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肝膿瘍
肝膿瘍,古謂肝癰。多因忿怒抑郁,木失條達,肝火內生,肝膽不和;嗜食高深厚味,醇酒炙搏;或痢后腸受阻,運化失常,濕痰內郁,燥結肝
膽之?。换蛴昧^猛,閃挫跌仆,以致氣機失暢等致氣滯血瘓,痰濕交阻,郁積成痛所致。發(fā)病或急或緩、惡寒發(fā)熱或無全身癥狀,期門穴初起隱痛
,繼而脹痛{增劇,脅肋膨滿,肝臟腫大,表皮攣急,局部腫塊皮色或白或紫紅,進而中軟成膿。或伴有面目發(fā)黃,形體消瘦,精神萎頹,口苦納呆
,時時汗出,或咬嗽,舌苦由白轉黃,脈弦滑轉數。
1 .華佗治肝癰神方加味治肝膿瘍
[方 劑] 當歸、生甘草、柴胡、龍膽草各10克,金銀花60-100克,連翹、蒲公英、白芍、茵陳各30克,梔子15克。
[制用法] 水煎服。
[功 效] 治肝膿瘍神效。
[驗 證] 張x 、,男,2歲,反復寒戰(zhàn)高熱,右脅疼痛10余天,伴口苦口臭,食欲不振,大便秘結,小便短赤。體溫39.8℃ ,肝區(qū)叩擊痛(+ +
+ ) ,肝肋下4厘米,壓痛明顯。超聲波檢查見右腋前線第8肋間至腋中線第9肋間,可見一液平段。糞檢3次;未發(fā)現阿米巴原蟲。診斷為肝膿瘍。經
用青、鏈霉素及紅、氯霉素等治療,未見好轉,而求治于中醫(yī)。來診時舌質紅赤、苔,黃厚膩,脈弦數。此為肝膽濕熱,結毒成癰,乃用上方治之,3
劑后熱退,右脅痛減輕;再進3劑,超聲波檢查液平段已消失。再以上方去梔子、龍膽草、加沙參、麥冬調治l周痊愈。隨訪1年未見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