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五 積 散

五  積  散
    (《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
    [異名]  催生湯(《易簡方》,錄自《醫(yī)方類聚》卷229)、異功五積散(《管見大全良
方》,錄自《醫(yī)方類聚》卷56)、熟料五積散(《醫(yī)方集解。表里之劑》)、百病無憂散、調(diào)
中健胃湯(《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1)。
    [組成]  蒼術  桔梗各二十兩(各600g)  枳殼  陳皮各六兩(各180g)  芍藥

白芷  川芎  川歸  甘草  肉桂  茯苓  半夏湯泡各三兩(各90g)  厚樸  干姜各四兩
(各120g)  麻黃去根、節(jié)六兩(180g)
    [用法]  上除枳殼、肉桂兩件外,余銼細,用慢火炒令色變,攤冷,次人枳殼、桂
令勻。每服三錢(9g),水一盞,加生姜三片,煎至半盞,熱服;凡被傷頭痛傷風發(fā)寒,
每服二錢(6g),加生姜、蔥白煎,食后熱服。
    [功用]  發(fā)表溫里,順氣化痰,活血消積。
    [主治]  外感風寒,內(nèi)傷生冷之證。身熱無汗,頭痛身疼,項背拘急,胸滿惡食,
嘔吐腹痛,以及婦女血氣不和,心腹疼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屬于寒性者。
    [病機分析]  外感風寒,邪郁肌表,腠理閉塞,故見發(fā)熱無汗,頭痛身疼,項背拘
急等表實證。內(nèi)傷生冷,或宿有積冷,脾胃陽氣受損,運化失常,痰阻氣滯,氣血不
和,所以又有胸滿惡食,嘔吐腹痛,或腹脅脹痛等證。寒凝氣滯,氣血不和,又可見婦
女心腹疼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寒束肌表,積冷內(nèi)停,多見苔白膩,脈沉弦或浮遲等征象。由
此可見,本方可用于寒、濕、氣、血、痰五積之證,故名五積散。
    [配伍意義]  本方為外感風寒,內(nèi)傷生冷所致的五積之證而設,而五積中,尤以寒
積為主,故治療當以發(fā)汗解表,溫里祛寒為主,以除內(nèi)外之寒,佐以健脾助運,燥濕化
痰,調(diào)氣活血之品,以治氣血痰濕之積。方中麻黃、白芷辛溫發(fā)汗,解表散邪,以除外
寒;干姜、肉桂辛熱溫里祛寒,四藥合用,可除內(nèi)外之寒,為方中主要組成部分。配伍
蒼術、厚樸苦溫燥濕,健脾助運,以祛濕積;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相伍,則為二陳
湯,可行氣燥濕化痰,以消痰積;當歸、川芎、芍藥活血止痛,以化血積;桔梗與枳殼
一升一降,以升降氣機,寬胸利膈,善行氣積,并可加強理氣化痰之力;炙甘草兼能和
中健脾,調(diào)和諸藥,以上均為本方的輔助部分。諸藥合用,共收表里同治,氣血痰濕并
行之功。使脾運復健,氣機通暢,痰消濕化,血脈調(diào)和,諸證乃得解除。
    本方配伍特點,是以解表溫里,祛除寒邪為主,佐以健脾助運,燥濕化痰,調(diào)氣活
血。全方配伍全面.示人以治療寒、濕、氣、血、痰五積之證之大法,洵為治療五積證
之效方。
    方中除枳殼、肉桂、白芷、陳皮外,余藥均炒制,攤冷,然后同煎者,稱之為“熟
料五積散”(見《醫(yī)方集解。表里之劑》);若諸藥生用,水煎服,則為“生料五積散”
(見《易簡方》)。兩者應用上略有區(qū)別:以溫散寒邪為主者,用熟料五積散;以發(fā)散風
