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案一:女,33歲,西醫(yī)診斷:壓力性蕁麻疹。皮膚受外力后出現(xiàn)腫脹瘙癢,白色風團,微紅。(此案系后來回憶,好像以上半身為主)
舌診:舌淡白粉苔,浮。
脈診:浮、數(shù),120次/分。(當時脈診并未完全入門,只有這些)
辯證:皮膚其病位之標為太陽,癢其病性之標為熱,皮疹腫脹其病性之標為濕。心中迷茫,試用了當歸散、通關丸清熱利濕,無效。按照上述辯證,當用苓桂棗甘湯,心中委實猶豫不決,脈數(shù)、癢皆為熱像,擔心自己辯證不對犯虛虛實實之戒??紤]到桂枝甘草湯脈數(shù),壓力性蕁麻疹的特點好像與苓桂棗甘湯條文中的欲作奔豚的特點相符,思考再三,毅然決定試用苓桂棗甘湯。
方劑:苓桂棗甘湯 茯苓16 桂枝8 炙甘草4 大棗15個切 二劑水煎服。
二診:服藥后,病減大半。
舌診:舌淡白粉苔,浮。量較前減少。
脈診:浮、數(shù),90次/分。
辯證:病減大半,尤其是脈率下降明顯,說明用藥無誤,沒有犯虛虛實實之戒,效不更方(懸著的心總算放下了)。
方劑:苓桂棗甘湯 茯苓16 桂枝8 炙甘草4 大棗15個切 二劑水煎服。痊愈。 補記:癢,其標為熱,就本案而言,熱自何來?太陽之虛陽被水邪所郁,陽郁則形成局部陽勝則熱,由此案推斷出大棗的功用其實是太陽經(jīng)的引經(jīng)藥,就是引藥入太陽之意。若無大棗,炙甘草就引藥趨向太陰。二者此處相合,就引藥入太陽之陰。水邪為陰邪。桂枝生姜枳實湯不用甘草而用生姜就是為了引藥入太陽之陽。
再補記:此案苓桂棗甘湯合防己茯苓湯是否更合拍? 2015-11-05
醫(yī)案二:2014-09-06
初診:女,37歲,鼻塞,只能張口呼吸,無惡熱惡寒,無汗出,無流涕,略感咽痛,納眠二便可。
舌診:舌淡胖,水滑。
脈診:84次/分,浮滑大緊,左脈略短虛,右脈略長。 辨證:鼻咽,孔竅也,病性之標為少陽。鼻塞,西醫(yī)謂之鼻粘膜充血水腫,病性之標為濕邪,脈緊乃陽郁欲伸之象,左脈浮短,陽虛之象,脈大邪實之象。脈證合參,苓桂術甘湯加黃芩。
方劑:茯苓24桂枝12炙甘草6大棗15個切黃芩6 二劑水煎服。
二診:服藥后,鼻塞愈大半,鼻腔少許清涕,咽痛消失。
舌診:舌淡胖,水滑較前減輕。
脈診:84次/分,浮滑大緊,左脈略短虛,右脈略長。
方劑:效不更方,繼前二劑水煎服。 略有鼻鳴,基本痊愈。
醫(yī)案三:2014-09-08
初診:男,40歲,夜尿頻,上半夜無事,下半夜幾乎每小時尿一次,無尿急尿痛,尿量正常,納眠可。
舌診:舌淡胖,水滑苔。
脈診:84次/分,浮大滑,左脈略短,右脈略長有緊之象。
辨證:下半夜為陰中陽,尿頻,機能亢進之象,左脈浮侯陽中之陽,脈短,陽虛之象,脈緊陽郁欲伸之象,脈大邪實之象,脈滑,飲之象,脈證合參,茯苓桂枝大棗甘草湯。
方劑:茯苓桂枝大棗甘草湯 茯苓24桂枝12大棗15個切炙甘草6 二劑水煎服
療效反饋:整晚僅起床排尿一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