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后身痛湯(經驗方)
組成:當歸lOg,白芍lOg,黃芪15g,牛膝lOg,獨活6g,薤白lOg,炙甘草6g,邊桂6g。
功效:益氣養(yǎng)血止痛。
主治:產后氣血虛之身痛。
方中歸芍補血養(yǎng)血,黃芪益氣,牛膝補肝腎強筋骨,獨活祛風寒止痹痛,配薤白、邊桂溫通經脈,甘草益氣和中,共奏益氣養(yǎng)血止痛之功。
2.經驗方(《全國中醫(yī)婦科驗方集錦》)
組成:熟地40g,茯苓15g,淮山藥20g,山萸肉20g,澤瀉15g,丹皮15g,吳茱萸25g。
功效:滋陰養(yǎng)血,散寒止痛。
主治:產后氣血虛之身痛。
上方為地黃丸加吳茱萸,方中取地黃丸肝腎脾三陰并補而重在補腎陰為主,體現腎主骨生髓、藏精,精能生血之理,配吳茱萸取其散寒止痛,合用以滋陰養(yǎng)血散寒止痛。
3.黃芪注射液4ml,肌注,l日2次。
功效:補氣扶正。
主治:氣血虛身痛者。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本病辨證,首應重視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再結合兼癥與舌脈。如疼痛而肢體酸楚,麻木伴面色萎黃,頭暈心悸,舌淡,脈細弱者,屬血虛證;若疼痛較重,按之甚,伴惡露量少色黯,舌紫黯,脈弦澀者,屬血瘀證;若痛如針刺,或患處腫脹、麻木、重著,活動受限或疼痛游走不定,伴惡寒,發(fā)熱,頭痛,舌淡苔薄白,脈浮緊者,屬外感證;又隨體質不同或為風寒或人里化熱;若以腰膝、足跟疼痛為主,伴頭暈耳
鳴,舌淡黯,苔薄,脈沉細者,屬腎虛證。同時患者的病史、產史資料及素體狀況,產后攝生情況,亦是辨證的重要依據之一。
二、治療原則
總宜以養(yǎng)血活血,通絡止痛為主。養(yǎng)血之中,應佐理氣通絡之品以標本同治,祛邪又當配養(yǎng)血補虛之藥攻邪而不傷正。本病與一般痹證不同,因產后氣血俱虛,雖夾外感也應以調理氣血為主?!渡蚴吓戚嬕{正》曰:“此證多屬血虛,宜滋養(yǎng),或有風寒濕之氣雜至之痹,以養(yǎng)血為主,稍參宣絡,不可峻投風藥”,在臨床用藥時應特別注意。
三、分證論治
1。血虛證 查閱藥方用法 查閱藥味加減 查閱三反九畏 查閱療效評定
(1)臨床見證:產褥期中,遍身關節(jié)疼痛,肢體酸楚、麻木,面色萎黃,肌膚不澤,頭暈心悸,氣短懶言,舌淡紅,少苔,脈細弱。
產后血虛,四肢百骸空虛,經脈關節(jié)失于濡養(yǎng),故遍身關節(jié)疼痛,肢體酸楚、麻木。余癥、舌脈亦屬血虛之證。
(2)辨證依據:
?、僦w關節(jié)酸楚、麻木為主,甚時遍身疼痛。
?、诿嫔S,頭暈心悸。 ’
③舌淡,少苔,脈細弱。
?、芏嘤挟a時或產后失血過多的病史;或素體血虛加上分娩失血耗氣。
(3)治法與方藥:
治法:補益氣血,佐以宣絡止痛。
①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加秦艽、當歸、雞血藤、防風、牛膝
組成:黃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棗、秦艽、當歸、雞血藤、防風、牛膝。
原方仲景用治血痹,用于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本病此型與血痹病機和證候相似,而借用此方加味,共奏養(yǎng)血益氣、溫經通絡之功,體現了異病同治。血虛而偏寒之產后身痛者宜。
上肢疼痛者,加桑枝。關節(jié)疼重者,加松節(jié)以通絡止痛。肢體麻木重著,加蒼術、萆蘚以除濕。頭暈心悸較重者,加阿膠、首烏以補血。
?、?span id="fu8ihs5fyo3" class="STYLE17">八珍湯(《正體類要》)加雞血藤、秦艽
組成:當歸、川芎、白芍、熟地、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雞血藤、秦艽。
原方主治氣血兩虛,面色萎黃,頭暈眼花,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食少泄瀉或月水不調,臍腹疼痛或失血過多而有上述見癥者。
