吞咽不劑,呼吸困難,憎寒壯熱,高熱神煩,口干欲飲,便秘,尿黃,舌質(zhì)紅或絳,苔黃膩,脈數(shù)或沉微欲絕等。
會(huì)厭逐瘀湯
【組成】 桃仁5克、紅花15克、生地12克、當(dāng)歸6克、赤芍6克、枳殼6克、桔梗6克、甘草6克、柴胡3克、玄參3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慢喉喑。癥見聲嘶日久,講話費(fèi)力,喉內(nèi)不適,有異物感,胸悶,舌質(zhì)暗滯,脈澀c
硼砂烏梅湯
【組成】 硼砂9克、烏梅5克、桔梗9克、甘草12克、威靈仙9克、沙姜30克、青欖5只、山楂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 軟堅(jiān)散結(jié),化骨鯁。
【主治】 食道異物患者。
威靈仙湯
【組成】 威靈仙30克。
【用法】 將上藥加水2碗,煎成1碗,慢咽,半小時(shí)至1小時(shí)1劑,每日服1—2劑。骨梗食道者,及時(shí)用青霉素抗感染,骨鯁未消時(shí)禁食,以50%葡萄糖100毫升,每日注射兩次。
【功用】 軟堅(jiān)散結(jié),化骨鯁。
【主治】 食道諸骨鯁患者。
威靈仙水
【組成】 威靈仙30克。
【用法】 水兩碗,煎成半碗,加白醋半碗,徐徐含咽。
【主治】 骨鯁。
威靈烏梅煎
【組成】 砂仁10克、草果10克、威靈仙10克、烏梅10克、白糖20克。
【用法】 水煎3~4碗,連續(xù)飲盡可使骨松脫下。
【主治】 骨鯁。
貫眾散
【組成】 貫眾適量。
【用法】 焙枯,研成細(xì)末。每次3~6克,煎湯含口中緩緩咽下。
【主治】 骨鯁。
薄荷連翹方
【組成】 薄荷6克、牛蒡子10克、金銀花12克、連翹12克、竹葉9克、綠豆衣6克、知母9克、生地12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風(fēng)熱牙痛。癥見牙齒疼痛,呈陣發(fā)性,遇風(fēng)發(fā)作,患處得冷則痛減,受熱則痛增,牙齦紅腫,發(fā)熱,惡寒,口渴,舌質(zhì)紅,苔白干,脈浮數(shù)。
清胃散
【組成】 黃連6克、當(dāng)歸5克、生地黃10克、牡丹皮10克、升庥3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胃火牙痛。癥見牙齒疼痛劇烈,牙齦紅腫較甚,或出膿滲血,腫連肋頰,頭痛,口渴引飲,口氣臭穢,大便秘結(jié),苔黃厚,脈洪數(shù)。
降火地黃湯
【組成】 熟地12克、炒淮山6克、枸杞6克、茯苓4.5克、牛膝4.5克、山萸肉4.5克、澤瀉4.5克、肉桂1.2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虛火牙痛。癥見牙齒隱隱作痛或微痛,牙齦微紅,微腫,久則齦肉萎縮,牙齒浮動(dòng),口干不欲飲,舌質(zhì)紅嫩,脈細(xì)數(shù)。
蜂房止痛湯
【組成】 蜂房10克、防風(fēng)9克、辛夷花9克、花椒9克。
【用法】 水煎漱口o
【主治】 牙痛。
蟲蛙牙痛方
【組成】 酒化蟾酥1.5克、五靈脂3克、冰片1克。
【用法】 共研細(xì)末,塞于蛀洞中,誕沫吐出。
【主治】 牙痛。
石膏細(xì)辛湯
【組成】 生石膏45克(先煎)、細(xì)辛3克。
【用法】 水煎,一日分3次飯后溫服。別煎一劑,乘熱頻頻含漱。
【主治】 牙痛。
清胃湯
【組成】 石膏30克、黃芩10克、生地黃30克、牡丹皮9克、黃連9克、升麻6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牙癰。癥見齲周圍牙齦紅腫,堅(jiān)硬,娥熱疼痛,寒熱,口苦,舌質(zhì)紅,苔黃,脈洪數(shù)。
冰片硼砂散
【組成】 冰片6分、硼砂3分、朱砂3分、牙硝5分。
【用法】 將上藥共研及細(xì)末摻膏藥上貼肋痛處。
【功用】 清熱殺蟲,止痛。
【主治】 牙體不斷遭受侵蝕出現(xiàn)蛀孔,飲食時(shí)食物嵌塞于齲洞在受冷熱酸甜刺激,引起牙痛。
導(dǎo)赤湯
【組成】 生地15克、木通9克、竹葉9克、澤瀉9克、茯苓9克、黃連9克、黃芩9克、銀花12克、牛蒡子9克、玄參10克、桔梗9克、薄荷6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口糜。癥見口腔白色斑點(diǎn),略為凸起,斑點(diǎn)逐漸擴(kuò)大聯(lián)合成片,表面白腐膜狀物,如糜粥樣,紅腫作痛,發(fā)熱,頭痛,食欲不振,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數(shù)等。
連理湯
【組成】 干姜6克、人參6克、白術(shù)10克、炙甘草6克、黃連9克、茯芩12克。
【主治】 口糜。癥見口干少津,不欲飲,泄瀉,體倦的脾虛濕盛者。
四物消風(fēng)飲
【組成】 生地黃15克,當(dāng)歸9克、赤芍9克、川芎9克、荊芥6克、薄荷6克、柴胡6克、黃芩6克、蟬蛻6克、甘草6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唇風(fēng)。癥見口腔覺熱,口甜沾濁,小便黃赤短澀,舌干無津,脈數(shù)而實(shí)。
疏風(fēng)清熱汽
