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蔥豉湯藥方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yī)方劑學.《中醫(yī)藥方精選網(wǎng)》和多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蔥豉湯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
組成;蔥白5根 淡豆豉30克
加減;
1.一次性服上藥未好轉(zhuǎn),仍無汗,加葛根6克、升麻9克。(分二次溫服)
2.服以上藥后仍未好轉(zhuǎn),且無汗,再加麻黃6克(分二次溫服)
3.若口中患者惡寒無汗,頭痛較甚,加荊芥、防風、羌活。
4.若兼胸悶泛惡,舌苔白膩者,加紫蘇、蒼術、藿香。
5.咳嗽明顯,咯痰不爽,聲音嘶啞者,加牛蒡子、桔梗、漸貝母。
6.若有發(fā)熱、咽痛、口苦,舌質(zhì)偏紅或苔黃等里熱證候,可加梔子、黃芩、銀花、連翹。
感冒,屬于外感風寒而證候較輕者。
風寒感冒輕證解表散寒微惡風寒,或微熱,頭痛,無汗,鼻塞流涕,噴嚏,舌苔薄白,脈浮。(外感風寒輕證)
風寒較上證重通陽散寒,發(fā)汗解表傷寒一二日,頭項腰背痛,惡寒脈緊(外感風寒較上證重)
蔥豉 湯 (《肘后備急方》卷2)
[異名] 蔥白豉湯(《類證活人書》卷19)。
[組成] 蔥白連須一虎口(5條) 淡豆豉一升(30g)
[用法]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取汗。不汗復更作,加葛根二兩,升麻三
兩,五升水煎取二升,分再服。必得汗;若不汗,更加麻黃二兩,又用蔥湯研米二合,
水一升,煮之,少時下鹽豉,后納蔥白四物,令火煎,取三升,分服取汗。
[功用] 解表散寒。
[主治] 外感表寒輕證。微惡風寒,或微熱,頭痛,無汗,鼻塞流涕,噴嚏,舌苔
薄白,脈浮。
[病機分析] 本方證屬外感風寒表證之輕者。風寒束表,毛竅閉塞,衛(wèi)陽被遏,因
感邪較輕,故其癥見微惡風寒,或微發(fā)熱,頭痛無汗;肺合皮毛,開竅于鼻,風寒襲
表,每致肺氣不宣,肺系不利,故鼻塞流涕、噴嚏;苔薄白,脈浮為風寒表證之征象。
[配伍意義] 外感風寒,宜辛溫解表。表寒輕證,只需輕疏肌表,微發(fā)其汗,病邪
自可外達,不必用辛溫重劑,徒傷其表。故方用辛溫之蔥白發(fā)汗解表, “散風寒表邪”
(《丹溪手鏡》卷中),以“治傷寒頭痛身疼”(《羅氏會約醫(yī)鏡》卷17),為君藥。淡豆
豉辛而微溫,“發(fā)汗解肌”(《羅氏會約醫(yī)鏡》卷17),宣散表邪。二藥合用,解表散寒,
為輕宣發(fā)散之劑,對感冒及時疫初起,邪淺證輕者,頗為合拍。 . 十 . :'
本方之配伍特點:藥性平和,辛而不烈,溫而不燥,構成辛溫解表之輕劑。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藥性平和,溫而不燥,是治療外感風寒表證之輕者的常用方劑。
臨床以微惡寒,鼻塞,噴嚏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表證初起,服本方不汗者,乃病重藥輕,宜加葛根、升麻辛散透表,
助其發(fā)汗;服后仍不汗者,再加麻黃開腠發(fā)汗,逐邪外出;若患者惡寒無汗,頭痛較
甚,加荊芥、防風、羌活,以解表達邪;兼胸悶泛惡,舌苔白膩者,加紫蘇、蒼術、藿
香,以芳化濕濁;咳嗽明顯,咯痰不爽,聲音嘶啞者,配牛蒡子、桔梗、浙貝母,以宣
肺化痰,止咳利咽;發(fā)熱、咽痛、口苦,舌質(zhì)偏紅或苔黃等里熱證候明顯者,可加梔
