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是指腰部的一側(cè)或兩側(cè)發(fā)生疼痛而言。腰在脊柱兩側(cè),腰脊相連,故腰痛常與脊痛并見,并見者稱為腰脊痛,不屬本條討論范圍,可參見有關條目。
常見證候
風寒濕腰痛:腰痛時輕時重,得暖則舒,遇寒冷或陰雨天氣加重。因感受風邪較重者,腰痛左右不定,牽引兩足,或連脊背,或關節(jié)游痛;感受寒邪較甚者,則腰痛部位固定,有冷痛之感,疼痛程度也較重,甚至不能俯仰轉(zhuǎn)動,脈沉有力;感受濕邪較重者,雖疼痛不甚,但有重著酸楚感覺,舌苔多滑膩,其脈緩。
濕熱阻痹腰痛:腰部疼痛較著,痛處伴有熱感,熱天或雨天加重,而活動后可以減輕,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濡數(shù)。
腎虛腰痛:雙側(cè)腰痛以酸軟為主,喜揉按,腿膝無力,遇勞更甚,臥則減輕,常反復發(fā)作。偏陽虛者,伴見面色咣白,手足不溫,少氣乏力,舌淡,脈沉細;偏陰虛者伴見心煩失眠,咽干口燥,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弦細數(shù)。
瘀血阻絡腰痛:腰痛如刺,固定不移, 日輕夜重,拒按,舌質(zhì)暗紫,脈澀,部分病人有外傷史。
1.風寒濕腰痛與濕熱阻痹腰痛:兩者均為外感邪氣而發(fā)病,
風寒濕邪常合而致病,即成為風寒濕痹腰痛,如<素問.痹論)言:“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逼渲酗L氣勝者為行痹,腰痛并見關節(jié)游走疼痛,治宜疏風通絡為主,方用羌活湯;
羌活湯
處方羌活、獨活、干姜(炮)、牛膝(酒浸、炒)、草豆蔻、桂心,各半兩。細辛、藿香,各一分。吳茱萸(湯洗.炒)、陳皮(去白),各半兩。干蝎(炒)、半夏(湯洗),各一分。甘草(炙.四錢)。川芎、白術,各一兩。
功能主治治寒風中,面青,遍身骨節(jié)俱冷,兩手拘急,筋脈牽抽,手足不仁,厥冷,得暖氣則舒展。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稍熱,不拘時候,身暖并筋脈舒展則止。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寒氣勝者為痛痹,腰部疼痛明顯,固定不移,遇冷加重,并見畏寒等寒象,治宜散寒通絡為主,方選姜附四物湯治療;
姜附四物湯
方劑來源 元。(醫(yī)壘元戎}。
組成與用法 干姜3克 附子6克 當歸9克 川芎9克 熟地黃9克 白芍藥9克
水煎服。
功效與主治 功能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止痛。主治沖任虛寒,痛經(jīng),產(chǎn)后腹痛。
現(xiàn)代臨床 常用于治療痛經(jīng),閉經(jīng),不孕癥,產(chǎn)后腹痛,產(chǎn)后惡露不
下,痹證,痿證,癃閉等病癥。例如;
(1)閉經(jīng) 本方加減,治療證屬寒凝血瘀型。寒甚者,加桂枝、川
烏、草烏,瘀血重者,去熟地,加桃仁、紅花、益母草、牛膝,氣滯者,加香
附、郁金、柴胡、枳殼;兼痰濕者,加蒼術、半夏、南星、米仁,常能獲得良
效(《中醫(yī)婦科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不孕癥 本方加減,治療19例。陰盛寒凝者,加桂枝、細辛,
艾葉、茴香;陽虛者,加仙靈脾、仙茅、石橢葉、巴戟天、鹿角;瘀血凝結(jié)
者,加桃仁、紅花、三棱、莪術、益母草。結(jié)果均受孕(《全國中醫(yī)婦科學
術會議資料》江西省婦女保健院1982年)。
(3)產(chǎn)后腹痛 本方加減,治療證屬寒凝血瘀型者。腹痛甚、惡露
