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世綸教授案解析厥陰病(半表半里證)醫(yī)案
㈠烏梅湯治蛔厥案
王某,女,51歲,1987年7月7日初診。
昨日下午3點,突發(fā)嘔吐,右上腹攻痛,每5分鐘嘔吐1次,為胃內容物及黃水,于本單位(醫(yī)務室)肌注阿托品及哌替啶,腹痛暫緩解,但不久痛又作。下午4點來本院急診做B超,診斷為“膽道蛔蟲病”,注射阿托品及嗎啡痛緩解。晚上10點又痛難忍,故來急診輸液,青霉素滴注,效不顯,準備手術治療。
第2天又惡心嘔吐黃水,右上腹痛甚,要求中醫(yī)會診。
癥見:口苦,咽干,但不思飲,自覺往來寒熱,大便溏稀,右上腹壓痛,舌暗舌苔白潤,脈沉細。
脈沉細,大便溏稀,右上腹壓痛,舌暗舌苔白潤,下寒。口苦,咽干,但不思飲,自覺往來寒熱,半表半里,上熱。
綜合分析:此屬上熱下寒的半表半里陰證,與烏梅丸加減。處方:
烏梅15g,黨參l0g,川椒15g,細辛6g,黃連6g,于姜6g,桂枝10g,制附片6g,當歸l0g,黃芩10g。
結果:午后13:00點服藥,14:00痛止、吐止。繼服2劑,痛未再發(fā)。B超未見異常。
㈡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治腰背痛案
耿某,男,24歲。
腰背頸痛月余,口干喜飲,手冷,大便軟,日一行,小便正常,寐安,常有手淫。平日稍緊張則手汗多,未行任何西醫(yī)檢查。舌苔白厚膩,脈弦細。
口干喜飲,手冷為寒熱錯雜之象。大便軟、苔白厚膩,脈弦細為血虛水盛。
綜合分析:此屬厥陰病,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主之。處方:
柴胡12g,黃芩l0g,天花粉12g,生龍骨(同煎)15g,生牡蠣(同煎)15g,桂枝l0g,干姜6g,當歸l0g,白芍10g,川芎6g,蒼術12g,澤瀉l0g,茯芩12g,炙甘草6g,7劑。
問:當歸芍藥散是治療腹痛的,本例未見腹痛亦可用?
答:厥陰病每見有胸腹腰痛,多屬上熱下寒、血虛水盛。溫下寒,常以當歸芍藥散養(yǎng)血利水。
按:血虛水盛每易引起上熱下寒,遇到這種類型的厥陰病,馮老每以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治療。
問:太陽病提綱癥為“頭項強痛”,每多見頭痛項強、腰痛,本例腰背頸痛為何不辨證為表證?
答:表證不會有寒熱錯雜。腰背痛不專屬表證,可見于表、半表半里、里證及合病。有表證者,麻黃劑或桂枝劑可用,二加龍骨湯亦常用;如寒濕在里,腎著湯多用;而腰背胸在人體中段,在半表半里反較多,如屬厥陰病,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多用。
問:厥陰病有何特點?
答:厥陰病屬半表半里之陰證,不似表、里證單純,較為復雜多變,運用胡老理論,用排除法可確定。其上熱下寒,以寒為本,以和法治之。半表半里方證很多,簡單說,當外邪初入半表半里,寒熱往來,熱明顯,屬少陽,用小柴胡湯,當入半表半里陰證,用柴胡桂枝干姜湯或烏梅丸等。
結果:藥后腰背頸痛消失,口干減,大便已正常。上方蒼術增為15g,繼進7劑鞏固療效。
㈢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加減治腰背痛案
丁某,男,30歲,2007年1月15日初診;
婚后5年未育,查3次精液常規(guī)示:液化不良(60min),精子活力a8.772%,b36.84%,a+b<50%??诟桑愀?,手足冷,舌苔白,脈細。
口干,便干,手足冷,此寒熱錯雜之厥陰病。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主之。處方:
柴胡12g 黃芩l0g,天花粉12g 生龍骨15g,生牡蠣15g,桂枝10g,干姜6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6g,白術30g,澤瀉15g,茯苓12g,炙甘草6g,7劑。
2007年1月22日二診。
口干減,大便好點,仍干,手足冷,舌苔黃潤,脈細。
上方加淡蓯蓉15g,14劑。
2007年2月5日三診。
口苦,便干,手足冷,補訴平時常有痤瘡發(fā)生于下顏面,常為硬結膿點,舌苔黃潤,脈細。
上方加柏子仁l0g,14劑。
問:方中淡蓯蓉、柏子仁用來潤腸通便?
答:對,配合大劑量白術,養(yǎng)血生津以溫通。
2007年2月26日四診。
口苦已,面痤瘡稍減,大便較正常了,手足冷,苔白,脈細。
上方加生槐花l0g,7劑。
2007年3月5日五診。
痤瘡、四逆減,口中和。
上方加十大功勞葉12g,7劑。
問:為何用十大功勞葉、生槐花,是起涼血作用嗎?
答:它們都是清熱滋潤之藥以治上熱,十大功勞葉尚有強壯作用。
問:五診時口中和,為何仍用治療上熱下寒的柴胡桂枝干姜湯?
答:痤瘡亦提示上部有熱。
問:既然痤瘡為熱象,在臨床中如果單純治痤瘡,是否應盡量避免用姜桂以提高療效?
答:他如果還有下寒的一面,有是證用是藥,不會有影響的。
2007年3月12日六診。
痤瘡已大部分消失,四逆減,唇干,大便正常。
柴胡12g,黃芩l0g,天花粉12g,生龍骨(同煎)15g,生牡蠣(同煎)15g,桂枝l0g,干姜6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6g,白術30g,澤瀉15g,茯苓12g,炙甘草6g十大功勞葉12g,生槐花10g,7劑。
2007年3月19日七診。
痤瘡已大部分消失,仍有四逆,口中和,舌苔白,脈細。熱象已消失,現血虛有寒飲,故四逆仍在,當歸四逆湯加味:
當歸10g,桂枝l0g,白芍10g,炙甘草6g,通草6g,細辛6g,大棗4枚,白蒺藜15g,生薏苡仁18g,炒槐花l0g,生姜12g,沙苑子15g,車前子(包)15g,7劑。
之后以此方加減。
問:七診中口中和,四逆,為何考慮為表寒而非里寒,為何不用四逆輩?
答:沒有吐瀉,腹脹腹痛等里證。此四逆屬厥陰。
2007年4月9日八診。
復查精液常規(guī):液化正常(30min),精子活力a52.7%>25%,b4.1%。精液常規(guī)已正常,囑可以適時受孕。
按:本例從檢查發(fā)現有異常至今3年了,之間經別處治療無效,曾復查二次精液常規(guī)無變化。馮老予治療3個月后,西醫(yī)客觀指標完全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