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原料:熟白鴨肉(去骨)200克,陳皮20克,植物油50克,醬油25克,蔥段20克,姜片8克,蒜片3克,大料3克,淀粉20克,清湯100克,味精、白糖適量。
制作方法:陳皮用水洗凈,水煮提取陳皮濃縮汁20克,熟白鴨肉片成條,淀粉用水泡上。炒勺置于旺火,放入植物油35克、蔥段、姜片、蒜片、大料,用料酒烹,放入清湯、醬油、白糖、煮沸片刻后撈出調料不要,將鴨條面朝下放入勺內。移至微火上烤透,再移至旺火上,加味精,將水淀粉及陳皮濃縮汁淋入,放植物抽15克,將勺顛翻過來,裝盤即成。
效用說明:健脾、開胃、補虛。適宜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營養(yǎng)不良的患者食用,也可作為手術前后的保健膳食。
主要原料:凈鴨1只(約重1500克),黨參15克,黃芪15克,陳皮1克,瘦豬肉100克,醬抽6克,料酒15克,蔥段15克,姜片10克,清湯500克,植物油750克(耗油75克),精鹽、味精適量。
制作方法:黨參、黃芪洗凈切成斜片,陳皮切成塊,凈鴨去爪,鴨皮上用醬油抹勻,下八成熱油鍋中炸皮呈金色撈出,用溫水洗去油膩,盛入砂鍋內。
豬肉切成塊,下沸水氽一下?lián)瞥?,再洗凈血污放在砂鍋內,加入料酒、姜片、蔥段、黨參、黃芪、陳皮、精鹽、味精、醬油、清湯,用中火燒沸后,改用小人燜到鴨爛熟取出,潷出原湯,用紗布濾凈。將鴨子拆去大骨,切成約1.5
厘米寬的條塊,放入大海碗內煨好,注入原湯即成。
效用說明:適宜于脾胃虛弱、乏力、氣衰血虛之眩暈、面色無華及氣虛水腫、發(fā)熱等癥??勺鳛樨氀?、營養(yǎng)不良及慢性腎炎患者的補益食品。
主要原料:鵪鶉肉100克,冬筍10克,水發(fā)口蘑5克,黃瓜15克,雞蛋清1個,醬油。料酒、花椒水、精鹽、水淀粉、味精、清湯適量。
制作方法:將凈鵪鶉肉切成簿片,用雞蛋清和水淀粉拌勻,將冬筍、口蘑、黃瓜均勻切成片。勺內放人湯,加入精鹽、料酒、花椒水、醬油、冬筍、口蘑、黃瓜和炒熟的鵪鶉肉片,燒開后撇去浮沫,放入味精,盛入碗內即成。
效用說明:補五臟,益中氣。適宜于身體虛弱、臟腑功能減退等癥。
主要原料:鱖魚1條(重約750克),冬筍25克,胡蘿卜25克,香菇25克,青豆25克,雞湯100克,蔥5克,白糖100克,淀粉50克,番茄沙司15克,花生油1000克(耗油100克),精鹽、醬油、料酒、米醋、味精各適量。
制作方法:將魚切成段,再切成菊花刀,用料酒、鹽、味精煨好,粘上淀粉,將油燒成五成熱,放入魚肉,炸至呈金黃色、菊花狀后撈出。再將鍋內放入少許油燒熱,放人冬筍丁、香菇丁、胡蘿卜、青豆、番茄沙司、蔥、姜、蒜,炒香后再加入料酒、醬油、米醋、白糖、精鹽、雞湯燒開,再用淀粉勾芡,炒至粘稠、澆在魚上即成。
效用說明:開胃健脾,滋補健身,養(yǎng)血補血。
主要原料:黃鱔魚1條,雞內金6克,調料適量。
制作方法:將黃鱔去內臟,洗凈切段,加水少許放入雞內金同蒸,至熟放入醬油,調好口味。
效用說明:清痞化積。適宜于小兒因飲食不節(jié)、食積久滯而引起的府積、形瘦腹脹大,面黃發(fā)枯等癥。
