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太陽病解肌和榮衛(wèi)之主方。所謂解肌,亦屬于辛溫發(fā)汗范圍內的一種方法。不過這種發(fā)汗是在有汗時進行的,所以不叫作發(fā)汗而叫作解肌。從“和榮衛(wèi)”三字體會,說明這種方法有時候不完全以出汗為目的。其實某種程度,桂枝湯具有興奮劑的作用。腠理傷風,輕者癢,重者痛。這是一個沒有記入經典的證,現實中,對于一些年輕人身癢,用抗過敏藥物無效者,可以用桂枝湯治愈。切記,在用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姜的用量,一定不要少于30g,本人經常用到50g。本方對于盜汗效果很明顯,在盜汗前一小時服藥。
【主治】
①太陽病中風,頭痛,項強,惡風寒,汗出,脈浮緩。
②時發(fā)熱,自汗出。
③常自汗出,包括盜汗。
④身疼痛。
⑤氣上沖。
以上五證,都是榮衛(wèi)不和的證候,凡見一證,即可使用本方。但必須兼有舌無苔或苔淡白而薄、不喜冷飲、咽喉不干燥、小便清白等癥方為妥善。
【處方】
桂枝15g 白芍15g 炙草10g 生姜30g 大棗9枚(掰)
【加減法】
①兼背強者,加葛根[即桂枝加葛根湯]。
②兼氣喘者,加厚樸、杏仁[即桂枝加厚樸杏仁湯]。
③發(fā)汗過多,桂枝證仍在,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加附子[即桂枝加附子湯]。(附子必須同姜先煮半小時后,下余藥)
④兼腹痛,不拒按者,倍加芍藥[即桂枝加芍藥湯]。
⑤兼腹痛,拒按者,倍加芍藥,更加大黃[即桂枝加大黃湯]。
⑥桂枝證誤下后,兼脈促胸滿者,去芍藥[即桂枝去芍藥湯]。
⑦桂枝證誤下后,兼胸滿,脈微,惡寒者,去芍約加附子[即桂枝去芍藥加
附子湯]。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溫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鐘,飲熱稀粥一碗,以助藥力。并用被子溫覆取汗。以遍體濕潤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過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風寒。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藥必須早午晚連續(xù)服用,時間不可拉長。每服一次,必須檢查病情有無變化,最要緊的是必須注意口渴與不渴,或喜冷性飲食與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現象,可以馬上把藥停止,或配合石膏一類的寒性藥品,以免誤犯陽盛之戒。如病情沒有變化,可以繼續(xù)服用,雖二三劑也可。除此以外,注意避風,飲食方面可吃些有營養(yǎng)的流動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膩、酒肉、五辛、臭惡等不易消化或帶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響療效。
【用藥大意】
桂枝發(fā)汗解肌,芍藥活血斂汗,二藥配合起來,有解肌和榮衛(wèi)的作用。但二藥仍嫌力量不足,故加生姜助桂枝以散邪,加大棗、甘草調胃氣以補正。更服熱粥以助之,覆被以溫之,使患者得微汗,邪祛而正不傷。此誠治中風表虛有汗,調和榮衛(wèi)之主方。
【禁忌證】
①口渴喜冷.
②酒客及濕熱證的身熱汗出。
③小便數,心煩,腳攣急。
④鼻衄。
⑤脈浮緊,無汗。
口渴喜冷是最主要的禁忌證,古人所謂“桂枝下咽,陽盛則斃”的“陽盛” 二字,正是指這些證候而言,據我的經驗,不但有口渴喜冷之癥不可用.就是有口干咽燥之癥,也不可用,因為這些癥狀都是有熱的現象.除此以外,季節(jié)的春夏,我國地區(qū)的南方,都應該慎重考慮,因為這些季節(jié)和地區(qū)熱性病較多,或轉變?yōu)闊嶙C較為容易。至于酒客及濕熱證,都不是太陽風寒之病,故不用。小便數,心煩:腳攣急。屬于陰陽兩虛的太陽證。鼻衄不是陰虛,便是內熱,所以也不能用。此外,表實無汗之證,絕不可用。
【類似方劑參考】
(1)麻黃湯:此治太陽證無汗之方。
(2)九味羌活湯:此治四時感冒,兼有濕熱,有汗加桂枝,無汗加麻黃之方。
(3)神術散:此治內傷冷飲,外感寒邪,有汗用白術,無汗用蒼術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一項病證參考之方。
(4)白虎湯:此治陽明病,發(fā)熱,汗出,兼口渴飲冷之方。
(5)雷少逸清熱保津法:此治溫病發(fā)熱,有汗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二項病證參考之方。
(6)參附湯:此治腎陽不足白汗之方。
(7)芪附湯:此治衛(wèi)陽不足自汗之方。
(8)術附湯:此治脾陽不足自汗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三項病證參考之方。
(9)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此治汗后身疼痛之方。
(1O)桂枝附子湯:此治陽虛,風寒濕身體疼痛之方。
(11)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術湯(白術附子湯):此治陽虛、寒濕身體疼痛之方。
(12)甘草附子湯:此治風寒濕骨節(jié)疼痛,偏于寒濕之方。
(13)附子湯:此治少陰病,身體疼痛,脈沉而微細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四項病證參考之方。
(14)桂枝加桂湯:此治寒性奔豚氣上沖之方。
(15)燒裈散:此治男女勞復氣上沖之方。
(16)烏梅丸:此治厥陰證,上熱下寒,氣上沖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五項病證參考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