少、夾有血塊者,加蒲黃、五靈脂、益母草、桃仁、紅花;疼甚欲嘔者,加吳
萸、半夏、旋覆花;小腹脹痛者,加枳殼、香附、青皮,氣短神疲者,加黨
參、黃芪。常能獲得良效(《中醫(yī)婦科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4)產(chǎn)后惡露不下 本方加減,治療證屬寒凝血瘀型者。風寒阻絡
者,加桂枝、細辛、白芷、艾葉,陽虛者,加仙靈脾、仙茅、巴戟天、肉蓯蓉;
氣血虛弱者,加黨參、黃芪、阿膠、首烏、雞血藤;氣滯瘀阻者,加三棱、莪
術、香附、柴胡、郁金;瘀滯腹痛劇烈者,加蒲黃、五靈脂、乳香、沒藥、延
胡索。常能獲得良效(《中醫(yī)婦科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5)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 本方加減,治療155例。偏于風者,加桂
枝、防風;偏于寒者,加細辛、川烏、草烏;偏于濕者,加蒼術、米仁;偏于
瘀者,加乳香、沒藥,偏于虛者,加黃芪、雞血藤;疼痛甚者,加延胡索、全
蝎、蜈蚣;痛在上肢者,加威靈仙、姜黃,痛在下肢者,加牛膝、木瓜、川
斷。結(jié)果:總有效率為96%(<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6)骨質(zhì)增生 本方加減,治療121例。結(jié)果:總有效率達91.7%
,《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學)上??茖W技術出版社)。
(7)重癥肌無力 本方加減,治療41例。兼脾虛者,加黨參、黃
芪、白術、山藥;兼腎虛者,加仙靈脾、巴戟天、補骨脂、鹿角片;兼血虛
者,加阿膠、龜板膠、鹿角膠;瘀血甚者,加地鱉蟲、蜈蚣、全蝎、馬錢子
等。結(jié)果:治愈12例,顯效17例,有效9例,無效3例(《山東中醫(yī)學院學報》1977年第7期)。
(8)肩周炎 以本方加羌活、獨活、姜黃、白芥子、黃芪等為基礎
方,治療36例。寒甚者,加防己;活動受限,加木瓜、威靈仙。結(jié)果:痊
愈31例,顯效5例。一般服藥3—6劑即見效,服藥時間最短3天,最
長30天(《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9)癃閉 本方加減,治療神經(jīng)性尿閉、尿路結(jié)石、尿路狹窄、前列
腺增生、慢性腎炎、尿毒癥等疾病過程中,出現(xiàn)的寒瘀阻塞而致的小便
不通。病久氣血虛者,加黃芪、丹參、山藥、茯苓等,腎陽虛者,加益智
仁、巴戟天、肉蓯蓉;小便不暢利者,加澤瀉、赤苓、豬苓、車前子等;有結(jié)
石者,加金錢草、海金砂、冬葵子、石葦;兼有血尿者,加三七、琥珀、血
余炭、炮姜炭,前列腺腫大,加象貝、雞內(nèi)金、夏枯草、海藻、昆布等。常
能獲得良效(《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學》上??茖W技術出版社)。
應用要點 主要用于治療寒凝血瘀之痛經(jīng)及產(chǎn)后腹痛。方用四物
湯養(yǎng)血活血,配以干姜、附子溫經(jīng)祛寒,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用以月經(jīng)
后期、量少、色暗淡有塊,腹冷痛,四肢不溫,關節(jié)冷痛、劇痛,脈沉遲澀,
舌暗淡,為其辨證要點。
臨床如見寒甚,加桂枝、細辛、烏頭;瘀甚,加三棱、莪術、乳香、沒
藥;痛甚,加蒲黃、五靈脂、全蝎、蜈蚣;氣虛,加黨參、黃芪、白術;血虛,
加雞血藤、丹參、阿膠;陽虛,加仙靈脾、仙茅、補骨脂、鹿角片。
凡周舌紅、苔黃、脈數(shù)、出血量多等熱性病癥忌用.