主要原料:活鯽魚1條(重500克以上),青蛤500克,鮮牛奶100克,香菜50克,精鹽15克,料酒25克,蔥、姜各25克,水淀粉15克,雞清湯750克,熟雞油10克,植物油200克,白糖、米醋、味精適量。
制作方法:鯽魚去鱗、鰓及內臟,洗凈,用刀在魚背脊上剞兩斜刀,然后兩面抹上水淀粉。鍋上旺火燒熱,倒入植物油,將油燒至七成熱時下入鯽魚,兩面稍煎一下,不能上色,即刻倒入雞清湯,加入料酒、精鹽、蔥、姜,然后用旺火煮開,煮約15分鐘后,撇凈浮沫,撈出蔥、姜,微火繼續(xù)氽煮。將青蛤用小刷子洗干凈后,下入鯽魚鍋內一同氽煮,待熟時下入味精、白糖、鮮牛奶。開鍋后,起鍋淋熟雞油,盛入魚盤中,外帶姜未、醋一手碟,香菜切未,放入另一手碟,即可食用。
效用說明:溫中補虛,滋陰利水、適宜于久病體虛、腹脹水腫、小便不利、消渴等患者食用。
主要原料:鮮鯽魚1條,黃豆芽30克,通草3克。
制作方法:將魚去鱗與內臟,用水燉煮時加入豆芽、通草,魚熟湯成后撈出豆芽、通草,單食魚與湯。
效用說明:溫中下氣,利水通乳。凡因胃氣不足,不能生化乳汁而致婦女產(chǎn)后乳汁不下者,皆可輔食此湯。
主要原料:蜀椒5克,白面粉150克,生姜3片。
制作方法:先將蜀椒研為極細粉未,每次取適量同面粉和勻,調入水中煮粥。
效用說明:暖胃散寒,溫中止痛。適宜于脾胃虛寒、心腹冷痛、胃寒呃逆或嘔吐,以及寒濕引起的腸鳴腹瀉等癥。
主要原料:炒小茴香20克,粳米100克。
制作方法:小茴香放入紗布袋內,加水先煮30分鐘再入洗凈的粳米,加適量水煮粥至熟。
效用說明:行氣止痛,健脾開胃。適宜于陰寒酸痛、大腸疝氣、睪丸腫脹偏墜,以及脘腹冷痛、嘔吐食少、慢性胃炎等癥。
主要原料:干姜3克,高良姜5克,粳米100克。
制作方法:先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再入粳米同煮成粥。
效用說明:溫暖脾胃,散寒止痛。適宜于脾胃虛寒、心腹冷痛、嘔吐、呃逆,泛吐清水、腸嗚腹瀉等癥。
主要原料:胡蘿卜3個,白米50克。
制作方法:將胡蘿卜切成小碎塊與米同煮成粥。
效用說明:寬中下氣,利隔健胃。適宜于胃腸消化功能較弱,食欲不佳的患者食用。
主要原料:萵苣子15克,生甘草5克,糯米或粳米100克。
制作方法:先將萵苣子搗碎,與甘草同煮取汁,去渣,入米煮成稀粥。
效用說明:補啤胃,通乳汁。適宜于婦女產(chǎn)后體虛乳少或乳汁不通者食用。
主要原料:豬蹄1只,粳米50克,五味子、調料適量。
制作方法:先將豬蹄刮去毛及蹄殼,水煮豬蹄入五味調味,至半熟,再入粳米煮熟即成。食米粥不拘時或晨起做早餐食用。
效用說明:通乳。適宜于產(chǎn)后血虛、胃納欠佳以致乳汁不下。
主要原料:生山藥切片50克,蓮子肉50克,葡萄干50克,白糖少許。
制作方法:將三物同煮熬成粥,加糖食用。亦可將三物同蒸爛成泥,加糖食用。
效用說明:補中健身,益脾養(yǎng)心。凡因心脾不足而引起的怔忡心悸、腹脹便清、面色黃白、乏力倦怠、形體瘦弱等癥,皆可輔食此粥。
主要原料:生山藥100克,桂圓肉20克,炮姜炭6克,三七粉10克,紅糖適量。
制作方法:將桂圓、炮姜先煮30分鐘,去姜渣,入山藥粉、三七粉,慢火共煮成粥,酌加紅糖。
效用說明:適宜于脾胃虛寒型便血患者食用。
