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不是病,因為內臟供血不足而加大心泵輸出力度,西藥降壓雖降下血壓,但對于內臟器官供血不足得不到改善,日久必造成內臟器官衰竭,造成并發(fā)癥。對于腎、腦、脾、脈問題按照側重造成的高血壓,有如下幾個名老中醫(yī)的經驗方子可以參考。
一、腦腎型
黃精四草湯
藥物組成:黃精20克,夏枯草15克,益母草15克,車前草15克,豨薟草15克。
適用證:
高血壓病 。證見眩暈頭痛,手麻、腫脹,兼有高血壓。
點 評:補脾、平肝、通絡、利尿。
二、心腦血管型
益心健腦湯
組成:黃芪30—60克、葛根15—30克、桑寄生15—30克、丹參20—40克、生山楂9—15克、川芎6—9克。
煎服法:將藥用適量水浸泡30分鐘左右,煎兩次,取汁約300—400毫升。每日一劑,分2—3次溫服。
功能:補氣活血,益心健腦。
主治:氣虛血瘀之冠心病、高血壓病、腦栓塞、腦血栓形成、腦動脈硬化以及心律失常、高學脂等心血管疾病。
加減運用:主要根據(jù)病證的變化和兼證的多少而進行相應的加減。如出現(xiàn)畏寒肢冷;加桂枝6克、炮附子9克;出現(xiàn)口干、舌紅少苔,大便干結
等陰虛證,加麥冬12克、生首烏15克;體倦、神疲、氣短等氣虛證明顯者,加黨參30克、五味子6克;血瘀氣滯疼痛明顯者,加香附12克、元
胡9克;失眠多夢者加炒棗仁15克、夜交藤30克。
本方在用量上可根據(jù)病情適當調整。
三、
經絡不通型,該病型多數(shù)無癥狀,起病隱匿,查體或腦血管意外才發(fā)現(xiàn)。
調絡飲
調絡飲
【組成】桑寄生15g 生地15g 丹皮15g 白芍15g 黃芩15g 菊花15g 夏枯草30g 杜仲15g 牛膝15g 桑枝15g 桂枝15g 生石決明30g 甘草15g
【功效】調和脈絡,降壓清眩。
【主治】緩進型血壓高病,屬肝陽上亢者。癥見頭暈目眩,甚則頭痛且脹,每因煩勞惱怒而加劇,脈象弦數(shù)有力,嚴重時手足麻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方解】牛膝補肝益腎,引血下行;生石決明鎮(zhèn)逆潛陽;寄生、杜仲補肝益腎;生地以平血逆;丹皮、白芍涼血活血,生血和脈;黃芩養(yǎng)陰清熱;菊花治頭目眩暈;夏枯草補肝血,除虛煩;桑枝、桂枝調營通脈,以防偏風;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有補肝腎,平肝陽,降血逆,調血脈之效,使陰平陽秘,血脈調和,而適用于緩進型血壓高病。
【加減】手足麻木加黃芪30g,桂枝15g。
【點評】緩進型血壓高亦稱良性血壓高,起病隱匿,病程進展緩慢,近半數(shù)病人可無癥狀,血壓增高常在體格檢查或因其他疾病就醫(yī)時才得發(fā)現(xiàn),少數(shù)病人則在突然發(fā)生腦血管意外時發(fā)現(xiàn),由此可見本病與肝陽上亢,血氣上逆相關,即與“血脈”直接相關。王老用“調絡飲”調和脈絡,使血脈協(xié)調平衡,故對緩進型血壓高病確有一定療效。
四、綜合型
八味降壓湯
組成:何首烏15克,白芍12克,當歸9克,川芎5克,炒杜仲18克,黃芪30克,黃柏6克,鉤藤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益氣養(yǎng)血,滋陰降火。
主治:凡表現(xiàn)為陰血虧虛,有頭痛眩暈、神疲乏力、耳鳴心悸等癥的原發(fā)性高血壓病、腎性高血壓病以及更年期綜合征、心臟神經官能癥等,均可用本方治療。
加減運用:伴失眠煩躁者,加炒酸棗仁30克、夜交藤30克、梔子9克;便稀苔膩、手足腫脹者,加半夏9克、白術12克、澤瀉30克;大便干燥,加生地黃30克、仙靈脾18克;上熱下寒、舌紅口干、面熱足冷,加黃連5克、肉桂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