寒為主者,用生料五積散。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為外感風寒,內(nèi)傷生冷所致之五積證的代表方,臨床以寒熱無
汗,胸腹脹滿,苔白膩,脈沉遲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本方藥味眾多,臨床應用可根據(jù)表里證之輕重,五積之主次而加減變
化。如表寒證重者,以桂枝易肉桂,加強解表之力;表寒證輕者,去麻黃、白芷,以減
輕發(fā)汗之力;里寒證偏盛,加制附片以溫里散寒;胃痛,嘔吐清水者,加吳茱萸以溫中
散寒,降逆止嘔;氣虛者,加人參、黃芪、白術以益氣扶正;無血瘀者,去川芎、當
歸;痛經(jīng)者,加延胡索、炒艾葉、烏藥溫經(jīng)止痛??傊敿殞徫宸e之緩急輕重及其兼
證,靈活變通出入。
    3.本方主治范圍廣泛,凡表里內(nèi)外、臟腑經(jīng)絡之寒濕陰邪,悉皆能治?,F(xiàn)代臨床

將之用于坐骨神經(jīng)痛、腰痛、喘咳、胃痛、痛經(jīng)等屬寒邪為患者。對婦女寒濕帶下,以
及風寒濕所致的鶴膝風、流注等,亦有一定療效。
    [使用注意]  素體陰虛,或濕熱為患者,不宜使用本方。
    [源流發(fā)展]  本方出自唐代藺道人《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該書載本方主治“五勞
七傷,被傷疼痛,傷風發(fā)寒?!比焦灿?5味藥,再加藥引,藥味似較復雜,仔細推
敲,本方制方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張仲景《傷寒論》,方中有治太陽表證的桂枝湯,
又用麻黃合桂枝加強辛散表寒的作用;有治痰飲之苓桂術甘湯;有治腎著病的甘姜苓術
湯;再加上燥濕運脾之厚樸、枳殼,調(diào)經(jīng)和血之當歸、川藥、芍藥等而成,本方的作用
實際上為復方配伍的綜合作用。宋代醫(yī)家王袞將本方收入《博濟方》卷2,但增加了一
味人參,主治“一切氣”?!短K沈良方》卷3又將《博濟方》中的人參減去,更名為“五
積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2中收載了五積散,其藥物組成與《仙授理傷續(xù)斷秘
方》中完全相同,對本方的主治敘述較為詳盡,具體指出本方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生
冷,心腹痞悶,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及婦人血氣不
調(diào),心腹撮痛,經(jīng)候不調(diào),或閉不通。”后世醫(yī)家多宗《局方》之說,且又有發(fā)揮。如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4“五積散治太陰傷寒,脾胃不和及有積聚腹痛。”《古今醫(yī)鑒》
卷3“五積散治寒邪卒中,直人陰經(jīng)等癥?!贝送?,五積散加減衍化的方劑也有很多,
如《慎齋遺書》卷8五積散,即本方去蒼術、芍藥、干姜,主治腫病,脈浮而無力。
《痘疹心法》卷23用五積散治冬月痘出不快?!厄澈蠓健穭t去五積散中蒼術、陳皮、甘
草、茯苓、厚樸,加大棗,治陰陽兩感,內(nèi)傷生冷,外感風寒,頭疼嘔吐,滿身拘急,
腹寓,憎寒發(fā)熱。  《癥因脈治》卷4去桔梗、芍藥、白芷、川芎、當歸、茯苓、麻黃,
治寒積瀉痢?!栋缀砣啡ド炙?、當歸、肉桂、茯苓、麻黃、干姜,加銀花、白僵
蠶、煨姜,治白喉寒證?,F(xiàn)之臨床將本方用作外感風寒、內(nèi)傷生冷所致之寒、濕、氣、
