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葉景華醫(yī)案

葉景華

葉景華(1929年-),男,漢族,上海市人。出身于好草網。早年畢業(yè)于上海中醫(yī)學院,師從名醫(yī)丁濟萬,建國后又進修過現(xiàn)代醫(yī)學。曾任上海市第七人民醫(yī)院副院長和中醫(yī)科主任、上海市中醫(yī)藥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中醫(yī)腎病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中醫(yī)腎病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從事中醫(yī)臨床工作40余年,特別是長期負責病房工作,有條件能系統(tǒng)觀察病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注重醫(yī)德,關心病人,提出“當你自己患病的時候,當你的親人患病的時候,你是怎樣要求醫(yī)務人員的?”作為一個醫(yī)生應以病人和患者家屬的心情來關心患者。在臨床工作中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實踐,對外感熱病和內傷疑難雜癥的診治有獨特的見解和治法。在50年代以白頭翁治療原蟲性痢疾取得療效。對外感高熱,提出按辨證用汗、清、下、和4法,1日服藥2劑,每3小時服1次,病勢急重者多途徑給藥,除口服外并以中藥煎劑保留灌腸及外治法,如針刺、臍療等,以增強藥力,頓挫其病勢,爭取較快取得療效。對肺膿腫治療有研究,通過大量病例的實踐,總結出清熱解毒、祛痰排膿兩大治法,制訂出復方魚桔湯,在臨床上取得較好的療效。40多年來以中醫(yī)藥治療腎炎,取得了不少經驗,在80年代領導成立中醫(yī)腎病研究室,一方面進行臨床觀察,一方面開展實驗研究,對慢性腎炎的治療提出以益腎清利、活血祛風法,組成慢腎方,對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治療,提出以扶正解毒、化瘀泄?jié)崂麧穹ǎM成腎甲方和乙方,和外治腎衰酊,不僅在臨床上取得療效,并經動物實驗證實其效用和初步闡明其作用機理。上述二項的研究獲得了成果獎。他不斷總結經驗,歷年來撰寫發(fā)表學術論文60余篇,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培養(yǎng)了一批中青年中醫(yī),既能運用中醫(yī)辨證論治,又掌握現(xiàn)代醫(yī)學知識和常用檢查操作,能用中西兩法搶救危重病人。為了中藥在臨床上使用方便,研制了30余種中成藥,如解熱合劑等,皆有好的療效。

由于工作取得較多的成績,歷年來科室多次被評為先進科室,個人于1978年被評為上海市衛(wèi)生先進工作者,1986年被評為全國衛(wèi)生先進工作者,1993年被評為有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并于1995年被上海市衛(wèi)生局授于“上海市名中醫(yī)”稱號,1996年被聘為上海市繼承老中醫(yī)學術經驗繼承班指導老師,整理數(shù)十年的經驗,于1997年出版《葉景華醫(yī)技精選》一書。

科研成果

一、益腎清利、活血祛風為主治療慢性腎炎(110例療效觀察和實驗研究)

獲1993年上海市衛(wèi)生局中醫(yī)藥科技進步三等獎

二、以腎衰方為主結合外治法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97例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

獲1996年上海市衛(wèi)生局中醫(yī)藥科技進步三等獎

名醫(yī):葉景華的更多內容...

學術觀點

證治經驗

用藥特色

醫(yī)案

醫(yī)案

案一、秦××,女性,27歲,農民。

因面部浮腫2周于1986年2月25日入院?;颊?周前發(fā)熱,咳嗽咽痛,經治療熱漸退,但仍有咳嗽咽痛。入院前2周起面部及下肢浮腫,小便短少而赤,口干苦,納呆,舌苔黃膩質紅,脈浮滑。

體檢:體溫38.2℃,血壓18.5/12kPa,面部浮腫,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下肢有輕度浮腫。化驗:尿蛋白+++,紅細胞20~25/高倍鏡視野,血象中白細胞9.6×109/L,血沉80mm/h,血肌酐141umol/L,尿素氮8.9mmol/L。

中醫(yī)辨證:感受風熱之邪,致肺脾腎功能失常,水道不利,治以疏解清利。藥用荊芥10g 薄荷6g 大力子10g 杏仁10g 前胡10g 白茅根30g 赤茯苓、豬苓各10g

金銀花30g 連翹10g。另肌注銀黃針。服藥3天,發(fā)熱退,小便增多,浮腫退,咽痛減,咳嗽少痰,血壓降至14.5/9.5kPa。繼進宣肺清利之劑,前胡10g 杏仁10g 象貝10g 桔梗6g 蟬衣6g 陳皮10g 制半夏10g 魚腥草30g 黃芩10g 白茅根30g??人詴r輕時甚,尿中紅細胞時多時少。連續(xù)服藥2周,咳少,尿蛋白消失,尚有少許紅白細胞。至1986年3月19日出院。門診隨訪半年,用腎二方和六味地黃丸調理,多次化驗小便皆正常。

按:該病例感受外邪引起,故以疏解外邪為主。外邪解后,小便增多,浮腫亦消退,血壓下降,尿化驗好轉,但紅細胞時多時少。一般情況下,外邪解而尿中紅細胞或蛋白尚多,治宜清利。

案二、黃××,男性,28歲。

因面部及下肢浮腫3天,于1983年4月21日入院?;颊呷朐呵鞍朐缕痤^脹鼻塞,咳嗽咽痛,未經治療。入院前3天起,面部及下肢浮腫,小便短少、色紅,腰酸耳鳴,納呆,大便溏薄,每日4~5次。

體檢:體溫37℃,血壓20/12kPa,面部輕度浮腫,咽部充血,心肺無異常,腹部軟飽滿,有移動性濁音,兩下肢有凹性浮腫?;灒貉?20g/L,紅細胞3.9×1012/L,白細胞7.5×109/L,血沉24mm/h,尿蛋白+++,紅細胞7~8/高倍鏡視野,白細胞10~20/高倍鏡視野,血肌酐259umol/L,尿素氮19.3mmol/L,血漿白蛋白29g/L,球蛋白26g/L,血脂正常,尿蛋白24小時定量4.24g 酚紅排泄試驗2小時60%,木生氏試驗比重接近。

住院后按辨證給清解利水之劑:金銀花30g 連翹10g 白茅根30g 澤瀉15g 大力子10g 半枝蓮30g 紫蘇15g 毛冬青30g 六月雪30g。治療2天,浮腫稍退。但患者反復感冒。給服疏風清熱利水之劑,銀翹散加減。至5月3日,外感除,浮腫退,血壓17.5/10.5kPa,血肌酐168umol/L,尿素氮7.5mmol/L,尿蛋白++,腰酸乏力。改進慢腎方(見經驗方藥篇)。連續(xù)服藥3周后,一般情況好,尿24小時蛋白定量減至0.59g

血漿白蛋白37g/L,球蛋白11g/L,尿中尚有少許紅細胞。1983年5月28日出院。3月后隨訪,一般情況好,尿化驗及血壓均正常。

按:該病例浮腫明顯而尿蛋白多,辨證以外感表證為主,連續(xù)用疏解清熱利水之劑2周,外感除,浮腫退,血壓降低,尿蛋白減少。由此可見,急性腎炎有外感表證者,首先要治表證。

案三、張××,女性,28歲,農民。

因全身浮腫4天而于1983年11月1日住院。患者入院前10天起兩下肢皮膚瘙癢,抓破后潰爛。6天后先面部浮腫繼而下肢和全身皆腫,小便短赤,納可,大便正常,口不干,稍有咳嗽。

體檢:體溫36.4℃,血壓22.5/14.5kPa,神清,面部浮腫,咽部充血,扁桃體不大,舌苔薄質較紅,兩下肢有凹陷性浮腫?;灒貉?07g/L,紅細胞3.3×1012/L,白細胞8.8×109/L,尿蛋白++,細胞100以上/高倍鏡視野,白細胞7~8/高倍鏡視野,血肌酐105umol/L,尿素氮4.2mmol/L,酚紅排泄試驗2小時66%。

中醫(yī)辨證:病由濕毒內侵,肺脾腎功能失常,水濕留滯肌膚而浮腫,熱蓄下焦而尿血,給以清解、宣肺利水。

金銀花、連翹、前胡、杏仁、甘草、車前子、澤瀉、赤茯苓、豬苓、白茅根。入院6小時尿量只有150ml,用二黃膏外敷腎區(qū),至第2天一晝夜尿量增至1530ml,第3天小便增至2580ml,浮腫明顯消退。5天后腫退凈,但血壓仍高(21.5/13.5kPa),尿中仍有蛋白、紅細胞,繼續(xù)以前方服10天,血壓降至16/10.5kPa,一般情況好。給以益腎清利。用鹿含草、生地黃、丹皮、白茅根、小薊、苧麻根、甘草黃柏、毛冬青。又服藥旬日,一般情況好,無不適?;災虻鞍住?,

紅細胞30~40/高倍鏡視野。1983年11月22日出院門診繼續(xù)治療。2月后尿正常,一般情況好。

按:該病例配合外治,用二黃膏(黃梔子、生大黃紅花、大蒜)敷腎區(qū),利尿作用明顯。

案四、陳××,男性,30歲,農民。

因面部浮腫,小便減少5天而于1987年3月25日住院?;颊?周前感冒鼻塞,怕冷,至入院前5天起面部浮腫,繼而全身皆腫,小便減少,大便干燥,納可,無腎炎史。

體檢:體溫38.2℃,血壓21.5/14kPa。體重75kg

面部及全身皆腫,左下肢小腿前側皮膚有淺表潰瘍,咽部紅,舌苔黃白膩,兩肺呼吸音粗糙,腹部飽滿。化驗:血色素115g/L,白細胞9.0×109/L,中性79%,淋巴21%,血肌酐159umol/L,尿素氮19.3mmol/L,肌酐清除率65ml/L,血沉8mm/h,血漿白蛋白27g/L,球蛋白19g/L尿蛋白+++,24小時蛋白定量3.33g 尿紅細胞10~15/高倍鏡視野,白細胞2-3/高倍鏡視野。

住院后24小時尿量600毫升。按辨證治以疏風解表,宣肺利水。浮萍10g 西河柳,金銀花30g 連翹10g 大力子10g 荊芥10g 白茅根30g 甘草4g 車前子30g