【組成】 荊芥6克、防風(fēng)10克、牛蒡子10克、甘草3克、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桑白皮10克、赤芍10克、桔梗10克、黃芩10克、天花粉10克、玄參10克、浙貝母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l劑,
【功用】 疏風(fēng)解表,清熱解毒。
【主治】 唇頰內(nèi)側(cè),舌面,上腭等處如黃豆或碗豆大小的黃白色潰瘍點(diǎn),呈圓形或橢圓形,周圍粘膜鮮紅,潰點(diǎn)數(shù)目較多,一般為6—10個(gè),疼痛,尤以飲食時(shí)為甚,頭痛,發(fā)熱、口渴、舌質(zhì)紅,脈數(shù)等。
解毒消炎散
【組成】 牛黃30克、黃柏30克、龍膽草30克、雄黃60克、甘草60克、冰片60克。
【用法】 將上藥共研成細(xì)末后,裝入瓶?jī)?nèi)備用。用時(shí),先用3%雙氧水棉球洗患部,再用0.1%雷夫奴爾棉球洗去泡沫,擦干,將本藥末涂于患部。全身癥狀明顯者配合全身治療。
【功用】 清熱解毒,消炎。
【主治】 皰疹性口炎。
苦參消炎湯
【組成】 白蘚皮15克、蛇床子10克、川槿皮10克、地膚子30克、苦參30克。
【用法】 將上藥置砂鍋內(nèi)煮沸約10分鐘,離火之后,去除藥渣待溫,每日l劑。用時(shí),將患唇浸泡于藥液內(nèi),每次浸泡15分鐘;或用消毒紗布浸透藥液,敷于唇部,戴上口罩,可以自由活動(dòng)。這兩種用藥方法輪流使用,但以唇部直接浸泡在藥液中為主??傊刻煊盟幍臅r(shí)間宜長(zhǎng),如果僅用1次無效。本方對(duì)健康皮膚及口腔粘膜基本無刺激。
【功用】 清熱解毒,祛濕。
【主治】 慢性唇炎患者。
地龍茱萸散
【組成】 干地龍10條、吳茱萸1.8克。
【用法】 將上藥共研為細(xì)末后,裝瓶?jī)?nèi)備用。用時(shí),以藥末加入生面粉少許,用醋調(diào)和為糊狀,敷兩足心,再外加紗布包扎,每日l—2次。
【功用】 清熱燥濕。
【主治】 口舌潰爛患者。
蛋黃油
【組成】 雞蛋3個(gè)。
【用法】 將雞蛋煮熟后,取蛋黃放入鐵勺內(nèi),先用文火烤至蛋黃變黃,再用武火烤出油,去渣取油,瓶入瓶中備用,同時(shí),局部先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輕輕的洗凈潰瘍面,再用淡鹽水把局部壞死組織及高錳酸鉀液沖洗干凈,然后,把配好的蛋黃涂擦患處,每日1—2次。
【功用】 養(yǎng)陰清熱。
【主治】 口舌潰爛患者。
解毒止痛湯
【組成】 水楊梅根15—20克、救必應(yīng)皮15克、甘草6克、三叉虎根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2劑。小幾酌減。
【功用】 清熱解毒,止痛。
【主治】 口腔頜面部感染患者。
1.治骨槽風(fēng)古方
清陽散火湯
【組成】 升麻6克、白芷9克、黃芩9克、牛蒡子9克、連翹9克、石膏15克、防風(fēng)6克、當(dāng)歸10克、荊芥6克、白蒺藜9克、甘草6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邪熱熾盛骨槽風(fēng)。癥見下頜骨疼痛,牙齒松動(dòng),疼痛,憎寒壯熱,頭痛,口臭,便秘,舌質(zhì)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shù)。
中和湯
【組成】 白芷6克、桔梗6克、人參6克、黃芪12克、白芍10克、麥門冬10克、甘草3、生姜三片、大棗三枚。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氣血虧虛之骨槽風(fēng)。癥見潰口日久不愈,流膿清稀,有腐骨形成,從潰口露出,低熱,頭昏目眩,精神困倦,食少,舌質(zhì)淡,苔白,脈細(xì)弱。
2.治喉癱有效新方
蟬蝎通絡(luò)湯
【組成】 蟬退10克、全蝎6克、僵蠶10克、忍冬藤30克、生地20克、絲瓜絡(luò)10克、丹皮10克、桔梗6克、甘草5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喉癱。癥見白喉病后,講話時(shí)呈開放性鼻音,食物易向鼻腔返流。檢查見患側(cè)軟腭弛緩,向健側(cè)偏移,發(fā)“啊”音時(shí)不能上提,病變局部感覺遲鈍,反射減退。
芩連玉竹湯
【組成】 黃連9克、黃芩6克、玉竹12克、玄參12克、麥冬9克、蘆根9克、生地黃15克、花粉9克、牡丹皮10克、茺蔚子12克、木通9克、薏苡仁24克、丹參20克、淡竹葉9克、甘草3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舌系帶及唇粘液囊腫。癥見舌囊腫,色瘀暗,唇干口燥,煩渴引飲,口干口苦,尿黃,便秘,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
桔梗丹參湯
【組成】 當(dāng)歸15克、赤芍藥10克、丹參10克、桔梗15克、牛膝15克、海藻15克、山慈菇15克、陳皮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澤瀉15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水。
【主治】 聲帶小結(jié)病,癥見聲嘶日久,講話費(fèi)力,喉內(nèi)不適,有異物感,常作“吭喀”似清嗓,胸悶,舌質(zhì)暗滯,脈澀。
芪附湯