血、痰五積證的代表方。
  本方原為煮散劑,亦有用作丸者。
  [疑難闡釋]  關于本方方源  歷代醫(yī)家及《中醫(yī)大辭典》皆謂本方出自宋代《太平
惠民和劑局方》,唯樊氏認為源于《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断墒诶韨m(xù)斷秘方》為一
本傷科專著,該書序記載,此書乃唐.會昌間藺道人所著,故成書年代(841)顯然遠早
于《局方》(1098)?!毒址健分兴d五積散的藥物組成與《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中完全
相同,藥物用量僅蒼術與桔梗有所不同,其余13味藥之用量也分毫不差,且其制劑、
藥引、服藥量亦完全一致,因而本方之源應為《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較妥。
    [方論選錄]
    1。喻昌:“按此一方,能治多病,粗工咸樂用之。而海藏云:麻黃、桂、芍、甘草,
即各半湯也;蒼術、甘草、陳皮、厚樸,即平胃散也;枳殼、桔梗、陳皮、茯苓、半
夏,即枳桔二陳湯也。又川芎、當歸治血,兼干姜、厚樸散氣。此數(shù)藥相合,為解表、
溫中、泄?jié)裰畡?,去痰、消痞、調(diào)經(jīng)之方。雖為內(nèi)寒外感表里之分所制,實非仲景表里
麻黃、桂枝、姜、附之方也?!?《醫(yī)門法律》卷4)
    2。張璐:“此方本平胃為主,參以二陳,專主內(nèi)傷生冷;又合桂枝、麻黃,但少杏
仁,故兼治外感寒邪;加以四物去地,而合甘草、干姜,為治血中受寒之圣藥;枳、
桔、甘草并為清氣治嗽之首方;白芷一味為都粱丸,專走陽明而治風熱頭痛;桂、苓、

甘、術換蒼術以滌飲散邪,使飲半從表散;內(nèi)藏小半夏茯苓湯,令未盡之飲從小便而驅(qū)
之。古人以消食必兜滌飲,發(fā)散必用辛溫,此雖類集十余方而不嫌冗雜者,得辛溫散邪
之大旨也。但雜合復方,原不拘全用,如無血病,無藉芎、歸;設不咳嗽,何煩枳、
桔?若非頭痛,都粱奚取?茍或有汗,麻黃安施?要在臨病蒂審出入,斯可與言復方之
妙用也?!?《傷寒緒論》卷下)
    3.汪昂:“此陰陽表里通用之劑也。麻黃、桂枝所以解表散寒,甘草、芍藥所以和
中止痛,蒼術、厚樸平胃土而祛濕;陳皮、半夏行逆氣而祛痰,芎、歸、姜、芷人血分
而祛寒濕,枳殼、桔梗利胸膈而清寒熱,茯苓瀉熱利水,寧心益脾,所以為解表溫中除
濕之劑,去痰消痞調(diào)經(jīng)之方也。一方統(tǒng)治多病,惟活法者變而通之?!?《醫(yī)方集解.表里
之劑》)    .    .
    4。徐大椿:“經(jīng)腑中寒,營氣壅遏,而胃氣不化,濕伏于中,故腹痛、吐瀉、身疼二
發(fā)熱、惡寒焉。麻黃開表逐邪于外,干姜溫胃散寒于中,白芷散陽明之邪,川芎散厥陰
之邪,當歸養(yǎng)血益營,白芍斂營和血,茯苓滲濕和脾氣,半夏除痰燥濕邪,枳殼瀉逆氣
以止吐,厚樸寬中州以止瀉,肉桂暖血溫營,蒼術強脾燥濕,桔梗清咽膈,會皮理胃
氣,甘草以和表里也,生姜散寒邪,蔥白通陽氣,使表里兩解,則氣流行面脾胃調(diào)和,
腹痛吐瀉無不退,身疼發(fā)熱無不除,何惡寒之有?此溫中散寒之劑,為寒中經(jīng)腑之專
方?!?《醫(yī)略六書.雜病證治》卷18)
    [評議]  從諸家對五積散所論可見,本方中有麻黃合肉桂解表散寒,有平胃散燥濕
運脾,二陳湯化痰理氣,四物湯去地黃養(yǎng)血活血,故而“千方統(tǒng)治多病”?!暗s合復
方,原不拘全用”,臨床當根據(jù)病情適當加減變化。
    [驗案舉例]    .
