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某,女,37歲,門診病例。
2004年6月30日初診:訴惡風畏寒自汗5個月?;颊吲R產(chǎn)時感受風寒,出現(xiàn)惡風、畏寒、自汗,病已5個月。癥狀愈來愈甚,至今已漏汗不止;伴見口干、喜熱飲,下肢厥冷而酸軟無力,站立行走均感困難。患者寒冬臨產(chǎn)時所著棉裝,至今不僅未減1件,而且還外罩風衣、風帽,特別畏風;坐必居于屋角而謹避風吹。就診時癥狀如前,舌苔薄白,脈虛細。
辨證:氣虛自汗兼陽虛惡風寒。
治法:益氣斂汗,溫補腎陽。
主方:玉屏風散合右歸丸。
處方:黃芪30克,炒白術15克,防風10克,熟地15克,山藥10克,山茱萸15克,杜仲10克,當歸10克,枸杞10克,肉桂5克,制黑附片10片,鹿角膠15克(烊化),菟絲子15克。7劑,水煎服。
2004年7月7日二診:患者服藥后惡風畏寒略減,下肢厥冷明顯減輕,站立及行走時,其雙腿酸重無力感亦見減輕,但仍自汗不止,口干而喜熱飲。舌苔薄白,脈虛細。
藥已取效,擬原方合生脈散,益氣生津與溫陽并行。
處方:西洋參片10克,麥冬20克,五味子6克,黃芪30克,炒白術15克,防風8克,熟地15克,山藥10克,山茱萸15克,枸杞15克,杜仲10克,當歸10克,鹿角膠15克(烊化),菟絲子15克,肉桂5克,制黑附片10克。10劑,水煎服。
2004年7月16日三診:惡風、畏寒顯減,口干亦減,下肢酸重無力明顯減輕。漏汗雖減,然動則自汗,一身所著之風衣、風帽已卸,而棉裝尚未去掉1件。舌苔仍薄白,脈細。
此腎陽雖已漸復,而表虛失固尚嚴重,必須加大益氣固表斂汗之力,乃擬玉屏風散、右歸丸再加人參龍牡以治之。
處方:西洋參片10克,黃芪30克,炒白術12克,防風6克,煅龍骨30克,煅牡蠣30克,熟地15克,山藥10克,山茱萸15克,杜仲10克,當歸10克,枸杞10克,鹿角膠15克(烊化),菟絲子15克,肉桂5克,制黑附片10克。15劑,水煎服。
2004年8月1日四診:畏風、惡寒基本消除,漏汗亦顯減,但尚有陣發(fā)性自汗,汗出之后仍畏風。原一身所著棉衣均已卸去,病人已能戶外活動。舌苔薄白,脈細。病已大減,原方再進15劑,其病痊愈。
按:《金匱要略》云:“新產(chǎn)血虛,多汗出,喜中風?!贝瞬∑鹩诋a(chǎn)后感風,留連5個月不愈,且漏汗不止,氣虛表虛無疑。蓋“衛(wèi)氣出于下焦”,腎陽虛者可致衛(wèi)陽亦虛,此證下肢厥冷且嚴重乏力,其腎陽虛象顯露。故以益氣固表兼溫補腎陽之治而獲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