茯苓、豬苓各15g 杏仁10g 前胡10g。服藥2天,熱退(36.9℃),小便每日增至1500ml,血壓20/13.5kPa。繼續(xù)以清解利水,用金銀花、連翹、荊芥,大力子、車前子、白茅根、赤茯苓、豬苓、蒲公英、地丁草、枳殼、白花蛇舌草。下肢潰瘍局部用生肌散外敷。丁桂散、甘遂敷臍。治療5天,小便量增至每日2000ml,浮腫漸退,但咳嗽氣促,兩肺呼吸音粗糙,心率較快(100次/分)、律不齊,血壓仍較高(21.5/13.5kPa)。改進瀉肺利水之劑,用桑白皮、甜葶藶、杏仁、車前子、赤茯苓、豬苓、白茅根、甘草、陳皮、魚腥草、萬年青根、金銀花。另吞服肺風藥(黑丑白丑、大黃)。服藥3天,小便量增加至每日3000ml,浮腫消退,咳嗽少,氣促平,心律齊,體重減輕10千克,下肢潰瘍漸愈,舌苔薄黃尖紅,脈緩,血壓降至正常(16/10.5kPa),血尿素氮7.3mmol/L,肌酐132umol/L,尿蛋白(++),紅細胞40~50/高倍鏡視野,血漿白蛋白上升至33g/L,球蛋白1.9g/L。改進蒼術、黃柏、苧麻根、白茅根、小薊、薺菜花、忍冬藤、茜草根、陳皮。又連續(xù)服藥3周,一般情況好,血壓穩(wěn)定,尿蛋白±,血尿素氮、肌酐正常,尿中紅細胞少許。于1987年5月5日出院。出院后于1987年7月24日門診復查,一般情況好,血壓正常,尿化驗正常。

按:有表證而水腫,予疏風宣肺利水。表證除而腫不退,咳嗽氣促用瀉肺利水法,脈數(shù)加萬年青根。服藥3天,尿量明顯增多,浮腫消退,血壓降于正常,其他癥狀亦好轉。從這個病例的治療經過來看,瀉肺利水法對消退水腫是有效的治法。

案五、患者男性,17歲,農民。

因面部及下肢浮腫4天而于1982年1月9日住院?;颊呷朐呵?天起咽痛,惡寒發(fā)熱,經治療后好轉。但4天來面部及下肢浮腫,小便短少色如濃茶,納呆,大便尚可。

體檢:體溫38.2℃,血壓18.5/12kPa。面部浮腫,左側頸部有3×2cm大小腫塊,咽部較紅,扁桃體較大,舌苔薄黃膩質紅,脈數(shù),兩下肢有輕度浮腫?;灒貉笾邪准毎?1.8×10↑9/L,血沉22mm/h,肌酐110umol/L,尿素氮5.0mmol/L,尿蛋白++,紅細胞100以上/高倍鏡視野,白細胞80~100/高倍鏡視野,顆粒管型0~2只。

住院后按中醫(yī)辨證予疏風清熱利水之劑。用荊芥10g 銀花30g 連翹15g 半枝蓮30g 小薊30g 甘草3g 白茅根30g 大力子10g 桔梗6g 車前子30g。第2天體溫升至39.9℃,咽痛,左側頸部腫塊增大疼痛,口干引飲,舌紅苔膩,脈弦數(shù)。前方加板藍根15g 鴨跖草30g 肌注板藍根,另用金黃散、白蜜調敷左頸部。治療1天后體溫下降至38℃。繼續(xù)服前方1周,發(fā)熱退清,小便增多色清,浮腫消退,但舌紅苔黃膩,左側頸部腫塊不消,繼續(xù)予清熱解毒之劑。藥用野菊花10g

金銀花30g 連翹10g 黃芩10g 赤芍10g 丹皮10g 蒲公英30g 地丁草0g 甘草4g 白茅根30g 山梔10g。另黃連3g研末吞。服藥5劑,腫塊有波動感,經切開排出黃綠色膿約100ml。又服藥1周,膿腫消退愈合。血象中白細胞7.0×10 9/L,血壓16/10.5kPa。尿化驗2次陰性,一般情況好。1982年1月29日出院。

按:該病例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急性腎炎,同時并發(fā)頸部膿腫,病情不輕。初用疏解清利之劑,繼而重用清熱解毒之品,局部用金黃散外敷,膿成后切開排膿,終于控制病情,單純用中醫(yī)藥治療獲良效。

案六、鄒×,女性,42歲,醫(yī)生。

因腰痛乏力半月而于1982年11月16日住院。患者有腎炎史已5年,入院前半月因工作過勞而覺腰酸乏力,咽痛,口干苦,小便短赤,舌尖紅苔根黃膩,脈弦。

體檢:體溫正常,血壓22.5/14.5kPa,心肺無特殊,下肢無明顯浮腫?;灒耗虻鞍?++,紅細胞30~35/高倍鏡視野,24小時尿蛋白定量1.3g , 血膽固醇6.4mmol/L,甘油三酯2.4mmol/L,血肌酐132umol/L,尿素氮6.3mmol/L,血沉13mm/h,酚紅排泄試驗2小時58%。

住院后給以慢腎方,服藥旬日癥狀好轉。血壓下降至14.5/10kPa,小便量增多,24小時尿蛋白定量增至3.56g。繼續(xù)服腎2方2周,復查24小時尿蛋白定量為2.2g。守方不更。又2周,一般情況尚好,無特殊變化。復查24小時尿蛋白定量仍有2.5g。繼續(xù)服原方,隔10天后復查24小時的尿蛋白定量明顯減少至0.79g 血壓14.5/9.5kPa。又2周,復查尿24小時蛋白定量為0.4g 血膽固醇5.4mmol/L,甘油三酯0.8mmol/L。至1983年2月2日出院。出院后2月復查24小時尿蛋白定量維持在0.4g?;謴凸ぷ?。

按:該病例經治療后癥狀減輕較快,但小便增多后尿蛋白反增加,后來雖有所下降,但持續(xù)在較高水平。守方不便,服藥50余天尿蛋白才明顯下降。

案七、傅×,男性,34歲,農民。

因面部及下肢浮腫5天而于1985年6月27日入院治療?;颊呷朐呵鞍朐禄夹杉t熱,至入院前5天,面部及下肢浮腫,腰部酸痛,小便短赤,納呆,口干苦,大便溏薄,日行四、五次,過去無腎炎病史。

體檢:體溫正常,血壓16/10.5kPa,面部輕度浮腫,心肺無異常,兩下肢有凹陷性浮腫,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滑?;灒貉?08g/L,白細胞10.2×109/L,血沉65mm/h,尿蛋白+++,24小時尿蛋白定量6.6g 非選擇性蛋白尿,血肌酐79.5umol/L,尿素氮5.3mmol/L,血漿白蛋白14.6g/L,球蛋白18.4g/L,血膽固醇9.9mmol/L,甘油三酯3.9mmol/L,酚紅排泄試驗65%,木生氏試驗夜尿多于日尿,比重接近,僅相差4。住院后給予益腎清利,活血祛風之劑。鹿含草30g 金雀根30g 菝葜30g 黃柏10g ,蒼術白術各15g 丹皮10g 薺菜花30g 川牛膝15g 米仁根30g 陳皮10g 并給服腫節(jié)風片1日20片,分4次服。服藥3周小便增多,每日在1500~2000ml,浮腫消退,24小時尿蛋白3.57g。繼續(xù)服原方,腫節(jié)風改山海棠片。服藥1月余,一般情況好,血壓正常(16/10.5kPa),復查24小時尿蛋白0.9g 血漿白蛋白35g/L,球蛋白25g/L,血脂有所下降,膽固醇8.0mmol/L,甘油三酯2.7mmol/L,血沉4mm/h,酚紅排泄增至80%,木生氏試驗比重相差10,夜尿仍較多。1985年8月26日出院門診隨訪。繼續(xù)服藥3月,尿正常,一般情況好。隨訪1年,情況好,恢復工作。1989年7月因咽痛而浮腫又起,小便少,尿蛋白又增至3.3g 又經治療1月,腫退,尿正常。

案八、徐×,女性,32歲,農民。

因面部及下肢浮腫5天,而于1982年1月12日住院?;颊?歲時,曾患腎炎,入院前1月起咽痛,遷延不愈,至2周前起惡寒發(fā)熱,5天來面部及下肢浮腫,小便短少,納呆,大便尚可。

體檢:體溫正常,血壓185./12kPa,面部輕度浮腫,咽部充血,扁桃體稍大,心肺無特殊,兩下肢有凹陷性浮腫,舌苔薄尖紅,脈較數(shù),化驗:尿蛋白+++,24小時尿蛋白定量為7.8g 有少許紅白細胞,血象中血色素70g/L,紅細胞3.5×1012/L,白細胞4.7×109/L,肌酐132umol/L,尿素氮10.7mmol/L,白蛋白21g/L,球蛋白29g/L,膽固醇6.7mmol/L,甘油三酯1.2mmol/L,酚紅排泄2小時60%。住院后按辨證,先以疏風清熱利水。服藥1周后表邪解,浮腫退,但尿蛋白仍+++。改進慢腎方加黨參15g 白術15g 黃芪30g 另服腫節(jié)風片。連續(xù)服藥1月,情況好轉,尿蛋白+,24小時尿蛋白定量減至1.04g。1982年2月23日出院,門診隨訪。繼續(xù)服藥2月,24小時尿蛋白定量減至0.4g。隨訪至1983年5月反復尿檢陰性,血壓正常,一般情況好。

案九、傅×,男性,33歲,駕駛員。

因鼻塞咽痛2周,右眼視物模糊而于1995年2月28日住院?;颊呷朐呵?周,因受寒鼻塞流涕咽痛,稍有咳嗽,至入院前5天,右眼視物模糊,發(fā)現(xiàn)血壓升高至27/18kPa,但無頭脹痛,惡心嘔吐等?;灒耗虻鞍?++,紅細胞++,乃來院診治。過去無腎炎及高血壓史。

體檢:體溫365.℃,血壓22/14kPa,面部、眼瞼稍腫,咽部充血,舌苔膩微黃,脈弦細,心肺無異常,下肢無浮腫。心電圖示:左心室高電壓,心肌供血不足。B超示:雙腎為慢性腎炎?;灒貉笾屑t細胞3.43×1012/L,白細胞8.1×109/L,血色素105g/L,血沉18mm/h,血肌酐266umol/L,尿素氮8.4mmol/L,鈣2.1mmol/L,磷1.47mmol/L,血漿白蛋白31g/L,球蛋白21g/L、肌酐清除率23.4%,24小時尿蛋白定量5.1g 尿常規(guī)中蛋白300mg,紅細胞5~8/高倍鏡視野,白細胞和管型少許,血脂不高。