【組成】 黃芪30克、制附子10克(先煎30分鐘)、白術(shù)10克、薏苡仁20克、土茯苓30克、甘草30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分2—4次服。治療期間忌煙酒及辛賴食物。
【主治】 頑固性口腔潰瘍。癥見口頰粘膜、軟腭、舌面、舌根等處有大小不等的潰瘍,出血,色灰白,灼痛,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弦細(xì)弱。
口瘡湯
【組成】 孩子參15克、黃芪15克、白術(shù)15克、淮山藥15克、淡竹葉15克、蘆根15克、麥冬12克、淡蓯蓉12克、木通6克、人中黃5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服至無新發(fā)潰瘍后,再繼續(xù)服藥2~4周停藥觀察。
【主治】 復(fù)發(fā)性口瘡。癥見口瘡反復(fù)發(fā)作疼痛,食少,納差,口淡無味,神疲乏力,舌質(zhì)淡胖大,苔白,脈虛弱。
【組成】 粉青黛6克、生黃芪25克、蒲公英12克、淮山藥15克、白術(shù)10克、麥冬12克、沙參12克、生地15克、元參12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復(fù)發(fā)性口瘡。
石斛消參養(yǎng)陰汽
【組成】 石斛3克、沙參6克、枳實(shí)6克、當(dāng)歸3克、金櫻子6克、焦白術(shù)5克、炙黃芪6克、石菖蒲6克、龍膽草3克、枸札子6克、桔梗5克、橘紅5克、萆解3克。
【用法】 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l劑。
【功用l 養(yǎng)陰潤(rùn)肺,利咽。
【主治】 因說唱而致嗓音失調(diào)。
元參麥冬湯
【組成】 元參15克、麥冬9克、天花粉9克、牛蒡子9克、桔梗9克、山豆根9克、赤芍9克。
【用法】 水煎2次分2次有,每日1劑。
【功用】 養(yǎng)陰清熱,潤(rùn)肺利咽。
【主治】 聲音嘶啞。
祛風(fēng)活絡(luò)湯
【組成】 蟬退10克、全蝎6克、僵蠶10克、忍冬藤30克、生地20克、絲瓜絡(luò)10克、丹皮10克、桔梗6克、甘草5克。
【用法】 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l劑。
【功用】 祛風(fēng)搜邪,通經(jīng)活絡(luò)。
【主治】 白喉后軟腭癱瘓病。癥見白喉病后,講話時(shí)呈開放性鼻音,食物易向鼻腔返流。檢查見患側(cè)軟腭弛緩,向健側(cè)偏移,發(fā)“啊”音時(shí)不能上提,病變局部感覺遲純,反射減退。
防風(fēng)散結(jié)湯加減
【組成】 防風(fēng)8克、白芷10克、前胡10克、黃芩10在、元參12、花粉10克、陳皮9克、赤芍10克、浙貝母10克、桔梗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l劑。
【功用】 祛風(fēng)清熱,化痰散結(jié)。
【主治】 素有腫核,突發(fā)紅腫疼癢,而致硬結(jié)處皮色紅腫而痛,瞼內(nèi)相應(yīng)部位呈紫紅色。
除風(fēng)清脾飲
【組成】 陳皮10克、連翹10克、防風(fēng)8克、知母10克、玄明粉12克(沖服)、黃芩10克、玄參10克、黃連10克、荊芥6克、大黃10克、桔梗10克、生地黃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l劑。
【功用】 散風(fēng)清脾,祛濕。
【主治】 瞼內(nèi)紅赤,沙澀癢痛,膠粘分泌物多,澀痛羞明重,舌質(zhì)戲,苔黃濁膩,脈滑數(shù)c
白薇丸加味
【組成】 防風(fēng)10克、羌活10克、白蒺藜10克、白薇10克、石榴皮10克、蒲公英12克,銀花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 疏風(fēng)清熱。
【主治】 大眥處膚色如常,或見睛明穴下皮膚隆起,按之不痛,但見膿液或粘液自淚竅返流出,病人自覺患眼不適,時(shí)有淚出或時(shí)有膿淚粘睛。
驅(qū)風(fēng)散熱飲子加減
【組成】 羌活8克、薄荷6克、防風(fēng)8克、牛蒡子10克、銀花12克、連翹12克、山梔10克、蓮子芯8克、當(dāng)歸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甘草8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l劑。
【功用】 祛風(fēng)清熱,消腫散結(jié)。
【主治】 患處腫赤痛,流淚,伴頭痛,惡寒發(fā)熱,苔薄黃,脈浮數(shù)。
兩地白芍湯
【組成】 熟地9克、生地9克、白芍9克、丹皮9克、木通9克、車前子9克、欲精草9克、枸杞子12克、澤瀉6克、山藥9克。
【用法】 水煎早、晚各服1次,每次l劑。
【功用】 養(yǎng)陰補(bǔ)血,祛濕明目。
【主治】 中心性視網(wǎng)膜炎。
歸紅丹參湯
【組成】 當(dāng)歸9克、紅花9克、丹參30克、仙靈脾(淫羊藿)30克、赤小豆30克、炒車前子12克、生赤芍12克、何首烏15克。
【用法】 水煎分2次服,每日l劑。
【功用】 養(yǎng)血補(bǔ)血,活血祛瘀。
【主治】 中性視網(wǎng)膜炎。
