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某,女,63歲,鄭州人。有多年焦慮抑郁癥病史,1年前又診斷為多發(fā)性動(dòng)脈炎,近因病友介紹前來診治。刻診:發(fā)熱晝輕(38.4℃左右)夜重(39.6℃左右),心煩急躁,失眠,大便干結(jié),情緒低落,淡漠人生,牙齦出血,口渴,舌質(zhì)紅,少苔,脈沉。辨為心熱夾氣郁證,治當(dāng)清心涼血,疏肝理氣,給予清營湯和四逆散合方,水牛角30g,生地黃15g,玄參10g,竹葉3g,麥冬10g,丹參6g,黃連5g,銀花10g,連翹6g,柴胡12g,枳實(shí)12g,白芍12g,炙甘草12g。6劑,第1次煎45分鐘,第2次煎20分鐘,合并藥液,每日1劑,每次服150ml左右,每天分早中晚3服。
二診:牙齦出血減輕,仍心煩急躁,以前方變黃連為10g,6劑。
三診:發(fā)熱晝輕(37.6℃左右)夜重(38.3℃左右)較前好轉(zhuǎn),以前方6劑。
四診:情緒較前好轉(zhuǎn),仍大便干結(jié),以前方變生地黃、玄參各30g,6劑。
五診:發(fā)熱晝輕(36.9℃左右)夜重(37.6℃左右)好轉(zhuǎn),大便較前通暢,仍有輕微情緒低落,以前方變柴胡、枳實(shí)、白芍為各15g,6劑。
六診:發(fā)熱基本消除,以前方6劑。
七診:情緒較前又有明顯好轉(zhuǎn),以前方治療80余劑,諸證悉除;為了鞏固療效,又以前方變湯劑為散劑,每次6g,每日分早中晚服。隨訪1年,一切尚好。
用方體會(huì):根據(jù)發(fā)熱晝輕(38.4℃左右)夜重(39.6℃左右)、心煩急躁辨為心熱,再根據(jù)情緒低落、淡漠人生辨為肝郁,因口渴、舌質(zhì)紅、少苔辨為熱傷陰,以此辨為心熱夾氣郁證。方以清營湯清心涼血,養(yǎng)陰安神;以四逆散疏肝解郁,方藥相互為用,以奏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