住院后中藥治療為主。辨證為本虛標實,先以治標,辛涼清解以祛除外邪。用金銀花30g 連翹15g 桑葉15g 甘菊花10g 大力子10g 射干10g 前胡10g 桔梗6g

白花蛇舌草30g 蒲公英30g 制大黃10g 土茯苓30g 留行子30g 徐長卿30g。服藥2周,咳嗽、鼻塞、咽痛消失,一般情況好轉,血壓降至17/11kPa。復查尿蛋白和紅細胞有所減少,但肌酐上升至342.6umol/L,尿素氮7.8mmol/L。改進益腎化瘀,解毒泄?jié)崂麧裰畡?。用鹿含?0g 金雀根30g 生大黃10g(后入),土茯苓30g 留行子30g 徐長卿30g 貓爪草30g 薺菜花30g 白花蛇舌草30g 甘草4g。另用生大黃10g 生牡蠣60g 煎湯作保留灌腸。并以腎衰膏臍療,腎衰酊擦腎區(qū)。治療2周后,一般情況好。復查血肌酐下降至220umol/L,尿素氮7.6mmol/L,肌酐清除率上升至34.5%,血色素112g/L,24小時尿蛋白下降至3.9g 鈣2.0mmol/L,磷1.7mmol/L。繼續(xù)按原法治療。隔2周復查血肌酐,尿素氮保持在原來水平。出院門診隨訪。

按:該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衰竭病例因感受外邪而病情發(fā)展,經中醫(yī)藥內服外治一月半,不僅一般情況好轉,且肌酐清除率上升,說明所用的治法方藥當根據標本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方能切合病情,取得療效。

案十、沈×、男性,64歲,退休工人。

于1991年9月19日入院。患者近半月來口渴多飲,尿多,納多,消瘦,神疲乏力。3天來納差,大便秘結5天未解,頭暈汗出,脘腹作脹,有高血壓史。

體檢:血壓18/12kPa,體溫37℃,面色萎黃,兩肺呼吸音粗糙,心率較速,腹部飽滿,肝在劍突下2.5cm,舌質暗紅苔黃膩中灰,脈細數(shù)。

化驗:血象中白細胞6.2×10 9/L,血紅蛋白167g/L,血沉40mm/h,尿素氮17.8mmol/L,肌酐406umol/L,鈣2.49mmol/L、磷1.65mmol/L,鉀4.85mmol/L,鈉142mmol/L,氯化物10.7mmol/L,血糖24.4mmol/L,尿糖+++,紅細胞0~1/高倍鏡視野,酚紅排泄試驗2小時27%。眼底檢查,雙眼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

住院后中醫(yī)辨證為陽明腑實證,治以通腑泄熱。用生大黃10g 枳實10g 厚樸6g 黃連3g 山梔10g 生石膏30g 知母10g 陳皮10g 制半夏10g 甘草4g。同時以生大黃15g 生牡蠣30g 煎湯保留灌腸.另以消炎丸吞服,并用胰島素。服藥2劑,大便解,其他情況如前。前方續(xù)進5天,情況好轉,大便通暢,日行3次,小便量多,但舌苔仍黃膩。復查血尿素氮10.3mmol/L,肌酐123umol/L,血糖17.2mmol/L,鉀3.25mmol/L,鈉144mmol/L,氯化物106mmol/L,鈣2.2mmol/L ,磷1.03mmol/L,肌酐清除率70.7%。前方去生石膏,加制蒼術15g 天花粉30g。并靜滴川芎嗪,繼續(xù)灌腸1周,口渴引飲減,納可,小便爽利,心率52次/分,血壓14/10kPa,舌質紅轉淡,苔黃膩化薄,血糖降至8.1mmol/L。停胰島素,改用D860。再復查肌酐106umol/L,尿素氮3.9mmol/L,鉀3.2mmol/L,鈉143mmol/L,氯化物109mmol/L,鈣2.5mmol/L,磷0.96mmol/L。至10月16日,口渴引飲、多尿等情況改善,頭暈乏力好轉,納可,舌紅淡,苔膩化,脈細。復查血肌酐79umol/L,尿素氮3.3mmol/L,血糖6.7mmol/L,鈣2.1mmol/L,磷0.9mmol/L。改進扶正調理之劑。太子參15g 黃芪15g 天花粉30g 生大黃10g 枳實10g 蒼術白術各15g 丹參30g 陳皮10g 制半夏10g。于1991年9月14日出院。門診隨訪,至1992年7月來院復查,腎功能、血糖均正常,一般情況好。

按:該病例糖尿病腎病,腎功能衰竭,病情非輕,用胰島素控制糖尿病,并重用大黃為主以通腑泄熱化濁,治療腎功能衰竭取得了緩解。中西藥配合得當,故奏效。

案十一、××,女性,27歲,農民。

因惡寒發(fā)熱3天,右腰部酸痛,惡心嘔吐,小便短少,下腹部脹滿而于1980年1月8日住院。

患者于1979年3月因血尿診斷為右腎結核,須手術切除?;颊呔芙^手術,且又未堅持抗結核治療。

體檢:體溫40℃,血壓17.5/12kPa,面色萎黃,顴紅,消瘦,舌質淡紅苔薄,脈細數(shù),心尖區(qū)有Ⅱ級收縮期雜音,兩肺呼吸音較低,腹部脹滿,腸鳴音減弱,右下腹有壓痛及移動性濁音,右腎區(qū)有叩擊痛?;灒杭t細胞1.8×1012/L,白細胞2.6×109/L,血沉65mm/h,血肌酐229umol/L,尿素氮30.3mmol/L,二氧化碳結合力33.6vol%,尿蛋白++,紅血球3~5/高倍鏡視野,白血球60~80/高倍鏡視野,血、尿培養(yǎng)皆陰性。胸部X線透視兩肺上部陳舊性結核,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

住院后診斷為腎結核、膀胱結核、結核性腹膜炎、肺結核、繼發(fā)感染、氮質血癥、酸中毒,病情危重,以中西醫(yī)結合搶救。用抗結核、抗感染及糾正酸中毒等處理,發(fā)熱稍退,腹部仍脹滿疼痛,予胃腸減壓及服大黃片后,大便解,矢氣多,腹脹減,小便不通。用導尿管導出膿尿,并夾有血塊。泛惡納少,口干,舌淡紅少苔,脈細數(shù)無力。中醫(yī)辨證為濕濁內蘊而氣陰兩虧,治以養(yǎng)氣陰而清解。用太子參30g 川石斛10g 天花粉15g 半枝蓮30g 黃連3g 制大黃6g 毛冬青30g鹿含草30g 枳殼10g,佛手6g。每日1劑,治療旬日后,發(fā)熱漸退,一般情況好轉。血肌酐減至150umol/L,尿素氮減至17.1mmol/L。

1月18日導尿管拔除后又發(fā)熱,煩躁,泛惡,小便不能自解,腹脹甚,大便不多,口腔查到霉菌,于是再行導尿,導出小便渾濁有腐爛組織。停用抗生素,繼續(xù)用抗結核藥。舌光,脈細數(shù)。氣陰不足,邪毒濕濁蘊阻,以祛邪為主,通腑清解。生大黃6g 枳實10g 檳榔10g 蒲公英30g 土茯苓30g lu草30g 龍葵30g 黃連5g 野薔薇花10g 廣木香5g 青皮陳皮各10g。藥后大便量多,小便導出亦較多,腹脹稍減。前方再加養(yǎng)氣陰之品。太子參30g 金石斛10g。1月23日腹脹又甚,煩躁,氣促,腸蠕動音消失,經胃腸減壓未見好轉。乃給大黃片10片,消脹合劑(廣木香、砂仁、枳殼、檳榔、陳皮、生谷芽)100ml,從胃管中灌入。另用大黃片20片溶于250毫升溫開水中保留灌腸。上述處理后,排矢氣7-8次,解大便腥臭稀薄量多,隨即腹脹頓減,發(fā)熱亦漸退,但血中尿素氮又升至18.5mmol/L。辨證仍屬邪盛正虛,繼續(xù)給清解通腑養(yǎng)氣陰之劑。另用皮尾參煎湯代茶。西藥改利福平。

2月4日,口腔內潰瘍,仍有霉菌,一般情況較差。給予大蒜針劑靜滴及支持療法,中藥仍以前法,病情日趨好轉。經治療月余,低熱退,納增,大便通暢,拔除導尿管后小便能自解,尿液變清,無腹脹。復查肌酐141umol/L,尿素11.4mmol/L。病情緩解。于1980年3月5日出院,繼續(xù)以抗結核治療和扶正調理。至1982年4月29日復查,一般情況良好,寐食佳,體重較出院時增加15千g。

按:本病例由于腎結核未能及時治療而病變播散,導致多臟器結核病變,并有繼發(fā)感染,出現(xiàn)腎功能衰竭。病變復雜而危重,經中西醫(yī)結合搶救而病情緩解。西藥以抗結核、抗感染及補液,輸血等支持療法;中醫(yī)藥以扶正祛邪,一方面以補養(yǎng)氣陰,一方面清熱解毒,通腑利小便,理氣消脹。中西醫(yī)結合取長補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西醫(yī)對病治療,中醫(yī)辨證投藥,兩者結合,對某些復雜而危重的病例,往往取得良效。

案十二、張×,男性,75歲,退休工人。

因泛惡、納呆、便秘1周而于1992年5月10日住院?;纪达L已40余年,一年半前曾因痛風腎病住院診治,發(fā)現(xiàn)已是尿毒癥末期,經治療后好轉出院。這次入院前1周起泛惡納呆,口苦膩,腹脹滿,大便秘結,小便短赤,頭暈乏力。

體檢:體溫36.3℃,血壓24/12kPa,神清,但表情淡漠反應遲鈍,營養(yǎng)差,面色少華,舌質淡暗,苔黃膩,心臟濁音界向左下擴大,心律齊,心率80次/分,心尖區(qū)有Ⅱ級收縮期雜音,兩肺呼吸音粗糙,肝在肋下2.5cm,劍突下3cm,質中等,無痛,四肢活動欠利,有痛風性結節(jié),不腫?;灒貉笾醒?7g/L,紅細胞2.6×1012/L,白細胞7.0×109/L,血沉50mmol/L,尿素氮46mmol/L,肌酐742umol/L,鈣2.1mmol/L,磷2.26mmol/L,尿酸690umol/L,血白蛋白40g/L,球蛋白25g/L,血脂正常,尿蛋白+,白細胞0~2/高倍鏡視野,24小時尿蛋白定量0.8g 肌酐清除率151.9ml%。