丹參活血湯
【組成】 紫丹參15克、白芍9克、赤芍9克、銀柴胡9克、羌活9克、防風(fēng)9克、木賊9克、蟬蛻9克、當(dāng)歸9克、白術(shù)9克、云苓9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攻效】 疏肝祛風(fēng),活血祛瘀。
【主治】 視網(wǎng)膜靜脈阻塞癥。
龍膽清肝湯
【組成】 紅花4.5克、龍膽草6克、黃芩6克、丹參9克、菊花9克、枸杞子10克、石斛10克、青葙子10克、決明子10克、生地12克、旱蓮草12克,仙鶴草12克。
【用法】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主治】 前房出血及眼底出血癥。
銀花解毒湯
【組成】 銀花15克、菊花12克、紅花9克、蒲公英24克、連翹12克、薄荷9克、蟬退9克、白蒺藜12克、赤芍12克、酒大黃3克。
【用法】 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l劑。
【功用】 清熱解毒。
【主治】 眼結(jié)膜炎(紅眼?。?span lang="EN-US">o
祛風(fēng)消赤湯
【組成】 金銀花10克、菊花10克、防風(fēng)10克、薄荷6克(后下)、荊芥10克(后下)、生地黃10克、赤芍藥10克、板藍(lán)根10克、黃連10克、甘草5克、刺蒺藜10克、木賊草10克,蟬衣10克。
【用法】 每日1劑,上藥煎好后,趁熱薰蒸雙眼,至藥涼后即飲,蒸薰時(shí)宜將口鼻露于蒸氣外,否則藥味難忍,不能持久,影響療效。
【功用】 透表祛風(fēng),清熱解毒,退翳明目。
【主治】 急性流行性結(jié)膜炎病。癥見雙目通紅,流淚,灼熱疼痛難忍,發(fā)熱,口微喝,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菊槐綠茶飲
【組成】 菊花3枚、槐花3克、綠茶3克。
【用法】 放瓷杯中,以沸水沖泡,蓋5分鐘,頻頻飲用,每日數(shù)次。
【攻用】 清肝明目。
【主治】 預(yù)防和治療輕癥青光眼。
茯苓桂枝湯
【組成】 茯苓15克、桂枝10克、豬苓10克、澤瀉10克、法半夏10克、白術(shù)12克、甘草4克。
【用法】 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l劑。
【功用】 健脾滲濕,祛痰。
【主治】 慢性單純性青光眼。
肝脾兩補(bǔ)湯
【組成】 生地24克、熟地24克、白芍12克、茯苓12克、烏賊骨12克、杞子10克、菊花10克、防風(fēng)10克、柏子仁10克、細(xì)辛2克、柴胡6克、甘草6克、山藥15克。
【用法】 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l劑。
【功用】 補(bǔ)肝血,健脾益氣。
【主治】 老年性肝脾兩虛白內(nèi)障。
化障湯
【組成】 石決明20克、磁石20克、夏枯草10克、石斛12克、谷精草10克,密蒙花9克、生地15克、白芍藥10克、杞子12克、女貞子12克,白蒺藜10克、菊花9克、柴胡9克、炙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l劑。
【功用】 滋陰補(bǔ)腎,平肝潛陽。
【主治】 老年腎氣不足癥白內(nèi)障。
歸芍銀花湯
【組成】 銀花15克、當(dāng)歸6克、白芍6克、車前子6克、天花粉6克、青黛3克、檳榔5克、神曲10克、夜明砂10克、欲精草10克。
【用法】 水煎分早、晚服,每日l劑。
【功用】 清熱解毒,化濕消腫,明目。
【主治】 角膜軟癥,癥見雙眼畏光充血,結(jié)膜干燥,角膜潰湯,附著膿脂,前房積膿,視力下降,形體消瘦,低熱,口渴,舌質(zhì)淡紅,苔薄黃,脈細(xì)數(shù)。
化堅(jiān)二陳丸
【組成】 陳皮30克、制半夏30克、茯苓45克、生甘草9克、白僵蠶(炒)60克、川連9克。
【用法】 共研細(xì)末,荷葉煎湯合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白開水送下。
【主治】 痰濕阻結(jié)之皰生痰核。癥見胞臉生硬結(jié),皮色如常,按之不痛,與臉皮膚不粘連。若大者,硬結(jié)隆起,胞瞼有重墜感。
除濕湯
【組成】 連翹9克、滑石30克、車前子9克、枳殼9克、黃芩9克、黃連9克、木通6克、陳皮6克、荊芥6克、茯苓15克、防風(fēng)6克、甘草5克c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風(fēng)熱濕毒壅盛之風(fēng)赤瘡痍。癥見胞腫紅赤火rtk痛,水泡簇生或生膿胞,甚至潰破糜爛,滲出粘液。
當(dāng)歸活血飲
【組成】 蒼術(shù)6克、當(dāng)歸12克、薄荷6克、黃芪20克、熟地黃15克、防風(fēng)6克、羌活9克、白芍藥15克、川芎9克、甘草5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血虛生風(fēng)之胞輪振跳。癥見胞輪振跳不休,或與眉、額、面、口角相引,不能自控。
肥兒丸
【組成】 人參7.5克、白術(shù)15克、茯苓9克、黃連6克、胡黃連15克、使君子12克、神曲10.5克、炒麥芽10.5克、炒山查10.5克、炙甘草4.5克、蘆薈7.5克。
【用法】 研末作丸,每次服6克,開水送服。