濕氣重者為著痹,腰痛并有重著之感,治宜除濕為主,方用腎著湯。
腎著湯
甘草6克 白術12克 干姜12克 茯苓12克
治寒濕腰痛如帶五千錢。此帶脈為病,名曰腎著。
腰痛如帶五千錢,腎著湯方豈偶然?甘草茯苓姜與術,長沙老法譜新篇。
甘草二錢, 白術、干姜、茯苓各四錢,水煎服。即《金匱)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但分兩多少不同。
陳修園曰:帶脈為病,腰溶溶如坐水中,此寒濕之邪不在腎之中臟,而在腎之外腑。故其治不在溫腎而在散寒,而在燠土以勝水。若用桂附,則反傷.腎之陰矣。
感受濕熱之邪或風寒濕痹郁久化熱,則成濕熱阻痹腰痛,此時當有熱象,如痛處灼熱,小便黃赤,舌苔黃膩等,治宜清熱除濕并重,方用四妙丸加味治療。
四妙丸
黃柏24克 蒼術24克 牛膝24克 薏苡仁24克
(《成方便讀》卷3) 黃柏 蒼術 牛膝 薏苡仁各八兩 水泛為丸。
每服6—9g,溫開水送下。功用:清熱利濕,舒筋壯骨。主治:濕熱下注。兩足麻木,痿軟,腫痛。
四妙丸是在三妙丸的基礎上又加薏苡仁而成。薏苡仁具有健脾利濕,清熱除痹,尤
其對濕阻肌肉所致麻木、筋脈不利多用。故四妙丸更長于治濕熱下注之痿證。
2.腎虛腰痛:常因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勞累太過,或久病體虛,或年老體衰,或房室不節(jié),以致腎精虧損,無以濡養(yǎng)筋脈而發(fā)生腰痛。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言:“腰者腎之府,轉(zhuǎn)播不能,腎將憊矣。”腎虛腰痛以病程長,酸痛喜揉按,腿軟無力為臨床特征,
其中偏于陰虛者,兼見腎陰虛表現(xiàn),如心煩,手足心熱,舌紅少苔等,治宜滋陰補腎,方用左歸丸、六味地黃丸治療;
左 歸 丸
大懷熟地12克 炒山藥6克 枸杞子6克 山茱萸6克 酒川牛膝6克 鹽菟絲子6克 鹿角膠6克(焗) 龜膠6克(焗)
1.滑精者,去川牛膝;
2.無火象者,去龜膠;
3.真陰不足,虛火上炎者,去枸杞子、鹿角膠,加女貞子、麥門冬以養(yǎng)陰清熱;
4.火?爍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潤肺止咳;
5.夜熱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虛熱,退骨蒸;
6.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滲濕;
7.大便燥結(jié)者,去菟絲子,加肉蓯蓉以潤腸通便;
8.氣虛者,加人參以補氣。
(《景岳全書》卷51)
[組成] 大懷熟地八兩(240g) 山藥炒四兩(120g) 枸杞四兩(120g) 山茱萸肉四
兩(120g) 川牛膝酒洗,蒸熟三兩(120g) 菟絲子制四兩(120g) 鹿膠敲碎,炒珠四兩(120g) 龜膠切碎,炒珠四兩(120g)
[用法] 上先將熟地蒸爛杵膏,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食前用滾湯或淡鹽湯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 滋陰補腎,填精益髓。
[主治] 真陰不足證。腰酸腿軟,頭暈眼花,耳聾失眠,遺精滑泄,自汗盜汗,口燥舌干,舌紅少苔,脈細。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是治療真陰不足證的常用方。臨床以頭目眩暈,腰酸腿軟,舌
紅少苔,脈細為使用要點。
2.加減法 滑精者,去川牛膝;無火象者,去龜甲膠;真陰不足,虛火上炎者,
去枸杞子、鹿角膠,加女貞子、麥門冬以養(yǎng)陰清熱;火爍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
潤肺止咳;夜熱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虛熱,退骨蒸;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滲
濕;大便燥結(jié)者,去菟絲子,加肉蓯蓉以潤腸通便;氣虛者,加人參以補氣。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多種老年病(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腎炎、高血壓病、
老年性癡呆等)、腰肌勞損、不孕癥等辨證屬真陰虧損者。
[使用注意] 本方組成藥物以陰柔滋潤為主,久服常服,每易滯脾礙胃,故脾虛泄瀉者慎用。
偏于陽虛者則面色觥白,手足不溫,舌淡,脈沉細,治宜溫陽補腎,方用右歸丸、金匱腎氣丸治療。
右 歸 丸