主要原料:山藥1000克,蜜棗150克,罐頭櫻桃10粒,豬網(wǎng)油1張(碗口大),豬油15克,白糖200克,桂花鹵(桂花醬)、濕淀粉適量。
制作方法:山藥洗凈煮熟,剝去皮。蜜棗用辱水洗凈泥沙,切成兩半,去核,豬網(wǎng)油洗凈,晾干水分。櫻桃去核備用??弁雰饶ㄉ县i油,將網(wǎng)油平墊碗底,放入櫻桃,把蜜棗圍在櫻桃周圍,再將山藥切成4厘米長段,順長剖為4片,碼在蜜棗上。碼一層山藥,撒一層白糖,依次把山藥碼完,稍淋些豬油,最上層加入桂花鹵,上屜蒸熟。食用時,把扣碗取出,挑凈桂花渣和油渣,翻入盤內,同時鍋內注入清水,下白糖燒開溶化,用濕淀粉勾成稀芡,澆上糖汁即成。
效用說明:補益脾胃,補腎養(yǎng)心。適宜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心悸、腰酸膝軟等患者食用。
主要原料:山藥150克,水磨糯米粉300克,白糖150克,桂花鹵適量。
制作方法:將山藥蒸熟去皮,放入大碗中加白糖、桂花鹵,拌勻成餡泥。
糯米粉揉軟,將山藥餡泥包在里面成湯圓,煮熟即成。
效用說明:健脾益氣,補肺潤燥。適宜于久病之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食欲不振、久泄久痢、痰喘咳嗽、皮膚干燥等癥。
主要原料:鮮蘑菇500克,鮮桃仁200克,精鹽、料酒各10克,白糖7.5克,淀粉15克,雞湯250克,雞油50克。
制作方法:先將鮮蘑根部的皮刮掉,用開水燙一下?lián)瞥?,用冷水洗凈,鮮桃仁去皮洗凈,用冷水泡上,并上展蒸熟。用雞油和雞湯加調料,上火燒開,再加鮮蘑和桃仁,燒沸后用淀粉勾芡,裝盤即成。
效用說明:適宜于脾胃虛弱、老年體弱、便秘者食用。
主要原料:白菜心150克,栗子肉200克,雞湯250克,蔥姜油75克,雞油15克,濕淀粉25克,植物油500克(耗油50克),精鹽,味精、料酒、白糖適量。
制作方法:將栗子肉放入六成熱的油鍋中炸熟,再放入雞湯內煨酥,撈出控凈湯。白菜心去掉葉,切6厘米長、1.5厘米寬的條,在開水鍋中燙一下,撈入涼水中。鍋中放入蔥姜,油燒熱,烹入料酒,加入雞湯、精鹽、味精和白糖,調好口味,把栗子肉和白菜條放入湯內,用小火煨5分鐘,淋入調稀濕淀粉勾成流芡,出鍋淋入雞油即成。
效用說明:補脾健胃,補腎強筋??勺鳛槠⑽柑撊?、氣怯食少、泄瀉,以及老年體虛、腰酸腿軟、氣喘咳嗽者的滋補食療。
主要原料:黑豆500克,山茱萸10克,茯苓、當歸、桑椹、熟地黃、補骨脂、蓮絲子、旱蓮草、五味子、枸杞子、地黃皮、黑芝麻各10克,精鹽適量。
制作方法:黑豆用溫水泡30分鐘。將上述中藥裝入紗布袋扎緊,放人鋁鍋內,加水適量,煎煮,每30分鐘取煎液1次。共取煎液4次,合并煎液,放入鋁鍋內,倒入黑豆,加精鹽,先以旺火燒沸,再文火煎熬至藥液涸干。將黑豆曬干,裝瓷罐(或瓶中)貯存,每天隨量嚼食。
效用說明:補腎益精,強筋壯骨。適宜于頭昏目眩、耳鳴、耳聾、身體消瘦、腰腿酸痛、筋骨無力等屬于腎精不足、腎陰虧損等癥。對神經(jīng)衰弱、尿頻、遺精也有一定療效。
主要原料:豆腐2塊(約100克),桂花、蘑菇、香草、花生仁、瓜子仁、胡桃仁、芝麻油、醬油、蔥、鹽各適量。