住院后采取綜合措施,內治和外治相結合,按辨證為濕熱濁邪阻滯為主,治以清化濕熱,通腑泄?jié)帷S蒙?a title="中藥材:大黃" target="_blank">大黃15g 厚樸10g 枳實10g 制半夏10g 陳皮10g 黃連5g 制蒼術30g 土茯苓30g 徐長卿30g 留行子30g 白茅根30g 甘草4g。另用生大黃15g 蒲公英30g 六月雪30g 生牡蠣30g 煎湯保留灌腸。另用茵梔黃15支加入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兩腎區(qū)用消增膏外敷。并服開搏通、硝苯吡啶、別嘌呤醇。經灌腸后大便解,量多,腹脹減,小便量亦增多。治療1周后情況好轉。泛惡除,納較多。復查血尿素氮36.4mmol/L,肌酐605umol/L,鈣2.2mmol/L,磷1.35mmol/L。繼續(xù)以前法治療,一般情況漸好,腹中適,納增,大便通暢,小便爽利,舌苔黃膩化,脈弦,血壓20/12kPa。5月21日復查肌酐降至452umol/L,尿素氮17.2mmol/L,血尿酸440umol/L。繼續(xù)治以清化,用黃連3g 陳皮10g 制半夏10g 土茯苓30g 留行子30g 徐長卿30g 枳實10g 厚樸6g 制蒼術30g 生大黃10g(后下),甘草4g。停保留灌腸。于1992年5月31日出院,尿蛋白+,隔2月隨訪,情況尚可。

按:患者于1991年2月17日因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住院,在診治中發(fā)現(xiàn)為尿毒癥,尿閉嘔逆?;灱◆⒛蛩氐黠@升高,肌酐達866umol/L,尿素氮60.6mmol/L,尿酸768umol/L。經治療4月(以中藥為主,及一般對癥處理)病情緩解,肌酐降至353umol/L,尿素氮降至16.1mmol/L,尿酸524umol/L。本次病情反復,經治療后又有所緩解。從這個病例治療經過來看,以中醫(yī)藥治療慢性腎衰是有作用的。該病例慢性腎功能衰竭,按辨證屬于肝腎陰虧,肝陽上亢,濕熱瘀毒蘊結以濕熱瘀滯明顯,治療以祛邪為主,內治和外治相結合,故取得療效。

案十三、徐×,男性,39歲,工人。

因發(fā)熱1周,尿頻尿痛而于1984年12月23日入院?;颊呷朐呵?周起,惡寒發(fā)熱,鼻塞,咽痛,咳嗽。門診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療。但服藥后發(fā)熱不退,繼而出現(xiàn)腰部酸痛,尿頻,尿急,尿痛,小腹有脹感,口干苦,大便干燥。化驗發(fā)現(xiàn)尿中有紅白細胞、蛋白。

體檢:體溫39℃,發(fā)熱病容,神清,心率快,律齊,兩肺無異常,兩側腎區(qū)有輕度叩痛?;灒貉笾邪准毎?2.3×109/L,中性0.84,淋巴0.16,尿蛋白++,并有紅白細胞,尿培養(yǎng)陰性。西醫(yī)診斷為急性腎盂腎炎。

住院后中醫(yī)診治。惡寒發(fā)熱,汗少,腰部酸痛,右側為甚,尿頻,尿急,尿痛,小腹作脹,大便干燥,舌紅苔黃膩,脈數(shù)。表里同病,治以表里雙解。用葛根10g 細柴胡10g 黃芩15g 山梔10g 瞿麥15g 扁蓄草30g 白花蛇舌草30g 甘草4g 金銀花30g 陳皮10g 制半夏10g。每日服2劑,并先用大黃粉保留灌腸,繼用一見喜100g煎湯保留灌腸。治療3天,發(fā)熱退,尿頻、尿急、尿痛消失,尿蛋白、紅白細胞減少,血象中白細胞降至5.4×10 9/L。原方去葛根、柴胡,加黃連3g。一見喜保留灌腸再用5天,繼續(xù)服藥旬日,一般情況好,尿化驗正常。于1985年1月5日出院。

按:急性腎盂腎炎來勢較急,多表現(xiàn)為表里同病,既有惡寒發(fā)熱,無汗等表證,又有小便淋瀝澀痛,小腹作脹,大便秘結等里證。治療應表里雙解,重點在清里,藥量應重,1日服藥2劑,分4次服,并用清熱解毒之劑作保留灌腸,可增加藥效。本例就是按以上治療方法而取效的。

案十四、錢×,男性,28歲,農民。

因不規(guī)則惡寒發(fā)熱9天而于1977年2月10日入院?;颊呷朐呵?天起不規(guī)則惡寒發(fā)熱,鼻塞,咳嗽少痰,左側頸部疼痛。體檢:體溫39.7℃。左側頸部有約0.3~0.5cm的核多顆,有輕度壓痛,心肺無特殊。血培養(yǎng)陰性。胸部X線透視無異常。住院后用氯霉素、卡那霉素等治療2天,發(fā)熱仍不退。乃由中醫(yī)診治。

惡寒發(fā)熱已旬余,盜汗,左側頸部脹痛,左下胸脅隱痛,咳嗽少痰,鼻塞,口干不引飲,納呆,大小便尚可,舌苔中黃邊白,質淡紅,脈滑數(shù)。感受外邪,郁于少陽,治以和解達邪。細柴胡6g 黃芩6g 青蒿15g 前胡9g廣郁金9g 生山梔9g 甘草3g 連翹15g 厚樸5g。服藥2劑,熱漸退,惡寒輕。胸脅不痛,但盜汗多,舌苔膩漸化。前方去厚樸、連翹,加白薇12g 煅牡蠣30g。又服藥2劑,寒熱退,咳痰粘,量不多。前方加太子參12g、南沙參12g 浮小麥30g。繼續(xù)服藥1周盜汗明顯減少,頭痛亦輕,核變小,咳少,納可,大小便正常。邪勢已退。治予扶正調理。用太子參15g 白術9g 茯苓12g 甘草3g 浮小麥30g 煅牡蠣30g 黃芪12g 前胡9g。又服藥3劑出院。

按:感冒屬一般的常見病,有些病例可以自然緩解,不一定要用藥治療。但有些病例發(fā)熱持續(xù)不退,抗生素治療無效,如本病例即是。住院前已發(fā)熱9天,用多種抗生素治療發(fā)熱不退,住院后又用抗生素仍無效。按中醫(yī)辨證,該病例寒熱往來,盜汗,胸脅痛,左側頸部有核疼痛,皆是邪郁少陽經的表現(xiàn),故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有效。

案十五、陳×,女性,2歲。

因發(fā)熱12天而于1977年3月5日住院。入院前12天起發(fā)熱,流涕,咳嗽。體檢:咽部充血,兩肺呼吸音粗糙,其他無特殊。血象中白細胞12.3×109/L,血培養(yǎng)陰性。住院后用抗生素(慶大霉素、氯霉素、紅霉素)治療半月發(fā)熱仍不退,時高時低,在38-40.3℃之間。乃由中醫(yī)診治。

發(fā)熱已4周,汗出熱漸降,稍有咳嗽,大便少,小便尚可,舌苔薄膩尖紅,脈數(shù)。邪蘊少陽, 和解清化。用細柴胡5g 黃芩5g 連翹10g 甘草3g 山梔6g 前胡6g

青蒿12g。服藥2天,發(fā)熱漸退,夜寐盜汗多。前方去柴胡,加太子參9g 浮小麥15g。再服藥2劑,熱退,盜汗少,納增,大小便尚可,舌苔薄膩。方用太子參9g

青蒿9g 黃芩5g 甘草4g 陳皮5g 生米仁12g 浮小麥15g 服藥2劑,病愈出院。

按:該病例西醫(yī)診斷為上感,但發(fā)熱時高時低4周,用多種抗生素治療無效。按辨證用和解清化之劑,2天后熱退,不再發(fā)熱,繼以扶正調理而病愈。

案十六、楊×,男性,28歲,農民。

惡寒發(fā)熱,咳嗽,咽痛5天,曾作感冒治療,發(fā)熱持續(xù)不退。1980年2月22日住院治療。

入院檢查:體溫39℃,咽部充血,心肺無特殊,胸部透視無異常,腹部無異常。血象中白細胞7.2×109/L,中性0.78,淋巴0.22,血培養(yǎng)陰性,以中醫(yī)藥治療。

惡寒發(fā)熱,汗出不多,頭脹痛,咽痛,咳嗽痰少,舌苔薄膩質紅,脈浮數(shù),大小便尚可。風熱之邪在表,先以銀翹散,并補液。服藥3天汗出多,惡寒除,咽痛減,咳少,但發(fā)熱不退,在39℃左右,大便溏薄,口干,舌苔轉薄黃,脈數(shù)。邪熱入里,改進葛根芩連湯。用葛根10g 黃芩10g 黃連3g 金銀花30g 枳殼10g 前胡10g 陳皮10g 炒六曲15g。服藥1劑熱退至38℃。又服藥2劑,熱退至36℃,大便正常,但口苦,納呆。再以清化。前方去葛根、黃連,加茯苓15g 生米仁30g 服3天,一般情況好,病愈出院。

按:該病例入院時邪熱在表,用辛涼解表之劑,惡寒除,汗出熱不退,并出現(xiàn)便溏,舌苔轉黃。說明表證解而邪熱入里,故改用葛根芩連湯,加重清里之劑而熱退。

案十七、××,男性,65歲,退休工人。

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十余年,經常咳嗽,氣急,冬天更甚,于1989年9月13日來診治。患者訴近半月來咳甚痰多,氣急,納呆,大小便尚可,舌苔白膩,脈數(shù)。辨證為咳喘日久,肺氣已虛,脾腎亦虧,又感受外邪,痰飲阻肺,證屬本虛標實。先以治標,宣肺化痰平喘。三拗湯加味,炙麻黃6g 杏仁10g 甘草4g 前胡10g 象貝母10g 炙紫菀15g 炙白蘇子15g 陳皮10g 制半夏10g 厚樸6g 射干10g。服藥1月,咳嗽減輕,痰少,舌苔膩化,脈較細,但動則氣促。改進補肺益腎納氣之劑。用南沙參15g 黃芪30g 太子參15g 甘草5g 五味子6g 補骨脂10g 炙紫菀15g 制半夏10g 茯苓15g 陳皮10g。另蛤蚧3g研末吞。每服藥2天停1天。這樣間斷服藥調理半年,一般情況好,咳喘少,雖稍受涼咳喘亦不作。