大懷熟地12克 炒山藥6克 山茱萸4.5克 枸杞子6克 鹿角膠6克 菟絲子6克 姜杜仲6克 當歸4.5克 肉桂3克(粉沖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如陽衰氣虛,必加人參3-6克(焗服);
2.如陽虛滑精,或帶濁便溏,加酒補骨脂6克;
3.如飧泄腎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飲食減少,或不易化,或嘔惡吞酸,皆吸虛寒之證,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吳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陰虛陽痿,加巴戟天6克、肉蓯蓉6克,或狗鞭一條。
(《景岳全書》卷51)
[組成] 大懷熟地八兩(240g) 山藥炒四兩(120g) 山茱萸微炒三兩(90g) 枸杞微
炒四兩(120g) 鹿角膠炒珠四兩(120g) 菟絲子制四兩(120g) 杜仲姜湯炒四兩(120g)
當歸三兩(90g) 肉桂二兩,漸可加至四兩(60—120g) 制附子二兩,漸可加至五六兩(60—180g)
[用法] 上先將熟地蒸爛杵膏,加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食前用滾
湯或淡鹽湯送下;或丸如彈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滾白湯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 溫補腎陽,填精益髓。 ’
[主治] 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證。年老或久病氣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軟弱,陽
痿遺精,或陽衰無子,或飲食減少,大便不實,或小便自遺,舌淡苔白,脈沉而遲。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為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的常用方。臨床以神疲乏力,畏寒肢
冷,腰膝酸軟,脈沉遲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原書謂:“如陽衰氣虛,必加人參以為之主,或二三兩、或五六兩,隨
人虛實以為增減;如陽虛精滑,或帶濁便溏,加補骨脂(酒炒)三兩;如飧泄腎泄不
止,加北五味子三兩、肉豆蔻三兩(面炒,去油用);如飲食減少,或不易化,或嘔惡
吞酸,皆脾胃虛寒之證,加干姜三四兩(炒黃用);如腹痛不止,加吳茱萸二兩(湯泡
半日,炒用);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連皮)四兩;如陰虛陽痿,加巴戟肉四兩、肉
蓯蓉三兩,或加黃狗外腎一二付,以酒煮爛搗人之。”(《景岳全書》卷51),此外,便溏者,可去當歸。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腎病綜合征、老年骨質(zhì)疏松癥、精少不育癥,以及貧血、
白細胞減少癥等辨證屬腎陽不足者。
[使用注意] 本方純補無瀉,故對腎虛而有濕濁者,不宜應用。
腎 氣 丸
(《金匱要略》)
[異名] 八味腎氣丸(《金匱要略》)、地黃丸(《太平圣惠方》卷98)、八仙丸(《養(yǎng)老
奉親書》)、補腎八味丸(《圣濟總錄》卷51)、八味丸(《如宜方》,錄自《普濟方》卷
401)、八味地黃丸(《小兒痘疹方論》)、附子八味丸(《證治要訣類方》卷4)、金匱腎氣丸
(《赤水玄珠全集》卷7)、桂附八味丸(《簡明醫(yī)彀》卷4)、桂附地黃丸(《簡明醫(yī)彀》卷
8)、附桂八味丸(《醫(yī)方論》卷工)、桂附八味地黃丸(《胎產(chǎn)心法》卷1)。
[組成] 干地黃八兩(240g) 薯蕷四兩(120g) 山茱萸四兩(120g) 澤瀉三兩
(90g) 茯苓三兩(90g) 牡丹皮三兩(90g) 桂枝 附子炮各一兩(各30g)
[用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6g),加至25丸(10g),
酒送下,每日2次。亦可作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 補腎助陽。
[主治] 腎陽不足證。腰痛腳軟,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
便反多,入夜尤甚,陽痿早泄,舌淡而胖,脈虛弱,尺部沉細,以及痰飲,水腫,消
渴,腳氣,轉(zhuǎn)胞等。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為補腎助陽的常用方劑。臨床以腰痛腳軟,小便不利或反多,
