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散 方劑來源 金.《蘭室秘藏》。 組成與用法 黃連3克 當歸9克 生地黃9克 丹皮9克 升麻6克 水煎服。 功效與主治 功能清胃涼血。主治牙痛牽引頭腦,面頰發(fā)熱,牙齦喜冷惡熱,或牙齦出血,或牙齦紅腫潰爛.或唇舌頰腮腫痛,口氣熱臭,口干舌燥,舌紅苔黃,脈滑大而數(shù)。 、 現(xiàn)代臨床 常用于治療口腔炎,牙周病,口腔潰瘍,也有用于治療三叉神經痛等病癥。例如; (1)矛周病 本方加大黃,治療急性牙周炎56例。其中23例曾服用中藥及西藥抗菌治療效果不顯,臨床表現(xiàn)為牙齦紅腫疼痛,出血,牙周袋有膿性分泌物。每日1劑。結果:多數(shù)患者服用3—5劑后痊愈(《中醫(yī)雜志》1985年第7期)。治療牙周病屬胃腸積熱熾盛20例。結果:痊愈14例,顯效6例;治療3—30天12例,30一60天6例,3 個月2例(《北京中醫(yī)》1983年第4期)。本方加生石膏、細辛、露蜂房,治療齒齦腫痛50例。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土5克。結果;經治2—5 天,均痛止腫消而愈(<云南中醫(yī)雜志》1989年第4期)。 .(2)牙齦出血 治療各種齒齦出血,療效較為滿意.曾治+女,牙齦腫痛伴出血,甚則量多如注,口臭。結果;服藥30余劑,諸癥盡除(<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2年第u期)。 (3)口腔潰瘍 本方為主,治療脾火上蒸口瘡1]7例。癥見唇、齦;頰、上腭粘膜見多發(fā)性潰瘍,大小不等,呈圓形或橢圓形,甚則融合成片.灼熱疼痛,大便秘結。結果療效滿意(<遼寧中醫(yī)雜志》]980年第9期)。本方合行軍散,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病程達4年余者。內服本方加減,局部用行軍散每日2次外搽。結果。12天治愈,隨訪2年未見復發(fā)(《浙江中醫(yī)雜志}1983年第7期)。本方加減。治療復發(fā)性咽部潰瘍18例。 癥見咽部灼痛,胃脘灼熱,口干苦臭,潰瘍面锨紅,分泌物黃或綠色。結果:均愈合,一般服藥工9劑左右(《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0年第4期)。 (4)痤瘡 本方加蒲公英、白芷、知母、石膏內服,并外用中藥煎劑濕敷,治療尋常痤瘡50例。結果:痊愈39例,顯效8例,有效2例,無效l例,一般用藥3—9天開始有效,大部分病例用藥2周后顯效或痊愈({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87年第6期)。 (5)小兒發(fā)熱 本方加生大黃、生石膏、滑石、朱砂,治療60例。對照組以安乃近、柴胡注射液等對癥治療。結果:痊愈37例,好轉17例.無效6例t對照組50例,痊愈14例,好轉20例,無效16例(《浙江中醫(yī)雜志}1990年第5期)。 (6)上消化道出血 本方加減,配合止血粉Ⅲ號(大黃、白芨),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屬胃中蘊熱型者38例。結果均臨床治愈({遼寧中醫(yī)雜志)1984年第1期)。 應用要點 主要用于治療胃有積熱,火氣上攻之證。方用黃連、升麻清胃火、瀉熱毒為主,佐以生地、丹皮、當歸涼血散瘀,可使胃火熱毒清瀉,而腫痛之癥消除,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用以牙齦腫爛、牙痛發(fā)熱、牙宣出血、口氣熱臭、舌干紅苔黃,為其辨證要點. 若加生石膏,則清胃熱之力更強。臨床如兼見便秘者,可加大黃清熱通便,齒衄者,加牛膝降火止衄,屬風火牙痛,加防風、薄荷疏風清熱;小兒重顎、重齦屬胃火上炎者,加金銀花、燈芯降火解毒。 歷代方書中與本方同名者,尚有。 (1){外科正宗》清胃散,由黃芩、黃連、生地黃、丹皮、升麻、石膏組成,功能清熱瀉火涼血;主治胃經有熱,牙齦作腫,出血不止。 (2)《醫(yī)宗金鑒》清胃散,由車前子、石膏、大黃、柴胡、桔梗、玄參、黃芩、防風組成;功能清熱祛風疏肝,主治小兒目胞內生贅.初起如麻子,久則漸長如豆,隱磨瞳仁,赤澀淚出。 (3)(血證論}清胃散,由生地黃、當歸、丹皮、黃連、升麻、甘草組成,功能清熱解毒涼血;主治臟毒.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