按:慢性支氣管炎易反復發(fā)作,患者年老且病久,不但肺氣虛,而且腎氣亦虧。在急性發(fā)作時多為外邪犯肺,故以治肺為主,邪去病緩解以治腎為主,即所謂“發(fā)時治肺,平時治腎”。本病例的治療即按此方針而取效。

案十八、萬×,男性,41歲,農民。

因惡寒發(fā)熱,咳嗽胸痛,氣急1周,于1960年7月26日住院。胸透示左側肺部大片密度增深陰影。診斷為肺炎。住院后經多種抗生素治療半月,咳嗽胸痛減,但發(fā)熱不退,胸部攝片于左肺仍有大片密度增深陰影。血象中白細胞11.0×109/L,中性0.82,淋巴0.16,血沉140mm/h。8月12日起用中醫(yī)藥治療。生米仁30g 桔梗15g 法半夏10g 陳皮10g 甘草3g 廣郁金10g 甜葶藶子10g。另三黃丸12g 分2次吞服。服藥4天發(fā)熱退,咳不多,舌苔仍膩,納呆。前方再加枳殼10g 生谷芽15g。又服藥8天,胸透復查,左肺中下部陰影已有吸收,但舌苔仍較膩,納不旺,脈較細。前方去三黃丸、葶藶子、金銀花、冬瓜仁,加雞內金10g 制蒼術10g 赤茯苓15g。又服藥1周,舌苔膩漸化,納增,咳嗽已除。再以前方出入。用魚腥草30g 桔梗10g 法半夏10g 陳皮10g 廣郁金10g 黃芪15g 合歡皮15g 枳殼10g 白術10g 生米仁30g 厚樸6g,南沙參10g。又連續(xù)服藥2周,一般情況好,但胸透復查示左肺尚有部分陰影存在,囑出院休養(yǎng)。隔1月復查,情況良好,胸透左肺胸膜增厚,血沉24mm/h。

按:該肺炎病例病程比較長,抗生素療效不顯著。臨床特點是發(fā)熱朝退暮升,舌苔白膩,納呆,咳嗽不甚。按辨證用清肺化痰濕之劑。服藥4天熱退,但濕邪阻滯不易化,經較長時間化濕健脾和胃治療而苔膩化,納增。

案十九、沈×,男性,21歲,農民。

因咳嗽、胸痛10天,于1978年4月19日住院?;颊呷朐呵?0天起咳嗽,早晚較劇,咯痰黃稠,左側胸痛。至入院前5天的中午,突然寒戰(zhàn)發(fā)熱,經治療發(fā)熱不退,咳嗽胸痛增劇。

體檢:體溫38℃,神清,血壓18/11kPa,左下肺呼吸音減低,語顫增強,羅音不明顯,心臟無異常。胸透兩肺紋理增深,左下肺一片淡薄模糊陰影?;灒貉笾邪准毎?.2×109/L,中性0.91。診斷為大葉性肺炎。

入院后中醫(yī)診治:患者發(fā)熱不惡寒,汗出不多,咳嗽胸痛,咯痰黃稠,納呆,大便2日1次,小便短赤,舌紅苔薄黃,脈數(shù)。邪熱蘊肺。治以清解化痰通絡。用魚腥草30g,野蕎麥根60g 連翹15g 金銀花30g 甘草5g 鴨跖草30g 桃仁10g 生大黃9g后下,枳殼10g。服藥1劑,汗出多,大便解,熱退。前方去生大黃。繼續(xù)服3劑,咳嗽減少,未再發(fā)熱,前方再去連翹、鴨跖草,加象貝母、陳皮。又服藥3劑,咳少,胸痛輕,納佳,肺部體征消失。復查血象,白細胞9.7×109/L,中性0.70,胸部X線示肺部炎癥已消散。于1978年4月27日出院。

按:大葉性肺炎大多表現(xiàn)高熱,咳嗽,胸痛,舌苔黃,大便秘結。邪熱已入里,治宜重用清解之劑。便秘者用以生大黃通腑是一個重要方法,藥后便通,大多數(shù)病例能熱退,癥狀好轉。

案二十、陸×,男,25歲,農民。

因惡寒發(fā)熱3天,咳嗽胸痛1天,于1978年9月25日住院。入院前3天起,惡寒發(fā)熱,鼻塞,頭痛,2天后咳嗽時左側胸痛,發(fā)熱增高。

體檢:體溫39℃,急性病容,神清,血壓17/9kPa,胸廓對稱,左下肺叩診稍濁,語顫增強,呼吸音減低,心率較快,無明顯雜音?;灒貉笾邪准毎?.1×109/L。胸部X線透視示左下肺炎。

住院后中醫(yī)診治:惡寒發(fā)熱4天,有汗不解,咳嗽時左側胸痛,口渴喜冷飲,納呆,大便秘結,4天未解,舌苔薄黃,脈滑數(shù),風溫之邪犯肺,肺熱傳于大腸,治以清解通腑。用金銀花30g 魚腥草30g鴨跖草30g 野蕎麥根60g 黃芩15g 細柴胡9g 廣郁金9g 生大黃9g后下。1日服藥2劑。另用黃連5g研末裝膠囊,分3次吞服。并用黃芩甙3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服藥第2天大便解,熱退至37.9℃,停用黃芩甙靜滴,前方去生大黃,加連翹15g,甘草5g。第3天熱退至36.9℃,咳嗽咯鐵銹色痰,胸痛減輕,舌苔薄黃質紅。邪熱未清,再以前方去細柴胡,改每日1劑。服3天,咳嗽少,胸痛減輕,肺部體征消失,納增,胸部X線復查,肺部炎癥已基本消散。于10月5日病愈出院。

按:該病例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是典型的大葉性肺炎,中醫(yī)辨證屬風溫犯肺,肺熱較盛,移熱于大腸而便秘,腸中積熱更使肺熱壅盛,故用藥著重于清熱,并以通腑。如大便解,第2天熱即下降,其他癥狀亦好轉。繼續(xù)清解,肺部炎癥較快消散,療效是明顯的。肺與大腸相表里,治療此類病證往往清肺與通腑并用。

案二十一、奚×,男性,17個月。

因發(fā)熱咳嗽4天,于1963年10月26日入院。診斷為肺炎。用抗生素和退熱劑治療4天,熱退,但2天又發(fā)高熱。由中醫(yī)診治。

發(fā)熱39.2℃,汗少,咳嗽,煩躁,大便溏薄,小便尚可,手足欠溫,口不干,舌苔薄,脈數(shù)。風邪束肺。治以辛涼解表,宣肺化痰,用薄荷5g 大力子9g 桑葉9g 蟬衣5g 前胡9g 桔梗5g 紫菀12g 郁金9g 枳殼6g。藥后汗出,熱退至37℃,手足較溫,咳減。繼續(xù)2劑,未再發(fā)熱,納增,一般情況好。胸部X線透視示右中肺炎已消散。

按:該病例入院后,經抗生素等治療,熱退,然尚未停藥,第2天又發(fā)高熱,臨床表現(xiàn)為外邪束表,用辛涼解表,宣肺化痰之劑,藥后汗出,熱退肢溫。

案二十二、陳×,男性,2歲。

因發(fā)熱,咳嗽哮吼于1964年10月23日住院。入院后診斷為肺炎。用抗生素,激素治療,發(fā)熱已退,咳嗽亦減,但仍哮吼,于11月6日中醫(yī)診治。

低熱37.8℃,咳嗽不甚但哮吼,喉中痰鳴如曳鋸,舌苔薄膩尖紅,脈數(shù)。濁痰蘊阻,肺失肅降。治以肅肺滌痰。蜜炙麻黃2g 射干5g 甜葶藶子9g 前胡6g 杏仁3g 象貝母9g 桔梗5g。另肺風藥5g分2次蜜調服。藥后嘔吐出不少粘痰,大便2次,色褐,哮吼明顯減輕,喉中痰亦少,身熱退,納佳,一般情況好。連服3天,哮吼除,病愈出院。

按:該病例主要由粘痰阻滯氣道,以致哮吼痰鳴。藥后粘痰吐出,大便得通,氣道暢利,哮吼和痰鳴消失。處方中肺風藥有很好的滌痰作用,其中主藥是黑白丑和大黃。

案二十三、陸×,男性,23歲,農民。

因發(fā)熱1周,咳嗽,左側胸痛,咯膿痰不臭氣,咳甚時氣促而入院。胸部X線攝片示左肺野呈密度不均勻增深模糊陰影,第三、四肋間可見液平面2處,側位片內亦可見此液平。診斷肺炎伴膿瘍形成。化驗:血象中紅細胞4.28×1012/L,白細胞8×109/L,中性0.78,血沉95mm/h。

住院后給予中藥治療:咳嗽發(fā)熱1周余,左側胸痛,咯痰如膿樣,量多,口不干,大小便如常,納減,舌苔根膩尖紅,脈數(shù)。肺癰膿成已潰,予清熱解毒,祛痰排膿。予復方魚桔湯,用魚腥草30g 桔梗15g 甘草3g 象貝母9g 黃芩9g 生米仁30g 冬瓜仁30g 金銀花30g 帶子絲瓜絡9g 三黃丸9g(吞)。服藥1劑,咳出膿痰300毫升,發(fā)熱漸退。又服藥2劑,熱退清,咳嗽咯膿痰少。胸不痛,納增。繼續(xù)服原方1周,咳少,無膿痰,納佳,大小便正常,舌苔薄,脈緩,左肺背部有少許羅音,胸部X線透視示左下肺病變明顯好轉。前方去黃芩、帶子絲瓜絡,加北沙參9g 合歡皮30g。又服藥10天,癥狀消失。胸部X線復查,肺部病變完全消散,體重增加,病愈出院。

按:復方魚桔湯主要有兩個功用,一是清熱解毒,一是祛痰排膿。從這個肺膿腫病例的治療情況來看,藥后咳出大量膿痰,病情即迅速好轉而治愈,體現(xiàn)出該方上述兩方面作用的臨床效果。