    1。痛經(jīng)  《江蘇中醫(yī)雜志》(1990,5:301):某女,24歲,1975年12月初診?;颊?br>在中學時代因經(jīng)期下田勞動,遂得痛經(jīng)之病,每次月經(jīng)來潮時,量少色淡,腹痛,食納
尚可,小便清長,四肢欠溫,舌淡苔薄,脈沉細。此為寒凝經(jīng)絡,沖任失和。擬以五積
散加減:桔梗lOg,蒼白術各9g,厚樸lOg,茯苓lOg,炙甘草lOg,當歸lOg,白芍
lOg,川芎6g,桂枝、肉桂各5g,延胡lOg,炒艾葉lOg,烏藥5g,白芷lOg。10劑后
月經(jīng)來潮,量增多,色轉(zhuǎn)紅,腹痛大減,再以原方繼服2個周期,8年痼疾根除。
    2.胃痛、泄瀉  《江蘇中醫(yī)雜志》(1980,5:301):某男,40歲,1975年9月初診。
患者長期食納不佳,身體羸弱,稍一感寒或飲食稍多,即胃脘作痛,下腹膨脹,大便溏
瀉。近日氣溫下降,病情加重,胃痛泄瀉,診其脈弦細,苔薄膩。投以五積散方加減。
姜半夏lOg,茯苓lOg,陳皮lOg,炙甘草5g,川連3g,干姜3g,白術lOg,枳殼lOg,
生內(nèi)金lOg,當歸10g,白芍lOg,川芎6g,肉桂3g,蘇梗lOg。連服lO劑,飲食增
進,面色紅潤,諸癥悉除。
    3。流注  《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1980,3:20):某男,36歲,農(nóng)民,1974年12月9
日初診。半月前,惡寒發(fā)熱,全身酸痛,繼則右側(cè)腰部出現(xiàn)掌大腫塊,色白。4天后,
上臂又見一雞蛋大之腫塊。腰痛劇烈,形寒無汗,四肢逆冷,苔白,脈微弦。擬五積散
加附子。處方:歸尾、白芍、蒼術、枳殼、茯苓、半夏、桂枝各9g,淡附子、麻黃、
干姜各4。5g,陳皮、桔梗、川芎、白芷、川樸各6g,甘草3g。加蔥白3莖,生姜3片,
5劑。12月14,日診:服藥后形寒四肢逆冷已解,腫塊全消,身痛亦除。尚覺頭暈及四

肢酸楚,脈微弦,擬附子八味湯善其后。
    按語:五積散加附子,意在扶陽,溫經(jīng)止痛?!夺t(yī)宗金鑒》卷72云:“外寒侵襲者,
初宜服五積散加附子,次服附子八物湯溫之?!惫湃私?jīng)驗,應用確當,療效滿意。
    4.寒濕腰痛  <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1980,3:20):某男,52歲,農(nóng)民,1978年6
月8日初診。5天前腰部跌傷,轉(zhuǎn)側(cè)不利,前天勞動時又淋雨濕身,當晚夜半腰痛甚
劇,長夜呻吟,次日來院求診。面青,怕冷,苔白膩,脈浮緊。擬五積散減芍藥。處
方:桂枝、茯苓、半夏各9g,白芷、枳殼、川樸、蒼術各6g,麻黃3.6g,陳皮、干姜
各4.5g,當歸12g,川芎15g,桔梗、甘草各3g。2劑。6月10日2診:服藥1劑后,
全身汗出,次日腰痛大減;2劑后,腰部微痛,尚感頭暈乏力,腰酸,苔白,脈小弦。
擬補益脾胃調(diào)養(yǎng)之。    .
    按語:患者腰部跌傷,瘀血內(nèi)停,復感寒濕侵入,氣血運行更復不暢,用五積散重
用歸、芎、活血祛瘀通絡,故藥到病除。    。
    5.帶狀皰疹后神經(jīng)痛  《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1994,1:15):某女,74歲。6
個月前患胸部帶狀皰疹后神經(jīng)痛,采用肋間神經(jīng)阻滯療法,在工個月內(nèi)治療4—5次,
非常有效,疼痛程度減為2/10--3/10。但繼續(xù)治療不愈,抬療開始后2個月正逢冬季,
晨冷時痛甚。投漢方五積散,1周即見效,疼痛間隔延長,之后繼服五積散效果非常
好,服至春暖疼痛基本消失。
    [臨床報道]
    1.坐骨神經(jīng)痛  以五積散加減治療坐骨神經(jīng)痛50例。方法為:以五積散(蒼術、
桔梗、麻黃、陳皮、枳殼、于姜、厚樸、白芷、半夏、茯苓、芍藥、當歸、川芎、甘
草、肉桂)為基本方,臨床隨證加減,風邪偏盛加蜈蚣、全蟲、防風、威靈仙;寒邪偏
盛加制附片;濕邪偏盛加苡米、晚蠶砂;疼痛盛者加桃仁、紅花、制乳沒;兼有腰痛者
加杜仲、金毛狗脊、桑寄生;體質(zhì)虛弱加黨參、白術、黃芪。煎水內(nèi)服,每日1劑,早
晚各服1次。治療50例,療效滿意。療程最短7天,最長34天L2j。還有人用五積散加