子、黃芩、銀花、連翹,以清熱解毒。
3.現(xiàn)代多用本方治療感冒,屬于外感風寒而證候較輕者。
[源流發(fā)展] 本方為晉代醫(yī)家葛洪創(chuàng)制,見于所著《肘后備急方》一書。葛氏用
藥,力求簡要易得,如在自序中說:“周流華夏九洲之中,收拾奇異,據(jù)拾遺逸,選而集
之,使種類殊分,、緩急易簡?!庇终f“余今采其要約,以為肘后救卒三卷,率多易得之
藥,其不獲已須買之者,亦皆賤價……”。蔥豉湯之組成最能體現(xiàn)其組方遣藥簡便廉效
的特點。本方為外感風寒表證而設,溫而不燥,汗而不峻。不僅與麻黃湯有殊途同歸之
妙,而且可避免用麻黃湯之多所顧忌,是對《傷寒論》風寒表證治療的補充與發(fā)展,頗
受歷代醫(yī)家的推崇?!锻馀_秘要》卷3中用于治療血虛或失血后,外受風寒之蔥白七味
飲,乃本方加葛根、生姜、麥冬、生地黃組成;《類證活人書》卷18中用于治療傷寒,
頭項腰背痛,惡寒脈緊無汗者之活人蔥豉湯,是本方加麻黃、葛根組成; 《衛(wèi)生家寶》
所載治療“一切傷寒,不論陰陽輕重,老少男女孕婦,皆可服用”的神白散,也是本方
加白芷、生姜、大棗、甘草而成。本方因其藥性子和,在溫病學尚未興起之前,對熱證
的治療有較大的影響?;馃嵴摰某珜д咭灰粍⑼晁?,認為表證應以汗解,但“怫熱郁結
于表,絕非辛熱藥所宜,用之則表雖解而熱不去,惟有用辛涼或甘寒以解表,則表解熱
除,斯為正治。故曰:“以甘草、滑石、蔥、豉寒藥發(fā)散甚妙”(《素問玄機原病式》卷
2)。其治表證而兼內(nèi)熱之雙解散(《傷寒直格》卷下),藥用防風、川芎、當歸、芍藥、
薄荷葉、大黃、麻黃、連翹、芒硝、石膏、桔梗、滑石、白術、山梔子、荊芥、甘草、
黃芩、蔥白、豉、生姜,亦含有本方。清代名醫(yī)俞根初尤善化裁本方,既用本方治傷
寒,如本方加薄荷、粳米之蔥豉荷米煎(《重訂通俗傷寒論》卷2),治小兒傷寒二、三
日;本方合香蘇散之香蘇蔥豉湯(《重訂通俗傷寒論》卷2),治妊娠傷寒;本方合白虎
湯加細辛之蔥豉白虎湯(《重訂通俗傷寒論》卷u),治傷寒愈后,伏熱未盡,復感新
邪,邪郁于內(nèi)之頭痛,發(fā)熱,惡寒,舌燥口渴等證;又用本方治溫病,如本方加山梔、
桔梗、薄荷、連翹、甘草之蔥豉桔梗湯(《重訂通俗傷寒論》卷2),治風溫、風熱初起;
本方合葳蕤湯加減而成之加減葳蕤湯,用于治療陰虛之體感冒風溫。溫病學家雖不主張
辛溫發(fā)汗,但對本方則情有獨鐘。葉桂說:“在內(nèi)之溫邪欲發(fā),在外之風邪又加,蔥豉湯
勛捷徑” (錄自《溫熱經(jīng)緯》卷5)。 《時病論》卷1中春溫第一方一一辛溫解表法
(蔥白、豆豉、防風、桔梗、杏仁、廣皮),即從本方擴充而成?!读’懽胍肪?之蔥
豉益元散,治暑熱兼挾外邪之痢,以本方煎湯調(diào)服益元散??梢姡痉诫m藥簡而平淡,
然平淡中有神奇,“勿以其清淡而忽之”(《醫(yī)方論》卷1)。
[方論選錄]
l。張璐:“本方藥味雖輕,功效最著。凡虛人風熱,伏氣發(fā)溫,及產(chǎn)后感冒,靡不
隨手獲效。與產(chǎn)后、痢后用伏龍肝湯丸不殊,即可探?jīng)Q死生,且免招尤取謗,真危證解
圍之良劑也?!?《張氏醫(yī)通》卷13)
2.汪昂:“此足太陽藥也。蔥通陽而發(fā)汗,豉升散而發(fā)汗。邪初在表,宜先服此以
解散之。免用麻黃湯者之多所顧忌,用代麻黃者之多所紛更也?!?《醫(yī)方集解.發(fā)表之
劑》)
3。王士雄:“葉氏春溫篇,于新邪引動伏邪,亦主是方。蓋此方為溫熱初病開手必
用之劑。鞠通不察,舍近而圖遠,遂為喻氏臆說所惑,以桂枝湯為初感之治,仍不能跳
出傷寒圈子矣?!?《溫熱經(jīng)緯》卷5)
