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論)癰疽諸瘡。
氣血虛微。
肌肉寒冷。膿汁清稀。毒瓦斯不出。瘡久不合?;蚓勰[不赤。結(jié)硬無膿。
外證不見者。并宜托里。
邪氣外散。膿汁早成。毒有所泄。而不內(nèi)攻也。
方
木香散治
發(fā)背癰疽。一切瘡腫。
托里排膿。
木香黃(細銼)
白蘞木占斯芎
當歸(切焙)
細辛(去苗葉)
桔梗(炒)
赤芍藥檳榔(生銼)
敗醬甘草(炙)桂(去粗皮)
羌活(
去蘆頭)
白芷(各一兩)上為細散。每服二錢匕。
甘草煎酒調(diào)下。空心、午時日晚各一服。以瘥為度。
內(nèi)塞散治癰疽日漸長。
續(xù)斷人參芍藥熟地黃(焙)
附子(泡裂去皮臍)
枳殼(去瓤
麩炒)甘草(炙銼)芎細辛(去苗葉)桂(去粗皮各一兩)檳榔(銼一兩半)黃(銼)當歸(切焙各二兩)
肉蓯蓉(切焙酒浸三分)蜀椒(去目
并合口者炒
出汗半兩)上為散。每服三錢匕??招摹鼐普{(diào)下。日再服。
補虛助氣飲治諸癰疽。疏轉(zhuǎn)后宜。
黃(銼一兩)人參
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銼)
五味子芎
獨活(去蘆頭)桂(去粗皮)青
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兩)
麥門冬(
去心焙)當歸(切焙)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黃)熟
干地黃(焙各重一兩半)上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
生姜三片。棗二枚
去核。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
溫服。
托里茯苓湯 防風桔梗芍藥五味子
川芎甘草熟地黃麥門冬(去心)桂(去粗皮各一兩)當歸黃
茯苓(各一兩半)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內(nèi)托營衛(wèi)湯風木之性上沖。顏必忿色。其人多怒。其瘡之色。亦赫赤腫硬。微帶
黯色。其瘡之情勢。亦奮然高起結(jié)硬。而作痛也。其脈止在左手。左手主表。左寸外洪
緩。左關(guān)洪緩而弦。是
客邪在于
血脈之上。
皮膚之間。宜急發(fā)其汗。而通其營衛(wèi)。則邪
氣去矣。
黃(半兩)防風(二錢)
連翹(二錢)羌活(一錢)甘草(炙一錢)
黃芩(一錢)人參(一錢)當歸身(一錢半)
蒼術(shù)(三錢)
紅花(三錢)
桂枝(五分)
柴胡(二錢)上咀。只作一服。水酒各一大盞。同煎至一盞。溫服。
內(nèi)托千金散治腦背癰疽。乳便等
惡瘡。
人參當歸黃芍藥川芎防風甘草栝蔞白芷官桂桔梗(以上各三錢)
金銀花(二錢)上咀。每服須秤藥七八錢重。水二大盞。煎至七分。入酒半盞。去滓溫服。如痛甚者。倍加當歸、芍藥?;蚣?a title="醫(yī)學百科:乳香" rel="summary" target="_blank">乳香二錢。日進三服。一服之后。瘡口內(nèi)有黑血出者。或遍身汗出。皆藥之功效也。如
病勢猛惡。須稱藥一兩。水一大碗煎服。未成膿者自散。已成者
不用針砭自透。此藥累經(jīng)功效。
內(nèi)托散 當歸芎黃濃樸(去皮)桔梗防風甘草(炒)官桂(去皮)人參白芷芍藥(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酒調(diào)下?;?a title="醫(yī)學百科:木香湯" rel="summary" target="_blank">木香湯亦得。此藥專治癰疽潰后
內(nèi)虛者?;驓馊跞顺跤X生
瘡瘍。亦可服
內(nèi)消。宜詳細用之。一方無芍藥。加
大黃焙。除桂末另研。將各藥慢火
烘干為末。攤紙上出
火毒。
然后將桂末拌和前藥
調(diào)服。
御用托里散 當歸赤芍藥
牡蠣大黃(初覺者倍加火煨)
山梔子黃芩栝蔞皂
角針金銀花
樸硝連翹(以各
等分)上為咀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同煎至七分。去粗渣服。不拘時候。
治一切惡瘡、發(fā)背、疔、癰疽等瘡初出者。只一服便消去。毒腫甚欲作膿者。吃二
服能消腫收膿。散血毒止痛。甚妙如神。
用黃、甘草各五錢。
水煎服。
托里
黃湯治癰疽諸瘡。潰后膿出多內(nèi)虛。亦治發(fā)背。
黃(細銼)白茯苓(去黑皮)桂(去粗皮)麥門冬(去心焙)當歸(切焙)人參
遠志(去心各一兩)甘草(炙錢半)五味子(一兩半)上搗篩。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煎取一盞。去滓溫服。不計時候。日二。
玉蕊托里散 黃(四錢)人參
白芍藥當歸乳香熟地黃
蓮花葉