【主治】 脾虛肝旺之目扎。癥見雙眼胞瞼頻頻眨動(dòng),眼干澀,常喜揉拭,形體消瘦,煩躁善怒,飲食偏嗜等。
內(nèi)疏黃連湯
【組成】 梔子6克、連翹9克、薄荷6克、黃芩9克、黃連9克、桔梗6克、大黃9克、當(dāng)歸9克、白芍10克、木香6克、檳榔10克、甘草6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瞼內(nèi)結(jié)石。癥見瞼內(nèi)面有一個(gè)或數(shù)個(gè)狀如碎栗米的黃白色小顆粒,澀痛流淚。石樣顆粒多者,日久可致白晴紅赤。黑晴生翳等變癥。
竹葉瀉經(jīng)湯
【組成】 柴胡6克、梔子6克、羌活9克、升麻6克、炙甘草6克、黃芩9克、澤瀉9克、草決明15克、車前子9克、淡葉6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心脾濕熱之漏睛。癥見大眥頭微紅潮濕,膿液浸漬,拭之又生,小便黃赤,苔黃膩f
補(bǔ)心湯
【組成】 知母10克、當(dāng)歸12克、桔梗9克、人參6克、連翹10克、遠(yuǎn)志6克、黃芪20克、生地黃15克、麥冬10克、甘草5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心經(jīng)虛火之赤脈傳睛,癥見兩眥赤脈淡紅,細(xì)少稀疏,微癢不舒,心煩不寐,舌質(zhì)紅,細(xì)小稀疏,微癢不疏,少苔,脈細(xì)數(shù)。
梔子勝奇散
【組成】 白蒺藜6克、蟬蛻6克、谷精草9克、甘草5克、木賊草6克、黃芩6克、草決明15克、菊花6、山梔子9克、川芎6克、荊芥穗6克、羌活6克、密蒙花6克、防風(fēng)6克、蔓荊子6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心肺風(fēng)熱之胬肉攀睛。癥見胬肉初生,漸見脹起,赤脈集布,多眵多淚,癢澀羞明,苔薄黃。
瀉脾除熱飲
【組成】!黃芪20克、防風(fēng)9克、茺蔚子9克、桔梗6克、大黃9克、黃芩9克、車前子9克、芒硝6克、黃連9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脾胃實(shí)熱c癥見胬肉頭尖高起,體厚而大,赤閼如肉,生長(zhǎng)迅速,癢澀不舒,眵多粘結(jié),口渴欲飲,便秘尿赤,舌質(zhì)紅,苔黃,脈洪數(shù)。
還陰救苦湯
【組成】 升麻6克、蒼術(shù)6克、甘草梢5克、桔梗6克、柴胡6克、防風(fēng)6克、羌活6克、細(xì)辛6克、藁本9克、川芎6克、當(dāng)歸尾10克、黃連6克、黃芩6克、黃柏6克、生地10克、知母9克、連翹9克、紅花6克、龍膽草6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心肺熱毒之火疳。癥見發(fā)病較急,疼痛明顯,羞明流淚,視物不清,口苦咽干,便秘,尿赤,舌質(zhì)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散風(fēng)除濕活血湯
【組成】 羌活6克、獨(dú)活6克、防風(fēng)9克、當(dāng)歸9克、川芎6克、赤芍9克、雞血藤20克、前胡9克、蒼術(shù)6克、白術(shù)9克、忍冬藤20克、紅花6克、枳殼6克、甘草5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風(fēng)濕熱邪攻目之火疳。癥見白睛結(jié)節(jié),色較鮮紅,周圍有赤絲絆,眼珠悶脹,而疼,且有壓痛感,自覺羞明流淚,視物不清,骨節(jié)酸痛,肢節(jié)腫脹,胸悶納減,苔白厚或膩,脈骨濡。
菊花決明散
【組成】 石決明9克、石膏20克、木賊草6克、川羌活6克、甘草5克、防風(fēng)6克、甘菊花6克、蔓荊子9克、川芎6克、黃芩6克、草決明20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肝肺熱盛之白睛青藍(lán)。癥見白睛紫紅色結(jié)節(jié)樣隆起,反復(fù)發(fā)作,畏光流淚,視物不清,脹痛難忍,口渴咽干,口苦耳嗚,煩躁易怒,便秘,苔黃,脈弦有力。
三仁湯
【組成】 杏仁15克、滑石18克、白寇仁6克、厚樸6克、白通草6克、薏苡仁18克、法半夏10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溫?zé)崽N(yùn)蒸文聚星障。癥見黑睛星翳,反復(fù)發(fā)作,纏綿不愈,頭重胸悶,尿黃,便溏口粘,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濡。
加味修肝散
【組成】 羌活6克、防風(fēng)6克、桑螵蛸9克、梔子9克、薄荷6克、當(dāng)歸9克、赤芍藥9克、甘草6克、麻黃6克、連翹9克、菊花6克、木賊6克、白蒺藜6克、川芎6克、大黃6克、黃芩6克,荊芥6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肺肝風(fēng)熱之花翳白陷。癥見黑睛四周驟起白翳,狀如花瓣,或如魚鱗,羞明流淚,紅赤疼痛,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數(shù)。
瀉肝散