制作方法:豆腐油煎,蘑菇洗凈,花生仁、瓜子仁、胡桃仁入油炸透。往煎熟的豆腐中加入蘑菇、香草、花生仁、胡桃仁,瓜子仁,加醬油、鹽、蔥煮沸,最后澆上芝麻油即成。
效用說明:開胃、助消化。適宜于老年和消化不良者常食。
主要原料:銀耳20克,炙杜仲20克,靈芝10克,冰糖150克。
制作方法:用水煎杜仲和靈芝,先后煎3次,將所得藥汁混合,熬至約1000克。將銀耳用冷水泡發(fā),去除雜質,加水至文火上熬至微黃色。再將杜仲、靈芝藥汁連同銀耳汁倒在一起,以文火熬至銀耳酥爛成膠狀,加入冰糖水調勻即成。早晚溫服1小湯碗。
效用說明:養(yǎng)陰潤肺,益胃生津。適宜于中老年脾腎兩虛型高血壓病患者,及臨床表現(xiàn)頭昏、耳鳴、失眠,腰膝酸痛等癥。
主要原料:桂皮6克,山植肉10克,紅糖30克。
制作方法:以水煮熬桂皮、山楂,濾汁放入紅糖調勻,熱服。
效用說明:溫胃散寒,消食導滯。適宜于因寒氣與食積阻滯于胃而引起的胃脘悶滿作痛、于噫臭氣、厭食而大便不爽、喜熱食而惡寒涼者。
主要原料:干姜3克,車前子10克,紅糖8克。
制作方法:用干姜炒車前子,共研未,加紅糖1匙,滾水沖服。
效用說明:適宜于脾胃虛寒、腸鳴腹痛、大便清稀無臭的泄瀉患者。
主要原料:柿餅50克,江米250克,白糖100克。
制作方法:柿餅用水洗凈,切成約0.5厘米見方的顆粒。江米淘洗干凈,與柿餅粒和勻置飯盒內,摻入清水約500克,再放人展內蒸約40分鐘,取出后加糖食用。
效用說明:健脾、益胃、降逆。適宜于胃氣虛弱或胃虛有熱的嘔吐等癥,也可作為病后體虛、虛呃及胃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的食療膳食。
主要原料:山楂40克(或鮮山植60克),粳米100克,砂糖10克。
制作方法:用山植入砂鍋煎取濃汁,去楂,加入粳米、砂糖煮粥。
效用說明:健脾胃,消食積,散瘀血。適宜于食積停滯、內積不消、腹痛、便泌,婦女產(chǎn)后血瘀惡露不盡、月經(jīng)過期不通、痛經(jīng),小兒乳食不消以及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高血脂等癥。
主要原料:烏梅(去核)1個,紅棗(去核)2個,杏仁(去皮)7個。
制作方法:將三物同搗,做成小圓餅,男子用黃酒,女子用醋送食。
效用說明:緩急止痛。凡因胃氣不足,失其和降而驟然攣急作痛(俗稱“心口痛”)者,可輔食此餅。
主要原料:山楂糕500克,雞蛋3個,熟豬油500克,淀粉、面粉、白糖適量。
制作方法:山楂糕切成3厘米長、1.5厘米寬的長方條,雞蛋磕入碗內,打散,放入淀粉和面粉,調成稠糊。鍋置于火上燒熱,倒燒豬油,油熱后將山楂條放在雞蛋糊內滾一滾,然后放入熱油鍋內,炸至兩面焦黃,即可出鍋裝盤,撒上少許白糖即成。
效用說明:消食化積。適宜于消化不良的患者,尤其是小兒食積者食用,也可作為降血脂、活血、散瘀思者的食療膳食。
主要原料:柿蒂5個,刀豆子20克,生姜3片,紅糖適量。
制作方法:將柿蒂、刀豆子(切碎)、生姜加水同煮,去渣,加紅糖即成。
效用說明:適宜于虛寒呃逆,胃寒嘔吐等癥。
主要原料:黨參25克,大棗50克,江米250克,白糖100克。