沒藥甘草(各三兩)上粗末。每服七錢。酒水各一盞。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渣再煎。不拘時。如有熱。加連翹三錢。
托里當歸湯 當歸黃人參熟地黃川芎芍藥柴胡甘草(炙各一兩)上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托里散治癰疽欲發(fā)未潰。
及已潰。服之內(nèi)托。不使透膜。
栝蔞子(去瓤稱)鬼系腰皮
皂角刺射干(即
仙人掌根開紅花者是)
天羅瓜茴香漢椒(各一兩)木鱉(五個去殼)上焙干為末。面糊調(diào)作餅。炙干為末。每服二三錢。酒調(diào)下。不飲酒以木香湯調(diào)下。
托里散
川烏頭(炮)茯苓(各三兩)
干姜(炮)
麻黃(去節(jié))甘草(各一兩半炙)杏仁(炒去皮尖)五味子桂心(各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五六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托里六倍散治癰疽。
黃(細銼一兩如或膿多倍之)
赤小豆(三分
口干倍之)芎(半兩若肉未生倍之)栝蔞(去皮三分
小便不利倍之)白蘞(三分
瘡口不合倍之)當歸(切焙一兩若痛倍之)上為細散。溫酒服三錢。日三夜二。凡癰疽大堅者。未有膿。半堅半有膿。當上皮薄即有膿。便可破之。所破之法。宜下逆上破之。令膿易出。膿深難見。上肉濃。宜
火針之。若外不別有膿。可當上按之。內(nèi)便
隱痛。中央堅者未有膿。按之更痛于前者已熟也。
內(nèi)追毒丹清心解毒散 大
朱砂雄黃(各五錢)生
麝香(一錢)生
犀角琥珀(以上并別研細)黑角
沉香(各五錢)上為末。煉
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
燈心、
薄荷湯下。
黃
茯苓湯治諸瘡潰后。托里除
虛熱。
黃白茯苓官桂(去皮)麥門冬五味子川芎(各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三枚。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滓溫服。食前日三服。
五香散治癰疽內(nèi)攻
五臟。煩悶不安。排膿托里?;蛩瓢b癤而非。使人
頭痛。惡
心寒熱。諸
熱毒腫痛。
結(jié)核。
沉香(銼)乳香(研)
丁香木香
藿香(各一兩)上為細散。入乳香和勻。先以
清酒五升。黃五兩寸截。瓶內(nèi)封閉。浸一宿。旋取一盞。微溫調(diào)下一錢匕。日三夜二。不可犯鐵器。一方水煎服。無黃。服候瘡出膿。加當歸半兩。
保安湯治瘡托里。或已成者速潰。
栝蔞(新者一個去皮火焙)金銀花(半兩)沒藥(通明者一錢研)甘草生姜(各半兩)上為細末。用好無灰酒三升。于銀石器內(nèi)煎至一升。分作三盞。三次飲盡。病微者只一服。如托里藥不能發(fā)散。必作瘡者用此。
黃托里散托里內(nèi)虛止痛
黃白茯苓(各一兩)甘草(生二錢半)乳香(別研一錢半)上末。每服二錢。酒小盞。慢火煎如膏。再添酒調(diào)服。內(nèi)虛加當歸。
托里
玄參散治托里止渴。解熱煩渴。
玄參人參甘草(炙)
甘菊花(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
綠豆湯調(diào)下。亦名內(nèi)托散。
托里散
栝蔞(一個去皮)生甘草(一寸)上銼細。酒一盞。煎至七分。食后溫服。
生犀散托里排膿。
以皂角針不計多少。
粗大紫色者藏瓶中。鹽泥固濟。炭火燒通存性。放冷出碾為細末。每服一錢。薄酒微溫調(diào)下。暑月陳
米飲下。
神仙截法治癰疽發(fā)背。一切惡瘡等。預服此毒瓦斯不內(nèi)攻。可保無虞。
以真
麻油一斤。銀器內(nèi)煎熬數(shù)十沸。傾出候冷。用無灰酒兩碗浸油內(nèi)。約至
五大盞許。
重湯溫。稍熱通口急服。一日盡之為妙。感疾數(shù)日者。亦宜急服之。聞獵者云。凡誤
中藥箭。急飲麻油。則
藥毒不行。后果于西山。親睹人被虎箭穿股者。號叫不忍聞。急以麻油灌之。良久遂定。此法傳授之于吳安世云。吾家三世用之無不驗。向又聞鄭學諭德甫云。見渠尊人曾用之有驗。故備錄之。
粉乳托里散癰疽初發(fā)便服?;蚨就咚谷肜餂_心。煩悶、吃嘔、嗽喘。以至
泄瀉。急
用此
頻服。托里出毒瓦斯自內(nèi)發(fā)起于外。此藥又能內(nèi)消。已發(fā)未發(fā)皆可服。神效。
(方見內(nèi)托散)
內(nèi)補
防風散治諸瘡熱退。膿不止托里。
(方見
內(nèi)補散)
托里散消諸瘡毒。疽、疹、發(fā)背、腫毒等。
甘草(一兩)黃(半兩)桔梗(半兩)青橘皮(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三沸。去滓溫服。食后臨臥。
托里連翹散 柏葉(半兩干者)黃(一兩炙)
萱草根(半兩)乳香(一分研)甘草(半兩)連翹(半兩)上為末。溫酒或米飲下一錢。服不拘時。