案二十四

因發(fā)熱胸痛9天而入院。入院前9天起惡寒發(fā)熱,汗出熱不退,咳嗽左側胸痛,痰粘稠有臭味,大便秘結,口干引飲,納呆。體檢;體溫38.4℃,精神較萎,心率較快,左肺中部呼吸音減低,有濕性羅音,舌苔黃厚膩邊尖紅,脈弦數(shù)?;灒貉笾邪准毎?8.0×109/L,中性0.81,血沉110mm/h,痰培養(yǎng)有白色葡萄球菌,綠色鏈球菌。X線攝片示兩肺紋理明顯增深,左肺中部有大片浸潤陰影,中有液平,壁厚且模糊。診斷為左肺膿腫。

住院后用魚腥草30g 桔梗15g 桃仁10g 冬瓜仁30g 生米仁30g 蘆根30g銀花30g 甘草4g 生石膏30g 知母10g。服藥1周,發(fā)熱弛張不退,大便由秘結轉為溏薄。前方去生石膏、知母,加黃連5g 黃芩10g 黃芪15g。連續(xù)服藥1周,熱漸下降,咳出臭痰甚多。2天后熱退清,咳嗽咯痰減少,納增。X線復查,左肺膿瘍空洞縮小。前方加北沙參15g。3周后,咳嗽咯痰減少。再X線復查,左肺空洞已消失。但于住院第58天突然又發(fā)熱,咳嗽,右下胸痛。再作胸部X線檢查,左肺膿腫未復,與前大致相仿,但右肺紋理增粗,有繼發(fā)感染病變。乃改用銀翹散加魚腥草、桔梗黃連、象貝母、桑白皮。服藥5天,熱退咳減,胸痛消失,2周后臨床癥狀皆消失,胸部X線檢查,肺膿腫炎性浸潤又較前吸收,右肺感染亦好轉。10天后再復查,肺部病灶明顯吸收減少。血象中白細胞已正常,血沉17mm/h。5天,體重增加8kg。出院后隔2周胸部X線復查,肺膿腫病變已消散,僅遺留纖維陰影。

按:該病例年齡大,病情重。堅持用清熱解毒,祛痰排膿之劑治療2周,控制了病情的發(fā)展,咯出大量膿痰后病情漸好轉,肺部膿腫漸消散,后來右肺又發(fā)生炎癥,繼續(xù)用清解之劑治愈。

案二十五、楊×,男性,58歲,退休工人。

因惡寒發(fā)熱5天并有咳嗽而入院。入院前5天起惡寒發(fā)熱,咳嗽,初咯出白色泡沫痰,繼而咳出黃綠臭痰。體檢:體溫38.9℃,心臟無特殊,胸部右中下叩診稍濁,有濕性羅音?;灒貉笾邪准毎?0.7×109/L,血沉112mm/h。住院后用青霉素、鏈霉素、四環(huán)素等治療1周,仍發(fā)熱弛張不退,在38℃左右,咳嗽膿痰多,且氣促,精神較萎,乃以中醫(yī)藥辨證治療。

發(fā)熱2周,有時微惡寒,咳嗽咯膿痰有臭氣,氣促,神萎,舌苔薄黃半光紅,脈數(shù)。正虛邪盛,膿痰壅滯于肺。治以扶正清熱解毒,祛痰排膿。用生黃芪15g 北沙參15g 魚腥草30g 桔梗15g 甘草5g 黃連5g 黃芩9g 金銀花30g 生米仁30g 冬瓜仁30g 象貝母9g 鮮蘆根30g。服藥1劑熱退,1周后咳嗽咯痰減少,納增,精神好轉。胸部X線復查,右中肺膿腫透明區(qū)內,液平消失。繼續(xù)服藥2周,癥狀消失。血象中白細胞減至9.0×109/L,血沉減于5mm/h。又隔2周胸部X線復查,肺部病灶已大部分消散。

按:該病例年老體虛患肺膿腫,病情較重,用抗生素治療1周未見好轉。改用中藥復方魚桔湯加黃芪、北沙參扶正托毒之品而取得療效。體虛患者酌加扶正藥,有利于祛邪外出,使邪去正復。

案二十六、殷×,女性,35歲,農民。

因發(fā)熱1周,兩膝關節(jié)腫痛1天而于1984年12月31日住院。入院前1周起惡寒發(fā)熱,鼻塞咽痛,咳嗽咯痰不爽,至入院前1天起兩下肢關節(jié)腫痛,活動不利。既往有慢性腎炎史。

體檢:體溫39.2℃,熱性病容,神清,精神軟,咽部充血,心率100次/分,心尖區(qū)Ⅰ-Ⅱ級收縮期雜音,兩肺呼吸音粗糙,兩膝關節(jié)紅腫發(fā)熱?;炑笾邪准毎?.4×109L,血色素94g/L,血沉92mm/h,粘蛋白860mg/L,乳膠試驗陰性,抗“O”<500單位/毫米。住院后中醫(yī)診治,惡風發(fā)熱汗少,下肢關節(jié)腫痛,咳嗽咯痰不爽,口干引飲,大小便尚可,舌紅苔薄黃膩,脈浮數(shù)。治以疏風清熱,宣肺通絡。方用荊芥10g 防風10g 金銀花15g 連翹10g 西河柳30g 大力子10g 杏仁10g 甘草4g,秦艽10g 制半夏10g 陳皮10g。并適當補液。服藥2天,汗出少,仍發(fā)熱39℃左右,膝關節(jié)紅腫疼痛,。改用防風、防己(各)10g 西河柳30g 忍冬藤30g 秦艽10g 黃柏10g 制蒼術15g 徐長卿30g 甘草4g 制半夏10g 陳皮10g。每日服藥2劑,并用金黃散蜜調敷局部。治療4天,熱退,關節(jié)紅腫酸痛減輕,改每日服藥1劑。繼續(xù)敷藥,1周后膝關節(jié)紅腫退,不痛,活動利。后又感冒,頭脹,咳嗽,改用銀翹散加減。2周后諸癥消失,血粘蛋白510mg/L,血沉25mm/h。

案二十七、顧×,女性,29歲,農民。

惡寒發(fā)熱,四肢關節(jié)酸痛近1月,1983年1月31日入院。1月3日起惡寒發(fā)熱,頭脹鼻塞,稍有咳嗽,全身骨節(jié)酸痛,以四肢為主,呈游走性。曾經抗生素和中藥治療未見好轉則住院。入院后每日午后惡寒發(fā)熱,汗出后熱見退,但第2天又作。咽痛,腰酸,下午發(fā)熱高時四肢關節(jié)酸痛甚。

體檢:體溫39.4℃,發(fā)熱病容,精神較軟,血壓14/8kPa,咽部充血,扁桃體較大,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shù)。心率快,無雜音。膝關節(jié)稍腫大,按之有灼熱感,活動尚利?;灒貉笾邪准毎?.1×109/L,血沉140mm/h,粘蛋白1040mg/L,抗核因子陽性,類風濕因子陰性,血麝香草酚濁度8U,鋅濁度20U,蛋白電泳γ球蛋白37%。診斷為風濕性關節(jié)炎,慢性肝炎。住院后中醫(yī)診治:每日惡寒發(fā)熱,汗出熱退,次日又作,四肢關節(jié)酸痛呈游走性,口干引飲,納可,大小便無特殊,舌苔薄黃,質紅,脈細數(shù)。癥屬風濕熱痹。治以祛風清熱,化濕通絡之劑。用西河柳30g 防風、防己各10g 忍冬藤30g 赤芍10g 丹皮15g 黃柏10g 生米仁30g 制蒼術20g 絡石藤10g 羌活10g 陳皮10g 威靈仙10g 四季青30g。1日服2劑,每3小時服1次。用藥3天,惡寒發(fā)熱未減。原方加細柴胡15g 桂枝10g。又服藥5天,寒熱見減,每日在37.4-38.6℃之間,四肢關節(jié)酸痛減,但口干引飲,舌紅苔化薄,脈細數(shù)。原方減羌活、四季青、絡石藤、米仁,加生地黃60g 仍1日服藥2劑,并加服山海棠片。服藥2天,惡寒發(fā)熱漸退,每日下午發(fā)熱不超過38℃。又服藥3天,熱退,四肢關節(jié)酸痛減輕,血沉減為110mm/h。繼續(xù)服原方1周,病情穩(wěn)定。去柴胡桂枝,每日1劑。又服藥1周,四肢關節(jié)酸痛消失,一般情況好,復查血沉為45mm/h,于1983年2月27日出院。

案二十八、潘×,女性,48歲,工人。

因惡風發(fā)熱2周而于1983年10月14日住院。2周前起惡風發(fā)熱,頭痛鼻塞,咽痛。曾用慶大霉素及解熱止痛藥等治療未見好轉。近1周來并有咳嗽咯痰不爽,全身關節(jié)酸痛,無汗,鼻塞聲重,咽痛,納呆,口干苦不引飲,大便干燥,小便短赤。

體檢:體溫39℃,血壓14.5/9.5kPa,熱性病容,神清,精神較軟,咽部充血,扁桃體不大,兩肺呼吸音粗糙,心率快,無雜音。化驗:血象中血色素110g/L,紅細胞3.2×1012/L,白細胞10.6×109/L,中性0.78,淋巴0.22,血沉85mm/h,尿有少許蛋白和白細胞。