用于本證以八珍湯氣血雙補,營養(yǎng)經脈,合雞血藤、秦艽以增強養(yǎng)血祛風止痛之效,血虛而氣亦不足之產后身痛者宜。
2.風寒證
(1)臨床見證:產褥期中,肢體、關節(jié)疼痛,屈伸不利,或痛處游走不定,或疼痛劇烈如針刺,或肢體關節(jié)腫脹,麻木重著,怕冷惡風,初起可有惡寒發(fā)熱,頭痛,舌淡,苔白,脈浮緊或細緩。
產后氣血俱虛,百節(jié)開張,衛(wèi)陽不固,腠理不密,若調攝稍有不慎則易感風寒濕邪,留著經絡,關節(jié)氣血運行受阻,不通則痛。風邪偏盛,則痛無定處;寒邪獨盛,則疼痛劇烈,宛如錐刺;濕邪偏盛,其性重濁留滯,影響氣血運行,則肢體腫脹,麻木重著。
(2)辨證依據:
?、偻礋o定處,或疼痛劇烈如針刺,或肢體關節(jié)腫脹,麻木重著。
?、诓≡诔跗?,可伴惡寒、發(fā)熱、頭痛等表證。
?、凵嗟?,苔白,脈浮緊或細緩。
?、墚a褥期間調攝不慎,或起居貪涼,或衣被單薄,感受風寒濕邪史。
(3)治法與方藥:
治法:養(yǎng)血驅風,散寒除濕。
?、?span id="fu8ihs5fyo3" class="STYLE17">獨活寄生湯(《備急千金要方》)
組成:獨活、桑寄生、秦艽、防風、細辛、白芍、川芎、干地黃、杜仲、牛膝、茯苓、甘草、桂心、當歸、人參。
原方主治肝腎兩虧,氣血不足,風寒濕邪外侵,腰膝冷痛,酸重無力,屈伸不利或麻木偏枯、冷痹日久不愈。
本方扶正祛邪兼顧,扶正則補氣血、益肝腎、強筋骨,祛邪則祛風、散寒、勝濕。產后身痛常為產后氣血大傷,百脈空虛,感受風寒濕邪而致,用之相宜。
?、?span id="fu8ihs5fyo3" class="STYLE17">趁痛散(《經效產寶》)
組成:當歸、黃芪、白術、炙甘草、獨活、生姜、桂心、薤白、牛膝。
原方主治產后遍身疼痛,全方共奏益氣補血、溫經止痛之功。
3.濕熱證
(1)臨床見證:產褥期中,肢體關節(jié)紅腫熱痛或竄痛,或伴發(fā)熱惡風,口干渴,心胸煩熱,大便干,尿黃,舌苔黃,脈滑數。
產后氣血俱虛,衛(wèi)表不固,易感外邪,或外感風寒,隨體質而化熱,或直接感受風濕熱之邪,留滯經絡關節(jié)發(fā)為本病。
(2)辨證依據:
?、訇P節(jié)紅腫,灼痛或竄痛。
②身熱伴煩悶口干渴,便結,尿黃。
?、凵嗵S,脈滑數。
?、墚a褥期生活起居不慎史。
(3)治法與方藥:
治法:清熱除濕,疏風活絡。
?、?span id="fu8ihs5fyo3" class="STYLE17">四妙丸(《成方便讀》)
組成:川黃柏、薏苡米、蒼術、懷牛膝。
本方原主治濕熱下注的兩足麻痿腫痛等,為治痿之妙藥。方中黃柏苦寒,寒以清熱,苦以燥濕且偏人下焦,蒼術苦溫,善能燥濕,加牛膝祛風濕引藥下行,薏苡米利濕清熱,合而共奏清熱利濕除痹之效,故用治本病。如表證重者,可加金銀花、連翹以辛涼透邪,解表清熱。
?、?span id="fu8ihs5fyo3" class="STYLE17">清熱除痹湯(《劉奉五婦科經驗》)
組成:金銀花藤、威靈仙、青風藤、海風藤、絡石藤、防己、桑枝、追地風。
本方主要由清熱祛濕與疏風活絡兩大類藥物所組成,清熱除濕、散風活絡而不傷正為本方之特點。用藥雖平淡,但是直中濕熱邪實之的,取“輕可去實”之妙。藥后若濕熱已解,尚應根據產婦體質情況加以調理。
4.腎虛證
(1)臨床見證:產后身痛,以腰膝關節(jié)疼痛為主或足跟痛,可伴頭暈耳鳴,眼眶黯黑,夜尿多,舌淡黯。
腰為腎之外府,膝屬腎,足跟為腎經所過,腎虛故腰膝痛、身痛、足跟痛。余證均為腎虛精血不足之征。
(2)辨證依據:
?、偬攸c為腰膝關節(jié)酸痛,或足跟痛。
②伴頭暈、耳鳴、夜尿多。
?、凵嗟?,苔薄白,脈沉細。
?、芩伢w腎虛,復因分娩傷動腎氣。
(3)治法與方藥:
治法:補腎強腰,壯筋骨。
養(yǎng)榮壯腎湯(《葉氏女科證治》)加秦艽、熟地
組成:當歸、川芎、獨活、肉桂、川斷、杜仲、桑寄生、防風、生姜、秦艽、熟地。
全方共奏補腎養(yǎng)血、祛風強腰之功。
5.血瘀證
(1)臨床見證:產后身痛,四肢關節(jié)屈伸不利,按之痛甚,或肢體皮膚輕度紫黯,或兼小腹疼痛;惡露不暢或不絕,色紫黯夾血塊;舌紫黯苔白,脈細弦或澀。
