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當歸去蘆 白芍藥 川芎 生地黃洗 白蒺藜炒,去尖 防風去蘆 荊芥穗各一兩(各30g) 何首烏 黃芪去蘆,各半兩(各15g) 甘草炙,半兩(15g)
【用法】 將藥研為細散狀,每次服12g,以水煎煮,加入生姜5片同煎,每日分3次溫服,不拘時候。用湯劑可用原方量的1/3。
【功效】 養(yǎng)血活血,祛風止癢。
【藥理作用】 具有抗過敏、抗組胺、抗炎、抗菌、抗病毒、改善微循環(huán)等作用。
【適用范圍】
1.中醫(yī)病證 血虛風熱證:皮膚疥瘡,或腫或癢,或發(fā)赤疹瘙癢等。
2.西醫(yī)疾病 蕁麻疹、過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藥物性皮炎、神經(jīng)性皮炎、銀屑病等病的臨床表現(xiàn)符合血虛風熱證者。
【知識要點】
1.當歸飲子組成中藥效與用量之間的必然關系,煎藥與服用之間的相互關系,功用與藥理作用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中醫(yī)證與西醫(yī)病之間的互補關系。
2.掌握白蒺藜配防風、荊芥,當歸配白芍、何首烏、生地黃、川芎,黃芪配甘草之間的用量及相互作用關系。
3.方中當歸①與川芎配伍,旨在活血;②與白芍等配伍,旨在補血。
【臨床運用】
1.用藥特點:方中用荊芥、防風、白蒺藜祛風,荊芥偏于疏散,防風偏于潤散,白蒺藜偏于止癢;生地黃、當歸、白芍、何首烏補血,生地黃偏于涼血,當歸偏于活血,白芍偏于斂陰,何首烏偏于養(yǎng)陰;川芎理血行氣;甘草、黃芪益氣,甘草偏于和中,黃芪偏于固表;方藥相互為用,以養(yǎng)血活血,祛風止癢為主。
2.用量特點:方中用藥10味,辛散藥3味如荊芥、防風、白蒺藜,用量總和是90g;補血藥4味如生地黃、當歸、白芍、何首烏、用量總和是105g;理血藥1味如川芎,用量是30g;益氣藥2味如甘草、黃芪,用量總和是30g;其用量比例是6∶7∶2∶2,從用量分析方藥主治,病是血虛風熱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