4.費伯雄:“解表通陽最為妥善,勿以其清淡而忽之。”《醫(yī)方論》卷1)
[評議] 諸醫(yī)家均認為本方為輕宣疏表之良方。張氏、王氏論述本方能治“伏氣發(fā)
溫”,“產(chǎn)后感冒”,“溫熱初病”,乃善用古方之實例。蔥豉湯辛平解表,無論外感風寒,
溫病初起,凡癥輕邪微在表者,均通治之,故張氏、王氏、費氏皆極贊此方之妙。但需
指出,本方畢竟藥味單薄,若表證較重者,應隨癥加藥,否則有隔靴搔癢之嫌,病重藥
輕,無濟于事。汪氏之“邪初在表,宜先服此以解之。免用麻黃湯者之多所顧忌,用代
麻黃者之多所紛更也?!笨芍^是經(jīng)驗之談。
[驗案舉例] 冬溫疫痧 《全國名醫(yī)驗案類編》卷13:孫姓子,年7歲,住本鎮(zhèn)。
因臘月間疫痧盛行,適感冬溫而觸發(fā)。初起發(fā)熱惡寒,咳嗽體倦,飲食減少,尚未見有
痧點。脈緩不數(shù),舌邊尖紅,起刺,苔薄白滑。此冬令寒邪外來,溫邪內(nèi)伏之變。初用
蔥豉湯加味清輕疏解。處方:鮮蔥白三段,淡豆豉錢半,蘇薄荷八分,桂枝八分,杏仁
錢半,甘草四分。服后,頸項及胸背部等處發(fā)現(xiàn)痧點,猶隱約在皮膚間,尚未大現(xiàn)于外
也,仍用原方再進1劑。第三日,痧大現(xiàn),胸背頸項手臂等處均密布而色紅艷,夜間熱
甚,口渴,遂改用桑葉、金銀花各二錢,光杏仁二錢,益母草二錢,天花粉二錢,川貝
母錢半,生甘草四分,青連翹三錢,清熱解毒,活血透痧。
按語:痧疹皮下隱伏不透,一般多遣升麻葛根湯之類解肌透疹。然本例痧疹發(fā)于臘
月,且見惡寒發(fā)熱等風寒表證,顯系風寒外束,痧毒內(nèi)伏之證,故用微溫辛散之蔥豉湯
加杏仁、桔梗等,輕疏肌表,宣暢肺氣,使風寒解而痧毒盡達于肌表。倘依據(jù)“麻為陽
毒”而恣意寒涼,冰伏毒熱,必致疹出不透,變證叢生。本案說明,“病有千變,法亦
有千變,若死于教條,則難應變”(《蒲輔周醫(yī)療經(jīng)驗》)。至于服本方后,痧疹大現(xiàn),疹
色紅艷,夜間熱甚,口渴,改用清熱解毒,活血透疹法治之,是痧疹出疹期治療之正法。
[附方]
1.蔥豉湯(《類證活人書》卷18) 蔥白十五莖(3枚) 豆豉二合(6g) 麻黃四分
(3g) 葛根八分(6g) 水煎服,取汗。功用:通陽散寒,發(fā)汗解表。主治:傷寒一二
日,頭項腰背痛,惡寒脈緊無汗者。
本方系蔥豉湯加味而成。外感風寒,病證較重,且頭項腰背痛,故加麻黃、葛根,
使發(fā)汗解表之力增強,葛根尚能舒筋通絡,兼治頭項強痛。
2。蔥豉桔梗湯(《重訂通俗傷寒論》卷2) 鮮蔥白三枚至五枚 苦桔梗一錢至錢半
(3—4.5g) 焦山梔二錢至三錢(6—9g) 淡豆豉三錢至五錢(9—15g) 蘇薄荷一錢
至錢半(3—4.5g) 青連翹一錢半至二錢(4.5—6g) 生甘草六分至八分(2—2.5g)
鮮淡竹葉三十片(3g) 水煎服。功用:疏風清熱,清肺泄熱。主治:風溫初起,頭痛
身熱,微惡風寒,咳嗽,咽痛,12I渴,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
方中蔥白辛溫通陽,合豆豉則發(fā)汗解表;薄荷、連翹疏散風熱;桔梗宣肺止咳利
咽;山梔、竹葉清心肺之熱,并導熱從小便而去;生甘草合桔梗以清利咽喉。如此配
伍,使風溫之邪,既得辛散從外而解,又得清泄從下而去,自然諸癥悉除。
上述兩方均由蔥豉湯加味而成。活人蔥豉湯增人麻黃、葛根,則解表發(fā)汗之力加
強,宜于外感風寒較重之證。蔥豉桔梗湯配人薄荷、桔梗、連翹、山梔、竹葉等疏散清
熱之品,則將辛平之劑易為辛涼之方,故適宜于治療風溫初起之表熱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