產后多瘀,瘀阻經脈,關節(jié)失榮,故見四肢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瘀阻胞脈,故小腹疼痛或惡露不暢或不盡,舌脈亦屬瘀血之證。
(2)辨證依據:
①關節(jié)遍身疼痛,以疼痛較劇、肢體伸屈不利、按之痛甚為特點。
②皮膚輕度紫黯可伴小腹疼痛,惡露不暢或不絕。
?、凵嘧削觯Π?,脈細弦或澀。
?、軔郝恫粫郴虿唤^,或感受寒邪,或有難產手術等病史。
(3)治法與方藥:
治法:養(yǎng)血活血,化瘀通絡。
?、?span id="fu8ihs5fyo3" class="STYLE17">身痛逐瘀湯(《醫(yī)林改錯》)
組成:秦艽、川芎、桃仁、紅花、甘草、羌活、沒藥、當歸、五靈脂、香附、牛膝、地龍。
原方主治痹證而有瘀血。此處用于治療產后身痛血瘀證,取其活血祛風通絡止痛之功。
②生化湯(《傅青主女科》)加桂枝、雞血藤、沒藥、牛膝
組成:當歸、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桂枝、雞血藤、沒藥、牛膝。
原治產后血虛受寒,惡露不行,小腹冷痛。在此取其養(yǎng)血活血以化瘀之功,增桂枝、雞血藤溫經通絡,沒藥、牛膝化瘀止痛,共奏養(yǎng)血活血、通絡止痛之功,宜產后血瘀偏寒之身痛。
上肢痛者,加桑枝、羌活以增通絡止痛之功。痛甚經脈青紫者,酌加紅花、桃仁、蘇木、乳香、沒藥以增活血止痛之效。麻木重著,加南星、蒼術、白芥子以除濕化痰。
[其他療法]
一、針灸療法
(一)體針
1。取穴:脾俞、膈俞、陰陵泉、足三里。針刺補法,加灸。適應于血虛證。
方義:取脾俞健脾補中,以助氣血生化之源,膈俞為血之會,養(yǎng)血調血為其所長.足三里為胃經之合穴,陰陵泉為脾經之合穴,取二穴補益中氣,緣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乃血虛補氣治本之法。
2.取穴:大杼、腎俞、命門、關元、三陰交。針用補法加灸。宜于腎虛證。
3.取穴:膈俞、血海、氣海。行針用瀉法,可灸。適用于血瘀證。
4.取穴:風池、曲池、膈俞、陰陵泉。針刺以瀉法為主。適用于風寒證。
(二)耳針
枕、腎上腺、神門、皮質下。并配以相應部位的主治耳穴,如膝關節(jié)痛配以膝、眼、鶴頂穴。
二、推拿療法
1。在肩鯛、肩俞、曲池、合谷、外關、腰陽關、環(huán)跳等穴處,施以一指禪推法、揉法、搓法、抖法、捻法、搖法、擦法等。適用于風寒證。
2.在肩井、曲池、合谷、陽陵泉、風池、百會、風府等穴處,施以一指禪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揉法、搖法等。適用于濕熱證。
三、飲食療法
1.防風粥(《千金月令》) 防風10一15g,蔥白2莖,粳米lOOg。取前兩種煎取藥汁,另用粳米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藥汁,煮成稀粥食。適用于風寒身痛。
2.木瓜羹(《飲膳正要》) 木瓜4個,白蜜500g。
將木瓜蒸熟去皮,研為泥,白蜜煉凈,兩味攪勻,用瓷瓶(罐)收貯。每日空腹用沸水沖調服1—2匙。適用于風寒身痛。
3.川斷杜仲燉豬尾(《飲食療法》)
組成:川斷25g,杜仲30g,豬尾1—2條。
將豬尾去毛皮洗凈,與另二味共人瓦罐煮湯,用精鹽、生姜、蔥花、味精調味,適量服用。適用于腎虛腰痛。
4.豬腰子1只(去脂膜)與杜仲30g共燉熟,隨意服,為1日量。適用于腎虛腰痛。
[預防與調護]
1.注重產褥期衛(wèi)生和產后護理,避免居住在寒冷潮濕的環(huán)境中,注意起居之冷暖;防止外邪侵襲。
2.加強孕期保護,多食容易消化且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及鈣、磷的食物,糾正貧血。
[療效判定]
治愈:產后身痛及其他癥狀消失,停藥后未復發(fā)。
顯效:產后身痛及其他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減輕。
有效:產后身痛及其他癥狀有所減輕。
無效:產后身痛無改善,甚或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