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察脈沉弦細澀,知其為肝郁氣結(jié),寒飲阻滯,予疏肝理氣,溫陽化飲而愈
李××,男,45歲。
頭暈,陣發(fā)性暈厥1年多。醫(yī)診原發(fā)性直立性低血壓。先以西藥治之不效,后又配合中藥補中益氣湯治之,不但血壓不見上升,反而頭暈更加嚴重。特別是最近半年多以來,經(jīng)常感到頭重腳輕,疲乏無力,有時一站立即突然面色蒼白,汗出惡心,繼而突然暈厥,血壓下降至68/45mmHg。尤其是最近一周以來,頭暈乏力特別嚴重,并曾在站立的一瞬間暈厥過2次。
細審其證,除眩暈,疲乏無力之外,并見心悸心煩,時或逆氣上沖,納呆食減,胸脅苦滿,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脈沉弦細澀。
綜合脈證,思之:脈沉者,氣郁也;弦脈者,肝脈也;細澀者,陽氣不足,寒飲內(nèi)停也。合之于癥,知其乃肝郁氣結(jié),寒飲內(nèi)停,郁而化熱,上熱下寒之證也。
治擬疏肝理氣,溫陽化飲,清上溫下。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人參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棗5個,桂枝10克,茯苓15克。
服藥3劑,頭暈,心煩心悸,胸脅苦滿等證均減,且6日內(nèi)未見暈厥現(xiàn)象發(fā)生,繼服20劑,諸證消失,站立時血壓不見降低,愈。
某醫(yī)云:諸家之報道和部分中醫(yī)教材均云:低血壓用補中益氣湯進行治療,何本病用之非但不效,而反劇也?諸家未見其有用疏肝理氣治低血壓病,而用之反倒顯效者又何也?
答日: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最重要的莫過于實事求是,最重要的莫過于緊緊抓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原則不放。作為中醫(yī)、西醫(yī)兩條理論體系怎么結(jié)合?我認為我們考慮問題時也應按照以上兩條原則去考慮。對于應用中醫(yī)理論容易說明,而在實踐中又有卓越療效,但用西醫(yī)理論不能解釋的,我們只能在發(fā)展中去認識,去發(fā)現(xiàn)其未發(fā)現(xiàn)的機制。對于應用西醫(yī)理論容易解釋,而在實踐中卻無效果,但用中醫(yī)理論不能夠解釋的,也應在科學研究中逐步發(fā)現(xiàn)其真正的科學原理。我認為在科學的研究中,切切需要忌諱的一條是單純的憑想象和推理去處理問題。
本病患者,從諸醫(yī)書的病例來看,都說是脈沉弦細澀。沉脈諸代脈書均云為氣郁之脈,這也是每個醫(yī)生都承認的。可是治療用方時偏偏還用補中益氣湯,郁證用補,豈能不郁,因此血壓不但不見上升,而反下降。
2.肝郁血虛,郁而化火,治宜疏肝,養(yǎng)血瀉火
黎××,男,50歲。
頭暈目眩,不能站立,甚或暈厥2個多月。醫(yī)診原發(fā)性直立性低血壓。始以西藥治療不效,繼又配用中藥補中益氣湯加減而更甚。
察其頭暈目眩,不能坐立,坐立時非但頭暈,而且血壓下降至60/38mmHg,有時一從沙發(fā)上站立于地即突然面色蒼白,汗出惡心,而暈倒在地,且見胸滿心煩,納呆食減。舌苔白,脈沉弦細數(shù)。
綜合脈證,思之:脈沉者,郁證也;脈細者,血虛也;數(shù)者,熱也,火也。合之與癥,乃肝郁血虛,郁而化火也。
治擬疏肝理氣,養(yǎng)血瀉火。
處方:柴胡10克,當歸10克,枳實10克,白芍10克,郁金10克,青皮10克,薄荷6克,梔子10克,甘草6克。
服藥4劑,頭暈大減,食納,精神倍增,繼服10劑,諸證消失,血壓正常,愈。
3.脈弦而數(shù),知其為肝膽實火,予清肝瀉火,愈
郝××,女,45歲。
頭暈乏力,不敢站立半年多。醫(yī)診原發(fā)性直立性低血壓。先予西藥治療3個多月不效,后又配合中藥補中益氣湯加減而頭暈更甚。
察其頭暈不敢站立,血壓坐位時45/30mmHg,平臥位時56/38mmHg,胸滿心煩,時或頭腦脹痛,舌苔黃白,脈弦數(shù)。
綜合脈證,思之脈弦而數(shù)者,肝膽實火也。合之與癥,乃肝膽實火夾濕所致。擬用瀉肝膽實火,清三焦?jié)駸帷?/font>
處方:龍膽草10克,柴胡10克,澤瀉10克,車前子(布包)10克,木通10克,生地10克,當歸10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甘草10克。
服藥2劑,頭暈大減,繼服6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yī)云:血壓低乃中氣下陷不升所致,何先生反用龍膽瀉肝湯之苦降瀉火?
答曰:血壓低就是氣虛清陽不升所致的論點,不但論據(jù)不足,而且與事實不符,所以以推理、想象為基礎(chǔ)的結(jié)論也是不正確的。本證從脈證來看均是肝膽實火證,故以龍膽瀉肝湯治之而獲效。
4.脈見弦滑而數(shù),知其為痰火郁于肝膽,予疏肝、化痰,瀉火而愈
周××,女,35歲。
頭暈乏力,不敢站立1年多。醫(yī)診原發(fā)性直立性低血壓。先予西藥治療不效,后又配合中藥補中益氣湯加減而癥狀反見加重。
細審其證,除頭暈乏力,不敢站立外,并見失眠心煩,口苦口粘,舌苔白,脈弦滑而數(shù)。
綜合脈證,思之:脈弦數(shù)者,肝膽實火也;滑數(shù)者,痰火也。合之與癥,乃肝膽實火,痰火相合之證也。治擬化痰、理肝、瀉火。
處方:柴胡10克,黃芩10克,龍膽草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滑石10克,竹葉10克,夜交藤30克。
服藥4劑,頭暈乏力,失眠心煩諸證均減,且血壓亦由70/50mmHg升至120/80mmHg,繼服6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yī)云:本例曾久用補中益氣而血壓反見下降者何也?
答日:低血壓病之因于氣虛清陽失升者,補中益氣湯自為最佳處方,然因痰火所致者,非但用補中益氣湯不效,亦且會使其加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