制作方法:黨參切片,與大棗25克水煮提取濃縮液50克。將大棗25克放在大瓷碗底,上面放淘洗干凈的江米,加水適量,上屜蒸熟,扣在盤中。再將黨參、大棗濃縮汁加白糖100克,溶化成濃汁,倒在棗飯上即成。
效用說明:健脾益氣。適宜于體虛氣弱、乏力倦怠、心悸失眠、食欲不振、便溏浮腫等癥。
主要原料:白術120克,干姜60克,雞內金60克,熟棗肉250克。
制作方法:白術、雞內金(洗凈)皆用生的,分別先軋細后焙熟再將干姜研細,共合棗肉,同搗如泥,做小餅,在炭火上炙干即成。
效用說明:溫中補脾,助胃消化。凡因脾胃濕寒、中陽不振而引起的飲食減少、久瀉不止、頑谷不化者,皆可食用。
主要原料:蓽撥、胡椒、桂心各0.5克,粳米50克。
制作方法:如常法煮米做粥,將蓽撥、胡椒、桂心研未加入調勻,或加鹽少許。
效用說明:溫胃散寒,氣下止痛。凡因寒氣犯胃而引起的胃脘疼痛、脹滿、食欲不佳,甚或嘔吐稀涎、腸鳴冷痢等癥,可輔食此粥。
主要原料:吳茱萸10克,糯米100克,生姜3片。
制作方法:將吳茱萸用紗布袋裝好先下,糯米、生姜共煮稀粥,粥成后揀去吳茱萸、生姜即成。
效用說明:溫中止痛。適宜于寒性胃痛患者的輔助食療。
主要原料:蘇子6克,伏龍肝12克,大米面30克。
制作方法:先以水煮蘇子、伏龍肝,湯成去渣,再以此湯煮米面成稀粥。
效用說明:降氣、和胃、止嘔。凡因胃中虛寒而氣阻滯不能下行,以致寒氣上逆所引起的嘔吐涎水、胸脘堵悶、畏食寒涼者、可輔食此粥。
主要原料:制黃芪30克,粳米100克。
制作方法:黃芪切片,加10倍量水煎30分鐘,濾過取汁,再加同量水蒸一次,取汁去渣。粳米洗凈,加黃芪汁及適量水煮粥。
效用說明:補中益氣、健脾。適宜于脾肺氣虛、神倦乏力、食少便溏、氣短懶言、自汗等癥。
主要原料:生地黃汁15克,生姜汁20滴,粳米50克,紅糖適量。
制作方法:如常法煮米做粥,將熟加入地黃汁、生姜汁,攪勻即成,食時加紅糖少許。
效用說明:養(yǎng)陰血,溫中益沖脈。適宜于初產(chǎn)血脈空虛、氣弱而腹中惡血
不下之腹部作痛等癥。
主要原料:肉豆寇10克,生姜之片,粳米50克。
制作方法:先將肉豆蔻搗碎研為細未,用粳米煮粥,待煮熟后加入豆蔻未及生姜,同煮成粥。
效用說明:開胃消食,溫中下氣。適宜于宿食不消、嘔吐、虛瀉冷痢、脘腹隱痛等癥。
主要原料:人參5克,白茯苓20克,生姜5克,粳米100克。
制作方法:將人參、生姜切為薄片,把茯苓搗碎,浸泡30分鐘,煎取藥汁,后再煎取汁。將兩次煎藥汁合并,分早、晚兩次同粳米煮粥服食。
效用說明:益氣補虛,健脾養(yǎng)胃。適宜于氣虛體弱、脾胃不足、倦怠無力、面色蒼白、飲食減少、食欲不振、反胃嘔吐、大便稀薄等癥。
主要原料:砂仁1.5克,木香1克,藕粉50克,白糖適量。
制作方法:將砂仁、木香研為細末,拌入藕粉中,用開水沖熟后,加糖服食。
效用說明:醒脾和胃,理氣止嘔。凡因氣阻中焦、脾胃失和而引起的嘔吐、脘悶作痛、厭食、逢氣怒則加刷者,皆可食用。
主要原料:皮尾參、茯苓、白術、菟絲子、酸棗仁、沙參、丹參各6克,芡實、山藥、熟地各9克,五味子、蓮心,陳皮各3克。
制作方法:上述各料全部放入砂鍋,加水煮。
效用說明:安神健腦。夢多、神衰者宜睡前服,年齡過高者半量,生效后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