舌淡而胖,脈虛弱而尺部沉細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畏寒肢冷者,可將桂枝改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強溫補腎
陽之力;若用于陽痿,尚需加淫羊藿、補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壯陽起痿之力;痰飲咳喘
者,加干姜、細辛、半夏等以溫肺化飲。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慢性腎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癥、甲狀腺功能低下、性
神經(jīng)衰弱、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減退、慢性支氣管哮喘、更年期綜合征等辨證屬腎陽不足者:
[使用注意] 若咽干口燥,舌紅少苔,屬腎陰不足,虛火上炎者,不宜應用。 ,
腎虛腰痛而無明顯陰陽偏虛者,治療以補腎為主,可用青娥丸治療。
青娥丸
胡桃肉10克 蒜8克 酒補骨脂16克 姜杜仲34克
3.瘀血阻絡腰痛:常因跌撲外傷引起,久病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經(jīng)絡氣血阻滯不通,亦可使瘀血留著腰部而發(fā)生疼痛。外傷所致腰痛,常有局部青紫和壓痛;久病腰痛成瘀者,常在原來腰痛基礎上疼痛性質(zhì)改變,而以刺痛為主,且入夜更甚,拒按,舌質(zhì)紫暗。兩種腰痛的治療均應活血化瘀止痛,方用桃紅四物湯、身痛逐瘀湯等治療。
桃紅四物湯
酒當歸9克 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桃仁9克 紅花6克
(《醫(yī)壘元戎》,錄自《玉機微義》卷3工。原名“加味四物湯”) 即四
物湯加桃仁(9g) 紅花(6g) 水煎服。功用:養(yǎng)血活血。主治:婦女經(jīng)期超前,血多有
塊,色紫稠粘,腹痛等。
本方原名“加味四物湯”,見載于《玉機微義》卷31引《醫(yī)壘元戎》,《醫(yī)宗金鑒》
卷44收錄此方時改其名為“桃紅四物湯”,《方癥會要》卷2又稱其為“四物加桃仁紅
花湯”。桃仁、紅花為活血化瘀要藥,加入四物湯則使原方行血之力大增,原書專治
“瘀血腰痛”,后世逐漸將其擴大應用于辨證屬于血瘀兼有血虛證候的多種疾病,其中尤
以婦科病證更為常用。
身痛逐瘀湯
秦艽3克 川芎6克 桃仁9克 紅花9克 甘草6克 羌活3克 沒藥6克 當歸9克 五靈脂6克 香附3克 牛膝9克 地龍6克
(《醫(yī)林改錯》卷下) 由血府逐瘀湯去柴胡、枳殼、桔梗、生地,加
秦艽、羌活、沒藥、五靈脂、香附、地龍組成。功用:活血祛瘀,通痹止痛,祛風除
濕。主治:痹證而有瘀血閉阻經(jīng)絡所致的肩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經(jīng)久不愈。
王清任善于運用活血化瘀藥物,創(chuàng)制了一系列活血化瘀的名方,血府逐瘀湯、通竅
活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身痛逐瘀湯,常稱為五逐瘀湯,各方均以川芎、當
歸、桃仁、紅花、赤芍為基礎藥物,俱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其中血府逐瘀湯配有行氣
開胸的枳殼、桔梗、柴胡,以及引血下行的牛膝,故宣通胸脅氣滯,引血下行之力較
好,主治胸中瘀阻之證;通竅活血湯配有通陽開竅的麝香、老蔥、生姜等,故辛香通竅
作用較好,主治瘀阻頭面之證;膈下逐瘀湯配有香附、延胡索、烏藥、枳殼等疏肝行氣
止痛之品,故行氣止痛作用較好,主治瘀阻膈下,肝郁氣滯之兩脅及腹中脹痛;少腹逐
瘀湯配有溫里祛寒之小茴香、官桂、干姜,故溫經(jīng)止痛作用較優(yōu),主治血瘀少腹之月經(jīng)
不調(diào)、痛經(jīng)等;身痛逐瘀湯配有通絡宣痹止痛之秦艽、羌活、地龍等,故多用于瘀血痹
阻經(jīng)絡所致的肢體痹痛或周身疼痛等。
腰痛成因,有外因與內(nèi)因之分,外因為風寒濕熱邪氣及外傷致病,屬實;內(nèi)因為年老、久病,耗損腎氣所致,屬虛。實證日久,必損及腎而成虛證,故腰痛以虛者多。正
如<景岳全書。腰痛>言:“腰痛之虛證十居八九”,“其有實邪而為腰痛者,亦不過十中之二三耳?!?/p>
[文獻別錄]
<渚病源候論.腰背痛諸候)“凡腰痛有五:一日少陰,……二日風痹,……三日腎虛,…”四日暨腰,墜墮傷腰,是以痛。五日寢臥濕地,是以痛?!?/p>
《丹溪心法??傉撏床?:“腰痛主濕熱,腎虛,瘀血,挫閃,有積痰。脈大者腎虛,杜仲、龜板、黃連、知母、枸杞、五味之類為末,豬脊髓丸服。脈澀者瘀血,用補陰丸,加桃仁、紅花。脈緩者濕熱,蒼術、杜仲、黃柏、川芎之類。痰積作痛者,二陳加南星、半夏?!?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