辨證屬風熱表證,治以辛涼疏解,銀翹散加減。服藥5天,咳少,微有汗出,但身熱不退,仍有惡風,下肢關節(jié)酸痛增劇,活動不利,尤其是兩踝部內側和右側髖關節(jié)為甚,局部紅腫發(fā)熱,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舌質紅,脈數(shù)?;灒貉车鞍?200mg/L,血沉增快至142mm/h。證屬風濕熱痹。治以祛風清熱通絡。病勢在發(fā)展階段,需要重劑治療。方用桂枝10g 荊芥、防風各10g 防己12g 西河柳30g 忍冬藤30g 連翹10g 秦艽10g 徐長卿30g 生石膏30g 獨活g 板藍根15g 黃芩15g.,赤芍15g 丹皮10g 陳皮10g 桑枝3g 甘草3g 知母10g。1日服藥2劑。并服消炎丸(黃連)6粒,1日4次。關節(jié)紅腫處用金黃散蜜調敷。治療4天,汗出多,發(fā)熱漸退(38℃),關節(jié)酸痛減。繼續(xù)按上法治療5天,熱退清,關節(jié)紅腫退,酸痛減,舌前半光紅,根有薄膩苔,脈細緩。邪熱退而出現(xiàn)陰虛現(xiàn)明,前方去桂枝、石膏、荊芥、板藍根、黃芩,加生地黃30g 地龍10g 地骨皮15g 虎杖15g 陳皮10g 甘草改5g。又服藥1周,偶有低熱,關節(jié)酸痛已減,活動自如。復查粘蛋白1040mg/L,血沉135mm/h。精神較軟,舌紅少苔,口干不引飲,脈細。邪退而氣陰虧虛,治以養(yǎng)氣陰而和營,佐以祛風通絡。停服消炎丸。方用生地黃30g 黃芪15g 防風防己各10g 忍冬藤30g 西河柳30g 秦艽10g 赤芍12g 丹皮10g 地龍10g 徐長卿30g 虎杖15g。另以生曬參煎湯代茶,又1周后復查尿蛋白830mg/L,血沉123mm/h,一般情況好,但受涼或活動過多后關節(jié)酸痛甚。繼續(xù)服原方2周,關節(jié)酸痛基本消失,舌質淡紅,前半少苔根有薄苔,脈細。繼續(xù)服原方,隔旬日后復查血粘蛋白710mg/L,血沉105mm/h。仍服原方,至1983年12月2日,血粘蛋白410mg/L,血沉78mm/h,出院門診隨訪。隔1月后來訪,一般情況好,舌苔、脈象正常,血沉30mm/h。隔2月后來訪,血沉為8mm/h,一般情況好。

按:以上3例風濕性關節(jié)炎發(fā)病初皆有上呼吸道感染,繼而寒熱不退,四肢關節(jié)或全身骨節(jié)酸痛,甚則關節(jié)局部紅腫,活動不利。按辨證皆為風濕熱痹,由外邪侵入所致。治以祛風清熱為主,佐以活血化濕。祛風主要用西河柳,防風桂枝,羌活獨活;清熱重用黃連,黃柏黃芩,石膏,忍冬藤,連翹;活血用赤芍,丹皮;化濕用蒼術,米仁,茯苓防己;高熱日久陰虧者,用生地黃,知母;關節(jié)局部紅腫者,用金黃散蜜調敷。內治和外治結合,可取得較好療效。

案二十九、林×,女性,19歲,農民。

因腹痛,發(fā)熱,嘔吐3天而于1973年11月3日入院。查尿淀粉酶高,診斷為急性胰腺炎。住院后用抗生素、顛茄、補液等治療2天,仍腹痛,發(fā)熱不退,乃以中醫(yī)藥治療。發(fā)熱38℃,上腹部脹痛,大便4天未解,小便短赤,口干引飲不多,納少,噯氣,舌苔白膩,尖紅,脈數(shù)。治以大柴胡湯出入,用細柴胡10g 黃芩15g 生大黃10g 玄明粉10g(沖),厚樸10g 廣郁金10g 延胡索10g 青皮陳皮各10g 枳殼10g 山梔10g 檳榔12g 茵陳30g。服藥2帖,大便2次,量多,上腹部隱痛,發(fā)熱漸退,舌苔仍膩。前方去大黃、玄明粉、檳榔,加廣木香5g。又服藥2劑,腹痛除,發(fā)熱退,舌苔膩漸化,但脘悶。前方繼服3帖,病愈出院。

案三十、崔×,女性,50歲,農民。

因上腹部疼痛,發(fā)熱1天而于1973年10月8日入院。血淀粉酶高,診斷為急性胰腺炎。用抗生素、阿托品及補液等治療,仍腹痛發(fā)熱,乃以中醫(yī)藥治療。

脘部疼痛拒按,發(fā)熱,大便秘結,口干引飲,小便短赤,舌苔黃糙邊白,脈數(shù)。證屬里熱實證,以大承氣湯加味。用生大黃10,玄明粉10g(沖),厚樸6g 枳實10g 黃芩10g 廣郁金10g 川楝子10g 延胡索10g 廣木香6g 左金丸3g(包煎)。服藥2劑,大便解,量多,先干后薄,腹痛減,舌苔膩漸化,脈細。前方去玄明粉。又服藥4帖,腹痛除,發(fā)熱退,但納呆,口苦。前方去川楝子、延胡索,加制半夏10g 陳皮10g。再服3劑,病愈出院。

按:急性胰腺炎大多有便秘,腹脹痛,屬里熱實證。治療以大承氣湯通腑為主,大便解后癥狀即見減輕,這兩個病例治療經過即如此。

案三十一、徐×,男性,42歲,郵電職工。

頭痛2月余,曾經兩所大醫(yī)院診治,腰椎穿刺2次,腦脊液無異常,骨髓檢查和CT檢查無特殊發(fā)現(xiàn),經常有咽痛發(fā)熱。診斷為枕大神經根炎。用抗生素、止痛劑等治療。因連續(xù)服用止痛藥數(shù)百片,致谷-丙轉氨酶升高,頭痛仍未見好轉,乃于1981年7月12日來中醫(yī)門診治療。

初診:患者訴頭痛且重如裹,后頸項兩側風池穴至頭頂部痛甚,盛夏季節(jié)惡風汗出少,納呆,口干,舌苔白膩,舌質紅,咽部充血,脈數(shù),大便解,小便短赤。辨證為感受風濕之邪,上蒙清空,邪蘊日久化熱。治以疏風化濕清熱。羌活勝濕湯、川芎茶調散加減。羌活6g 荊芥防風各10g 白芷6g 川芎6g 制蒼術15g 甘草4g 蔓荊子10g 黃芩10g 生山梔10g 制半夏10g 藁本10g 威靈仙10g 徐長卿15g。另川芎茶調丸10g分2次吞服。服上藥后頭痛明顯減輕,惡風亦減,口不干,舌苔膩漸化,脈緩和,繼續(xù)進原方。2周后頭痛已基本消失,時有頭脹,舌苔膩化,咽部較紅,納可,大小便正常,脈緩。治以前方去徐長卿,加板藍根10g。

按:頭痛分外感和內傷兩大類。本病例病程雖已2月,但臨床表現(xiàn)頭痛且重如裹,惡風汗少,舌苔白膩等,仍屬外感頭痛,所以治療仍宜祛除外邪為主,予疏風化濕之劑,佐以清熱。藥后頭痛即減輕,藥證相符??梢娡飧小葌皇峭耆啦〕涕L短而定。

案三十二、徐×,女性,59歲,農民。

因胸悶心慌,頭暈眼花反復發(fā)作3年余,近又發(fā)作而于1979年11月19日入院。

體檢:血壓18.5/10.5kPa,心臟濁音界向左下擴在,心率44次/分,心律有時不齊。心電圖檢查:竇性心動過緩,Ⅱ°房室傳導阻滯(莫氏Ⅱ型)。

中醫(yī)診治:胸悶心慌,頭暈眼花,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萎黃,納可,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苔薄質淡暗,脈遲。證屬心脾兩虛,心陽不振,脾陽亦衰,氣血不足,氣滯血瘀。治以溫心陽,益心氣,佐以健脾化瘀。用熟附子15g 肉桂10g 參三七15g 研末分15包,每日服2包;另用丁桂散、生麻黃研末敷臍。內服中藥處方:熟附子10g 桂枝桂心各3g 黨參30g 黃芪15g 白術15g 炙甘草5g 枳殼10g 陳皮10g。治療1周后畏寒等自覺癥狀減輕。12月3日作心電圖復查,心率67次/分,左心室高電壓,未見傳導阻滯。隔5天再復查心電圖,心率63次/分。左心室高電壓,室性停搏。一般情況好,心率在60次左右,偶有早搏。1979年12月9日出院門診隨訪。繼續(xù)服原方。1980年1月18日復查心電圖,竇性心動過緩,59次/分,左心室高電壓。1980年3月10日來訪,一般情況良好。

按:該病例屬虛寒證,用補氣溫陽法,以參附湯為主,佐以理氣化瘀之品。內治和外治相結合,內治不僅服湯劑,并用粉劑吞服以增強藥力。治療后不僅癥狀好轉,心電圖亦有改善。

案三十三、宋×,女性,46歲,農民。

患者于1971年3月28日因甲狀腺機能亢進住院手術治療。于4月20日作甲狀腺大部切除手術,術后一度因血腫壓迫氣管造成呼吸困難而作氣管切開。至4月22日起兩手拘攣,兩上肢抽搐陣作,血鈣2.4mmol/L,經用溴化鈣、葡萄糖酸鈣靜脈注射、維膠丁鈣肌肉注射、口服鈣片、鎮(zhèn)靜劑等治療旬日余,兩上肢仍抽搐不斷發(fā)作,5月4日請中醫(yī)會診。

患者兩手拘攣,兩上肢抽搐陣作,出汗多,咳嗽音啞,痰如泡沫,口干引飲,納呆,大便干燥,小便短少,舌光紅,脈細數(shù)。治以養(yǎng)陰潤肺化痰,且北沙參15g 麥冬12g 玄參12g 玉竹12g 地龍12g 川貝母6g 海蛤殼30g。服藥3帖,兩上肢抽搐發(fā)作減少,出汗亦減少,納增,大便干燥,小便增多,但音尚啞,舌仍光紅,脈細數(shù)。前方加木瓜9g 生白芍9g。又服3帖,兩上肢抽搐不作,兩手拘攣亦明顯減輕,出汗少,口干減,咳痰較多,音尚啞,舌光但色紅較淡,脈細較緩。原方去白芍,加桔梗6g,甘草3g。繼續(xù)服藥5帖,兩肢抽搐已1周余未作,兩手亦不拘攣,活動自如,局部傷口已愈合,咳少聲音漸揚,舌中根漸有苔,脈細。前方去木瓜,加玉蝴蝶3g 又服3帖,一般情況好,復查血鈣2.85mmol/L。于1971年5月19日出院。

按:該病例癥狀主要有二類,一是兩手拘攣,兩上肢陣發(fā)性抽搐;一是咳嗽音啞。甲狀腺機能亢進病人,中醫(yī)認為多與肝郁不達有關,肝郁日久,易化火傷陰,今又手術后陰液更虧耗,筋脈失于濡養(yǎng),虛風內動而抽搐陣作?;颊哧幪潱侮幰嗖蛔?,且又氣管切開,肺氣失于清肅,以致咳嗽音啞,舌光紅而脈數(shù),是陰虛的明顯征象,故治療著重于養(yǎng)陰。用麥冬、沙參、玄參、玉竹以滋養(yǎng)陰液,用地龍、木瓜、白芍,以柔肝熄風舒筋,用川貝母、蛤殼以潤肺化痰。經中醫(yī)藥治療,陰虧逐漸得到糾正,抽搐等癥狀漸消除而病愈。