【組成】 黑玄參12克、大黃9克、黃芩9克、知母9克、桔梗6克、車前子9克、龍膽草9克、羌活6克、當(dāng)歸9克、芒硝6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熱熾腑實(shí)之花翳白陷。癥見翳從四周蔓生,迅速擴(kuò)展串連,漫掩瞳神,或翳厚色黃,中間低陷,瞳神緊小,黃液上沖,白睛混赤,胞臉紅腫,淚熱眵多,頭目劇痛,發(fā)熱,口渴,便結(jié),尿黃,舌質(zhì)紅,苔黃厚,脈數(shù)。
新制柴邊連湯
【組成】 柴胡9克、川黃連6克、黃芩9克、赤芍9克、蔓荊了9克、山梔子9克、龍膽草9克、木通6克、荊芥9克、防風(fēng)9克、甘草5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風(fēng)熱壅盛之凝脂翳。癥見黑睛起翳如星,邊緣不清不清,表面污濁,如覆薄脂,抱輪紅赤,羞明流淚,珠痛頭痛,視力下降,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四順清涼飲子
【組成】 當(dāng)歸身12克、龍膽草9克、黃芩9克、桑白皮9克、車前子9克、生地黃12克、赤芍9克、枳殼9克、炙甘草5克、熟大黃6克、防風(fēng)9克、川芎6克、川連6克、木賊草6克、羌活6克、柴胡6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里熱熾盛之凝脂翳。癥見凝脂大片,窟陷深大,黃液上沖,白睛混赤壅腫,胞臉紅腫,羞明難睜,熱淚頻流,眵多色黃或黃綠,發(fā)熱,口渴,尿赤,便秘,舌質(zhì)紅,苔黃厚,脈數(shù)有力。
通脾瀉胃汽
【組成】 麥門冬9克、茺蔚子9克、知母9克、玄參10克、車前子9克、石膏15克、防風(fēng)9克、黃芩9克、大f冬9克、熟大黃6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熱毒熾盛之黃液上沖,癥見黃液上沖,抱輪紅赤,瞳神緊小,羞明流淚,頭目劇痛,口渴喜飲,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紅,苔黃,脈數(shù)。
羚羊角飲子
【組成】 羚羊角9克(先煎)、犀角3克(磨汁)、防風(fēng)9克、桔梗9克、茺蔚子6克、玄參9克、知母9克、大黃6克、草決明20克、黃苓6克、車前子9克、甘草3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黃液上沖。
眼珠灌膿方
【組成】 生大黃9、瓜蔞仁9克、生石膏20克、玄明粉6克、枳實(shí)6克、梔子6克、夏枯草9克、銀花9克、黃芩6克、花粉9克、淡竹葉6克、o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黃液上沖。
瀉青丸
【組成】 龍膽草90克、山梔子90克、大黃60克、羌活90克、防風(fēng)90克、川芎60克、當(dāng)歸120克
【用法】 研細(xì)末,煉蜜為丸,竹葉湯下,每次服6~9克。
【主治】 肝膽火熾之蟹睛。癥見風(fēng)輪凸起黑球,狀如蟹睛,緊張如球,疼痛雖較緩和,但仍有赤痛流淚,羞明難睜,口苦,苔黃,脈弦數(shù)。
鎮(zhèn)腎決明丸
【組成】 石決明20克、菟絲子15克、五味子9克、辛6克、山藥12克、干地黃15克、知母9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陰虛火旺之蟹睛。癥見蟹睛平復(fù),虛軟不痛,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質(zhì)紅,無苔,脈細(xì)數(shù)。
洗肝散
【組成】 大黃9克、梔子9克、防風(fēng)6克、薄荷6克、川芎6克、當(dāng)歸12克、羌活6克、甘草6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肝經(jīng)積熱之風(fēng)輪赤豆。癥見風(fēng)輪上有灰白色顆粒樣小泡突起,色紅如赤豆,時(shí)發(fā)時(shí)止,發(fā)作時(shí)紅赤疼痛,羞明淚出。
香貝養(yǎng)榮湯
【組成】 白術(shù)9克、人參6克、茯苓12克、陳皮6克、熟地15克、川芎6克、當(dāng)歸9克、貝母6克、香附6克、白芍15克、桔梗6克、甘草3克、生姜三片、大棗三枚。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脾虛挾痰之風(fēng)輪赤豆。癥見赤豆時(shí)隱時(shí)現(xiàn),澀痛隨之作時(shí)止。頸側(cè)瘰核成串,面色無華,四肢乏力,舌質(zhì)淡,苔薄白,及弱。
消翳湯
【組成】 木賊9克、蒙花9克、歸尾9克、生地15克、蔓荊子9克、枳殼6克、甘草3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宿翳。癥見黑睛疾患初愈或近愈,紅退痛止,留有形狀不一,厚薄不等之瘢痕翳障,視物昏朦,眼內(nèi)干澀。
開明丸
【組成】 羊肝一具、官桂15克、菟絲子、草決明、防風(fēng)、杏仁(炒,去皮尖)、地膚子、茺蔚子、葶藶(炒)、黃芩、麥冬肉(去心焙干)、五味子、玉竹、細(xì)辛、枸杞子、青葙子、澤瀉、車前子各30克、熟地黃45克。
【用法】 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30丸,白滾湯送下日進(jìn)3次,仍忌生姜糟酒炙敷熱物。