減治療坐骨神經(jīng)痛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最大74歲,最小22歲;病程
最長12年,最短6個月,平均2年;右下肢痛2工例,左下肢痛28例,雙側(cè)u例,給
予五積散,并隨證加減。治療結(jié)果:顯效48例(自覺癥狀及體征消失,停藥觀察1年
未復發(fā));有效7例(癥狀及體征消失,停藥1年有復發(fā));無效5例(治療前后無變
化)。服藥時間最短15天,最長60天。作者指出,服用本方后患肢痛緩肢溫,方為有
效之兆;若肢不轉(zhuǎn)溫,必須加大溫藥劑量,否則停藥后易于復發(fā)。
  2.水腫  有人報道用五積散化裁治療急性氣滯型水腫42例。其中,男18例,女
24例,發(fā)病前多有情志不遂等誘因,發(fā)病后全身水腫明顯?;E檢查:多數(shù)可見尿蛋
白、紅細胞、白細胞等。既往治療此類疾病多從肺、脾、腎、三焦考慮,健脾利濕,宣
發(fā)水邪為常法。作者認為,本組病人主要是肝氣郁滯,氣機失調(diào)引起的水腫,故選用五
積散化裁:青皮、麻黃、蒼術、白芷、白芍、當歸、川芎、枳殼、桔梗、桂枝、干姜、
甘草、云苓、厚樸、陳皮、半夏、生姜、蔥白。酌情用量,水煎服。治療結(jié)果:42例
均治愈。服藥少者2劑,多者4劑,療效鞏固。    .
    [附方]  柴胡桂枝干姜湯(《傷寒論》)  柴胡半斤(15g)  桂枝去皮三兩(12g)  干
姜二兩(6g)  栝蔞根四兩(12g)  黃芩三兩(9g)  牡蠣熬二兩(20g)  甘草炙二兩

(3g)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
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功用:和解少陽,溫化水飲。主治:傷寒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
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亦治瘧疾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
    本方原治傷寒五六日,經(jīng)過汗、下等治療方法后,病情未解,邪人少陽。其往來寒
熱、胸脅滿、心煩,是少陽柴胡證。惟少陽證一般是胸脅滿,嘔而不渴,小便自利。今
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不嘔,是少陽病兼水飲內(nèi)結(jié)。少陽樞機不利,三焦決瀆功
能失常,水飲留結(jié)于中,則胸脅滿微結(jié)。水道失于通調(diào),陽氣不得宣化,因而小便不
利、口渴。胃氣尚和,所以不嘔。但頭汗出,乃少陽樞機不利,水道不暢,陽郁不能宣
達于全身,反蒸騰于上部所致。故治當和解少陽,溫化水飲為治。
    本方是小柴胡湯去人參、半夏、生姜、大棗,加桂枝、牡蠣、栝蔞根、干姜而成。
方中柴胡、黃芩同用,能和解少陽,栝蔞根、牡蠣并用,能逐飲散結(jié);桂枝、干姜、炙
甘草合用,能振奮中陽,溫化寒飲。因不嘔,故去半夏、生姜;因水飲內(nèi)結(jié),故去人
參、大棗之甘溫壅補。此方是和解少陽,疏利樞機,宣化寒飲之劑,初服正邪相爭而見
微煩,復服則陽氣通,表里和,故汗出便愈。本方與五積散均為解表溫里之劑,用于表
證兼里寒證。其中五積散用于風寒束表,五積內(nèi)停之證,故以麻黃、白芷配伍溫里散
寒、燥濕化痰、調(diào)氣和血之品;而柴胡桂枝干姜湯用于邪郁少陽,寒飲內(nèi)結(jié)之證,故以
柴胡、黃芩配伍溫陽化飲之品。二方所治表證的部位、里證的性質(zhì)均有所不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五積散證
五積散
五積散的臨床應用
五積散 三湯二散是五 去二物加二物
痹痛肩不舉與肩凝肩不舉:五積散: 當歸3克 麻黃3克 蒼術3克 陳皮3克 厚樸3克 干姜2.4克 白芍2.4克 枳殼2.4克 半夏2.1克 白芷2.1克 桔梗1.5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2片 肉桂1.5克 人參1.5克 茯苓1.5克 川芎1.2克 蔥白3根
這個方子治寒濕性關節(jié)疼痛很給力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