甲狀腺手術切除后出現(xiàn)手足抽搐是由于手術時影響到甲狀旁腺,致甲狀旁腺功能不足,血鈣降低。西醫(yī)治療以鈣劑和鎮(zhèn)靜劑。但該病例治療旬日余,仍兩手拘攣,兩上肢抽搐每天發(fā)作,情況未見好轉。用中醫(yī)藥治療后,兩上肢抽搐發(fā)作減少而停止,其他癥狀亦漸消除。但復查血鈣升高不多,為2.85mmol/L。這說明中藥的作用并不僅僅提高血鈣而主要是通過調整機體內部陰陽的平衡而達到消除癥狀的目的。

 
 

醫(yī)話:臨床辨證分型芻議

驗方

一、柴芩蒿薇湯

組方:細柴胡10g 黃芩10g 青蒿15g 白薇15g 甘草4g 山梔10g。

隨證加減:口苦,舌苔黃膩者,加厚樸6g 黃連3g 制半夏10g;惡寒甚而舌苔白膩者,加桂枝6g 煨草果6g;口干、舌紅少苔者,加地骨皮15g 天花粉30g;病久氣短乏力多汗者,加太子參15g 黃芪15g。

用法:每日1帖,煎2汁,分2次服,每隔3~4小時服1次。

功用:和解清化濕熱。由于濕熱之邪留戀少陽,樞機不和而寒熱往來。本方從小柴胡湯化裁而來,以細柴胡、黃芩和解清熱,佐以青蒿、白薇清熱涼血治午后潮熱,以山梔、甘草加強清熱之功。

臨床應用:主治寒熱往來,發(fā)熱朝輕暮甚,汗出熱暫退,第二天寒熱又作,持續(xù)不解,大小便尚可,舌苔薄膩或薄黃,脈細數(shù)。一般用于熱性病后階段,用過抗生素等治療未能退熱者。

病案舉例:

例一:患者童×,女性29歲,工人。因發(fā)熱8天于1972年5月24日住院。診斷為傷寒,用霉素等治療2周,高熱已下降,但每日下午低熱在37.6~37.8℃,持續(xù)不退,乃請中醫(yī)診治。

每日下午有低熱不惡寒,汗出不多,脘悶納呆泛惡,舌苔白膩,脈細。余邪留戀少陽。治以柴芩蒿薇湯加減。方用細柴胡10g 黃芩10g 厚樸6g 制蒼術10g 陳皮10g 制半夏10g 赤茯苓、豬苓各10g 青蒿15g 白薇15g。服藥2天,低熱退,舌苔膩稍化,脘悶已舒,納尚欠佳。原方加藿香12g 白蔻仁3g。連續(xù)服藥旬日,低熱已消除,納增,舌苔膩化。治以清化和胃。黃芩10g 青蒿15g 厚樸6g 陳皮10g 佛手6g 茯苓15g 生谷芽30g。調理5天出院。

例二:患者王×,男性,57歲。因7~8年來膝部及兩髖關節(jié)漸強直,不能屈伸,兩腿不能分開,行走不便,于1963年9月16日入院手術治療。住院后第4天施行手術,術后發(fā)熱不退,用抗生素及退熱藥等治療,仍每日發(fā)熱,乃請中醫(yī)診治。

每日下午有惡寒,發(fā)熱在38℃左右,汗出不多,手術局部無疼痛,胸悶納呆,大小便無特殊,舌苔薄白舌尖紅,脈數(shù)。血象中白細胞7.6×109/L。辨證為濕熱蘊阻少陽,樞機不和。治宜和解化濕,柴芩蒿薇湯加味。細柴胡6g 黃芩10g 厚樸5g 陳皮6g 白薇10g 青蒿12g 連翹15g 枳殼10g 廣郁金9g 赤苓豬苓各9g 服藥3天,寒熱退,但納欠佳,前方續(xù)進2天病愈出院。

二、解熱合劑

組方:荊芥10g 紫蘇15g 四季青30g 鴨跖草30g 大青葉30g。

隨證加減:鼻塞流涕多者加辛夷6g 白芷6g;咳嗽者加前胡10g 桔梗6g 大力子10g;咽痛甚者加射干10g 白花蛇舌草30g;泛惡嘔吐者加陳皮10g 制半夏10g。

用法:1劑煎2汁,先用冷水將藥浸半小時,煮沸后文水煎15-20分鐘,每隔3-4小時服1汁。發(fā)熱高者1日服藥2劑,分4次服,服藥后多飲水,一般服藥得汗后發(fā)熱即可漸退。

功用:解表清熱。外感發(fā)熱是外邪入侵,正邪相搏,正氣御邪的表現(xiàn)。外邪侵襲肌表,皮毛郁閉,營衛(wèi)失調,除發(fā)熱外還有惡寒無汗等癥。邪在表首先應用解表發(fā)汗法。服本方后得汗而熱退,效勝于感冒沖劑。

臨床應用:主治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炎癥。癥見惡風發(fā)熱,無汗,咽痛,舌苔薄黃或薄白,舌尖紅,脈浮數(shù)。

病案舉例:患者高×,男性,15歲,學生。因惡寒發(fā)熱1周而住院。患者于入院前1周起惡寒發(fā)熱、鼻塞、頭脹,汗少,咽干,納呆。曾用四環(huán)素、PPC、板藍根、銀黃針等治療未見好轉,并有惡心嘔吐,乃住院治療。體檢:體溫39.8℃,熱性病容,神疲,血壓13/9.5kPa。兩側頜下捫及黃豆大淋巴結。咽部充血,扁桃體不大。兩肺呼吸音粗,心率較快,胸部透視無異常?;炑笾邪准毎?.0×109/L。

后用青霉素、鏈霉素、四環(huán)素、氯霉素、g感敏等治療3天,發(fā)熱仍不退。第4天起改用中藥治療。中醫(yī)辨證:惡寒發(fā)熱1周,汗少,頭脹鼻塞,口干引飲,納呆,舌苔薄膩,尖紅,脈數(shù),大便干,小便短赤。證屬外感風熱之邪在表。治以辛涼解表。方用荊芥9g 紫蘇9g 鴨跖草30g 大青葉30g 四季青30g。服藥1劑,汗出多,熱下降。但腹中不適,大便溏薄,日行3次,納呆口干,舌苔薄黃,尖紅,脈較數(shù)。前方中加枳殼10g 炒山楂六曲各15g 前胡9g。又服藥1劑,下午未再發(fā)熱,大便減少,但舌苔仍較膩,胸悶納呆,繼進和中化濕之劑,調理5天病愈出院。

三、復方茵陳蒿湯

組方:茵陳30g 山梔10g 生大黃10g 黃芩10g 廣郁金10g 厚樸6g 青皮、陳皮(各)10g 枳殼10g 金錢草30g。

隨證加減:大便多者加制大黃;熱盛而便秘、多日不解者加玄明粉6g沖服;發(fā)熱者加細柴胡10g 蒲公英30g 連翹10g 金銀花30g;腹脹者加大腹子、大腹皮(各)10g 廣木香6g;腹痛者加川楝子10g 延胡索10g。

用法:每日1帖,煎2汁,分2次服,隔3~4小時服1次,病重者1日2帖。

功用:清熱利膽,理氣排石。茵陳蒿湯是治療陽黃證的主方,能清熱利濕退黃,加黃芩以增強清熱消炎作用;加金錢草以加強利濕之功;加郁金、枳殼青皮陳皮、厚樸等理氣之劑,不僅可以止痛除脹,還有助于利膽排石。臨床觀察復方茵陳蒿湯的利膽作用是十分明顯的,結石隨著膽汁暢利而排出。

臨床應用:主治膽石癥,膽囊炎,黃疸不退,腹脹便秘,術后膽汁引流不暢,舌苔黃膩,脈弦滑。

病案舉例:

患者女性,14歲,學生。因右上腹部疼痛,發(fā)熱,黃疸而住院手術治療。診斷為膽囊炎,總膽管結石。術后6天,T管引流膽汁甚少,每日只有10~20ml,黃疸不退,乃請中醫(yī)診治。

術后6天,T管引流膽汁甚少,昨有發(fā)熱,目黃,納呆,大便褐色,舌苔膩,邊尖紅,脈數(shù)。濕熱阻滯,膽汁不利。治以清化濕熱而利膽,以復方茵陳蒿湯加蒲公英30g。服藥2劑后引流量明顯增加,每日有300~500ml,舌苔膩漸化,納增。又服藥4帖,夾T管后無不適,黃疸退,改進健脾清化濕熱之劑。白術10g 青皮陳皮(各)10g 茵陳30g 郁金10g 甘草3g 黃芩10g 枳殼10g。服4帖,拔除T管,一般情況好而停藥。

急性膽囊炎、膽石癥術后初期有兩種情況:①仍有發(fā)熱,黃疸,腹脹不適,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數(shù);②發(fā)熱、黃疸漸退,腹部不適,T管引流不暢,有泥沙樣結石從引流中排出。以上兩種情況仍以邪實為主,故治療尚須祛邪通利。六腑以通為用,在治療過程中腑氣通暢是一個重要問題。通腑時大黃是要藥,不僅有清熱通便作用,與茵陳、山梔配合有很好的利膽功效。便秘多日須加玄明粉同用,以增強通腑作用。另外,若術后時間較長,或上述兩種情況經治療后病情好轉,黃疸退,腹中有時尚不適,大便正常,為邪勢已衰,而有正虛,多數(shù)為陰虛。見舌紅少苔,盜汗,和氣虛乏力,納呆,氣短等,這時不宜再用復方茵陳蒿湯、而應扶正調理。但扶正不能專用滋補藥,須一方面養(yǎng)陰或益氣健脾,一方面理氣,清化余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包你一天背會全部檢驗結果 - 中西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技能考試(含助理)實踐操作版 - 愛愛醫(yī)-華人...
國醫(yī)大師朱良春中藥治療糖尿病尿蛋白驗案精選
名醫(yī)經驗——葉景華
糖尿病腎病大量蛋白尿合并GFR下降、慢性腎衰竭我科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實錄
內科學考試試卷(35)
章真如治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