【主治】 宿翳。
抑陽酒連散
【組成】 生地黃15克、獨(dú)活9克、黃柏9克、防風(fēng)9克、知母12克、蔓荊子9克、前胡9克、羌活9克、白芷10克、生甘草6克、黃芩9克、寒水石20克、梔子6克、黃連6克、防風(fēng)9克。
【用法】 共研細(xì)末,每次服9克,開水送服c
【主治】 風(fēng)濕夾熱之瞳神緊小。癥見發(fā)熱或急或緩,瞳神緊小或偏缺不圓,目赤痛,視物昏朦,或黑花自見,神水混濁,黃仁紋理不清,頭重胸悶,肢節(jié)酸痛,苔黃膩,脈弦數(shù)。
綠風(fēng)羚羊飲
【組成】 黑玄參15克、防風(fēng)9克、茯苓12克、知母10克、黃芩9克、細(xì)辛6克、桔梗9克、羚羊角6克(先煎)、車前子9克、大黃15克。
【用法】 上藥為粗末水煎,食后溫服。
【主治】 肝膽火熾,風(fēng)火攻目之綠風(fēng)內(nèi)障。癥見發(fā)病急劇,頭痛如劈,眼珠脹痛欲脫,連及目眶,視力急降,抱輪紅赤或白睛混赤浮腫,黑睛呈霧狀混濁,瞳神散大,瞳內(nèi)呈淡綠色,眼珠變硬,甚至脹硬如石,惡心嘔吐,惡寒發(fā)熱,尿黃,便結(jié),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
將軍定痛丸
【組成】 黃芩9克、白僵蠶9克、陳皮6克、天麻9克、桔梗9克、青礞石20克、白芷9克、薄荷6克、大黃9克、法半夏6克。
【用法】 研細(xì)末作丸,每次服9克,開水送服。
【主治】 痰火動(dòng)風(fēng),上阻清竅之綠風(fēng)內(nèi)障。癥見起病急聚,頭眼劇痛,身熱面赤,眩暈,惡心嘔吐,尿赤便結(jié),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
黃連溫膽湯
【組成】 黃連9克、法半夏6克、陳皮9克、茯苓6克、枳殼6克、竹茹6克、甘草3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c
【主治】 痰火升擾之青風(fēng)內(nèi)障。癥見頭眩目痛,心煩而悸,食少痰多,胞悶惡心,口苦,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滑。
石決明散
【組成】 石決明30克、草決明30克、羌活3克、山梔子15克、大黃15克、荊芥6克、木賊15克、青葙子15克、芍藥l5克、麥冬12克。
【用法】 研細(xì)末,每次服9克。
【主治】 肝熱上擾之圓翳內(nèi)障。癥見頭痛目澀,眵淚既噪,口苦咽干,脈弦。
石斛夜光丸
【組成】 石斛15克、生地30克、熟地30克、天冬60克、麥冬30克、人參60克、山藥21克、菟絲子21克、枸杞子21克、肉苡蓉15克、茯苓60克、甘草15克、草決明25克、菊花21克、白蒺藜15克、青葙子15克、防風(fēng)15克、羚羊角15克、犀角15克、川芎15克、川連15克、牛膝22.5克、枳殼15克、杏仁22.5克、五味子15克。
【用法】 研末作丸,每次服9克,每日3次,開水送服。
【主治】 陰虛挾濕熱之圓翳內(nèi)障,癥見目澀視昏,煩熱口臭,大便不暢,舌質(zhì)紅,苔黃膩。
寧血湯
【組成】 仙鶴草10克、早蓮草12克、生地黃20克、梔子炭9克、白芨12克、白芍15克、白蘞9克、側(cè)柏葉9克、阿膠15克(溶化)、白茅根20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虛火傷絡(luò)之云霧移睛。癥見眼前黑花飛舞,視力緩絳,頭暈耳嗚,心煩少寐,口燥咽干,舌質(zhì)紅,少苔,脈弦細(xì)數(shù)。
生蒲黃湯
【組成】 生蒲黃12克、旱蓮草15克、生地15克、荊芥炭9克、丹皮9克、郁金10克、丹參12克、川芎9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虛火傷絡(luò)之云霧移腈。
明目地黃丸
【組成】 熟地黃1 20克、生地黃60克、山萸肉60克、淮山藥60克、澤瀉60克、五味子60克。
【用法】 研細(xì)末,每次服9克,每日3次,開水送服。
【主治】 肝腎虧損之云霧移睛。癥見視物昏朦,能近怯遠(yuǎn),眼前黑花飛舞,頭暈耳鳴,腰酸遺泄,口燥咽干,脈細(xì)無力。
滌痰湯
【組成】 法半夏9克、膽星9克、橘紅6克、枳實(shí)9克、茯苓12克、人參6克、菖薄9克、竹茹10克、甘草5克、生姜6克、大棗10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痰熱上壅之暴盲。癥見頭眩而重,胸悶煩躁,食少惡心,痰稠口苦.’苔黃膩,脈弦滑。
驅(qū)風(fēng)一字散
【組成】 炮川烏100克、川芎90克、荊芥穗90克、羌活60克、防風(fēng)90克。
【用法】 為細(xì)末,每次服9克,食后蘇薄荷湯調(diào)下,每日3次。
【主治】 目癢。癥見兩眥作癢,視力正常,外無形癥。
小續(xù)命湯
【組成】 麻黃6克、防已6克、人參6克、黃芩6克、桂心6克、芍藥10克、川芎6克、杏仁10克、附子9克、防風(fēng)9子、生姜三片、甘草3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衛(wèi)外失固,風(fēng)邪中絡(luò)之風(fēng)牽偏視。癥見黑睛猝然偏斜,轉(zhuǎn)動(dòng)受限,視一為二,惡寒發(fā)熱,頭痛,苔薄的,脈浮。
養(yǎng)血當(dāng)歸地黃湯
