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 方證要點—黃芩湯
2017-01-13 劉志龍 經方質難
??
【組成】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方歌】黃芩湯治太少利,腹痛急迫脈弦細。黃芩白芍甘草棗,清熱和陰平肝逆。
【功用】清熱止利,和中止痛。
【主治】治傷寒,太陽與少陽合病,身熱口苦,腹痛下利。
【方解】方中黃芩苦寒,清熱止利;芍藥味酸,斂陰和營止痛;甘草、大棗和中緩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止利,和中止痛之功。
【方證要點】
1、太陽與少陽合病下利證:以心下痞、下利、腹痛為辨證要點。主要癥狀為身熱惡寒,口渴咽干,目眩,心下痞,腹痛下利,舌紅苔黃,脈弦。
2、常用于濕熱痢急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性腸炎、消化不良、結腸炎、倒經、急性闌尾炎、子宮附件炎等屬于熱迫陽明,自下利者。
3、體質要求:患者的唇色多深紅如朱,舌質多暗紅。脈象滑數。女性月經多粘稠有血塊。
【類似方證鑒別】
1、黃芩湯與葛根芩連湯:都可以治療濕熱下痢。不同者,葛根芩連湯證兼有表邪,且熱象較本證為甚。
2、黃芩湯與葛根湯:都可以治療下利。黃芩湯所治之下利,無表證,純里熱;而葛根湯所治之下利,屬表邪內逼,必有惡寒、發(fā)熱、脈浮等癥狀。
3、黃芩湯與大承氣湯:都可以治療下利。不同者,大承氣湯所治之下利,屬內有宿食或燥屎,必有腹痛拒壓等里實癥狀。
【原文】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172)
【醫(yī)案選】
1、痢疾案(閆云科醫(yī)案)
趙某,女,61歲,醋廠家屬。今年夏秋之季,飲食不潔,禍起蕭墻,感染魚腹之疾。幾經治療不愈,延期已逾三月。一日臨廁五六次,腹痛不爽,膿血雜下,赤多白少,以致陰血大虧,脾胃損傷,生化障礙,茶飯不思,精神疲憊,日益不支。舌紅少津,口干口苦。診其脈,弦細略數。觸其腹,腹壁柔軟,無壓痛。
觀其脈癥,此濕熱久稽,損傷脈絡,陰血虧虛之證也。其治療,單純清熱燥濕,或滋陰,或止血,均非確當。因苦寒之品敗胃傷陰;純予止血亦屬舍本求末;單一滋陰救液,徒有戀邪之弊。證情若此,何以為治?將三法共冶于一爐,方取黃芩湯清熱燥濕,三七參化腐生肌,逐瘀止血,生山藥滋陰健脾。意在諸藥合用,則邪可去,正可復。擬:
黃芩10g 白芍20g 甘草10g 三七3g 山藥15g 紅棗6枚 三劑。
二診:下痢日減為二至三次,血大減,腹痛亦輕。仍口苦,納谷不馨。舌紅無苔,脈象弦細。藥已中的,緊守原法。上方加焦至仙各10g 三劑
三診:大便日行一二,無膿血,腹痛止,知饑思食,此濕熱已清,陰液得復之象也,如方再服三劑。
2、痢疾案(倪少恒醫(yī)案)
王某某,男,30歲,1953年4月11日初診?;颊卟〕鯋汉?,后則壯熱不退,目赤舌絳,煩躁不安,便下赤痢,微帶紫暗,腹中急痛,欲便不得,脈象洪實。余擬泄熱解毒,先投以黃芩湯:
黃芩、白芍各12g,甘草3g,紅棗3枚。
服藥2劑,熱退神安痛減,于13日改用紅痢棗花湯,連服3劑獲安。
詳細情況可以參照經方10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