【組成】 當(dāng)歸12克、川芎6克、熟地黃15克、芍藥12克、藁本9克、防風(fēng)9克、白芷9克、細(xì)辛6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肝血不足,風(fēng)中脈絡(luò)之風(fēng)牽偏視。癥見偏視,面色無華,頭暈耳鳴,舌質(zhì)淡,脈細(xì)。
3.治近視古方
地芝丸
【組成】 生地黃15克、天門冬10克、枳殼9克、菊花9克。
【用法】 研細(xì)末,作丸,每次服9克,每日3次,開水送服。
【主治】 遠(yuǎn)視。癥見視遠(yuǎn)清楚,視近模糊,或視遠(yuǎn)近皆模糊不清。
清肝養(yǎng)腎湯
【組成】 夏枯草25克、黃芩12克、山梔子12克、女貞子30克、杞子30克、黃精25克、菊花12克、茯苓15克、牡丹皮20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 視瞻昏渺。癥見視力迅速下降,視物模糊,中心暗點(diǎn),視物變形,煩熱,口苔,脅痛,舌質(zhì)紅,苔黃,脈細(xì)數(shù)。
清肝明目湯
【組成】 生石決明30克、山梔子10克、連翹10克、白蒺藜10克、銀花10克、菊花10克、夏枯草6克、粉丹皮6克、茯神12克。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重者每日2劑。
【主治】 視瞻昏渺。
清熱明目眼藥水
【組成】 牛黃1克、珍珠l克、麝香1克、熊膽l克、朱砂2克、琥珀3克、銀珠3克、雄黃3克、爐甘石10克、雞爪連10克、冰片10克。
【用法】 把雞爪連用砂鍋或鐵鍋加水4公斤,煎至0.8公斤陰涼。爐甘石裝在鐵器里,用火煅至紅色為度,從火里取出急速倒在備用的雞抓連水中煅過,待爐甘石涼后,從雞撲連水里撿出,裝在鐵器里再煅好投入雞爪連水里,由此連續(xù)煅七次為度,涼干72小時(shí),撿出成塊的用,把碎渣用乳磨研至極細(xì)用舌舔入口使牙細(xì)嚼無聲為度,用潔紙包好備用。珍珠火煅以聽到火里有乒乓之聲音為度,等冷后放在乳缽里研至極細(xì)無聲為度,用潔紙包好備用。朱砂、琥珀、雄黃、眼珠等藥均同上研細(xì)后,用潔紙包好備用。熊膽,干燥后研至土黃色之后,再同上諸藥合研。最后研好冰片,同上備用之藥研勻,用器貯藏備用。用時(shí)以玻璃捧于潔水中浸濕,沾藥適量(約火柴頭大)點(diǎn)于火眼角(內(nèi)眥部),眼目閉合30分鐘,以促進(jìn)眼藥隨之淚液流注全眼,每目點(diǎn)兩次。
【主治】 風(fēng)弦赤爛俗稱“爛眼邊”(瞼緣炎)、胬肉攀睛(翼狀胬肉),漏睛“大眥緣”(淚囊炎),暴發(fā)火眼(急性結(jié)膜炎),天行赤目(傳染性結(jié)膜炎),綠風(fēng)內(nèi)障(青光眼),赤膜下垂(沙眼性角膜血管翳),混睛障(角膜斑翳)o
保弦眼藥水
【組成】 苦參30克、黃柏30克、野菊花30克、大黃30克、黃連20克、防風(fēng)15克、芒硝15克。
【用法】 將上藥除芒硝外,加水1000毫升,炆火煮沸20分鐘后,取出藥液過濾,再加水500毫升,煮沸15分鐘后,取出藥液過濾,合并二次濾液約450毫升,繼續(xù)煮沸并投入芒硝,俟融化后,置露天處露一夜,再過濾后貯藏備用取酒盅一只,貯入藥液約20毫升,放沸水中燉溫后,以消毒紗布蘸藥溶洗患處,每日2次。一般輕者一料,重者二料即可獲愈。
【主治】 眼瞼濕疹。癥見眼瞼弦潮紅,赤爛,有粘液,黃水滲出,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
菊花龍井茶
【組成】 菊花10克,龍井茶3克。
【用法】 開水沖沏,代茶飲。
【主治】 赤眼病c
豬膽汁
【組成】 豬膽汁1個(gè)(或雞膽2個(gè))、白糖50克。
【用法】 將豬膽汁(或雞膽汁)倒人碗內(nèi),上火蒸熱,加入白糖飲服。
【主治】 赤眼病。
菊杞羊肝湯
【組成】 杭菊花15克、枸杞子75克、羊肝60克、熟地20克、夜明砂12克、麥冬15克。
【用法】 先煎五味中藥取汁,用汁煮羊肝至熟。任意服食飲湯。
【主治】 老人視物模糊,兩眼昏花,面色憔悴。
雞肝銀耳湯
【組成】 雞肝100克、水發(fā)銀耳15克、枸杞5克、茉莉花24朵,料酒、姜汁、鹽、味精、淀粉、雞湯各適量。
【用法】 將雞肝洗凈,切片,放入碗中,加濕淀粉,料酒,姜汁、鹽拌勻備用c將銀耳、枸杞、茉莉花洗凈,摘去雜質(zhì),備用。將湯勺置火上,放人雞湯,加入料酒、姜汁、鹽和味精,即下入銀耳、雞肝、枸杞燒沸,打去浮沫。待雞肝剛熟,撒入茉花,裝碗即成。
【主治】 視物模糊,兩眼昏花,面色憔悴。
紅番薯葉羊肝
【組成】 紅番薯葉150~200克、羊肝200克。
【用法】 薯葉洗凈,切碎,羊肝切片,加水同煮,食肝飲湯,連服3日,每日1次。
【主治】 夜盲。
谷精夜明砂蒸雞肝
【組成】 雞肝l副(連肫同用)、谷精草15、夜明砂10克。
【用法】 雞肝肫去污膜洗凈,同谷精草、夜明砂加少量開水隔水蒸熟,吃肝飲汁。
【主治】 夜盲。
夜明砂煎
【組成】 夜明砂15克、石決明15克,蒼術(shù)30克、豬肝100克
【用法】 前三味藥加水約500毫升,煎成約200毫升,于早空腹、晚臨睡前分2次煮豬肝服。一般2—6劑可見效。為鞏固療效可多服數(shù)劑。
【主治】 夜盲。
夜明砂丸
【組成】 夜明砂
【用法】 炒干研碎,用豬膽汁和丸,如綠豆大。每次服5丸,米湯送服。
【主治】 夜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